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导游基础知识
3388500000054

第54章 中国的风物特产(2)

(2)浓香型,采用混蒸续渣工艺,在陈年老窖或人工酒窖内发酵制成,以四川泸州老窖特曲为代表。该香型比较适合全国广大消费者口味,因此在白酒中所占比例最大。其特点:窖香浓郁,绵柔甘洌,香味协调,尾净余长。五粮液、古井贡酒、全兴大曲、剑南春、洋河大曲、双沟大曲、宋河粮液、沱牌曲酒也属此香型。

(3)清香型,采用清蒸清渣工艺,在地缸内发酵制成。以山西汾酒为代表,比较适合北方消费者的需要。其特点:清香纯正,口味协调,微甜绵长,余味爽净。特制黄鹤楼酒、宝丰酒也属此香型。

(4)米香型,采用酱香、浓香两种香型的某些特殊工艺酿制而成。以广西桂林三花酒为代表。其特点:蜜香清雅纯和,落口爽洌,回味怡畅。

(5)混香型,尚有些白酒兼有两种香型的特点,所以称为兼香型、复香型或其他香型。如贵州遵义董酒、陕西西凤酒。

(三)黄酒

黄酒,是中国最古老的饮料酒,也是中国特有的酿造酒。黄酒多以糯米为原料,也可以粳米、籼米、黍米和玉米为原料,蒸熟后加入专门的酒曲和酒药,糖化、发酵后,压榨去渣、高温杀菌,陈酿一段时间再饮用。黄酒酒精含量一般在16°~18°之间,酒色黄而莹澈,香气浓而沉郁,含糖、氨基酸等,味道醇而不漓,色、香、味三者俱臻,含多种营养成分,具有相当高的热量,能促进新陈代谢,是营养价值很高的低度饮料。黄酒主要产于中国长江下游一带,以浙江绍兴的产品最著名。1952—1984年在四届全国评酒会上都被评为国家名酒的黄酒有两种:浙江绍兴加饭酒和福建龙岩沉缸酒。

1.绍兴加饭酒(花雕酒)

绍兴加饭酒即绍兴黄酒,简称绍酒,因在上市时常在其窖藏陶坛上雕花,又名花雕酒,它是我国黄酒的佼佼者。宋代以来,绍酒行销全国,甚至还出口到国外。绍酒几乎成了黄酒的代名词。现代国家标准中的黄酒分类方法,基本上都是以绍兴酒的品种及质量指标为依据制定的。加饭酒,顾名思义,是在酿酒过程中,增加酿酒用米饭的数量,相对来说,用水量较少。加饭酒是一种半干酒。酒度15%左右,糖分0.5%~3%、酒质醇厚、气郁芳香。此外,元红酒、善酿酒、香雪酒等都具有很高的品质,远销国外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2.福建龙岩沉缸酒

龙岩沉缸酒,现为福建省龙岩酒厂所产。这是一种特甜型酒,酒度在14%~16%,总糖可达22.5%~25%。内销酒一般储存两年,外销酒需储存三年。龙岩酒用曲多达四种,含药曲、散曲、白曲、红曲,另加入30多味中药材。酿造时,先加入药曲,散曲和白曲,酿成甜酒娘,再分别投入著名的古田红曲及特制的米白酒,长期陈酿。龙岩酒有不加糖而甜、不着色而艳红、不调香而芬芳三大特点。酒质呈琥珀光泽,甘甜醇厚,风味独特。

(四)葡萄酒

我国用葡萄酿酒的历史悠久,汉代西域地区就以酿葡萄酒驰名。在唐代,我国西北地区已用葡萄蒸制葡萄烧酒,饮葡萄酒之风非常兴盛。中国最早的近代葡萄酒酿造业是1892年华侨张弼士创建的山东烟台张裕葡萄酒厂。该厂生产的红葡萄酒:味美思、雷司令和金奖白兰地,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一举拿到四块金质奖章。

葡萄酒有以下三种分类方法:按加工方法,分为酿造葡萄酒(又称原汁葡萄酒或静止葡萄酒)、加香葡萄酒、起泡葡萄酒和蒸馏葡萄酒;按糖分含量分为干葡萄酒、半干葡萄酒、半甜葡萄酒和甜葡萄酒;按色泽分为红葡萄酒、玫瑰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

(五)啤酒

啤酒是一种含二氧化碳的低度酒精饮料,也叫麦酒。它是以大麦芽和啤酒花为主要原料,再加水、淀粉、酵母等辅料,经酵母发酵而制成的。啤酒含有丰富的营养,有“液体面包”的美誉。啤酒是近代从欧洲传入的,先由外国商人在青岛、哈尔滨、沈阳、上海等地设厂酿造。1904年和1915年,中国人先后在哈尔滨和北京办起东北三省啤酒厂和双合盛五星啤酒汽水厂。

(1)分类

啤酒有如下三种分类方法:根据是否杀菌,可分为鲜啤酒(生啤酒)和熟啤酒;根据麦汁浓度、酒精含量(质量)不同,可分为低浓度啤酒(7°~8°,2%)、中浓度啤酒(11°~12°,3.1%~3.8%)和高浓度啤酒(14°~20°,4.9%~5.6%)三种;根据颜色深浅,可分为黄啤酒(淡色啤酒或浅色啤酒)和黑啤酒(浓色啤酒或绿色啤酒)。

(2)名酒

青岛啤酒,产于山东省青岛市青岛啤酒厂。该厂前身为1903年始建的英德啤酒公司。青岛啤酒以浙江、江苏等省所产二棱大麦为原料,配以自产优质啤酒花,用崂山泉水为酿造水,采用德国传统工艺精心酿制而成。酒液呈淡黄色,清澈透明,有光泽,二氧化碳气充足;泡沫洁白、细腻、厚实、持久、挂杯,有显著的啤酒花香和麦芽清香;口感柔和清爽,余味纯净,略带啤酒花特有的苦味,令人感到愉快;属中浓度淡色熟啤酒,原麦汁浓度为12°以上,酒精含量为3.5%;1962年以来连续获得国家名酒称号和质量金奖。1963—1984年在三届国家评酒会上被评为国家名酒的啤酒有:青岛啤酒、北京特制啤酒和13°特制上海啤酒。

(六)配制酒

配制酒是以白酒、葡萄酒或黄酒为酒基,再配合中药材、芳香原料和糖料等制成。其中,用中药材配制的酒称为药酒,如竹叶青等。1963—1984年共三届全国评酒会评出配制酒的国家名酒有山西竹叶青、湖北园林青。

竹叶青,产于山西杏花村,以汾酒为酒基,用高度汾酒浸竹叶、陈皮、香山萘、公丁香、香排草、当归等12种名贵中药材,以浸出液和冰糖配制而成。酒液呈金黄色,微绿,口感甜绵、微苦、温和,酒香、药香与甜味和谐一致,具有开胃、助消化等功效。

二、中药

(—)中药材

中药指中医用以治病防病和保健养生的野生植物,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中药材是指经加工炮制可直接供药房及药厂制剂使用的半成品药。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中药材、中成药。人参、三七、冬虫夏草、天麻等都是名贵的药材。

(一)中药材

中药材是指经加工炮制可直接供药房配剂及药厂制剂使用的半成品药。

1.人参

人参,古代人参的雅称为黄精、地精、神草、棒槌等(朝鲜半岛出产的称为高丽参)。人参被人们称为“百草之王”,是闻名遐迩的“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之一,是驰名中外、老幼皆知的名贵药材。药用历史已有2000余年,栽培历史也有400余年,已能大量栽培。人参味甘微苦、性温,具有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之功效。人参主要产于东北三省,以吉林抚松、集安产量多,质量好。

2.三七

三七,又名田七、田三七、参三七,李时珍称其为“金不换”,有“三七补药第一”之誉。因每株长叶七枚,顶端开黄花三枚而得名。三七主要产于云南、广西两省区。该药性味甘苦微温,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是中成药云南白药和冬虫夏草片仔癀的主要原料。

3.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又名虫草。它是由肉座菌目麦角菌科虫草属的冬虫夏草菌寄生于高山草甸土中的蝠蛾幼虫,冬季幼虫僵化,在适宜条件下,夏季由僵虫头端抽生出长棒状的子座而形成的[冬虫夏草菌的子实体与僵虫菌核(幼虫尸体)构成的复合体]。其含虫草酸、脂肪油、蛋白质等成分,味甘、性温,具有补虚损、益精气、止咳化痰之功效,产于青海、四川、西藏、云南等省区,青海省为全国主要产区。

(二)中成药

中医中药是中国汉族人民5000多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积累和总结,与藏医药、蒙医药等少数民族医药构成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宝贵遗产,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中药与国画、京剧并称为中国三大国粹。

中成药是指经精加工可直接使用的成品药,分丸、散、膏、丹、片、口服液、药酒等。中药材的精加工,是在历代医学家医疗实践的基础上,药物学家和生产部门根据各种验方、秘方确定的方剂配伍,制成各种携带、服用方便的剂型的统称。

1.山西定坤丹

该药因可使妇女坤宫得以安定,故名。已有240余年生产历史,清乾隆四年(1739年),京师太医院开始研制,为宫廷御药,后处方落入太谷县广盛药店(今山西中药厂前身)而生产出售。定坤丹对妇女身体虚弱、气血瘀滞、经期腹胀腹痛、月经不定期、经血量过多或过少、子宫寒冷、崩漏不止以及食欲不振等症均具有良好功效。更年期妇女常服能提高体内雌激素水平,增强抵抗力,使更年期泰然度过。

2.大活络丹

其原名神效活络丹,因使用大量祛风活络、舒气活血止痛的药材而得名。处方源于明代,清太医院修治后定为宫廷秘方,由御药房同仁堂代制,具舒筋活络、祛风除湿之功效。主治气血亏虚,肝肾不足,中风瘫痪;风湿痹痛,关节肿胀、变形;呼吸气粗,喉有痰声;胸部憋闷,喘息气短等。

3.漳州片仔癀

其原名八宝丹片仔癀,因其解毒消炎的疗效特异,往往一片即能退癀(即消炎、消肿止痛之意),故得名。该药处方原为明末京都一位太医的秘方,珍藏于漳州寺院,后由漳州馨苑茶叶店兼营,具有消炎、清凉解毒、消肿止痛等作用,对急性肝炎、眼炎、耳炎、痈疽疔疮、无名肿毒、跌打损伤及一切炎症引起的疼痛、发热等症均有疗效,并能抑制消化系统癌细胞的生长。

4.安宫牛黄丸

因以牛黄为主药,具有开窍、镇惊、安宫(心包)作用,故名。主要功用为清热开窍、豁痰解毒,是用以治疗温热病热陷心包、中风昏迷、小儿惊厥的方剂。安宫牛黄丸属于中医方剂的开窍剂,也是由北京同仁堂出品的一种名贵中成药。

5.山西龟龄集

龟龄集组方依据传统医学“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整体观念,采用天然动植物,包括天上飞的(蜻蜓等)、海里游的(海龙、海马等)、地上跑的(鹿茸等),集东西南北中各种名贵药材于一体,“日晒夜露”,经81道工序精心炮制,最终达到补而不腻、阴阳平衡、扶正祛邪的目的,具强身健脑、固肾补气、增进食欲之功效。

6.云南白药

其原名曲焕章白药或万应百宝丹,系以三七等为原料,多用途的著名中成药。云南白药具有活血、止血、止痛之功效。由于疗效显著,素有“神药”、“仙丹”、“灵芝草”的美称,被誉为“中华瑰宝,伤科圣药”。

第三节文房四宝

一、文房四宝

笔墨纸砚素称文房四宝,湖笔、徽墨、宣纸、端砚,被称为文房四宝之首。

(一)湖笔

湖笔之乡在浙江湖州善琏镇,被誉为“笔中之冠”。当地有笔祖蒙恬庙,相传秦始皇的大将蒙恬“用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外衣)”,发明了毛笔。因此,善琏又称蒙溪。善琏毛笔为何如此精良?有一传说是可信的:王羲之七代孙智永和尚,曾住善琏永欣寺,擅长书法,求书者门庭若市,写秃毛笔随即埋在庙旁,名“痊笔冢”。新中国成立前还留有遗迹,有千字文传世。智永和尚在善琏与笔工切磋技艺,使毛笔精益求精。自此,历代名师辈出。据《湖州府志》记载:“元时冯应科、陆文宝制笔,其乡习而精之,故湖笔名于世。”

湖笔自元代以后取代了宣笔的地位,分羊毫、狼毫、紫毫、兼毫四大类,具有尖、齐、圆、健四大特点,被赞为“毛硕之冠”。

(二)徽墨

古代文人与墨朝夕相处,对墨自然产生特殊的感情,藏墨是文人的雅逸之举和情怀寄托。据《述古书法篡》记载:西周“刑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早在汉代就有人用松煤制墨。今陕西千阳县就是当时著名的产墨区。汉代制墨技术已有相当大的进展,宫廷特设专门掌管纸、墨、笔、砚的官员。到了初唐,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制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唐末著名墨工奚超、奚廷洼父子因避战乱从易州迁居安徽歙县,重操制墨技艺,改进了捣松、和胶技术,终于制出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深受南唐李后主的赏识,并赐给国姓,改姓李,从此“李墨”名闻天下。到宋代,有了松烟和油烟制墨的两种方法,制墨的地区从歙县扩展到整个徽州地区,“徽墨”之名由此而来。到了明代,出现了邹格之、方瑞生、程君房、罗小华“四大名家”,清代则有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制墨“四大家”,当时并有“天下之墨推歙县,歙县之墨推曹氏”之说。

(三)宣纸

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历代名画记》、《新唐书》等,起于唐代,历代相沿。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的泾县。此外,泾县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产这种纸。到宋代,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当时这些地区均属宣州府管辖,所以这里生产的纸被称为“宣纸”,也有人称泾县纸。由于宣纸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故有“纸寿千年”之誉。

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