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渭南市临渭区军事志
3443800000034

第34章 军事人物(1)

临渭区(原渭南县)历史悠久,军事人物辈出。古往今来,有挥兵驱寇、远征戍边的威武功臣;有肩负重任、驰骋疆场的高级将领;有奋勇作战、光荣献身的革命英烈;有恪尽职守、崇尚国防的忠诚卫士。他们为推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重大功绩,作出了特殊贡献,其英名将永垂青史。在纷繁的历史风云中,还有另外一些受命而为的军界人士,他们亦留下各自军旅生涯的印记。

本章根据有关资料,对古今在全国、全省及渭南地区有一定影响的临渭籍军事人物,包括在中国革命历次战争中牺牲的先烈,分人物传略、人物名录、人物简表,逐人予以收录。因收集资料困难等缘由,一部分符合入名录者仅列于简表内,有些符合入简表者未能上书。

第一节人物传略

依据生不立传的原则,本节为已故的三位着名军事人物特立此传。编排以卒年先后为序。

张仁愿张仁愿(?~714),唐朝着名将领。本名仁亶。因避讳与唐睿宗李旦名音相近,改名仁愿。华州下邽(今渭南市临渭区渭河北部)人。农家子弟,自幼习文练武,又通策论。武则天执政时,被选为殿中侍御史。武周后期,武氏子侄谋夺皇嗣,几大臣曲意迎奉,奏请立武承嗣为太子,而张仁愿拒不联章。万岁通天年间,监察御史孙承景任靖边军监军,上朝虚报亲冒矢石,身先士卒,张仁愿询问破敌细情,当场揭穿其谎言,使孙降职。武则天令张仁愿为肃政台中丞、检校幽州(今北京市西南)都督。

圣历元年(698),突厥族默啜侵扰河北,攻陷赵州、定州,兵临幽州时,张仁愿领兵出战,一举击退突厥,手被箭刺伤。武则天遣使慰劳,赐以御药,遂升其为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都督府长史。

唐中宗复位后,于神龙二年(706),张仁愿升为左屯卫大将军、检校洛州(今河南省洛阳市)长史。次年,突厥自内蒙古渡黄河入侵陕北,唐朔方军总管沙吒忠义应战失利。中宗即诏张仁愿为御史大夫,代领朔方军北上。突厥久畏其名,闻讯速撤。张仁愿率军跟踪追击,夜袭营阵,大破突厥。接着上奏,欲趁敌之虚强取大漠南部地区。中宗应允,其乘胜挥军打过黄河,驱突厥于漠北。后在内蒙古境阴山与黄河间修筑三座受降城(西城位于五原县西北、中城位于包头市西、东城位于托克托南,每城相距400余里),并在阴山山脉牛头朝那山设烽火台1800处,以利助战。修受降城时,有200名咸阳籍士卒逃离,张仁愿即令捕获,斩于城下,全军震恐,仅用两月时间,各城皆告竣。之后数十年,突厥不敢南过阴山牧马,唐朝北境得以相对安谧,由此镇边守军缩减兵力数万。

景龙二年(708),张仁愿任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封韩国公。

春天还朝,秋复督军备边,帝为其赋诗褒勉,赏赐不赀,又加镇国大将军。

景云元年(710),唐睿宗临朝后,张仁愿致仕,授兵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卒,追赠太子少傅。为纪念戍边功臣张仁愿将军,后人立祠于塞外受降城下,每逢出师必祭之。张仁愿因德才俱佳,文武兼备,被誉为故里下邽“三贤”之一。

武止戈武止戈(1902~1933),原名武熹祖,化名胡之康。渭南县(今渭南市临渭区官道乡武赵村)人,后迁居西安。是中共陕西地区党团组织创始人之一,为建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作出重要贡献。

武止戈7岁在私塾读书,后入西安健本小学和外国教会所办中学——圣公会学校就读。在进步教师的影响教育下,他刻苦学习,品学兼优,趋向革命。1919年5月,响应北京爆发的五四运动,联络西安进步同学,冲破反动当局阻挠,上街游行示威。1920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开始接受马列主义。1921年12月,与屈武、邹均、张宝泉、刘尚达、崔孟博、韩志颖等10余名陕籍同学,组织南开学校陕西同乡会,并以通信方式联系西安学生一起创办《贡献》(月刊)杂志,积极热情地传播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此后前往北京,通过陕西旅京学生领袖刘天章、李子洲引荐,多次拜访时任中共北方区负责人***,聆听其教诲。1923年初,武止戈经刘天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此期间,他不断给旅京陕西学生社团主办的《共进》杂志撰稿,宣传马列主义,联系实际探讨革命的道路与方法。

1923年夏,武止戈担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

在***的指导下,积极发展壮大团的组织,带领团员深入工厂举办劳动补习学校,帮助工人学文化,了解时局发展趋势。

1924年,党组织送武止戈去上海大学社会系学习。在那里他受教于着名共产党人瞿秋白、蔡和森、邓中夏等,认真钻研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社会科学知识。是年5月30日,武止戈利用回陕探亲时机,到渭南赤水向王尚德(王璋峰)转达团中央的指示,很快在赤水建立了青年团组织。6月上旬,他又去西安,与正在省立第三中学任教的共产党员魏野畴取得联系,举办暑期讲习班,召开青年座谈会,讲解团的性质、任务和入团条件,介绍国内外形势,鼓励青年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去。7月,武止戈受团中央派遣,从西安经天津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5年夏,他被联共(布)派往西伯利亚和黑海地区从事工人运动。1927年春,回到莫斯科,转入中山大学学习,同时任中国学生旅莫支部书记,继而又到列宁格勒军事政治学院研学军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武止戈请求归国参加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斗争。次年2月,他返回国内不久,按照党的指示赴张家口协助冯玉祥筹组抗日同盟军,同时担任中共张家口特委委员。1933年春,武止戈、吴化之与在张家口的中共内蒙古特委书记陈镜湖商议,由陈负责发起组织蒙汉抗日同盟军军事委员会。5月26日,在共产党的影响和推动下,冯玉祥、方振武、***在张家口正式建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冯玉祥任总司令,***任察省警备司令兼抗日同盟军第2军军长,武止戈任抗日同盟军总部高级参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成立后通电全国,主张联合各党派各军队“结成抗日战线,武装保卫察省,进而收复失地,争取中国之独立自由”。但是,国民党政府不顾全国人民抗日的强烈呼声,同日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华北大片领土沦陷,平津地区局势日趋紧张。这时,***受冯玉祥之命出任抗日同盟军北路军前敌总指挥,武止戈任北路军前敌指挥部参谋长。6月下旬,***、武止戈率部由张北出发,勇猛进击,连战告捷,收复数县。7月上旬,又兵分三路,乘势而进。在攻打察东重镇多伦的战斗中,武止戈冒着炮火硝烟,协助***亲临一线指挥。先后多次组织敢死队出击,同官兵们一道赤臂冲杀,经五昼夜鏖战,终于攻下多伦城。未过多久,冯玉祥面临外部重压无奈宣布撤销抗日同盟军总部。在武止戈等一批共产党员的坚持与积极配合下,方振武、***于张北重建抗日同盟军总部。8月中旬,武止戈被派往同盟军所属第56师任参谋长。该师师长率部叛离时,他又回到***部任参谋主任。此后,前委忽视客观复杂环境条件而采取错误的行动路线,使属部遭到日军和国民党军数倍兵力的围追堵截。

抗日同盟军虽反复驰突,顽强作战,在局部区域取得一些胜利,但部队伤亡甚大。10月13日中午,日军飞机对抗日同盟军驻地顺义县许南园村进行狂轰滥炸,武止戈身骑战马指挥官兵转移隐蔽时,不幸中弹,壮烈殉国,时年仅31岁。

革命先驱者武止戈烈士及所部的有关史料,现珍存于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内。

张宗逊张宗逊(1908~1998),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渭南县(今渭南市临渭区向阳街道办事处青龙堡村)人。出生于农家,7岁在本村私塾读书。

1922年,在共产党人王尚德、张浩如(张宗逊叔父)所创办的赤水职业学校就读。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1月,经党组织推荐赴广州黄埔军官学校学习,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参加了北伐战争。

1927年4月,在国民革命军第4集团军第8军3师9团任干事兼2营政治指导员。大革命失败后,在国民革命军第11军第24师新兵训练处任中尉排长,不久编入第2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任副连长、连长。

1927年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师1团参谋、副连长。随毛泽东到井冈山,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连长。1929年,转战赣南、闽西,任红4军第3纵队9支队副支队长、支队长,参与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0年10月起,任红1方面军第12军36师师长、红12军军长、红9军团第14师师长兼广昌警备司令,率部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战斗。1934年6月,任红军大学校长兼政治委员。长征中任红3军团第4师师长、第10团团长,指挥所部参加了强取娄山关、攻克遵义城等战斗。1935年8月,调红4方面军任红4军参谋长,10月任红军大学参谋长兼高级指挥科科长。1937年1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一局局长兼富(县)甘(泉)警备司令。

抗日战争初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旅长,转战于晋西北地区。1938年10月,率部进入晋察冀边区,在五台县滑石片一带反击日军进犯时,歼敌700多人,俘21人,缴获山炮2门、小炮4门、轻重机枪30余挺、步马枪340余支、战马153匹、电台1部。1939年9月,奉命赴冀中反“扫荡”,仅灵寿的陈庄一战,消灭日军1200名,缴获大批武器弹药。是年底,率部返回晋西北地区,坚持巩固晋绥根据地的斗争。在“百团大战”中,率358旅协同兄弟部队给日军以有力打击。1941年,该旅共作战126次,力挫日伪军“铁壁合围”的图谋。1945年7月,任吕梁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8月任晋绥野战军副司令员,与贺龙司令员一起,指挥部队投入对日军的大反攻。在北起绥南,南至晋中平川,绵延300多公里的战线上,不到两个月时间,与日伪军进行了80多次较大的战斗,收复县城9座,摧毁日军据点80个,毙伤俘日伪军5000余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晋绥军区第1纵队司令员。1947年2月,任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司令员,3月任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在粉碎国民党向陕甘宁解放区大举进攻的战斗中,协助彭德怀司令员取得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战三捷,共歼国民党军1.4万余人。随后率部参加榆林、沙家店、黄龙等战役,歼敌1.5万余人。接着,又协助彭德怀指挥了宜川、西府、陇东等战役。1949年2月,任第一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参与指挥扶郿(眉)、兰州等战役,之后率部解放青海省全境。

新中国成立时,任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领导指挥了西北各省的剿匪肃特斗争。1952年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军校部部长。1955年4月,兼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1971年,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1973年6月,任总后勤部部长。是中共第七、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届中央委员,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8年9月14日在北京逝世。

第二节人物名录

本节共收录军事人物32位,其中清代以前的15位,中华民国时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17位。所有人物均按生卒年排序。

樗里疾(?~前300),战国时秦国名将。名疾。家居樗里(今渭南市临渭区),故称樗里子。足智多谋,被秦人称为“智囊”。因封蜀郡严道县,又号严君疾。受爵右更(秦第十四爵),任为将,伐魏拔曲沃城(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周慎靓王四年(前317),韩、赵、魏、燕、齐联合匈奴同攻秦,他奉命率秦军战于修鱼(韩地,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南),虏其将申差,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使其伤亡8万余人。周赧王二年(前313),率军攻魏之焦地(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迫其投降,又败韩军于岸门(今河南省许昌市西北),斩首万余。同年率秦军攻占赵国,俘赵将赵庄。三年,助秦将魏章攻楚,取汉中地,受封为严君。周赧王六年(前309),因功任右丞相。昭襄王即位后继为相。昭襄王七年(前300)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