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财富之上:刘汉元和他的商业哲学
3455700000002

第2章 序二

通威的商业伦理

如果《南方周末》关注一个企业,一定不是因为它的财富数量的多少,而是因为它的新闻价值或社会责任。

从舆论的角度来说,通威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企业。1982年创业以来,刘汉元和他的通威一直默默前行,从未引起公众更多关注。到了2001年,刘汉元却突然以11亿元身家被《福布斯》评为中国大陆富豪第21名,社会才转头注意到这个来自四川的水产养殖企业和这个年轻的富豪。

这种突然爆发的力量令人侧目惊讶,有些神秘。要感谢周唱先生的这本书,让我们得以洞悉通威此前此后的许多故事——尽管从外表看起来,通威无故事。

用“起点论”来看,通威是中国少有的一类企业,没有“红帽子”,阳光而没有原罪——一个中专毕业后分配到水电局的农村青年,靠着家里卖猪换来的500元钱开始创业,买废钢管,焊网箱,一家人日夜不停地搓饵料,一天到晚定时定量地喂鱼,喂鱼,还是喂鱼——这创业之路看似极其平淡简单,但我们现在能体会到,试验成败的巨大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是怎样磨砺着当时年仅19岁的刘汉元。

等到这种网箱养鱼模式试验成功后,他们自己办厂生产饲料时,这条路就显得更为枯燥了。中国农民是最讲究实效的。瞎掰没用,饲料好不好,就看效果。刘汉元由此低调而明智地选择了“科学研究”,来作为产品以及通威这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这种科研领先的路线一直贯穿着通威的发展史。刘汉元的“饭碗理论”耐人寻味:谁引导农民致富,谁就和农民一起致富;谁抢农民饭碗,谁就没有饭碗。他来自农村,完全知道农民的想法,一旦农民认为你成天是在同他竞争,在损害他、抢他的利益,那谁还愿意做你的用户?谁还忠实于你呢?所以在市场条件下,你给农民碗里添油加肉,你才能够长期生存。

于是,当通威为这个社会贡献了水产领域的核心科技时,也通过与农户利益休戚相关的市场营销,完成了一系列农业经济合作模式的探索,譬如说“万户共同成长计划”,譬如说“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蓉崃模式”。通威希望引导农民,支持农民,让农民不用离土离乡就可以过上体面的“乡绅”生活。在农村集体经济已逐渐式微的大背景下,这些合作模式,不仅使得通威与整个中国农村经济和乡村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得到了更多政策支持,也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建设作出了有益探索。

刘汉元在另一个维度上的商业伦理同样值得解剖。通威后来打通了从饲料生产,到生态饲养直到鱼肉加工上市的整个产业链,直接向市场推出了绿色生态的品牌“通威鱼”。在食品安全的严峻背景下,来重新审视这条产业链和产品,意蕴深厚。在刘汉元看来,苏丹红、三聚氰氨、瘦肉精等食品安全问题肆虐全国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产业链的生产机制是互相脱节、缺乏流程监管的,如果某个环节的供应商只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肆意添加违禁品,必然由此延及下游产品的质量。整个产业链的打通或许是中国食品安全的一个破解之道。现在的通威,正在研究“绿色无抗生猪养殖技术”项目,想生产出完全不用抗生素的畜禽鱼类产品,改变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这些事实本身——一个服务“三农”,利润微薄并有着高尚商业道德的企业不仅能成功上市,还能不断发展,去涉足新能源领域——通威的成功,让我们不仅重新看见了中国文化内生出来的商业道德,而且看见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希望所在——坚守商业伦理和崇高目标的企业能成功,就说明我们的市场经济还保留着良性基因。如果未来中国能变得更美好,那一定是这样的良性企业在起着正向的作用。

效率优先而又同时兼顾社会责任的草根企业,我们发自内心的喜欢,南周乃至全国媒体也愿意为之鼓掌壮行。

发展自己,与此同时服务社会,这是企业的基本生存之道,也是大道。

我个人尤其喜欢刘汉元先生的一句话,他的两大产业布局,一个着眼于最基础的食品安全,一个着眼于最高端的能源安全,“这两个产业,这两个战略目标和愿景,让我睡觉都很踏实,因为你做的事情对社会、对人类是真正有贡献的。”

愿每个人,睡觉都踏实。是为序,也是祝福。

《南方周末》总编辑 黄灿

201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