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经楚辞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3497400000021

第21章 国风(20)

【赏析】

这首诗是《豳风》中的一篇。《诗序》说:“《东山》,周公东征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今人多认为这是久戍士卒还乡途中想家的诗,未必与周公东征有关。有某些书中说:然就诗篇所反映的农村荒凉景象看,当时一定发生过较大规模的战争。且诗中有“于今三年”之语,也与《尚书大传》所说的“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东征,三年践奄”相符。《诗序》对本篇时代背景的解释,应属可信。这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至于诗篇的作者,《诗序》说是大夫,也有说是周公的,仍当认为是还乡士卒较合情理。这诗第一章,写抒情主人公这一西归士卒,在细雨氉氉绵绵的路上,暗自庆幸得免行军野宿之苦,从此可恢复平民身份了。第二章想象家园可能已变得很荒凉,那景象有点恐怖可又有让人怀念的感觉。第三章想象他的妻子这时也正在想念他的情形。第四章回忆三年前新婚情景,急盼早日回到家里与家人团聚。这诗同《诗经》中所有那些“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作品一样,由于有切身体会,写起来自然情真意挚,容易感动人。不过,若稍加琢磨,便会感到这种朴实的语言很平常,其实在艺术表现上也大有讲究。

破斧

既破我斧,我的斧头已砍破,又缺我郾。方孔铜斧也损伤。周公东征,周公出征去东方,四国是皇[1]。匡正四国军威旺。哀我人斯[2],可叹我们这些兵,亦孔之将[3]!万幸命大未阵亡!既破我斧,我的斧头已砍破,又缺我错[4]。我的错儿又缺口。周公东征,周公出征去东方,四国是吪[5]。感化四国天下安。哀我人斯,可叹我们这些兵,亦孔之嘉[6]!万幸命好能生还!既破我斧,我的斧头已砍破,又缺我擂。我的擂儿又缺折。周公东征,周公出征去东方,四国是遒[7]。平定四国安王朝。哀我人斯,可叹我们这些兵,亦孔之休[8]!能回家乡真命好!

【注释】

[1]皇:借作匡,正。马瑞辰说:“《诗考》引董氏云:皇,《齐诗》作匡。”(《毛诗传笺通释》)[2]斯:语助词。[3]孔:很。将:美。[4]错:凿类工具。[5]吪(é):变化。指以武力促成其变。[6]嘉:美。[7]遒:聚,指心向周王朝。[8]休:美。

【赏析】

这是一首参加周公东征的士卒庆生还的诗,旧说是“美周公”,似与诗意不全吻合。周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继位,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摄政。不久,原监视纣王子武庚的管叔、蔡叔(亦武王弟)到处散布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并鼓动武庚叛乱;在此同时,原殷东方属国奄、徐、淮夷等亦纷纷响应。面对这一形势,周公“一年救乱,二年东征”

(《尚书大传》)。“救乱”,指镇压管、蔡、武庚之乱。“东征”即征讨东方奄、徐、淮夷等国。据《竹书纪年》记载,周公东征是从周成王二年秋开始,至五年春结束,前后达三年之久。所以本诗约作于周成王五年,距今已经三千多年了。

伐柯

伐柯如何[1]?要砍斧把怎么样?匪斧不克[2]。没有斧头不可能。取妻如何?要娶妻子怎么样?匪媒不得。没有媒人不得成。伐柯伐柯,砍斧把啊砍斧把,其则不远[3]。斧把法则在眼前。我觏之子[4],我今遇见这个人。笾豆有践。酒菜整齐摆满案。

【注释】

[1]伐柯:砍取斧柄。柯,斧柄。[2]克:能。[3]则:准则,榜样标准。[4]觏(ɡòu):遇合。

【赏析】

在《诗经》中,我们看到郑国三月上巳节,青年男女在溱洧岸边自由交游,互诉心曲,互赠礼物,多么活泼欢快(《郑风·溱洧》);卫国的孟姜主动邀约男子幽会于桑中、上宫,何等热烈钟情(《鄘风·桑中》);《东方之日》中的女子则大大方方地去男子家留宿,更是大胆直率!但我们又从另一方面看到:《将仲子》中的女主人公因“畏我父母”、“畏我诸兄”、“畏人之多言”而祈求她的恋人“无逾我里”、“无逾我墙”、“无逾我园”,《鄘风·柏舟》中的女子也因为父母之命意愿让他的心愿无法完成而痛苦呼喊;《卫风·氓》更明确说“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这说明春秋时代,在婚姻制度的严酷也影响着一代一代的人!让其父母失去了理性!让女子的意愿不能达成!“媒妁之言”过渡,青年男女自由地、无拘无束地交往、恋爱、结合,已越来越不可能了。《伐柯》这首男子新婚宴尔时所唱的歌,就记录了这一历史轨迹。

诗歌采取了设问的方式,从最浅显的比喻入手,言简意赅,形象鲜明,把娶妻必须行媒的道理说得很明确、很具体,给人一种不可置疑的印象。诗意单纯明朗,语言朴素自然。在一问一答的陈述中,歌者那喜形于色的情态也跃然纸上。由于“伐柯”的比喻朴素明朗,浅显易懂,后世遂以“伐柯人”称媒人,称替人作媒为“作伐”、“伐柯”、“执柯”。

九罭

九罭之鱼[1],捕鱼要用细眼网,鳟鲂[2]。捕的尽是鳟和鲂。我觏之子,我看那人不寻常,衮衣绣裳[3]。画龙上衣绣花裳。鸿飞遵渚[4],天鹅沿着小洲翔。公归无所[5]?公若回去没地方。於女信处[6]。住此两夜莫着忙。鸿飞遵陆,天鹅沿着陆地旋。公归不复[7],公若回去不再还,於女信宿。住此两夜不算晚。是以有衮衣兮[8],藏起周公绣龙衣,无以我公归兮[9],不要让我悲伤啊!无使我心悲兮!不要让公回西去。

【注释】

[1]九罭(yù):捕捉小鱼的细眼网。九,虚数,言其多。[2]鳟、鲂:鳟,鳞细,眼赤之鱼;鲂,鳞银灰色,尾赤之鱼。鳟、鲂,“皆鱼之美者也”(《诗集传》)。诗中以鱼喻客人之尊贵。[3]衮(ɡǔn)衣:绘龙之上衣,古代王和公侯的礼服。[4]鸿:大雁。渚(zhǔ):水中小沙洲。[5]无所:闻一多《风诗类钞·乙》:“无所,无定处。”[6]女:通“汝”。信:《毛传》:“再宿曰信。”

[7]复:再来。[8]有:《风诗类钞·乙》:“有,藏之也。”

[9]以:使。

【赏析】

公元前1115年,周公东征,至公元前1113年,平定了殷朝统治者残余势力的武装叛乱,并实行了安民措施。因此,周公深为东人爱戴。周公要回西方,东人热情挽留。《豳风·九罭》一诗,就是东人赞美周公,挽留周公的诗篇。清人方玉润说:“此东人欲留周公不得,心悲而作是诗以送之也。”(《诗经原始》)《九罭》一诗的篇章结构,基本上采用《诗经》中常用的反复咏叹的形式,诗中第二、第三章大体上是重复的,句法结构相同但只用了少量字。这样的形式,有助于反复抒发感情,使诗中所表达的留恋贵客之情具有韵味回荡之美。

狼跋

狼跋其胡[1]狼前进踩住了颔下悬肉,载罭其尾[2]。狼后退又会被尾巴绊住。公孙硕肤[3],周公谦逊有着大美风度,赤舄几几[4]。步履安重当政十分稳固。狼罭其尾,狼后退被它的尾巴绊住,载跋其胡。狼前进又踩住颔下悬肉。

公孙硕肤,周公逊位体现他的美德,德音不瑕。令名卓著岂会犯有错误。

【注释】

[1]跋:脚踩。胡:颔下悬肉。[2]罭(zhì):踬,颠踬。[3]公:指周公。孙(xùn):通“逊”。硕:大。肤:美。[4]赤舄(xì):以金为饰的红色鞋子。几几:步履稳重的样子。

【赏析】

这是一首赞颂诗。《诗序》说:“《狼跋》,美周公也。周公摄政,远则四国流言,近则王不知。周大夫美其不失其圣也。”

诗中所赞美的周公,姓姬名旦,为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因其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他是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曾辅佐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王朝。武王死后,成王幼弱,当时天下初定,周公恐政局有变,及践阼代成王,摄政当国。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不服,散布流言,诬其有觊觎王位之心,并联合商纣王之子武庚及东方夷族发动叛乱。周公遂挥师东征平叛,使天下重归安定。及成王年长,乃还政逊位。此诗背景大致如此。

内圣外王之道,是儒家经常标榜的政治理想,而体现这一理想的最早的政治家,当是周公。我们从此诗中,不仅看到了文学,同时也看到了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