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诗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3497900000052

第52章 宋诗篇(13)

后两句从展向远方的画笔疏淡处着眼,逗出人情。从这两句提供的画面可以想见,一舟棹向远方,尽处林木数点,林梢尽染黄色。面对这令人心神旷远的自然境界,于是诗人便问道:那条小舟一桨一桨地划向何处啊?应是归去江南那黄叶林背后的村庄吧!诗人发挥自己的想象,于景物中融入人情,似幕后隐语,启示读者,赋予画幅以悠然无尽的情味。吟此二句,想象画景,似觉与舟中人浩然长往,心情无限畅适。

综观全诗,前二句着重以浓笔勾勒景象,给人以亲切的时节风物之感;后二句在用淡墨略加点染之际,凭虚恣发想象,演出人情,觉画景之外,情调悠扬,极耐人寻味。

赠刘景文[1]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2]。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3]。

【注释】[1]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北宋开封祥符(今属河南)人。元祐五年(1090)苏轼知杭州时,刘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二人常诗酒往来,交谊颇深,苏轼曾称其为“慷慨奇士”。该诗即作于此时。[2]擎雨盖:指伞形的荷叶。[3]最是:一作“正是”。橙黄橘绿肘:指秋末冬初时节的江南景象。

【鉴赏】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渚莲塘荷,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枝无全叶,惟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两种分别在夏、秋独擅胜场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诗人的高明还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是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用擎雨无盖表明荷败净尽,用枯枝傲霜说明菊花的凋零,真可谓曲笔传神。花残了,枝还能傲霜独立,充分体现了菊花孤标傲世的品格。这前两句字面相对,内容相连,是谓“流水对”。“已无”、“犹有”,一气呵成,写出二花之异。

不论是先谢还是后凋,它们毕竟都过时了,不得不退出竞争,让位于生机盎然的初冬骄子——橙和橘。至此,诗人才满怀喜悦地提醒人们:请记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还是在“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屈原《橘颂》)的初冬时节!这里橙橘并提,实则偏重于橘。橘树一直是诗人歌颂的“嘉树”,橘实则“可以荐嘉宾”。橘树那“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的坚贞节操,岂止荷、菊不如,直欲与松柏媲美了,难怪诗人要对它特别垂青!

道潜(1043-1102),字参寥,俗姓何,本名昙潜,赐号妙总大师,杭州於潜(今浙江临安)人。自幼出家。与苏轼、秦观友善。轼谪居黄州,曾千里往访,同游庐山。轼知杭州,唱酬甚多。轼髓岭南,亦坐诗语讥刺,命还俗。建中靖国初,诏复祝发。崇宁末,归老江湖。能文章,尤喜为诗,为苏轼称赏。有《参寥子诗集》。

江上秋夜

道潜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1]。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2]。

【注释】[1]晚:指傍晚。[2]断:停。

【鉴赏】诗的首句写阴雨笼罩中的苍江到晚来还没见晴。句中“暗”字气象浑涵,下得精当,不但用浓墨绘出了天低云暗、秋水苍茫的江景,而且使浓重的雨意和渐渐来临的暗夜自然连成一气,写尽了白昼到傍晚的天色。如果说首句是从大处落墨,次句则是从细处着意。井边的梧桐翻动着叶子,飒飒有声;由梧叶翻卷可知此时风并不大,始发于树间,而这细微的声息暗示了风一起雨将停的变化,又是秋声始动的征兆。第三句写半夜里风声才停时的情景。“吹”与“断”说明风很大,有相当的风力和呼呼的声响。“断”与上一句井梧翻叶相应,虽只是写风的一起一止,却概括了风声由小到大,吹了半夜才停的全过程。二、三两句全从江楼上人的听觉落笔,真切地写出了秋声来时江上暗夜中凄清而萧骚的气氛。末句转为视觉描写:风停之后,乌云渐渐散开,虽尚未完全放晴,月亮已在云层的浅淡之处透出了光明。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浮云将散而未散的这一瞬间,表现出月亮将要钻出云层的动态,烘托出半夜风雨之后天色初晴时那种特有的清新和宁静的气氛。“明”字在首句“暗”字的映衬下,成为全诗最耀眼的亮色,在结尾处预示出一片雨过天晴的明朗境界,实为“诗眼”。

秋江

道潜

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1]。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2]?

【注释】[1]赤叶:指枫树的红叶。酒旗:宋代酒肆招揽顾客的帘子,用青白布制成。洲渚:江中的沙岛。阳:太阳。[2]苍茫:指暮色中江面朦胧的景色。

【鉴赏】首二句实写自然景观。“赤叶”两字冠于篇首,使它那耀眼的赤红色首先给人夺目之感,再与“枫林”连用,一则强调枫叶已经霜变红,点明“秋”字,二则突出它在夕阳辉映下浓重火辣的色彩效果,暗伏暮景。酒旗已落,可知已到了行人归尽、酒家收起招客帘子的时候,渡头的寂寥自可想见。青白色的酒旗与红色的枫林相互映衬,在首句内自成色彩对照,同时又与下一句形成色彩的交替对比。“赤叶枫林”从岸上写,“白沙洲渚”从水中写,红白相映,是明对;而夕阳的红色又与沙洲的白色在次句内自成对比,是暗对。因此首二句末三字虽不对仗,却暗藏一白一红的对照,对法明暗相间,句式整散相间。“阳已微”引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人舟阳已微”,写阳光已经昏暗,它放在二句末,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后二句虚写人物活动。微阳朦影中远方有好几处江村。轻柔的橹声从远方传来,不知是哪一处江村有人夜归。“外”字下得极妙,既写出了橹声的悠柔和清远,也使读者可以想见江面的空阔和宁静。苍茫之色分出内外,使人觉得数声柔橹犹如天外传来那般遥远,反过来又显出暮霭的浓重。结句冷然一问,便以凭空想象江村人归的情景补足了沉沉夜色中不辨舟船的意思,意境更觉悠远空灵。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哲宗时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史“多诬”遭贬。早年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诗以杜甫为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风格奇硬拗涩。开创江西诗派,在宋代影响颇大。又能词。兼擅行、草书,为“宋四家”之一。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1]二首

黄庭坚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灏关[2]。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3]。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4]。

【注释】[1]岳阳楼:在湖南岳阳城西门,面临洞庭湖。唐张说谪岳州时所建,宋庆历五年(1045)滕宗谅重修,范仲淹为撰《岳阳楼记》。君山:在洞庭湖中,传说是湘君游历之地,故名。作者乘雨登楼写下了这两首同韵诗。[2]投荒:被流放到荒远边地。黄庭坚于绍圣二年(1095)谪官涪州别驾,徙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元符元年(1098)再徙戎州(今四川宜宾),至元符三年(1100)放还,先后在蜀六年。瞿塘:瞿塘峡,在重庆奉节东,长江三峡之首。滟灏:滟灏堆,在瞿塘峡口,突兀江心,形势险峻。按《后汉书·班超传》:“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人玉门关。”此句用其意。[3]“绾结”句:谓君山状如湘娥挽结的十二个发髻。湘娥,指湘水女神。传舜之二妃溺死于湘江,死后为神,号湘夫人,住在君山。[4]不当湖水面:不在湖面上。

【鉴赏】第一首雄奇偏于动。首句“投荒万死”,读此,不禁让人联想起唐人“一身去国三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诗句,凄凉之甚。沉痛而并不衰飒,这就轻轻地引出了次句的欢欣。由“万死”而“生出”,特别是历经航行之险的“瞿塘滟灏”等地而“生出”,走向家乡,这确实值得高兴!诗人以历代古人作为幸福象征的充溢诗情画意的“江南”在望,道出欢欣;不说“在望”,而是说“未到”;不是说将到未到的盼望,而是把欢欣之情化为具体的表情动作“一笑”;不止于空洞地写“一笑”,而且写即使未到,但当登上岳阳楼,家乡在迩、“江南”在望时,就早已笑了起来,也就是诗人所说的“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诗里未写到的还乡之后的欣喜若狂状,自可想见。

从投荒四川到行将重见江南,从“万死”到“生出”,从登楼到眺望,这都是一系列的“动”:有行程之变,有心情之变。

第二首雄奇偏于静,是正面写眺望。诗人将眺望写得十分出奇。如果说前首偏于雄,那么本首则更偏于奇。由当前雨中眺望的君山想到有关湘夫人的古迹,而且还把君山写成湘夫人的发髻,实谓一奇。深憾水势不大,以致不能在白浪堆中饱看青山,其浮想之阔、寄怀之壮、构思之美、笔力之雄,确乎是把八百里洞庭的乾坤摆荡写得蓬蓬勃勃,实谓二奇。

鄂州南楼书事[1]四首(其一)

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2]。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3]。

【注释】[1]鄂州:治所在今武汉市武昌。南楼:东晋征西将军庾亮曾登此楼赏览风光。后人于鄂州复建一南楼纪念庾亮。[2]芰(ji)荷:已出水的荷花。[3]“清风”句:化用苏轼《前赤壁赋》最后一段的议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其适。”

【鉴赏】这原是一组诗。起句即写登临纵目之所见,境界阔大,气象不凡。以“四顾”领起,俱见豪迈气魄;“接”字下得贴切,描绘出山川相缪的壮丽景色;“光”字则传达出月下景物的特殊魅力。接写“凭栏十里芰荷香”,夜色中的十里风荷,给人最深刻的感受不是其视觉形象,而是其清香四溢,所以着一“香”字而境界全出。面对如此风物,仿佛人间的一切奔竞争斗都不复存在,于是诗人唱出了“清风明月无人管”之句。“清风明月”实指一切自然景物,诗人此时物我两忘,逍遥自适。

最后一句便点明了这种悠然适然之感。一个“凉”字概括了诗人流连陶醉于山水间的种种感受。这里巧妙地运用了通感手法,无论是视觉之“光”,还是嗅觉之“香”,均并作一种“清凉”之感,既切合夏日“追凉”,又写出其摒弃尘虑之想。此诗通体散行,一意直叙,如流水淙淙,直归于结句的“凉”字,却又妙在点到即止,留下了玩味想象的空间。故“凉”字为本诗诗眼。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1]

黄庭坚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2]。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注释】[1]分宁:今江西修水县,是黄庭坚的家乡。杜涧叟:名槃,诗人好友。[2]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一百三十里,是唐代出西域的门户。阳关一曲: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此诗写成后广泛流传,被谱为歌曲演唱,称作“渭城曲”;因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唱时要重复三遍,又称“阳关三叠”。水东流:表明乘舟而行,也暗示深长的离情别绪。旌阳:山名,在分宁县城东一里。钓舟:此指小船。

【鉴赏】上联写离别之情。全篇以“阳关一曲水东流”发端,可见是在依依惜别的深情中乘船离开了乡土。故人有心,流水无情,不可解脱的矛盾,一开端就给全诗笼罩上感伤沉重的气氛。次句承写舟中回望的情景。舟船远去之际,旌阳山下的灯火仍依稀可辨,而自己已单独置身于一叶小舟之中,随流漂荡于江面上。此情此景,又何以堪?

下联本应着力抒述内心的愁思,诗人却于此翻出了新意:我只不过像平时那样喝醉罢了,倒是满川风月在替人悲愁啊!前一句语气极平淡,仿佛将满怀愁思都解除了;后一句出人意表,却又将悲愁加于江上的清风明月。难道真是愁思转移了吗?非也。物本无情,人自有情,以有情观无情,才会使无情之物染上人的主观情绪色彩。这一江风月的悲愁,不就是诗人离情的外射吗?诗人不但自己悲愁,还要让天地万物都来替他悲愁,这样的愁思可真是无边无际、难以排遣了。由此可以体会到前一句里的那个“醉”字,那并不是一般的酒醉,而是“借酒消愁愁更愁”呵!愁思浸满了心田,加上一点朦胧的酒意,放眼望去,满川风月,一片愁情。诗人确实感到自己醉了,但并非醉于酒,而是醉于那勃发浓郁的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