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领导能力培训手册
3461900000002

第2章 组织能力(1)

组织能力是指领导者在正确运用手中权力,协调领导组织关系,合理调动、利用、配置和开发各种资源,高效实现领导目标过程中应具备的才智和技能。组织能力是现代领导者不可缺少的领导能力之一。

组织能力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关系到能否设计、建立和维持合理的组织结构,制定和执行一套必要的规章制度,把各方面的成员组织起来,发挥组织管理的职能。

(2)关系到能否制定出适合本地区、本部门和本企业的正确决策。决策是工作的指导方针,正确的决策决定组织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3)关系到决策目标的实现。实施决策的过程中,需要领导者随时注意检查、监督、控制、反馈,不断完善决策方案,排除一切干扰。

第一节领导组织能力的表现

组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品德、知识、才能是构成领导者组织能力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能力。

1.总揽全局的能力

领导者在考虑问题、作出决策时必须从本单位全局出发。总揽全局就是眼观天下,胸怀全局。领导者应具有广阔的视野,能够统筹全局,善于掌握和驾驭全局的发展规律。

总揽全局就是在谋划、决策、管理时高屋建瓴,既能从事业和工作的大局出发,又能结合自己单位的具体实际。

总揽全局就是能把本单位事物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从各种联系中把握事物本质,形成整体性的决策,保证整个领导活动有序地进行。

2.多谋善断的能力

领导者应多谋善断。“多谋”就是要多出主意、多出点子。“善断”就是要有战略头脑,能够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正确、果敢地决策。

多谋善断体现在:

(1)能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看待事物,看到矛盾的一般性、普遍性和具体性。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抓住事物的核心,作出新的判断。

(2)能通过多种方案的对比,选择最佳方案。

(3)能当机立断。不是谋而不断,优柔寡断,也不是轻率鲁莽,马虎从事,而是对看准的问题果断决策。

3.扬长避短的能力

领导者个人的能力非常重要,但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领导者应具备扬长避短的人事组织能力,注意发挥领导集团的智能。

人的天赋、实践地位的不同和人的一生精力、时间的限制,造成了人皆有所长,亦皆有所短;有其所能,亦有所不能。领导者要多看各人的长处、优势,看每个成员能干什么,在分工授权时从各人的长处考虑,巧妙地调节领导集团中性格不同、志趣不同、风格各异、思路不一的状况,以达到相互弥补、协调一致,形成合力,从而保证领导集团的智力劳动得到高水平发挥。

4.果断指挥的能力

果断指挥的能力是领导者在组织指挥中体现出来的一种随机决断能力。主要体现在:

(1)及时制定阶段性计划。要求领导者能根据总的决策目标尽快提出切实可行的阶段性方案。

(2)有效地组织下属实施决策。领导者能够根据工作任务的要求和下属不同特长,分派任务,布置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发挥整体效能。

(3)随机解决问题。领导者不仅能随时解决决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且能够追踪原来的决策目标进行不断调整和修改,这要求领导者必须具有随机决断的能力。

5.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领导者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主要表现在:

(1)勇于面对突发事件。领导者不能惊慌失措,要临危不惧,处乱不惊,顶住压力,在这样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准备下,冷静思考,谨慎果断地决策。

(2)迅速查明事件的原因。要求领导者在理智的基础上迅速查明事件的真正原因,准确地弄清事件的性质、趋势及发展后果,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办法。

(3)采取超常规程序的办法。突发事件原因错综复杂,随机性大,决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这就要求领导者随时随地根据情况决策,其决策要留有余地。

第二节组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北京大学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教授告诫:作为新世纪的精英,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及训练。

1.倾听整合别人的意见

在领导者的必备条件中,最迫切需要的是良好的倾听能力及善于整合所有成员的意见。即使工作能力不是很出色,或拙于言辞,但若能当一个好听众,并整理、综合众人的意见而制定目标,就算是一个优秀的组织领导人才。领导者不能自己闭门造车,而要不厌其烦地倾听别人的意见。善于倾听的领导者容易使人产生亲切感而更敢于亲近。因此,领导者必须谦虚,并且要有学习的态度,如此才能成为一位好听众。相反,自我表现欲过强者常令人敬而远之。自己有说话的权力,更有听别人说话的风度,这才是民主的最高表现。

如果领导者在与人谈论时,能设身处地耐心听人倾诉,并不在意谈话时间的长短,这种领导必能得到众人的信服。因此,做一个好听众是成为领导者相当重要的条件。

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者,便能做到换位思考,因此能让人有体贴关怀的感受。

善于整合大家的意见,就是尽量综合所有成员的意向及想法,再经过分析整理,得出最具有代表性的结论。对于看似互相对立或矛盾的意见,领导者须有能力找出两者的共同之处,掌握互相对立的想法的中心思想,创造第三个想法。能辩证地整合、倾听下属成员意见的领导者,必是一位优秀的领导者。即使开头不能做得很好,只要领导以此为努力的方向,终必能成为出色的领导者。

2.清楚阐明自己的观念

人类的思考方式,往往是运用语言为传播媒介的,这种方式实在值得商榷。所谓思考,也就是在脑海中“自问自答”,是对话的内在化。而贤问贤答,愚问愚答,是当然的事。发问和回答的技巧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领导组织者运用难懂、抽象化的文字,就会让员工摸不着头绪,不知其所以然;说矫揉造作的语言,员工对他必然敬而远之。即使是语言学家,为了使大家明了其理论,也必须从抽象的语言中走出来,将其观念具体化。

常人往往在不自觉中陷于语言的形式,结果只知语言而不知其具体的意义,这种现象称为固定观念,也就是先入为主。在打破固定观念之前,好的创意便无法显现。人类运用语言思考,往往把它抽象化,以求掌握自然的法则,这很容易拘泥于固定观念。因此,必须注意观念的具体化,尽量使语言和事实趋于统一,才能够真正解决疑难问题。

要做到观念具体化,必须付出相当的努力。人往往被语言所蒙骗,以为已经明白其中的意义。为了证实自己真正了解的程度,可以用“为什么”、“譬如”等概念来自我检讨。“为什么”是真理的探求与创造的最强大武器,“譬如”则是对实践的理解。也就是说,领导者必须把知道的理论知识、经验教训灵活地付诸于实践,方能取得应有成效。

使观念具体化,让思想语言与事实更为接近,是不容忽略的大事。

3.赢得别人衷心的支持

有一种说法:成为一个成功的组织者,30%是得自于天赋、地位与权限,其余的70%则是由该组织成员的支持程度所决定。

相较之下,在构成领导能力的要素中,群体成员的支持及信赖显然比天赋、地位和权限重要得多。

支持和信赖究竟是什么呢?从伦理道德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以将其认为是人性,是属于人格方面的事。若从更现实的方面去思考,就是身为一个代表人的说服力。

领导者即组织代表人,代表人的工作肩负着所有成员的共同意见,为成员争取利益,并与组织外的人交涉谈判。因此,领导者的交涉力、说服力的优异与否就成为成员对领导者信赖及支持的关键因素。领导者代表组织对外、对上、对有关人士不卑不亢地说该说的话,争取该争取的利益,这种交涉能力就能得到成员的绝对支持与信赖。若交涉不成功时,领导者不但要自咎其责,还应承担所有失败的责任。这种不逃避、不推卸的勇气与风范,将会令所有成员折服,自然产生支持及信赖的感情。

反之,若领导者每次交涉都失败,并不断地推卸失败的责任,将使成员离心离德,产生拒绝合作的倦怠感。或者说,领导者一旦交涉成功,即理直气壮地独占功劳,也会引起成员的反感与排斥。

总之,不论是多么小的单位,身为领导者都必须有领导者的意识力,诚心诚意地努力,尽量为成员谋求福利,自然会使成员由衷感动,从而赢得支持与信赖。

此外,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努力。

(1)诚恳而不虚伪

心理学家曾对500余人进行过测试,居前几位的优良品质是正直、坦率、忠诚、真实等等,而不良品质主要是没有诚信、欺骗、奸诈等几种。

诚恳是人际交往中如金子一般的品质,诚恳的人对待竞争是公开的。竞争时是对手,而等到竞争的胜负确定以后仍然是朋友,这是应该大力提倡的现代人的优良品质。与同事相处时,无论你是否与他存在事实上的竞争关系,一定都要做到坦诚相见、以诚相待。

有些人认为,要想得到同事的好评与赞美,只有阿谀奉承、曲意逢迎、委曲求全等才能做到。实际上,这是极为错误的,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

培根有句名言:“成功与美德是衡量人生事业的两把尺子,同时具备这两者的人,是幸福的。”

(2)随和而不固执

人们爱将随和理解为讨好别人,将固执孤傲看做不同流合污,其实,这不是固执的体现。

随和与固执,是两个完全相反的概念和态度,所导致的结果也相反。

固执的人,是相信个人的内心体验,缺乏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概念,他们在自己与大众之间筑起了一道彼此隔离的屏障,其结果是把自己孤立于众人之外。

随和是为人亲和、宽容,是热爱生活、热爱他人的表现。随和的人,有人生的快乐,有众多的朋友,对同事和领导都不拘不束不苛求,这样反而更容易让上司欣赏自己,让同事赞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