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渭南市临渭区军事志
3443800000035

第35章 军事人物(2)

王如(?~315),西晋时流民起义军领袖。京兆新丰(今渭南市临渭区西南部)人。初为州武吏,遇乱流徙至宛(今河南省南阳市)。西晋末,朝廷下令逼遣流民还乡,他率众袭击押送官兵,多股流民群起响应,一时拥众四五万,自封大将军,领司、雍二州牧。此后与晋军转战于襄(今河南省襄城县)、穰(今河南省邓县)等地,屡屡挫败西晋军。永嘉五年(311),因严重缺粮,内部分裂,降于晋将王敦。建兴三年(315)被杀害。

吉挹(?~379),东晋将领。字祖冲。莲勺(今渭南市临渭区东北部)人。东晋孝武帝初年,任魏兴太守,随即加封轻车将军,兼晋昌太守。

因抵抗苻坚有功,被拜员外散骑侍郎。当苻坚部将韦钟攻魏兴时,吉挹率众迎击,杀死700余人,东晋授他督五郡军事。在韦钟领兵进攻襄阳时,吉挹又率兵阻截,杀伤5000余人。韦钟大怒,回师围击,吉挹打退其多次进攻,终因寡不敌众,城陷被俘,绝食而死。东晋朝廷于太元四年(379),追赠吉挹为益州刺史。

韩盛(?~564),北朝西魏、北周将领。字文帜。渭南(今渭南市临渭区)人。祖籍南阳渚阳,因五世祖任郑县(今陕西华县一带)县令,徙居渭南。西魏大统初年从军,战功卓着,累获都督辅国将军、平东将军、银青光禄大夫等职。北周保定四年(564),被授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虞部下大夫,出任新平郡守。在讨伐洛阳中战死,追赠淅、洛、义三州刺史,谥号“壮”。

田式(?~589),北朝北周将领。字标显。下邽(今渭南市临渭区渭河北部)人。性格刚健,多武艺。北周明帝时授都督,后为渭南郡守。

在任冯翊郡守期间,治政严明,不徇私情,得周武帝器重,拜大将军。隋文帝时,为襄阳总管。遇事必盛气以待,官属不敢仰视,即使亲者亦无宽恕可言。一次,女婿杜宁前去探望,他告诫其勿外出。杜宁居住多日自感烦闷,便登楼散心,他责怨女婿违背己意,遂打50大板。对贪官污吏犯罪,其不问轻重,全部打入地牢,直至身亡。每次接到朝廷赦书,总是先杀重囚,然后才通告百姓。由于苛暴,文帝将他削职为民。当其怒卧绝食,欲服毒自尽时,文帝以为有悔过之心,即拜为广州总管,后死于任所。

鱼俱罗(?~613),隋朝将领。下邽(今渭南市临渭区渭河北部)人。

膂力过人,骁勇善战。隋文帝时,为皇帝卫宫亲卫。开皇八年至十年(588~590),参加灭南陈和平定江南豪族叛乱等战役,封高唐县公,任叠州总管。又随杨素击突厥,时进柱国公,任五原郡(今内蒙古五原县南)总管。

大业九年(613),从征高丽,为碣石道军将。及还,率兵镇压江南刘元进等义军,兵败。同年,被朝廷斩于东都。

王海宾(?~714),唐朝将领。华州郑县西(今渭南市临渭区)人。

初为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封太谷男,以威猛闻名陇上。开元二年(714)七月,吐蕃犯边,诏陇右防御使薛讷率杜宾客、郭知运等讨之。王海宾时为先锋,与敌战于渭州(今甘肃省陇西县)西界武阶驿,后追杀至壕口,进击长城堡,交战异常激烈。后续部将嫉其功,按兵不动,致使王海宾因寡不敌众,力竭阵亡。唐玄宗下旨,追赠其左金吾卫大将军。

王忠嗣(705~749),唐朝将领。原名王训。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省祁县),父辈迁居华州郑县西(今渭南市临渭区)。因其父王海宾忠勇捐躯,他于9岁时被唐玄宗收养宫中,赐名“忠嗣”。其沉毅寡言,有武略,善于战。唐开元二十三年(735),王忠嗣受命大破吐蕃军,攻下新城,升左威卫郎将。是年秋,吐蕃复仇进犯,王忠嗣率军入阵,杀死吐蕃数百人,拜为左金吾卫将军。开元二十九年(741),任朔方(今靖边县北)节度使,后兼灵州(今宁夏灵武县)都督。天宝元年(742)领兵北伐,三战三克奚族怒皆部于桑干河一带。此间,上平戎十八策,离间葛罗禄、回纥、拔悉密与突厥的关系。天宝三年(744),拔悉密攻杀突厥乌苏可汗,王忠嗣乘其内乱远程奔袭至温昆水(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以功升左武卫大将军。天宝四年(745),兼河东节度使。时边将多以征战邀功,王忠嗣却以持重安边为务,自称“不欲竭中国之力以幸功名”。重视训练士卒,于险要处修筑城堡,营造防御体系。天宝五年(746),又兼河西、陇右节度使,身佩四颗将印,控制广阔疆域。唐玄宗欲取吐蕃石堡城(今青海省湟源县西南)

时,王忠嗣以石堡险要坚固,强攻必招致重大伤亡为由,宁可抗命,不肯“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不久,遭宰相李林甫陷害,被监禁审讯。经哥舒翰将军上奏,请以官爵赎罪,方免一死。后被贬为汉阳太守。天宝八年(749)病卒,安葬于华州郑县西的广乡原(今临渭区丰原镇木张村东北处)。唐代宗即位后,追赠其兵部尚书。

石亨(1403~1460),明中期将领。渭南南志道里(今渭南市临渭区官路镇)人。出身将门,善骑射,尤擅大刀术。明英宗正统初年,任都指挥佥事。后战瓦剌军有功,升都指挥同知,又充任左参将。正统六年(1441),他上朝进言,边关补给困难,若能发给军队耕牛、种籽,开垦边塞土地,每年可增粮18000石。次年又奏,分派军兵在大同西路筑垒防护,囤积粮草。为搜罗人才,他请求仿效汉、唐制,除靠保举外,设立军谋宏远、智识绝伦数科招贤纳士。此等建议,均被英宗采用。随后,因在几地再次打败瓦剌军,晋升都督佥事。正统十四年(1449),巡守塞外至箭豁山,击败鞑靼兀良哈军,进都督同知。后在大同(今山西省大同市)战败于瓦剌,单骑回还被降职。同年,兵部尚书于谦荐他总领五军大营,进右都督。

当瓦剌军首领也先威逼京师时,他与9位将军奉命把守,激战五日,也先败逃,其功着而封侯。代宗景泰元年(1450),为镇朔大将军,率京兵3万,巡哨大同,击败瓦剌军进犯,朝廷赐世袭诰券。此时,更换皇太子,石享加太子太师。景泰八年(1457),与宦官曹吉祥等发动“夺门之变”,迎英宗复位,杀于谦。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因参与复辟有功,封忠国公。其弟、侄等家人冒功锦衣者50余人,部下、亲朋得官者数百。由于其权势日大,行逾常规,为英宗所忌。天顺四年(1460),以图谋不轨罪入狱,不久瘐死狱中。墓葬位于官路镇东二里许,旁置石马,俗称“石马陵”。

石彪(?~1460),明中期将领。渭南南志道里(今渭南市临渭区官路镇)人。石亨从子。勇猛能战,初以舍人从军。正统年间,官至指挥同知。正统十四年(1449),在京师(今北京市)追击瓦剌军颇有斩获,晋署都指挥佥事。景泰元年(1450),充游击将军,守备威远卫(今山西省左云县西南),击退瓦剌军,晋都督佥事。天顺元年(1457),晋都督同知。未几,以游击将军赴大同(今山西省大同市)御敌。六月击溃鞑靼兵于磨儿山,俘斩把图王以下200人,封定远伯。天顺三年(1459),击溃进犯安边营(今陕西定边县东)的鞑靼孛来兵两万,俘斩500余人。因居功骄横,招致英宗盛怒,下狱。天顺四年(1460)被杀。

丘民仰(?~1642),明末期官吏。字长白。渭南丰庆里(今渭南市临渭区)人。万历年间中举于乡,曾任顺天、东安知县。崇祯二年(1629),后金入内,进逼京师,兵临其县,他昼夜防守。明四方卫军过境,调度有方,民少扰,擢升御史。之后出任河间知府,迁天津副使。崇祯十三年(1640),擢升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驻宁运。崇祯十四年(1641),清兵围锦州(今辽宁省锦州市),总督洪承畴集兵,他遂率兵马前往。当行至距锦州五六里处,闻被围明军皆败,即退保松山(今锦州市南)。崇祯十五年(1642)二月,城破战殁。

南居益(?~1643),明朝将领。字思受。渭南田市里(今渭南市临渭区官道乡南家村)人。万历年间进士,天启元年(1621),升副都御史,巡抚福建。天启二年(1622),荷兰远征舰队司令雷约兹率荷、英联合舰队入侵澎湖,登陆后筑城据守,并派舰船向福建沿海侵扰。他派兵1万、战船200,进至澎湖镇海港,扼守险要,封锁水源,以炮火攻击荷兰军城堡及舰船。天启三年(1623),荷兰军在其打击下,退守凤柜城。他增兵持续进攻,俘主将高文律,迫敌败走,澎湖随之被收复。后迁工部侍郎,总督河道。崇祯初年为户部侍郎,又晋工部尚书。以后因故贬至通州城守,终被削职回归故里。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起义军克渭南,劝降不从,绝食而死。

杨天纵(约1656~1732),清初期将领。字景圣。渭南江村里(今渭南市临渭区)人。初任把总、千总、都司、副将等。康熙五十七年(1718),加总兵衔,留任沂州(今山东省临沂县)。康熙五十九年(1720),加都督佥事。雍正元年(1723),迁临元镇(今云南省建水县、元江县)总兵。畜生了四年(1726),升任贵州提督。雍正九年(1731),以老致仕,加太子太保。

洪兴生卒年不详。渭南(今渭南市临渭区)人。伊斯兰教阿訇。

清同治元年(1862),在太平军到达西安附近时,率众多回民起义,并会同太平军打进渭南城,杀死知县曹士鹤。后起义军迅速扩展,组成十八大营,被推举为帅。他与其他几位首领一道,曾以渭南仓渡等处为据点,攻克临潼等县,控制渭河流域。同治二年(1863),被清廷钦差大臣多隆阿领兵打败,失去各据点。随后,率起义军退至固原(今宁夏固原县),旋投清军,改名洪忠孝(一说在反清作战中阵亡)。

任武生卒年不详。清末陕西回民起义军首领。亦称任伍,又称任老五。陕西人(详细籍贯不明)。伊斯兰教阿訇。咸丰七年至八年(1857~1858),与赫明堂参加云南回民起义,后返回陕西,隐藏于渭南仓渡镇清真寺。同治元年(1862),太平军陈得才部抵渭南,其聚众起义。在大荔羌白镇、王阁村等处建立据点,连克数地,杀死陕西团练大臣张芾,被推为元帅。率领起义军呼应太平军、捻军,转战渭河流域,屡次打败清军。后清军多隆阿攻破大荔、渭南一带回民村寨,他于激战中阵亡(一说1864年率余部退至陕甘交界的董志原)。

郭子明(?~1936),中国工农红军指挥员。渭南县(今渭南市临渭区)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

1929年,参与领导大冶兵暴。后任红5军第5纵队大队长,鄂东南红军独立第3师7团政治委员、师长,鄂东南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军事部部长,红16军政治部主任,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湘鄂赣军区参谋长。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根据地参与组织湘鄂赣地区游击战。1936年4月,在浏阳小河区的战斗中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