四、福建菜
福建菜,即闽菜。以烹制山珍海味而著称,在色香味形俱佳的基础上,尤以香、味见长,口味偏重甜、酸和清淡。
福建菜主要由福州菜、闽南菜和闽西菜组成。福州菜是闽菜的主流,除盛行于福州外,也在闽东、闽中、闽北一带广泛流传。其菜肴特点是清爽、鲜嫩、淡雅,偏于酸甜,善用红糟为佐料,尤其讲究调汤,给人“百汤百味”和糟香袭鼻之感。代表菜有茸汤广肚、肉米鱼唇、鸡丝燕窝、煎糟鳗鱼等。闽南菜流行于厦门和晋江、龙溪地区,具有鲜醇、香辣、清淡的特色,讲究佐料,长于使用辣子酱、沙茶酱、芥末酱等,代表菜有佛跳墙、沙茶牛肉、青菜鲍鱼、东壁龙珠、当归牛腩等。闽西菜盛行于讲客家话的闽西地区,菜肴具有鲜润、浓香、醇厚之特色,以烹饪山珍野味见长,代表菜有油焖石鳞、姜鸭、爆炒地猴、麒麟象肚、涮九品等。
第四节地方其他菜系
一、北京菜
北京是举世闻名的古都,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中心,汇集了汉、满、蒙古、回等多民族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来自全国各地的烹饪高手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夯实了北京菜厚实的基础。京菜由仿膳菜、官邸菜、清真菜、民间菜和改进的山东菜五大版块架构而成。京菜是个融合菜系,它的主流从属于鲁菜,主要特点是选料考究、刀工精湛,烹饪技法主要有烤、涮、扒、燎、爆、酱、白煮等,口味讲求原味、汁浓、肉烂、汤肥。它没有一个突出的主味,在以清淡为主的同时偏重咸、香,善于用韭菜花、蒜泥、芝麻酱来调和味道。代表菜主要有北京烤鸭、北京涮羊肉、烧羊肉、糟熘三白、酱汁活鱼、葱烧海参、三不粘等。
二、上海菜
上海菜主要是由京、广、川、闽、徽、湘、杭、扬、苏、锡等十六个著名烹调流派相互影响发展改进而来,同时还吸取了不少西菜的长处而形成的“海派菜”。上海菜擅长红烧、清蒸、生煸、糟、煨、蒸、炸等,其代表菜有鸡骨酱、五味鸡腿、桂花肉、虾子大乌参、生煸草头、油焖笋、白切肉等。
三、河南菜
河南菜,简称豫菜。起源于商周时期的黄淮平原,以安阳、洛阳、开封三大古都为依托,向中原大地延伸。豫菜主要由开封、郑州、洛阳、南阳这四大地方风味菜构成,开封菜是豫菜的主流,它选料严谨,讲究配头,注重火候,强调刀功,口味清淡,素油低盐;郑州菜重视色泽,推崇火候,看重营养,味偏咸鲜;洛阳菜以水席为代表,洛阳水席被称为天下第一宴,每席二十四道菜,菜菜带汤,味呈酸辣,清爽利口;南阳菜口味趋甜,配色和谐,讲究制汤,善于制作水鲜、山珍、时蔬。豫菜的代表菜主要有熘鱼焙面、牡丹燕菜、炸紫酥肉、葱扒羊肉、煎扒青鱼头尾等。
四、陕西菜
陕西菜简称陕菜,通称秦菜,其悠久的历史可以说是华夏饮食文明的缩影。秦菜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种地方风味。关中风味以西安为中心,包括三原、咸阳、铜川、宝鸡在内的关中菜肴,取料以家畜为主,菜点具有料重味浓、香肥酥烂的特点,名菜有葫芦鸡、烤羊腿、八宝羹、奶汤锅子鱼、温拌腰丝、煨鱿鱼丝、带把肘子、荷叶里脊等;陕北风味以榆林、延安、绥德为代表,这一地区与宁夏、内蒙古接界,菜肴带有浓郁的草原游牧民族的风格,以鲜香、酥烂为质感,主料大多取自猪羊,代表菜有手抓羊肉、羊肉冻豆腐等;陕南风味以汉中、商洛、安康为代表,汉中盆地与四川为邻,受川菜影响较大,味多辛辣,同时,陕南菜擅长炖、熏、酿,取料多来自秦岭巴山间的山珍,代表菜肴有秦巴四珍鸡、汉江八宝鳖、烟熏鸡、姜芽煸鸭片、商芝肉、砂锅果子狸、红烧娃娃鱼等。
五、辽宁菜
辽宁菜简称辽菜,从地域上看,主要由沈阳菜和大连菜构成。沈阳菜精于烧、扒、熘、煎、炸、焖等技法,代表菜有绣球燕菜、扒三白、红娘自配、宫门献鱼、乌龙卧香槽、桃花香扇、鸳鸯鱼、御府鹿尾等;大连菜擅长烹制海鲜,大连海鲜取胶东菜之长,结合本地口味,以咸鲜为主,注重原汁原味,其推出的“海鲜宴”经久不衰,冷盆、热炒、大菜全部是海鲜,通过炒、蒸、炖、烩、扒、灼、爆等技法烹饪出了无数的海鲜佳肴,如白扒蟹黄鱼翅、软炸鲍鱼、烩芙蓉干贝、清汤鱼骨、麻酱海参、干煎大虾、海味全家福等。
六、湖北菜
湖北菜起源于春秋时期楚国都城郢都,孕育于荆江河曲,曾影响整个长江流域和岭南,部分菜品传入相邻省区。鄂菜由武汉、荆州、黄州三种地方风味菜构成。武汉菜花色品种较多,注重刀工,讲究色泽搭配和造型的艺术美,追求盛器与食用原料浑然天成的和谐;煨汤技术有独到之处,多用瓦罐、炭火慢慢煨制,肉烂汁浓、清香四溢。荆州菜擅长烹制淡水鱼鲜和烧炖野味,蒸菜极具特色,味鲜芡薄,保持原汁原味。黄州菜以烧、炸、烩、炒见长,用油较宽,汁浓味重,乡土风味较为厚实。湖北菜的代表菜主要有清蒸武昌鱼、仙桃蒸三元、红烧瓦块鱼、沔阳三蒸、烧三合、粉蒸鮰鱼等。
第五节其他风味菜系
一、宫廷风味
宫廷风味,又称御膳,是指奴隶社会王室和封建社会皇室、帝、后、世子所用的肴馔。宫廷风味形成于周代,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朝代的充实精选,至明清时发展到顶峰。但由于朝代的更替,许多宫廷菜已经失传,而流传至今且影响极大的是清宫御膳。
清宫御膳最著名的宴席是“满汉全席”,形成于清代中叶,是清朝最高级的国宴,也是我国传统筵宴中的艺术精品,素有“中华宴席之冠”、“中华烹饪之最”的称谓。“满汉全席”吸取了满、汉以及蒙、回、藏等民族的饮食精华。由于它产生于宫廷,因而肴馔繁多精美,场面豪华,礼仪讲究。“满汉全席”用料名贵且丰富,山珍海味、珍禽异兽无所不有,如熊掌、飞龙、猴头、人参、鹿尾、鹿筋等。“满汉全席”由“满点”和“汉菜”组成的,全席包括大小菜肴共108件。其中南菜54件,北菜54件。且点菜不在其中,随点随加。满洲饽饽大小花色品种共44道,一席使用面粉22.5千克。全席以清代满族人喜爱吃的猪、牛、羊、虎、豹、熊、鹿、公野猪、兔、鲈鱼为菜肴原料,以汉族的烹饪技艺精制而成。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清代宫廷菜早期在民间和市场上很难流传,直到清朝灭亡,御厨流散民间,才把清宫御膳带到民间。1925年,部分流散的清宫御厨名师聚集在北海公园,开设了仿膳饭庄,经营清代宫廷风味菜,即仿膳菜。仿膳菜约有800多种,做工精细、形色美观、味道鲜醇、软嫩清淡,尤重造型的工巧和命名的典雅。其著名菜肴有凤凰趴窝、蟠龙黄鱼、宫门献鱼、荷花大虾、抓炒里脊、凤凰展翅、荷包里脊、怀胎鳜鱼等,它们在色、质、味、形、器等方面大多呈现出皇家华贵的气质。
二、官府风味
官府风味,又称官府菜,是指封建社会官僚贵族之家制作并食用的肴馔。官府风味滥觞于春秋时期,贯穿于整个封建时代,明清时达到顶峰,成为十分独特的风味流派。官府风味菜的代表主要有孔府菜、谭家菜等。
关于孔府菜,前已述及,这里仅介绍谭家菜。作为官府风味流传至今的北京谭家菜,始于清末的谭宗浚父子。谭宗浚,同治进士,入京师翰林院为官,一生酷爱珍馐美味,其子谭瑑青讲究饮食更甚于其父。谭家父子不惜重资礼聘京师名厨,在烹调过程中将技术学到手。随请随辞,久而久之,谭家不断吸收各派名厨之长,成功地将南方菜特别是广东菜,同北方菜特别是北京菜结合了起来,精益求精,终于独创一派。当时,官僚们互相宴请,都赞扬谭家菜做得好,谭家菜逐渐闻名。
谭家菜共有一百多种佳肴,以做海味菜最为有名,对于素菜、甜菜、冷菜以及各类点心等也很拿手。例如汤鲜味美的蚝油鲍鱼、新颖别致的柴把鸭子、脆嫩香鲜的两色大虾、清淡适口的银耳素烩,都是极有特色、别具一格的佳肴。谭家菜的点心中,麻茸包馅甜而香,入嘴即化,非常适口;酥合子则是肉馅鲜美,酥皮松脆,色、香、味、形俱佳。俗话说“南甜北咸”,而谭家菜往往是糖、盐各半,以甜提鲜,以咸提香,做出的菜肴口味适中,鲜美可口,无论南方人、北方人都爱吃,其选料也精,加工也细。
谭家菜在烹制海味中,又以燕窝和鱼翅的烹制最为有名,仅鱼翅的做法就有十几种,如鸡丝鱼翅、蟹黄鱼翅、砂锅鱼翅、清炖鱼翅、海烩鱼翅等。这些菜均系家庭制作方法,用料实惠。鱼翅全凭冷、热水泡透发透,毫无腥味,制成后翅肉软烂,味极醇美。而在所有鱼翅菜中,黄焖鱼翅最为上乘。这道菜选用珍贵的黄鱼翅来做,讲究吃整翅,一只鱼翅要在火上焖六个小时。这样焖出的鱼翅,汁浓、味厚,吃着柔软糯滑,极为鲜美。
谭家菜是达官贵人奢华生活的产物,新中国成立前也只有有钱人可以享用。新中国成立后,先是在果子巷,由谭家的几位家厨私人经营谭家菜。1954年改为国营后,前往西单恩承居后院正式挂牌营业。1958年,经周恩来总理指示,将谭家菜的整个班子及餐厨用具全部调进北京饭店。如今,谭家菜作为官府菜的典型,完好地保留在北京饭店,并逐渐在全国各地广泛传播。
三、素菜
素菜是以植物类、菌类食物为原料制成的菜肴。中国的素菜源远流长,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用于祭祀和重大的典礼。魏晋、南北朝时,随着佛教的传入,“吃素”理论逐渐形成,对素菜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从此,素菜便自成体系,独树一帜,风格别致,成为丰富多彩的中国菜肴和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素菜以其食用对象分为寺院素菜、宫廷素菜、民间素菜。素菜的特征主要有:时鲜为主,清爽素净;花色繁多,制作考究;富含营养,健身疗疾。我国素菜发展到现在,品种已达8000多种。按其制作方法,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卷货类,用油皮包馅卷紧,淀粉勾芡,烧制,如素鸡、素酱肉、素肘子、素火腿等;二是卤货类,以面筋、香菇为主,烧制而成,如素什锦、香菇面筋、酸辣片等;三是炸货类,过油煎炸而成,如素虾、香椿鱼、小松肉、咯炸盒等。
四、药膳
中国药膳是在中医辨证配膳理论指导下,由药物、食物和调料三者精制而成的一种既有药物功效,又有食品美味,用以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的特殊食品。
中国药膳源远流长,古代关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反映了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就开始探索食物和药物的功用,故有“医食同源”之说。公元前1000多年的周朝,宫廷医生分为四科,其中的“食医”,即通过调配膳食为帝王的养生,保健服务。战国时期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载药膳方数则。秦汉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了许多既是药物又是食物的品种,如大枣、芝麻、山药、葡萄、核桃、百合、生姜、薏仁等。东汉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亦载有一些药膳名方,如当归生姜羊肉汤、百合鸡子黄汤、猪肤汤等,至今仍有实用价值。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专列有“食治”,“养老食疗”等门。至隋唐时期,我国已有食疗专著约六十余种,惜多散佚。唐代孟诜所著《食疗本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对后世影响较大。
至宋代,王怀隐等编辑的《太平圣惠》论述了许多疾病的药膳疗法;元代御医忽慧所著的药膳专书《饮膳正要》,药膳方和食疗药十分丰富,并有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等内容。至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收载了许多药膳方,仅药粥,药酒就各有数十则;明代高濂的养生学专著《遵生八笺》,也载有不少养生保健药膳。清代的药膳专著各有特色,如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介绍了药用食物七门300余种,章穆的《调疾饮食辩》所涉及的药用食物更多,袁枚的《随园食单》介绍了多种药膳食的烹调原理和方法,曹庭栋的《老老恒言》(又名《养生随笔》)中则列出老年保健药粥百余种。
目前,不少中医研究机构已开展有关药膳的科学研究;有的医院设立了食疗科或食疗门诊;药膳餐厅纷纷建立。药膳的品种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增加。寓药于膳这一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显示了崭新的生命力。
中国药膳的特点主要有注重整体,辨证施食;防治兼宜,效果显著;良药可口,服食方便等特点。药膳可分为食疗中药和食疗药膳两大类。食疗中药是指具有防治疾病或保健康复作用的饮食物,包括谷物、水果、蔬菜、调料、禽兽、水产等类。食疗药膳是由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食物和调料配制而成的膳食,包括鲜汁、药茶、药酒、药粥、菜肴等。药膳的代表菜肴主要有虫草鸭子、天麻炖甲鱼、山药茯苓包子、枸杞炖乌鸡等。
第六节中国特色风味食品选介
一、川北凉粉
凉粉是四川一种很普遍的小吃,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黄色的黄凉粉,一种是透明无色的白凉粉,两种凉粉风味迥异。前者滋味浓厚,后者清爽滑嫩,黄、白凉粉各有好食者。
川北凉粉自清末问世以来,以其独具红辣味醇、鲜香爽口的川味风格饮誉巴蜀,流传至今。原南充县农民陈洪顺悉心研究凉粉制作工艺,他选用新鲜白豌豆用小磨磨细,十分讲究搅制火候,所作凉粉质细柔嫩,筋力绵软,明而不透,细而不断,调料配味,更具匠心。不久,陈凉粉便名扬川北一带,“川北凉粉”的名声也不胫而走。至今南充市和成渝等地的一些凉粉店都仍以“川北凉粉”为招牌,生意兴隆,火暴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