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以小米目前的态势来看,只要合理地调和成本和产量的二元法则,相信它会攻克这些难关。比如,小米可以选择与三大运营商合作作为突围路径,借运营商庞大的销售网络,让小米手机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将宣传成本转移到运营商身上,这个苹果可是有成功先例的。另外,小米还可以尽快开拓海外市场,大幅增加手机的利润,获得更多的运作资本,为新产品研发奠定基础。
说到底,成本和产量是小米都可以控制的因素,只是在某些外因的限定下,让这种可控制变成了疑似的不可控制。低成本是广大商家认同的,低产量却是相反,而正是这么一对的怪异组合,让小米左手以低价吸引用户,以右手拽住用户,“双低”的表现造成了“双高”的结果:高关注度和高购买欲。
饥饿的危与机
小米自从发布以来,其“堪与iPhone比肩的首部国产高性能智能机”的大旗,成为了争议不断的话题。客观地说,这个引起无数粉丝“让我欢喜让我忧”的小米,因饥饿营销而扬名,也因饥饿营销而受到质疑。一边是火得一塌糊涂的数据和狂热的粉丝,一边是部分手机用户的困惑:“我为什么买不到小米手机?”
现在想想,小米的未来之路到底在何处?
作为营销的一种手段,饥饿营销现在已经被广泛运用在各个领域之中,而小米绝不是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这方面苹果可算是它的老前辈,每一款iPhone和iPad系列的新品发布,都会因为数量有限而引发果粉们的关注,成为热议话题,甚至还在北京上海等多家门店里发生玻璃挤破、黄牛拳脚相加的新闻,让苹果成为了有钱也买不到的奇货。
不光是手机厂商惯用饥饿营销,连电影行业也是如此。当初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打出了“剑指奥斯卡”的旗号,保密工作也做得很到位,女主角玉墨的扮演者直到影片上映前的最后一刻,才让观众得以见到她的真容。可见,饥饿营销是多么勾魂摄魄。
相比之下,小米的饥饿应该说发挥到了极致,和苹果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至于小米成为了“饥饿”的代名词。前面已经分析过饥饿营销给小米带来的诸多好处,那么现在我们还应该看一看,在“饥饿”这个让人动心的词汇背后,是否还隐藏着一些危机呢?
“饥饿”说明了什么
小米的“饥饿营销”,给一些消费者的感觉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虽然小米也多次对外表示,自己不可能有货不卖,这是不符合商业逻辑尤其是电子产品这样更新换代较快的东西。从目前网上的信息反馈来看,的确有不少米粉对“饥饿营销”产生了负面情绪。然而仔细分析一下,小米选择了互联网直销,就注定要和饥饿营销捆绑在一起。因为拥有互联网基因的企业做手机,它所采取的思路和模式和传统企业是存在差异的。
拿小米来说,它现在主要是靠硬件产生收益,而它的未来也不是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还要取决于市场竞争的其他因素。综合计算,每年高额的人力成本加上产品硬件成本小米公司需要付出超过2.5个亿,以目前小米融资情况来看,即将面临资金断裂。对于这个状况,雷军不可能没有察觉,为此进行了多次的融资,然而高额的运营成本(主要是人力成本)、供应链费用再加上对手机产业的理解力和控制力的弱势把握,这个也很难支撑太久。
小米手机饥饿营销背后隐藏的危机,实质是供应链的保障问题。通常来说,传统手机商和芯片及其他相关合作伙伴,都是老熟人的关系,相互之间形成了稳定的供求关系。拿中兴为例,每年年底,它都会和高通等合作商签订下一年的手机芯片需求量,而这个量一般是上百万级别,有时候还会达到上千万,而中兴付给合作商的费用也是以分阶段的形式付完的,这都是彼此之间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苦孩子”出身的小米,无法像中兴这样潇洒地在供应市场玩转365天,无论它的出货量还是和其他厂商的合作关系,都远远没有达到水乳交融的程度,所以只能先行付费。另外,小米也没有建立良好的供求规划,所以一旦遭遇芯片采购量的高峰期,小米的供货将可能遭到崩溃的窘境。
饥饿营销能否取得成功,其中有一个前提条件是详实的市场分析和精准的客户群定位。只有当客户群越“小”的时候,市场才会越做越“大”,反之也是如此。小米手机的定位就是年轻时尚却又囊中羞涩的年轻人,他们喜欢玩手机喜欢追赶潮流,所以这个客户群体小,才诞生出数量庞大的粉丝群。如果小米是瞄准了各个年龄层来生产手机的话,恐怕今天的小米绝不会这么火爆。众所周知,品牌和产品之间的关系非常暧昧:是以阶梯的方式向上延伸,一旦产品卖得火爆了,品牌的知名度才能得到提升。
小米使用“饥饿营销”只是眼前不得已而为的策略,并不会一直延续下去。毕竟长期使用这个大招,将可能排斥潜在的消费者。因为“饥饿营销”这个策略的实施,正是以消费者求购心切、追求新潮为心理基础的,所以在营销推广的短期,制造出这样的紧张气氛是有利的。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信息传递的速度加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明白了商家搞出“饥饿营销”的内幕,所以不会为了某个产品拿出那么多宝贵的时间来等待,这种“单恋一枝花”的情况通常只适用于品牌认知度较高的产品。
虽然小米不是苹果、三星那样的国际大牌,然而它的饥饿营销玩到现在还是没出漏子,这并非是饥饿营销安全指数高,是有赖于小米那群忠诚度极高、耐心度极高的米粉!事实上,小米是凭借这个有力的支撑因素,才让它的饥饿营销显得比别人更成功。所以,尽管小米是运用“饥饿营销”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然而后来的效仿者们必须想一想:你有那么多狂热的诸如米粉般的粉丝吗?如果没有,就要谨慎考虑“饥饿营销”这个武器,它不是儿童玩具,弄不好就是一枚定时炸弹。
从小米的现状来看,饥饿的确成为了它遭人抨击的主要靶标,而饥饿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只有直视这些弱项并想方设法改进,小米才有更大的自主权去选择何种模式作为营销手段。
当然,可能还有一个被忽视的因素在维系着饥饿营销,那就是如今消费者都不同程度地患上了“选择困难症”。如今的手机市场,品牌也好,机型也好,实在多得让人数不清,各大厂商都在“比学赶超”,不仅搞成了同质化竞争,还猛堆那些没几个人能看得懂的优质参数。在苹果三星成为“街机”的时候,在众多消费者对厂家的宣传茫然无解的时候,限量抢购的小米走上了前台,让大家眼前一亮,这回不用再困难地选择了,就挑这个富有叛逆色彩的神机吧!
从这个角度来看,小米带来的“饥饿”,恰恰反映了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在精神上的空虚和行动上的无力,只是当他们指责小米搞“饥饿营销”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其实是自己患上了“饥饿症”。
先“饥饿”再发展
前面说到的张艺谋采用的饥饿营销,无疑是成功的,让广大影迷们对《金陵十三钗》投注了相当多的关注度。而小米的饥饿营销,在确保了品牌增值的同时,也游走在走向负面评价的深渊。幸运的是,小米把握住了这个尺度,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完全不存在隐患。
《金陵十三钗》毕竟是精神文化产品,也谈不上一般意义上的售后,而手机却是实实在在的东西,需要和售后绑定在一起,这就要求小米无论从质量上还是品牌口碑上都要有所保证,毕竟电影看完了就完了,而手机是经常使用的东西。
如果说雷军之前并没有经营手机的经验,让消费者对小米手机的质量担忧,那么现在来看这些因素并不影响小米的口碑,而最有可能给小米造成负面影响的,将是饥饿营销到底距离消费者的心理承受底线有多远?目前,已经在坊间流传了小米对消费者存在某种欺骗的传言,虽然这些传言只要在分析小米的产能之后就能不攻自破,但是也不利于小米的品牌形象塑造。因此可以认定,小米现在缺的不是知名度,而是深厚的内功。
爱马仕在全球奢侈品中,其地位要远远超过LV,而它的Kelly包却不是专柜中卖出去的,而是采用订购的形式,从订购到拿到货,通常要等待四年的时间,因此爱马仕的包造假很难。然而由于爱马仕的包每年产量并不固定,而全球的市场需求却很大,这个不透明的市场让假货也乘机钻了空子。虽然爱马仕的缝制皮革技艺很难仿造,但是由于爱马仕太爱“饥饿营销”这个大招了,结果给它的内部管理造成了很大压力。
比如,爱马仕的店员权力很大,由于货量极少,他们就控制了售卖选择权,可以决定谁拥有这款天物,甚至还可以分别和总部正规渠道及贸易公司对接,将原本属于内部机密的信息卖出去,如货号、款式和材质等。这有点像中国计划经济时代发粮票的人的至高权力。正是这种因饥饿营销带来的管理上的漏洞,给利益的追逐者们带来很多商机:制造高仿真的包,满足大家的饥饿感,弥补这个奢侈品的“稀缺性”。
小米目前也面临着这样的危机,在红米推出之后,由于数量有限难求一机,导致不少粉丝们被迫选择非官网之外的网络销售商,这些人号称抢到了货通过加价的方式卖出,结果用户收到货之后才发现那根本不是红米的真机,而是地地道道的假冒货。
经济学上有个法则叫劣币驱逐良币,这对所有采用饥饿营销为手段的商家来说,都是一种警示。一旦市场上真货匮乏而假货泛滥之时,很可能假的就变成了真的。
平心而论,爱马仕毕竟是驰名全球的巨头,冒出些假货也在所难免,也不会降低消费者对它的关注度,而能够与之比肩的大品牌也寥寥无几,所以饥饿营销玩得尺度大一些,负面报道多一点,恐怕也无伤皮毛。
然而小米却不同,它所要面对的情况比爱马仕要复杂的多:其一是市场竞争激烈,如今性价比较高的手机越来越多,酷派、中兴、华为等厂商都推出不少千元级别的神机,小米稍有不慎,就会流失用户;其二,小米的品牌还达不到绝对霸气的程度,一旦负面新闻过多,势必影响其品牌的美誉度;其三,智能机不再是单纯地接打电话收发短信,而是肩负着其他的作用,因此其使用率和故障率都超过了传统的功能机,这让售后不够强大的小米承担着一定的压力,如果品牌构建做得不到位,市场份额肯定受到不小的影响。
不过,既然明眼人都能看出的危机,雷军会视而不见吗?当然不会!前面我们说了,小米选择饥饿营销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相信雷军也意识到了饥饿带来的消极反应。小米之所以还在沿用这个招数,是它还处于刻苦修炼内功的阶段,比如软件的研发、硬件的掌控以及和供应链的沟通等等。只有让这些内功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小米才能克服成本和产能附加的种种问题。
准确地说,小米选择了让人指摘的“饥饿营销”,是它早就预料到的事情,并非它不懂得人言可畏的道理,而是只有先通过饥饿来积累资金、技术和关注度,才能有更大的上扬空间去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或许,雷军比任何人都害怕“饥饿营销”给小米带来的阴影,只是他更明白一个道理:不“饥饿”就没有发展的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