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现代体育管理(第二版)
3429800000005

第5章 现代体育与管理概论

现代体育作为城市社会工业文明时代的大众文化,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从社会下层以自下而上的方式自发地朝着覆盖全社会的方向发展、成长起来的,它终于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自觉地、大规模地实践。现代体育的飞速发展客观上是社会以各种管理形式干预和利用、领导和组织体育的结果。

一、现代体育概论

(一)现代体育的概念

直至近代以前,人类社会的体育还是以分散、自发、小规模的状态而存在的。近代以后,由于工业革命、生产的社会化、工业城市的兴起、人口的集中,造成人们对包括体育在内的各种需要的集中和增长。体育开始进入现代发展阶段,并日渐成为以集中、自觉、大规模状态存在为特征的“现代体育”。我们今日所闻、所见、所论的中国体育从根本上说乃是19世纪末叶不断传入中国的西方体育,与中国本土文化培育的那些可以称为体育的身体运动文化现象经过冲突和融合而发展起来的体育(袁旦,1998)。

辩证唯物主义把人的需要分为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层次。现代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可以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人类还有相当多的物质能力,有充裕的闲暇时间来满足和丰富人类本身的精神、文化、娱乐和休闲等方面的生活需要。当人和社会的基础层次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必然要向更高层次的需要递进。而体育即是属于人类为满足自身享受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一类实践,体育本质上乃是人们为娱乐享受和促进身心健全发展而创造的,人们以自觉意识支配下的身体运动作为主要手段,对自己的身心进行改造使之臻于完善的实践。“体育”自其产生后,一切时代体育的共同本质,是一切时代的体育之为体育的根据,所以是体育的最一般、最抽象的本质。一切时代所谓的“体育”,如果失去了这种本质规定性就不再是真正意义的体育。而且这种本质是在个体的人这一层面上所论的体育的本质(袁旦,1998)。

本书采用袁旦教授的观点,即所谓体育是指人们为满足娱乐享受和促进身心健全发展而创造的,以自觉意识支配的身体运动作为主要手段,对自己的身心进行改造并使之臻于完善的实践【3】。

现代体育的飞速发展,客观上是社会以各种管理形式干预和利用、领导和组织体育的结果。现代体育的发展实践表明,体育不再像以往仅是少数“有闲人”享有的专利,而是一种几乎为所有社会成员所共同享有的东西,所以,现代体育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已经成为一种经常的、普遍的、稳定的存在。正如物质生产领域中的情形,生产的社会化使管理在大生产中成为现代社会强大生产力中不容忽视的生产力要素,社会对体育的管理也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体育的总体能力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一种能力要素。因此,现代体育之所以在各国乃至全世界取得巨大发展,成为今天人类社会生活中规模最为巨大的一种文化现象,除了因为各国乃至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外,另一重要原因就是各国都对体育实施不同形式的管理,并在国际间形成巩固的联系,构成了相互联系的管理体制。可见,体育与管理的结合是现代体育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二)现代体育的特征

现代体育具有不同于传统体育的特征及发展趋势,以下方面可以作为区分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的基本特征,同时这些特征也是要求对体育进行管理的客观理由。

1.产业化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介入体育的深度和频度不断增强,并促使现代体育的内部日益分化,社会上开始出现专门为人们提供“体育产品”的生产部门,出现了专门提供竞赛表演服务为生的职业体育者。体育日益成为人们文化消费结构中的稳定成份。在美国,体育管理一直和体育产业紧密相连,体育管理被认为是联系体育产业和管理的一个多学科领域(Robert N.Lussier,2004)。

2.组织化

现代体育的组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两方面:其一是各种类型的现代体育组织日益完善,过去许多非正式的、民间性的体育组织正发展成为高度专业的体育组织,同时各种体育组织内部的组织管理化程度也不断增强;其二是社会以各种管理活动干预、领导和组织体育的发展。在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体育迅速成长并以不同的体育产业部门形式出现,体育组织则遍及体育产品和服务部门的方方面面。

3.社会化

现代体育日益成为一项全球化的社会性活动。各国均注重在社会上大力推广、发展体育项目。传统体育对参与者的社会地位、性别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而现代体育的参与机会相等,竞赛条件相同。竞技体育项目规则不断完善、比赛规模日益扩大,已突破各种隔阂而迅速在全世界流行。大众体育的勃兴显示着健身时代的来临。体育还渗透到学校教育中,通过日益普及的学校教育而普及。

4.生活化

现代体育正成为人们生活方式中的重要内容。体育运动的实践和观赏性是现代体育通过生活方式内容的基本特点,现代体育通过满足现代人的内在需求,而获得服务性和供给的价值,满足了人们参与现代体育的期待和利益,体育的生活化使体育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5.制度化

较之以往,公民参与体育以及社会发展体育逐渐获得法律的保障和依据。各种合法的、简单的、口头的、惯例的体育规则已逐渐被完整的、正式的体育规则所替代。标准化的体育规则替代了非标准化的、地方性的体育规则,体育活动的空间、时间和人员等都被较为准确地确定下来。

6.科学化

现代科技对体育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和深刻,现代体育已发展到了“知识体育”时代。在竞技体育领域,运动员借助于科技的手段方法,不断取得竞技成绩的新突破;在大众体育领域,人们参与体育以及享受体育产品与服务的过程也借助于科技的作用而得以最大程度的满足。

综上所述,现代体育一方面延续着传统体育的基本特质,另一方面又因以上各种特征而不同于以往各时代的体育,它已成为需要科学管理的基本领域。现代体育的基本使命是对社会成员身心进行积极改造,满足他们健身、娱乐、享受的需求,促进他们自由全面发展并达到有利于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进步的社会实践——所有这些内容的实现均需要进行管理。

(三)现代体育的结构

从生产与消费的角度看,现代体育是一个由体育产品及服务的生产部门与消费者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所构成的社会文化系统。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展状况综合而形成的“自然-社会”大系统是这个系统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同时,这一系统又反作用于“自然-社会”大系统,对自然生态、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袁旦,1998)。

体育组织是现代体育产品及服务生产过程的载体,竞技体育组织、群众体育组织、体育产业组织是构成现代体育组织的基本类型,这些组织又分别归属于体育行政部门、体育企事业单位、体育社会团体等组织之列。它们为满足体育消费者的需要分别提供不同的体育产品。体育产品消费者包括全体社会成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的各种各样的需求决定了体育产品的生产过程。

现代体育的基本结构客观上决定了不同的体育组织具有不同的既定目标,从而影响着组织管理的目标定位及其价值选择。

二、现代体育管理概论

(一)现代体育管理的概念

1.现代体育管理的内涵

从我国学者译自国外有关著述的体育管理概念看,不同国家对体育管理的定义存有较大差异。如:日本《体育管理学》教材(1968)认为,体育管理是为了有助于体育目标的实现而作用于体育的一种手段;前苏联《体育运动管理学》教科书(1977)指出:体育管理是为完成一定任务、组织和协调它们的活动主体(管理者)对管理的客体经常有计划的作用;美国体育管理研究者德·森西等在《体育管理课程评价与需求评估:多角度的评价方法》(1990)一文中认为:“体育管理就是一个高度包含并代表着无数与体育相关的领域范围,包括体育设备、体育旅游、公共和私人健身俱乐部、体育商品推销商、大学生体育与职业体育等等”,因而,他们把体育管理定义为“体育产品和服务的组织部门进行计划、组织、引导、控制预算、领导和评估技能的结合”;美国《体育管理学——基础与应用》(第3版)教材(2003)则认为,“体育管理是关于所有参与制造、帮助、推销或组织任何与体育、健身及娱乐相关产品有关的人、活动、组织和经营的一种研究和实践。”不难看出,以上定义是从不同侧面来界定体育管理概念的。

目前,我国学者对体育管理概念的定义大致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职能论”,一种是“协调论”。

“职能论”的观点参照了管理的定义并从管理职能的角度定义体育管理概念。我国第一本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管理学》(1989)指出:体育管理是为了实现体育事业或体育工作的目标,不断提高体育工作的功效所进行的确立目标,组织实施、评估效果等一系列综合活动。武汉体育学院徐家杰、孙汉超教授主编的《体育管理学》教材(1993)指出:为了实现体育事业或体育工作的目标,不断提高体育工作的功效所进行的目标与计划,组织与协调,控制与监督等一系列综合活动;北京体育大学秦椿林教授、袁旦教授主编的《体育管理学》教材(1995)指出:体育管理是指拥有一定管理权力的组织和个人对体育系统的人、财、物、信息、时间等基本要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的过程。罗时铭在论文中指出体育管理就是为实现体育目标,而对体育事业的发展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罗时铭,1995)。刘兵在《新编体育管理学教程》(2004)中提到,“所谓体育管理,就是对围绕体育的相关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如本书前面内容所述,管理职能只是帮助实现管理目标的部分方式或手段,它们本身并不等同于管理,管理体现为对各种现实资源的有效组织及整合过程。如果仅认为体育计划、组织、控制等行为就是体育管理,显然把体育管理看得过于简单,同时也混淆了作为管理的手段与作为管理活动本身的区别,而且这种认识也影响到体育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提高。

20世纪90代末以来,我国学界对体育管理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开始出现以“协调”的观点来理解体育管理概念的趋势。如: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体育管理学》(1999)指出,体育管理是体育组织中的管理者,对体育管理客体通过实施计划、组织、协调、控制职能,协调他人的活动,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高等学校教材《体育管理学》(2002)指出,体育管理就是指体育管理行为的事实者,通过采取管理和体育的方法,以实现体育管理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创新等职能,创造和谐的环境,充分发挥各种体育资源的合理资源,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体育管理学》(2009)认为,体育组织中的管理者,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对管理客体实施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创新等职能,共同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较之“职能论”而言,“协调论”更为客观、全面地反映了体育管理活动的过程,但依然未能完全把握体育管理的本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的定位问题。那么,如何给出一个既符合逻辑要求,又能反映体育管理实际的体育管理定义呢?

本书认为:体育管理是管理的下位概念,参照本书对管理概念的界定,可以这样认为:所谓体育管理是指体育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一定方式整合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体育管理者整合资源的过程表现为对资源的培育、开发、配置及利用等活动,而整合资源的方式是对包括管理职能在内的管理知识、技能、方法、手段、工具、策略等的总称。

2.现代体育管理的外延

长期以来,我国学界对“体育”一直进行着不竭探讨。从操作角度出发,体育往往被划分为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三部分,在体育管理领域与此相对应的是群众体育管理、竞技体育管理和体育产业管理,这部分内容被称为是体育部门的管理。体育管理还进一步划分为社区体育管理、职工体育管理、娱乐体育管理、体育俱乐部管理等体育业务管理内容(秦椿林,李新华,1996)。孙汉超教授把社会体育管理、学校体育管理、竞技体育管理等内容作为体育事业的主要业务管理,体育人力资源、资金、物资、时间、信息等则被称为体育管理对象的要素管理(孙汉超,2004)。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体育管理学》(高雪峰,刘青,2009)将体育管理分为体育事业管理和体育产业管理两大部类,体育事业管理就是体育行政部门及体育事业单位为推行体育公共事务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创新等,以满足社会和公众对公共体育服务要求的活动过程。社会体育管理、高水平运动训练管理、业余运动训练管理、学校体育管理均属于此类;体育产业管理,就是以满足社会不同人群的体育需求为目的,为实现经营目标所从事的各种管理工作的总称。体育市场开发与体育产业管理、体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赛事经营管理、以及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均属于此类。

清晰界定体育的外延是把握体育管理外延的必要前提,本书充分借鉴李宗浩教授(2005)等提出的“体育教学、体育锻炼、体育游戏、体育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是实现体育目的的基本手段”,以及袁旦教授(1998)提出的“体育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体”的观点,从体育目的角度尝试对体育进行划分,并进一步将体育管理划分为体育教学(育)管理、体育锻炼管理、体育游戏管理、体育运动训练管理和体育竞赛管理。还可以根据体育组织的性质,将体育管理划分为体育行政管理、体育事业管理、体育企业管理、以及体育社团管理。

随着体育管理实践的日益丰富,体育管理的外延会进一步扩大。从学科角度来划分,体育管理学分支学科将会大量涌现,体育管理学二级学科,诸如体育项目管理、体育组织管理、体育资源管理、体育管理原理、体育物业管理、体育信息管理等将会出现。体育管理学的某些二级学科也会产生更深层次的学科。例如,体育产业管理之下有可能产生体育休闲产业管理、体育旅游产业管理、体育广告业管理、体育市场管理、体育无形资产管理;社会体育管理之下有可能产生城市社区体育管理、乡镇体育管理、民族传统体育管理、伤残人体育管理、大众健身俱乐部管理;竞技体育管理之下有可能产生运动训练管理、体育赛事管理、职业体育俱乐部管理;体育人力资源管理之下有可能产生高水平运动员管理、教练员管理、裁判员管理、体育科技人员管理、体育教师管理、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育志愿者管理、体育经纪人管理等。

延伸阅读:体育管理、体育经营与体育行政

体育管理与体育行政、体育经营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我们先对“管理”“行政”“经营”的概念予以简要分析。英文中的management通常译为“管理”,一般指“工商管理”,即“企业管理”,而administration通常译为“行政”,一般指“公共行政”。“行政”,常常暗含着指的是政府或其它非盈利性组织,而“管理”则与工商企业相关。但两词替代使用正在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经营”也被译作“management”,侧重于通过筹划、组织与治理实现营利性目标的过程,往往指的是各种营利组织的有关活动。

一般认为,体育行政是指体育行政机关有效推行政令的组织领导和管理活动。它是在一定行政组织范围内,采用一定方式所进行的管理活动。体育经营是指营利性组织运用自己拥有的资源所进行的体育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经济活动。相对而言,较之体育行政与体育经营,体育管理的范围则更广一些,它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如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学校等。由于经营、行政过程中有必然有管理,目前也出现了体育经营管理、体育行政管理的概念,并逐渐成为体育管理学中的分支学科。

(二)现代体育管理的系统

现代体育实践日益复杂,管理者所面临的各种变量不断增加。为了在变动的情景下保持和提高体育管理水平及绩效,管理者不仅需要掌握有关体育管理的科学理论及方法,还需要形成对体育管理工作的正确认知。系统原理是体育管理中的根本性、总的指导性原理(孙汉超,秦椿林,1999)。为此,我们需要掌握体育管理系统的结构及要素,并能应用系统的科学思维进行管理活动。

现代体育管理系统(Sport management system)是由体育管理主体、体育管理中介及体育管理客体三大要素构成。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实质为内信息)构成了组织系统及其运动,这种联系和作用是通过组织而发生的。管理主体相当于组织的施控系统,管理客体相当于组织的受控系统。组织是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依据一定规律相互结合,具有特定功能和统一目标的有序系统。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主体领导管理客体,管理客体实现组织的目的,而管理客体对管理主体又有反作用,管理主体根据管理客体对组织目的的完成情况调整自身的行为。它们通过这样的相互作用,形成了耦合系统,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的目的。在体育管理主、客体的辩证运动中,不断达成体育管理的目标。

1.体育管理主体

体育管理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管理能力,拥有相应的权威和责任,从事体育管理活动的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体育管理者。体育管理者的外延较广,包括负责某一管理系统的领导者和从事具体管理事务的中层和基层管理者。他们在管理活动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其素质的优劣和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影响管理功效的关键。各级各类体育管理组织机构是体育管理者实施管理活动的载体,是现代体育管理活动中行使管理职能、实现管理目标的组织保证。

2.体育管理中介

体育管理中介是指为实现体育管理目标而采用的手段、方法、途径、步骤等的总称(这些内容也可认为是体育管理方式)。有效的体育管理中介是保证管理活动顺利进行、实现管理系统目标的重要因素。计划、组织、控制是体育管理中最基本的管理中介方式(也称为体育管理的职能)。体育管理中介还包括各种体育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体育管理手段包括管理法规、管理信息和管理工具等。其中,管理信息既是管理的对象,也是管理的手段和工具。运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管理效率,而且也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管理工具包括信息网络、计算机等。体育管理方法是用以达到体育管理目的,实现体育管理任务的手段和途径。不同层次的体育管理方法构成体育管理的方法体系。要想达到管理的目标,实现管理的任务和职能,除了遵循管理原则外,还必须探究管理方法,离开了管理方法,一切管理任务就无法完成。

3.体育管理客体

体育管理客体是体育管理主体所能预测、协调、控制和支配的对象。体育管理客体也是体育管理的对象,主要指体育资源。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把体育资源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按自然社会系统构成划分,可分为体育自然资源(地理环境资源、气候条件资源)和体育人文社会资源(科技资源、教育资源、经济资源、物质资源、民族资源、传统资源等);按单位划分,可分为学校、社区、厂矿体育资源;按性质划分,可分为国有体育资源、社会体育资源、个人体育资源;按运动项目划分,可分为篮球、足球、排球、田径、乒乓球、羽毛球等资源;按表现形式划分,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按具体内容划分,可分为人才资源、体育场馆资源、资金资源、信息资源、科技资源等。体育管理中最直接的体育资源主要包括人、财、物、时间、信息等。

人,指被管理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是相对的,如基层管理者相对于上一级管理机构和领导者而言是被管理者,但相对于具体操作者来说,则为管理者。通常所说的被管理者,大多指基层的具体操作者。被管理者在管理对象各要素中是最积极、最活跃的要素,系统目标的实现,最终取决于他们与管理者的有效合作。所以,说到底,体育管理的核心就是处理好体育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积极性。

财,指体育资金。任何管理都离不开一定的财力保证,管财是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其中,生财是根本,聚财是保证,用财是关键。科学的管财必须做到努力开辟财源,正确聚集财力,合理分配和使用财力,提高经济效益。

物,指体育的物资。包括设备、材料仪器、场馆设施、运动器材、能源和自然资源等,是进行管理的物质基础。对物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物的使用率,充分发挥其效用。

时间,指用于体育工作的时间。时间反映速度和效率,时间含有价值。管好时间,就是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办更多更好的事。

信息,指体育工作需要的信息。信息是管理工作的命脉,是一种与人力、物力、财力等同样重要的宝贵资源。一切管理都是通过信息来控制和协调系统的运行,尤其是在当今信息社会里,信息已成为管理工作中占主导地位的重要要素。

4.体育管理的目标

探究目标是研究体育管理工作的首要问题,因为目标是一个组织通过决策和行动争取达到的意想目的,以及验证其决策行动同其意想目的相符程度的衡量指标。作为任何一项具体的体育管理活动或工作,一定有一个欲达成的具体目标,而管理活动的具体达成目标又一定是组织总体目标规定下的产物。这是因为,任何一个组织的存在一定有其目的性,否则组织就不会存续。组织既定目标是其存续目的性的一个阶段性的表现。因此,任何体育组织的管理目标就是要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芮明杰,2005)。组织既定目标可以被分解成各类管理活动的具体目标,这些具体管理目标的逐步实现将最终帮助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以不同的分类标准,体育管理目标可分为不同类型,如:按目标性质可划分为战略目标和战术目标;按时间可划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按层次可划分为的高层次目标、低层次的目标等。

5.体育管理的环境

体育管理的环境既包括体育管理主体、管理中介和管理客体所组成的组织内部环境,又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法律、自然等组织外部环境。体育管理的外部环境决定着管理主体、管理客体以及管理目标的性质,也决定着体育管理方式的具体采用。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组织内部各层级、部门之间和组织与组织之间,每时每刻都在交流信息。任何组织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中,并与环境发生着物质、能量或信息交换关系,脱离一定环境的组织是不存在的。组织是在不断与外界交流信息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壮大的。所有管理者都必须高度重视环境因素,必须在不同程度上考虑到外部环境,如经济、技术、社会、政治和伦理等,使组织的内外要素互相协调。

(三)现代体育管理体制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体育管理体制是实现体育总目标的组织基础。没有合理的体育管理体制,就无法进行正确而有效的管理,也就无法保证体育总目标的实现。

1.体育管理体制的概念

一般地说,所谓体制是指社会组织系统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其核心是社会组织系统中通过职能分工设计所形成的权力架构。我国学界普遍认为,体育管理体制是指体育管理的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高雪峰,刘青,2009)。

现代社会中,体育领域内的权利和利益通常归由政府或社会所有,或由它们分享。权利和利益的归属就决定了体育管理体制的性质和形态。一个国家的体育总目标总是反映着某些社会集团或者是大多数社会集团权利和利益分配的结果,因而一个国家的体育管理体制不仅是实现该国体育总目标的组织基础,还是某些社会集团在体育领域内权利和利益的保障。没有体育管理体制的正常运转,任何体育目标的实现、体育制度的落实、体育规章的执行以及权利利益的保障都是难以完成的。

体育组织的管理体制决定着体育组织的运行机制。体育组织的运行机制是体育管理体制的实质性反映,在不同体育管理体制下,体育组织的运行机制有着根本区别。在政府享有主要的支配权利时,体育的发展倾向于以政治和社会福利为目标,主要采取政府集中统一决策,强调上下级间的纵向信息沟通,以行政组织为主要约束方式,基本动力则来自于对社会共同利益的追求。当社会体育组织享有主要的支配权利时,体育的发展则以经济和市场消费为主要目标,各体育组织和个人分散决策,侧重于各利益主体间的横向信息沟通,主要以经济与法律为主要约束手段,以组织或个人追求自身利益为主要激励方式。不同体育管理体制下的运行机制不同,使得体育组织活动的各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方式、作用关系及其整合方式产生本质的区别。

2.体育管理体制的类型

根据体育系统中社会集团权利和利益的归属,体育管理体制可分为政府管理型、社会管理型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结合型三种基本类型。

(1)政府管理型。政府管理型也称作集权型、集中型。政府管理型体制的主要特点是由政府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体育。在政府型体育管理体制下,政府的权利高度集中,计划机制起主导作用。体育工作主要采用计划、行政的方式进行从宏观到微观各个层面的管理。各种社会体育组织不具备实质性的管理功能。

政府管理型体制的优势主要包括:一是能够充分体现国家意志,能代表大多数社会集团的利益;二是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便于整合社会资源,使之服从和服务于政府体育总目标的实现;三是有利于推动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这是由公共体育服务的混合产品性质所决定的,在公共体育服务的提供过程中,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政府管理型体制的不足之处是容易抑制社会对体育的参与和支持,因而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社会体育的发展。

政府管理型体制主要存在于实行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如前苏联、东欧各国、古巴及朝鲜等。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原国家体委)成立后,原国家体委在国务院领导下,负责统一领导和监督全国体育事业。各省、区、市都设立了体育行政机构,全国的体育活动统统归由体育行政部门管理,体育系统初步形成了体委一统天下的政府管理型体制。建国50多年来,中国体育管理体制也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发生着变化,但仍基本上属于政府管理型体制。

(2)社会管理型。社会管理型也称分权型、分散型。社会管理型体制的主要特点是体育主要由各种社会组织进行管理,政府一般不设立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对体育事务很少介入和干预,即使在介入和干预时,也通常运用市场机制的法律和经济手段来间接进行管理。

在社会型体育管理体制中,权力分散于各社会组织中,各社会组织可以根据环境信息和自身的利益做出决策。政府对于各社会组织的管理主要是通过法律、经济、政策和教育的手段来引导和协调。

社会管理型体制的优点主要包括:一是利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体育的发展能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二是有利于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社会管理型体制利用市场机制整合体育资源,能够依据体育市场的需求将体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从而可以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三是在决策中体现了高度民主,利于公民权利的实现;四是在社会管理型体制中,管理工作主要由非营利组织承担,这有助于公民社会的形成以及公民奉献精神的培养。社会型管理体制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存在各社会组织间的利益冲突,在市场发生波动和混乱时,体育的发展往往缺乏有力的协调和统一。

采用社会管理型体制的国家一般属于市场经济发育较好的国家,这些国家往往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和体育基础。以美国为例,其政府中不设管理体育运动的专门机构,只以“总统健康与运动委员会”的名义过问体育的发展事宜,而这一机构仅是一个促进大众体育发展的咨询机构而已,整个国家体育的发展主要是由各种社会团体来承担与推动。

(3)结合型。结合型管理体制是介于前两种体育管理体制之间的体制类型,也称混合型、中间型。结合型体育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是由政府和社会组织共同管理体育。政府设有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或指派几个有关部门负责管理体育,对体育实行宏观管理,即制定规划与方针政策,发挥领导、监督与协调作用。社会组织在政府的宏观管理下负责具体事务与微观操作,如制订运动项目发展规划、各种规章制度,组织活动和比赛等。

结合型体育管理体制的优点是,有利于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激发社会参与、支持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不足之处在于,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往往会在权限划分和利益分配方面存在一定冲突。

结合型体育管理体制目前逐渐为大多数国家所采用,如德国、英国、法国、韩国和加拿大等。在这些国家政府中一般都设有专门的体育管理部门对体育进行宏观管理,负责协调各体育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同时,整个体育的发动、领导和组织往往由各级体育联合会和遍布全国的体育俱乐部具体实施。体育社会团体和体育俱乐部与政府之间只存在财政补助与监督方面的关系,其内部实行民主管理,不受政府制约。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基本属于政府管理型体制。目前,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尚处于一个由政府管理型向结合型管理体制过渡的阶段。

3.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向

由于对体育管理体制的分类没有精确的划分标准,因此,实际上并不存在绝对的政府管理型体制和绝对的社会管理型体制。在实行政府管理型体制的国家中,民间自发的体育组织和活动也是存在的。在实行社会管理型的国家中,政府也或多或少地以不同方式参与并介入体育的管理。结合型是一个大体处于中间状态的类型,它们之中有的偏重于政府管理型,有的偏重于社会管理型,因此,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定差异。

目前世界各国在体育管理体制的形态选择上存在着一种由两极向中间集中的趋势,一些过去采用政府管理型体制的国家,开始鼓励社会组织与政府共同管理体育。而一些过去采用社会管理型体制的国家,政府逐渐介入体育事务,并设立体育管理机构,从而使其管理体制成为结合型体育管理体制。

延伸阅读:举国体制的概念与框架

举国体制是指我国政府为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及其国际竞争实力,实现奥运战略目标,采取行政手段整合全国体育资源而形成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国竞技体育实行举国体制的理论基础。“全国一盘棋”“国内练兵一致对外”是我国竞技体育实行举国体制的基本设计思想。以国家专业队为“龙头”,以省、区、市专业运动队为中坚力量的多级“条块”结合的训练体制是提高我国竞技体育国际竞争综合实力的主要措施和组织手段。以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为平台的各级各类竞技体育竞赛是我国竞技体育实施举国体制的基本调控手段和政策杠杆。社会主义制度和政治体制优势是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能够得到贯彻落实的坚强保证。

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体育行政、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财政支持四大体系。此外还有优秀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运动员文化知识教育体系、运动训练基地体系、奖励激励体系、科技与信息服务体系、反兴奋剂体系、运动员保障体系、对外联络体系和政策法规、体育宣传等多个辅助体系(梁晓龙,鲍明晓,张林,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