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元曲300首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3498200000048

第48章 宋词篇(14)

洞仙歌

苏轼

余七岁时,见眉州老尼[1],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2]。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避暑摩诃池上[3],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4]?乃为足之云[5]。

冰肌玉骨[6],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7]。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8]。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9]?夜已三更,金波淡[10],玉绳低转[11]。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注释】

[1]眉州:今四川眉山。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

[2]孟昶(chǎng):五代时蜀国后主。与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同时,好填词,知音律,在位三十一年,国亡降宋。[3]花蕊夫人:孟昶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蜀主孟昶纳徐匡璋女,拜贵妃,别号花蕊夫人。意花不足拟其色,似花蕊之翾轻也。”摩诃池:建于隋代,前蜀改称宣华池,水边建殿阁楼亭,称宣华苑。故址在今成都城外昭觉寺。[4]洞仙歌令:即洞仙歌。其凋首见于苏轼《东坡词》,又名《洞中仙》、《羽仙歌》、《洞仙歌慢》等。

[5]足:补足。[6]冰肌:肌肤像冰雪一样莹洁。《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7]水殿:筑在摩诃池边的便殿。[8]欹(qī):同“倚”,斜靠。[9]夜如何:《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10]金波:指月光。《汉书·礼乐志·郊祀歌》:“月穆穆以金波。”[11]玉绳:星名,位于北斗星斗柄二星的北面。玉绳低转,表夜深。

【鉴赏】

这首词兴起于席间佐欢,所以多唱男女爱情、女性风情等内容,一直被世人称为艳词。可作者此词虽写女人体态,却写得既见旖旎风姿,更显出超逸气韵。

上阕写暑夜花蕊夫人水殿倚枕纳凉之容态。“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两句,据其序当为蜀主孟昶的佚词残句,以冰、玉形容美人肌骨之冰莹玉润,不但见其天生丽质,更将夏夜之暑气与人世之俗气一笔排开。作者借此所留下的空间和奠定的基调,展开想象,完成了一幅绝妙的夏夜消暑图。诗人选取了几个细节,勾勒出环境的清丽和佳人的慵困。水殿、绣帘、明月,只见夏夜中的清凉,而将“大热”迹象淡化出摩诃池以外,使环境与佳人的脱俗协调一致。“暗香”这一朦胧意象,更是兼摄摩诃池荷风之清香与佳人冰肌暖玉之体香,写得艳而不俗。“绣帘开”几句,既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在朦胧的月光掩映中见出花蕊夫人的美丽风姿,又以明月像也在偷看佳人的奇妙想象从侧面衬托出佳人的绰约多姿。“欹枕钗横鬓乱”一句,直出现一幅暑热中慵懒娇柔佳人纳凉图,使前面的烘托渲染落到了实处。

下阕写想象当中携手赏月的蜀主及花蕊夫人相对夜色而生的流年之慨,纯是凭空想象,却情景交融,妙合无垠。“起来”两句写宁静深夜中的君妃同望流星划过银河,以携手月下的爱侣隐对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宁静幸福感中而又隐隐有一丝好景难常的怅惘。“试问”以下,像深夜时喁喁私语的对话,既勾勒出一幅月波淡淡、星斗暗转的深夜景色,又将这一丝幸福中的怅惘若隐若现地传出。好像既盼着送爽的西风退暑,又像伤感着秋暮的草木摇落之悲。

纳凉只是平常景象,作者却在此传达出更深的人生况味和哲理思考,从而使境界由此不同。词前小序如幻如仙的记述,更使词作飘渺有仙气。

八声甘州

寄参寥子

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1]。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2],几度斜晖[3]?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4]。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5]。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6],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注释】

[1]“有情”两句:隐喻本词的时间地点与来由。潮指钱塘潮。杭州东南钱塘江边有一巽(xùn)亭,苏轼与僧友参寥曾在巽亭观潮唱和。[2]西兴:在钱塘江南,今杭州市对岸,属萧山县,是古时从萧山到杭州的重要渡口。[3]斜晖:落日的光辉。[4]“不用”两句:应作一句读,即用不着去思量古今兴废,也用不着去俯仰昔人的是与非。[5]忘机:即泯灭机心,无意功名利禄。机指机心,即机诈权变的心机。[6]春山:春天的山色风光。

【鉴赏】

本首词是诗人作于元祐六年(1091)在杭州知州召为翰林学士承旨,将离开杭赴汴的寄赠之作,为其豪迈超旷风格的代表作之一。受赠者参寥(子为尊称),是一僧侣,号道潜,於潜(旧县名,今并入浙江临安县)人,善诗词,与东坡极友善,且交往密切。

本词上下阕都以景语发端,议论继后,但融情入景,并非单纯写景;议论中又伴随着激越深厚的感情一并流出,大气包举,格调高远。写景、说理,其核心全在首句一个“情”字,有情与无情,都是抒写作者历经坎坷后了感悟人生的深沉感慨。

上阕首两句写钱塘江潮一涨一落,但对“涨”说“有情”,对“落”说“无情”。而此处“无情”并非指自然之风本乃无情之物,而是指已被人格化了的“有情”之风。这有情之风从万里之外将江潮席卷而来,却又无情地送江潮迅速归去。起句即突兀而起,且“有情风”三字开笔不凡。接以“有情卷潮来”、“无情送潮去”,并列之中却能体会是以后者为主。突出了本词是抒写“离情”的特定场景,而非一般的咏潮之作。潮涨潮落,实含有聚散离合之意。

下三句实为一个领字句,以“问”字领起。在钱塘江上、在西兴渡口,诗人与友人多少次在残阳的余晖中观赏那钱江大潮的起落呵!“斜晖”二字,一则承上“潮归”,因落潮一般都在傍晚时分;二则此景在古诗词中往往是与离情结合在一起的特殊意象。在这夕阳的余光下增添了多少离人的愁苦!

“不用”以下四句为议论,而议论是紧承写景而出。万里长风卷潮来送潮去,像有情实无情,古今兴废莫不如此。这里,诗人对于古今变迁、人事代谢,一概置之度外,处之泰然。

“谁似”两句,是进一步申诉此意。时年作者已五十六岁,按“古稀之龄”看来,已垂垂老矣,故云“自首”;人到老年早已泯灭机心,无意功名利禄,达到超尘绝世、淡泊宁静的心境,故云“忘机”。这四句可以看出,诗人是以此自豪和自夸的。

下阕前三句又写钱塘附近西湖山水的美好。南江北湖,都是记叙作者与友僧参寥在杭州的游赏活动。本词作于三月,正值春季,特别叮嘱“记取”这段西湖之春的山色水景,以留作别后的追思。“空翠烟霏”正是对“春山”风光的具体描述。这样,词意从山水美景直接过渡到“归隐”的主旨了。

“算诗人”两句,先写与参寥的相知之深。参寥诗名甚著,作者曾赞他“诗句清绝”,因他与作者肝胆相照。苏轼屡次被贬斥,他都不远千里跟踪从游,唱和安慰。

这就难怪作者算来算去,像自己和参寥这样亲密无间、荣辱不渝的至友,在世上是不多见的了。如此志趣相投,正是归隐的佳侣。这两句使词意自然移接下文。结尾几句用了西晋谢安、羊昙的典故。谢安有退隐东山之志,但其志尚未遂就,却遇疾病而亡。其外甥羊昙曾追随于他,“哀其零落归山丘”,在其逝处恸哭而去。这里苏轼以谢安自喻,以羊昙喻参寥。意思是说,我们约定好,他年我从东边海道返回归隐的志向一定要实现,以防老朋友像羊昙那样在西州路卜不堪回首地为我痛哭和抱憾。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确实是作者重要的人生理想,也是这首词着重加以发挥的“归隐”主题。

本词语言明快,音调铿锵。更妙在无一字豪宕,无一语险怪,却见万里风潮卷地而来,突兀而去,像作者胸中藏有数万甲兵,在钱塘江上布阵。本词词意骨重神寒,却又出以闲逸感喟之情,像神仙般闲逸旷远,不食人间烟火。这种超然物外的心态,真实地交织着诗人人生矛盾的苦恼和蹈厉的豪情,使本词有蕴含不尽的情趣和思索不尽的哲理。

江城子

苏轼

密州出猎[1]

老夫聊发少年狂[2],左牵黄[3],右擎苍[4],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5],亲射虎,看孙郎[6]。酒酣胸胆尚开张[7],鬓微霜[8],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9]?会挽雕弓如满月[10],西北望,射天狼[11]。

【注释】

[1]密州:今河南省新密市,苏轼写此词时在这里任太守。[2]老夫:苏轼自指。作者时年仅四十。聊:暂且。狂:指豪情。[3]牵黄:牵着黄犬。黄,借指黄狗。[4]擎苍:肩臂上架着苍鹰。苍,借指苍鹰。[5]为:为我、替我。倾城:全城的人。太守:苏轼自指。[6]孙郎:即孙权。典出《三国志》,孙权未当吴政时即为少年英雄,曾亲自骑马用双戟射死猛虎。[7]酒酣:酒喝得很畅快。尚:更加。[8]鬓微霜:鬓角长出了少许白发。[9]冯唐持节:典出《前汉书》,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大臣冯唐的话,又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命他仍当云中太守。节,符节,是古代派遣使者或调兵时用做凭证的东西。用竹、木、玉、铜等制成,刻上文字,分成两半,一半存朝廷。一半给外行官员或出征将帅。[10]会:将要。[11]天狼:星座名,又名犬星,古人认为它的出现主侵掠之灾。这里用来代指经常在北宋边境侵扰掠夺的辽国和西夏。

【鉴赏】

这是诗人的一首抒豪情、寄壮志的豪放词。场面热烈,气势宏伟,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

上阕重点写出猎。出猎,对于像作者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所以开篇便说“老夫聊发少年狂”。狂者,豪情也。本词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本篇。看今日一个文人左手牵黄犬、右臂架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一个个也都花帽皮衣,着打猎装束,平缓的山冈上千骑奔腾,沙尘飞扬,场面十分壮观!“太守”,指诗人自己。他下令说:快快替我告诉全城的老百姓,统统跟随我出去打猎,看我像当年吴国的孙权那样,亲自弯弓射虎吧!如此声情口吻,足见他何等豪兴!孙权射虎,时值风华正茂之年,四十多岁的诗人如今也要射虎,可见其英雄豪气,不减当年的孙郎,真是在“发少年狂”。读到这里,我们已经清晰地看到一个意气风发的“狂人”形象:太守出猎而须“报”知老百姓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少年英俊的“孙郎”,其狂四也。这四“狂”,把在“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诗人的举止神态表现殆尽。

下阕主要写请战。意境由实而虚,进一步写出了作者“少年狂”的胸怀,抒发了由打猎而激发出来的豪情壮志。作者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鬓微霜,又何妨”,鬓边添了几根白头发,又有什么要紧?廉颇七十岁了,只要能吃得下几碗饭,就还可上阵杀敌呢。何况此时的作者尽四十多岁,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任密州太守,又正值北宋西北边患频繁,西夏大举进攻。苏轼经这次打猎小试身手,进而便想带兵征伐西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就是表达的这层意思。尾句说我将要强硬地把雕弓拉得像满月一样,箭指西北,射退前来侵扰掠夺的强盗豺狼。由此将出猎引出的豪情发挥到了极致。

江城子

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1]十年生死两茫茫[2]。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3],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4]。

【注释】

[1]乙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四十岁,时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2]十年:苏轼妻王弗卒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至此整整十年。

[3]千里孤坟:王氏坟在眉州,与苏轼处身的密州相距数千里。[4]“料得”三句:写孤坟。唐孟棨《本事诗》载孔氏赠夫张某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鉴赏】

作者写这首词是为了悼念亡妻王弗之作。王是作者发妻,卒于英宗治平二年(1065),次年由汴京归葬四川祖茔。作者作此词时,其妻过世正好十年。

上阕写对亡妻的怀念。“十年生死两茫茫”一句,总括全篇。生死永隔又难以忘怀,这样的岁月已持续十年之久,其情之深,其伤之痛,可以见也。“不思量,自难忘”,简单平实的六个字,道尽相濡以沫的夫妻感情深厚。这种情感,烙印于心,无须多想却难以忘怀,非时间、空间、生死可以阻断。但深情虽在,却无处诉说。“千里孤坟”两句,写出了爱侣生死永隔的凄苦。“纵使”以下,以一让步假想,推出十年人世风霜。过世已十年也不能忘怀的发妻,当与作者相知甚深,熟悉之至,但在作者的想象中,十年之后,即使有可能相遇,已不再相识了。因为“尘满面,鬓如霜”,而非当初的年少英才了。此处通过想象对方的不认识自己,来自视自己的风雨历程,满怀悲愤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