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胡雪岩商道
3467100000030

第30章 成败淡定,顺应天道做到处变不惊(1)

上天给一个人的机遇和辉煌往往只是在那几年间,从盛到衰,“一代商圣”都无法避免,更不用说我们这些普通人。所以,在面对事业成败的时候,一定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活出洒脱的自我,这样我们才能获取人生的精彩。

物极必反,这是自然规律

古语有云:“福分,祸所伏也。”胡雪岩在商场驰骋多年,靠官府后台,一步步走向事业的顶峰,风光无限,但其最终的失败,却也是由官场后台的坍倒和官场的倾轧所致。

胡雪岩在替清政府向外国银行贷款时,多报了利息,给自己留下了一个污点,也给别人留下了一个把柄。在胡雪岩59岁那年,东窗事发,在多重压力之下,胡雪岩一败涂地,倾家荡产。62岁时,胡雪岩在杭州郊区的一所旧房子里郁郁而终。

胡雪岩对他自己的一生,好像每件事情都事先预料得好好的,连他死了以后的事情,他都能够安排得很妥当。那他有没有遗憾呢?他的遗憾是什么?并不是说他财产没了,也不是说他被人家害了,都不是。千万记住,一个人老是向外面去找原因,他是绝对找不到的,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造成的,所以孔老夫子让我们反求诸己是有道理的。没有人害得了胡雪岩,胡雪岩是他自己害自己的。没有人帮得了胡雪岩,胡雪岩是他自己帮出来的。

他从一个小小的账房伙计做起,不出几年,便做成了一番大事业。以至于得到显赫一时的左宗棠的器重,授江西候补道,赐穿黄马褂。后来胡雪岩在上海开办生丝厂,高价收购国内的新丝数百万担,企图垄断丝业的对外贸易,从而惹怒外商,联合拒购华丝。又因海关海运操于外人之手,不能直接外运。次年夏,被迫贱卖,损耗1000万两白银,家资去半,周转不灵,风声四播。各地官僚竟提存款,群起敲诈勒索。十一月,各地商号倒闭,家产变卖,胡庆余堂易主,宣告关门倒闭。接着,慈禧太后下令革职查抄,严追治罪。

显赫一时的胡雪岩,终于一贫如洗。千金散尽,又是一个轮回。他精心创办的胡庆余堂,至今仍以其“戒欺”和“真不二价”的优良传统矗立在杭州河坊街,使后人徒留许多感叹。世间芸芸众生所追逐的,无非是名和利,胡雪岩都得到了,并且显赫到了极致。可惜的是他不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不肯学学范蠡,功成知退,导致了悲惨的下场。

身处高位与腰缠万贯一样惹人眼紅。高处不胜寒,钱多了整天担心贼惦记。无论是哪一种生活,都活得劳心费神,不得快活。只有五柳先生是明智的,懂得宁静以致远的道理,南山种菊,北山采薇,自得其乐。

佛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若是及早回头,便是早自在一天,早快乐一天,便也不用承受诸多身外之苦了。

表面上,胡雪岩生意的失败是由于他野心过大,急于扩充,出现决策性失误,使钱庄因缺乏流动资金而被挤兑,致使其经营的生丝铺、公济典当、胡庆余堂等纷纷关闭。但导致胡生意失败的深入原因是政治敌人的打击。胡雪岩虽聪明一世,与官场人物交往甚密,但却因为不谙官理、刚愎自用、不懂变通而成为左宗棠与李鸿章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成为李鸿章“排左先排胡,倒左先倒胡”策略的牺牲者,实在令人为之扼腕叹惜。胡雪岩破产后,先前那些为其钱财嫁入胡家的美妾们,几乎都被胡雪岩遣散了,留在胡氏身边的,只有罗四太太。在罗四太太的陪伴下,靠着胡庆余堂的微薄收入,胡雪岩凄凉地度过了他的晚年,于光绪十一年,黯然离世。

从胡雪岩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事物总是循着自身的规律发展,即便不够理想,它也不会因为人的主观意识而发生改变。所以,我们在打拼事业的过程中,无论成败,都要看轻看淡。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胡雪岩由一贫如洗到富可敌国,又从富可敌国再到一贫如洗。胡雪岩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事业有一个起步、辉煌直至衰亡的过程,一个人人生的精彩不仅仅是体现在成功的这一段,也能体现在事业失败之后。

胡雪岩喜怒不形于色

从古至今,成就大事业的人,一定要能够做到:喜怒不行于色。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形容刘备:“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正是刘备懂得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轻易让别人自己的内心变化,才能最终成就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胡雪岩就是一个喜怒不形于色的人。他为人忠厚,富有眼光,手腕圆活,人情通达,对待别人也富有人情味和豪侠气,从不把自己的喜怒表现在脸上,对待任何人时掌握的分寸都很好。他从一个学徒做起,在钱庄里扫地、倒溺壶,做别人不愿意的做的事情,到最后建立其自己的以钱庄、典当铺为主的商业王国,拥资数千万两白银。由于他尽心尽力资助朝廷西征,还被当时还被朝廷重臣左宗棠上报称他为“商贾奇男子”。并且被朝廷任命为一个二品官,是晚清惟一一位红顶商人。慈禧还特别优待他赐穿黄马褂,并且母亲也被封为诰命夫人,可谓荣耀一时。

胡雪岩能够取得那么大的成功,与他的个人修养不无关系。现在流行一句话:习惯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告诉我们应当自觉地养成良好的习惯,最终才能有一个精彩的人生。我们在上面说过,胡雪岩从小在母亲的教育下,是一个诚实守信,有情有义的人。在他以后的生涯中他也一直保持着自己的这种品性,最终成就了自己一生的事业。

我们常说“三岁看老”,其实三岁的小孩谁能知道他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而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看的并非是一个人三岁时的能力,而是他的德行。一个人养成了什么样的品德,就会有什么样的习惯和行为,而这些习惯和行为就决定了他人生的高度。

胡雪岩小时候是一个很有胆识的人。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们去河边放牛。一个小孩一不小心掉入了河中,其他的小孩看到了非常惊慌,赶紧跑去村里叫大人来救人。当时的情况非常紧急。如果迟一步的话,那个小孩就要被淹死了,而大人肯定不能及时赶到,于是胡雪岩跳入水中,奋力救出了那个小伙伴。等那个小孩的父母赶到时,看到胡雪岩和那个小孩都安然无恙,就非常感谢胡雪岩的救人之举,而村里人也都称赞他的见义勇为,是个好孩子。

胡雪岩还有其他很多很好的习惯,当然喜怒不形于色也是其中之一。

有人可能认为喜怒不形于色的人太过阴险,因为你不知道他心里想的到底是什么。但是喜怒行于色就真的好吗?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甚至人与人之间的情绪也会互相传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喜怒表现在脸上,别人在伤心的时候自己却表现的很高兴,别人高兴的时候自己却感到伤感,那么我们互相都不会有相处愉快的时候。

还有,如果在我们讨厌的人面前,我们把自己的讨厌清清楚楚地摆在脸上,那么对方看了肯定心里会不舒服,对你的印象也会很糟糕,甚至有可能对你加以报复。所以说喜怒不形于色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也是一种保护我们自身的可取之道。

喜怒不形于色体现了一个人的阅历和性格。它并不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毕竟人都有七情六欲,有什么情绪就表现在脸上也是很正常的。要做到喜怒不形于色就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表情,一般人往往很难做到。其实,喜怒不形于色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如果生活经历不多,对人生中的很多事情领悟也不深,那么就难免把自己的情绪表露在脸上。但是如果一个人足够成熟和理智,那么便能做到喜怒不形于色。譬如说那些城府深的人、成功的人或者是社会经历比较丰富的人就能做到。

那么如何做到喜怒不形于色呢?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让自己尽快变得成熟,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先听,再看,后想。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做任何事情前也都要考虑周全。其次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坚强,懂得忍耐,越是逆境越要磨炼自己的性格。另外,做事时一定要给自己留有余地,留有退路。坚持培养自己的这些习惯,慢慢地,你就会心智上变得成熟起来,遇到任何事情也能使自己冷静下来,理智地去思考和分析周围的一切。渐渐地你会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冲突减少了,对生活的感悟也增多了,很多人生的道理自己也会有一些深刻的领悟。

其实,历史上真的能够达到喜怒不形于色多是一些道行高深的僧人。

禅宗的六祖慧能曾写过一首畿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畿子其实代表了喜怒不形于色的最高境界:一个人断绝了七情六欲,做到心中无一物,那么心中也就没有喜怒,也就无所谓形于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