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胡雪岩商道
3467100000012

第12章 以人为本,管理有方才会做大做强(3)

陈世龙这才恍然大悟,喜不可言,原来是这样子“推位让国”!怪不得口口声声说跟阿珠“规规矩矩,干干净净”,意思就是表示并非把一件湿布衫脱了给别人穿,这番美意,着实可感。不过胡先生既不愿明说,自己也不必多事去道谢,反正彼此心照不宣就是了。

为撮合“小和尚”与阿珠姑娘的婚事,胡雪岩的确下了不少功夫,甚至请出了漕帮老大尤五帮助自己演好这出“移花接木”、劝阿珠嫁陈世龙的好戏,让阿珠晓得给人做小是委曲的,并且意识到给胡雪岩做小,更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从而使她心甘情愿地嫁给“小和尚”。

在胡雪岩看来,一个人感情的事不可能不考虑,但不论怎样,“生意归生意,感情归感情”,决不能因为感情而影响到生意。胡雪岩对于阿珠这件事的处理,开始想弄成“两头大”的局面,固然是为了生意考虑,但后来又撮合她与“小和尚”成婚,同样也是出于生意上的考虑。因此,胡雪岩不仅终于撮合成了一对好姻缘,同时也为自己造就了一个生意上的好帮手。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一个好的帮手很难找,不仅要在业务上用心思栽培,还要从生活上关心对方,这样才能让对方忠心为你办事。

积极对待老员工

“老马识途”的成语出自《韩非子·说林上》,描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管仲、隰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后来人们就用老马识途比喻阅历多、经验丰富的人能看清方向。当组织在考虑老员工管理时,首先要知道,他们就像那些识途的老马一样,是组织记忆的体现。老员工了解组织的成长过程,了解组织重大决策的背景,了解组织的成功和失败。

当然,随着一个人年龄的增长,会出现体力、视力与脑细胞记忆力明显衰退,其内心的激情也会自然消减。因此,老员工出现求安稳的思想也属正常。他们对于事业的态度不再像最初的时候,甚至对组织的未来缺乏兴趣。过往的经历使他们世故、畏缩、踯躅不前,他们不会像新员工那样张扬激情。这其实不意味着他们就没有激情。事实上,曾经的辉煌本来就是从未熄灭的火种。与新员工相比,点燃老员工内心的火种当然要更加困难一些。但只要充分了解他们,把握他们变化了的需要,在适当的时候采取适当的方法,他们“想当初”以及渴望得到尊重的心情就可以被激发,“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依然是有的。对此,红顶商人胡雪岩深知这些。

当年老的伙计体弱之后,往往面临着艰难生活的境地。胡雪岩注意到了这一点,他设立了“阳奉”和“阴奉”。阳奉也就是退休金,发给那些老弱多病,无法继续工作的老伙计。而阴奉主要是在职工死后,按照其工龄长短发给其家属的生活费。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伙计都能够拿到这样的奖励,必须要为胡庆余堂作出过贡献,也有论功行赏的意义。尽管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是胡雪岩这个方法却解决了老伙计的后顾之忧,由此也激发了老伙计在晚年也能够竭尽心力工作。

当然,胡雪岩所建立的激励机制并不只是限于物质激励。他在他的店铺里用“仁术为本”等精神因素来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正是因为这种良好的制度,胡庆余堂里老伙计很多,很多老伙计都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这里。

有一位老伙计甚至从16岁一直干到了76岁,整整为胡雪岩效力60年!

积极地看待老员工所拥有的历史和经验,全面地判断老员工的技能变化以及适当地点燃他们的激情,这正是胡雪岩用人管理智慧给我们的启发。

客观地说,科学技术和组织发展会使组织内老员工的技艺越来越受到局限,曾经非常有价值的技艺也许已经成为不必要的了,但这绝不表示他们的技能就一无是处。每个人都是一个技能组合,在变化的环境中,有些技能在贬值,而有些技能则可能是在升值的。埃德加·沙因教授就曾明确指出,虽然一个人的技能不能随他的年龄的增加而增长,但智慧却可以。

另外,一个人技能的状况与其学习状况高度关联,而与年龄的关联其实不大。虽然年龄对新技能的掌握会有影响,但不能据此认定老员工就缺乏工作技能。

所以,企业不应当忽视老员工的作用。若是管理者刻意忽视这类下属,就未免有些过于目光短浅了!老员工凭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错误,从而省时省力。管理者除了在言语上进行称赞和鼓励之外,更要留意提供给这些老员工晋升的机会,使得他们能够真正地发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可以让老员工帮助组织避免重复同样的错误,所以老员工所拥有的经验是极其宝贵的,不仅不应该被遗忘,还应该让更多的组织成员去分享。

以奖惩福利推动激励

以奖惩福利推动激励,其核心意思就是确定目标激励。目标是人活动的一种目的和理想。这种目的和理想是由人们的需要所规定的,它反映着人们争取达到某种意想结果的标准、规格和状态。目标是鼓舞人们努力工作的一种有效的刺激因素,只要目标设置得恰当、科学,就能起到诱发需要和动机,规定行为的作用。

胡雪岩关于奖惩激励的管理,主要主张是:赏,不忘记普通员工;罚,不回避管理阶层。

员工的劳动态度、技术水平、熟练程度各不相同,如果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必然造成平庸怠惰者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才高勤奋者不能脱颖而出,企业的发展也必将大受影响。为此,必须建立一种赏罚分明的竞争激励机制。

胡雪岩激励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分红,对那些没有资本的职员,会根据经营的好坏,在年底分红。二是入股分红,对那些有钱的职员,就让他们入股合伙。这样,职员的利益和胡雪岩的利益就紧紧连在了一起,他们不光是为胡雪岩效力,也是在为自己效力,做到了真正的“祸福同当”。

胡雪岩的另一激励措施是职位晋升、增加工资。凡是贡献大、能力强的员工都可以得到职位和工资的提升。当时,叶种德堂有个切药工,业务上功夫好,人称“石板刨”,因脾气耿直火爆而得罪人,在叶种德堂待不下去了,经人介绍来到了胡庆余堂。胡雪岩没有因他有“牛脾气”而对他另眼相看,反而按他的能力给以高工资,并提拔他当了大料房的头。“石板刨”见闻名天下的“胡财神”如此器重自己这个在叶种德堂受气的小人物,感其知遇之恩而加倍努力。从叶种德堂投到胡庆余堂门下后,“石板刨”从22岁一直做到77岁,整整为胡庆余堂效力55年!

胡雪岩激励的又一措施是设立了“功劳股”,这是从盈利中抽出一份特别的红利,专门奖励给那些对胡庆余堂有贡献的人。这种功劳股是永久性的,一直可以拿到本人去世为止。这种合理而带有激励性质的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

胡庆余堂有位年轻的药工就受到过这种奖励,这名药工名字叫孙永康。

有一次,胡庆余堂对面的一排商店失火。火势十分猛烈,眼看就要蔓延到胡庆余堂门前的两块金字招牌。孙永康见状,毫不犹豫地用一桶水将全身湿透,然后迅速地冲进火场,将招牌抢了出来。他的头发和眉毛都让火给烧掉了。

胡雪岩闻讯,当众宣布给孙永康一份“功劳股”,并大大赞扬了他的行为。此外,胡雪岩每次招聘职员时,总会先询问他们家里的情况,家用需要多少,然后先支一年的薪水给他们,帮他们解除后顾之忧。这一举措很得人心,使员工们干起活来特别卖力。

有一句古话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此虽然忽略了人们的精神需要而显得有点偏激,但是却也肯定了人们的正常物质需要。

总之,任何经营者要想使自己的事业获得更大的发展,必须注重奖惩激励的作用。须知,完善的奖惩制度,会使员工感到这种保障的坚实可靠,从而进一步增进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凝聚起事业发展的巨大力量。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在心理学中,目标被称之为诱因。由诱因诱发需要和动机,再由动机达成目标的过程即是激励过程,也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关键的时候不心软

对于领导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发现一个人的才能,并且还要有约束此人行为的能力。若是没有约束此人的能力,即使此人有再大的才能也无法更好地为自己服务。一个拥有制度,严格按照制度办事的生意人,势必能够有效地端正手下员工的作风和态度。

胡雪岩善用人,他能够让有才能的人呆在合适的位置上。他给予每一个有才能的人发挥自己优势的机会,但是,他也能够处理在用人过程中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胡雪岩从来不感情用事,他始终要求自己的下属不要居功自傲,要踏实本分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凡是在工作中达不到要求的员工,胡雪岩都会果断地将他们除名。他并不想因为一个人而导致整个事业的不良发展。

王三江也是胡雪岩发现的人才。当时王三江只是胡雪岩阜康钱庄的一个小伙计,胡雪岩慧眼识才,发现此人做事谨慎小心,且极有远见。于是他升王三江为钱庄大伙计,管理大小事务。

王三江的确是个人才,他为阜康钱庄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为钱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正是因为如此,王三江开始放松自己,他开始在一些经营观念上不再听从胡雪岩的调遣。甚至有的时候反其道而为之。在人际关系上,王三江也开始放任起来。他不把其他伙计放在眼里,对他们大呼小叫,俨然钱庄离了他不行。

这与胡雪岩长期经营阜康钱庄形成的管理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反差。胡雪岩逐渐无法接受王三江的做法,他曾建议过王三江应当改善工作态度和做事风格,但是王三江对此并不在意。他曾对胡雪岩说:“你放心,有我在,钱庄不会出问题的。”

胡雪岩对王三江的自信深表怀疑。他觉得有此人在,将会对钱庄的发展不利。果然,没过多久,王三江在酒醉之后被朋友硬拉去赌场,结果中了别人的圈套。不仅身上的钱财输了个精光,还欠下很多钱。

这时,赌场的打手们将他从赌场赶了出去,并威胁他若是三天之内不还钱,将会对他不利。王三江酒醒之后也猜想到这是个圈套,但是他深知若是自己不还钱,那些人根本不会放过自己。但是他实在是无法拿出那么多的银子,此事也不能让家人知道,更不能让钱庄的伙计知道,否则自己将颜面无存。

后来,他终于想到要假借胡雪岩的名义挪用钱庄的钱财。他深知此事的后果,但是他没有多想,而且胡雪岩现在也不在杭州,自己也有相当的权力。所以,他就用钱庄的钱还了欠债。

他本以为此事做得天衣无缝,但是他却不知道,此家赌场的老板曾经受过胡雪岩的恩惠,没过多久,胡雪岩就知道了此事。

胡雪岩自然大怒。他将王三江赶出钱庄,王三江苦苦求情,并说只要让自己留在钱庄,不管胡雪岩怎样处罚都好。也有伙计替王三江求情,但是胡雪岩斩钉截铁地说:“现在的王三江已经不是过去的王三江,此种事情你既然能干出一次,就会有第二次。所以,钱庄不能留你。”

就这样,胡雪岩将王三江罢免,但是临走的时候他还是命令伙计给了王三江一些银钱。随后,他任命另外一个伙计接替王三江的位置。王三江的事例,也为员工们敲响了警钟。即便是贡献再大的人,也要遵守制度,否则,等待他的只有被罢免。

胡雪岩这样做的理由除了王三江挪用公款之外,更重要的是如果在钱庄中开始形成了一种习惯势力,管理出现真空,那么必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危险。

尽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管理理念,但是有一点是十分肯定的:那些无视纪律、无视制度的员工,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不受欢迎的。也许他们的一些行为对老板来说是无关痛痒的,但是当这些行为成为一种习惯时,对老板生意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消极的影响。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一个有远见的生意人,应当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方针,这样才能够顾全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