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渭南市临渭区军事志
3443800000033

第33章 国防动员(3)

期间,辖区军民携手同劳,制坯烧砖125万块,拣拾柴火15万斤,采河卵石1800多立方,挖运沙石13600多立方,自运水泥3700多吨。经过数年的努力,加固了防空洞主干道、连接通道,增添了地下照明、通风、防潮、消防等设备,建立了地面对空观察和警报通信网点,构筑了一批具有四、五级防护标准的人防工事。至1976年,城区范围共建防空设施45942平方米。

1978年,遵循全国人防会议提出的“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平战结合、质量第一”的人民防空建设方针,县人防部门在抓好防空设施完善配套的基础上,注重人防工事的开发利用工作。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一些单位凭借部分人防工事,开设实验室、游艺厅、餐饮部,创办种植、养殖、贮藏等自营项目,从而使战备、社会、经济三方面效益融为一体。如渭南中医学校(今陕西省中医学校),曾将370平方米的防空地下室作为食品实验基地,先后研制出“乐天可乐”饮料、沙苑子奶粉、沙苑子蜂蜜酒和沙苑子玉液等多种产品,受到上级有关领导与各界群众的好评。

近些年,城区防空设施在加强维护、分级管理的同时,伴随地方经济和市政建设的发展,又呈现出新的成果。2000~2002年,市政府投资996万元,在地处人口稠密区域的东风广场,建成一座面积为2500平方米的大型地下防护工事。该工事既具备高强度抗击能力,又兼有综合性便民利民用途,为进一步搞好防空工程平战结合,促使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拓宽了路子。

四、反空袭准备

新中国成立以来,区人民防空工作,除健全领导机构、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和修筑防护工事外,还根据中央战略方针与上级统一部署,扎实开展一系列反空袭斗争的专项准备。

(一)后方基地建设

临渭区(原渭南县)是渭南市党政机关和渭南军分区机关所在地,距省会西安市区62公里,距临潼窑村机场35公里,边缘村落距阎良机场仅15公里,国家重要的陇海铁路从境内中部贯通东西。20世纪70年代初,为防范敌空袭、空降,切实做好打仗准备,开始筹建县后方基地。当时,根据辖区地理位置、环境特征以及重点目标布局,在境内划分了三条战线。即北端的官底、下吉、南七、蔺店、凭信、官路等公社为第一线;中部的良田、白杨、双王、城关、程家等公社为第二线;南原的阳郭、崇凝等公社为第三线。地处第三线的花园公社,被确定为全县战备后方基地。起初本着先储后建的原则,在花园储存了数十万斤粮食和一些布匹、药品等物资。其后,拟拓宽道路,架通电线,筑好窑洞,再续建弹药库、修械所、发电厂等设施,用2~3年时间,将花园公社建成集吃、穿、住、用、打为一体的后方基地。

正处于分步实施阶段,因形势任务有所变化,上述建设规划被搁置。

(二)防空队伍建设

1969年12月,根据上级关于加强战备的指示,全县快速组建三个反空降武装民兵团。在城关区建立第1团(加强团),下辖四个步兵营和4个直属连(机炮连、通信连、卫生连、运输连),共2300人。配备步枪748支,冲锋枪56支,轻机枪54挺,重机枪9挺,82毫米迫击炮5门。该团1营与运输连编在程家公社,2营与机炮连编在城关公社,3营编在良田公社,4营与通信连、卫生连编在双王公社。全团集结地点为城关公社毕家大队,平时由县人民武装部管理训练,战时归渭南军分区指挥,主要担负窑村、阎良两机场反空降任务,并为潼关县反空降预备队。在官道区建立第2团,下辖三个步兵营、四个直属连,共1500人。拟配步枪495支,冲锋枪37支,轻机枪36挺,重机枪6挺,82毫米迫击炮3门。该团1营编在官底公社,2营编在下吉公社,3营编在田市公社。团直机炮连、运输连编在南七公社,通信连、卫生连编在官道公社。全团集结地点为官底公社化佛大队,平时由县人民武装部管训,战时归咸阳军分区指挥,主要担负支援阎良机场反空降任务。在阳郭区建立第3团,其人员建制和武器装备均与第2团相同。该团1营编在三张公社,2营编在阎村公社,3营编在贠曲公社,团直四个连编在阳郭公社。全团集结地点为何刘公社,平时由县人民武装部管理训练,战时归临潼县人民武装部指挥,主要担负支援窑村机场反空降任务。另外,在花园、桥南、崇凝、丰原各公社,分别组建一个反空投民兵连,战时列编436部队(后改称89750部队)统一指挥,遂行围歼空投敌特等项任务。

县人民武装部在建立武装民兵团的同时,按照平战结合、便于领导、便于指挥的原则,又相继组建了“三防”“三抢”(防原子、防化学、防生物武器,抢救、抢修、抢运)专业队伍。由地区医院、县医院组成58人的抢救连,承担战时危重伤病员的抢救任务;由县邮电局、农电公司和驻渭陕西省第四建筑工程公司等8个单位,共860人,组成4个抢修连,承担战时重要设施的抢修任务;由县运输公司、汽车站、转运站、搬运社和驻渭三门峡管理局等5个单位,共418人,组成4个抢运连,承担战时急需物资的抢运任务。此后,从战备实际需要出发,各支队伍不断得到充实加强,并按照专业特性与作用,不定期进行对口培训,以提高其整体素质和应变能力。

为加强省人防重点县市的防空力量,上级先期给渭南民兵配发有高射机枪。在1975年,又给所处辖区的西北林业机械厂、渭河化肥厂、陕西印刷机器厂等单位,配置双37毫米、单37毫米高炮数门。由民兵高机、高炮分队和驻军部队协同,初步构成多方位、多层次的城区防空作战体系。

(三)区域实兵演练

在战备形势紧张的1970年,遵照上级指示要求,着眼未来反侵略战争的需要,辖区拟定出防空预警、疏散与作战方案,绘制完成全县反空袭空降、后方基地建设、交通通信网络、城镇防空设施布局等示意图表。同年7月中旬至8月初,在城区和田市公社等地,进行了一次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课目内容全的防空综合演习。1972年,辖区98个单位的19450名民兵,分期分批野营拉练,随机开展“三防”知识教育和反空袭战斗演练。

1973年,县人防、武装等部门,先后组织抢修抢险、医疗救护、防化防疫、交通运输、治安消防等专业分队,进行模拟实战演习,使各类人员按不同岗位要求,逐步掌握了应付空袭、核战的基本技能。之后,渭南市人防办专门发出文告,明确全国统一规定的防空警报信号。即预备警报,鸣36秒,停24秒,反复3遍为一周期,时间3分钟;空袭警报,鸣6秒,停6秒,反复15遍为一周期,时间3分钟;解除警报,连续鸣3分钟。1998年10月29日,市人防办在市广播电台、电视台、渭南报社及城区其他相关单位的配合下,首次协同试鸣防空警报,获得圆满成功。

近年来,市消防支队、区人民武装部等单位,结合专业技术分队和民兵应急分队任务特点,持续组织对口培训、岗位练兵与集中训练和演练,不断增强各分队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取得人防以及战备工作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