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元曲300首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3498200000049

第49章 宋词篇(15)

下阕写梦见亡妻。“夜来”一句,以幽梦还乡另出新境。一个“忽”字,词意出人意料。“小轩窗,正梳妆”,写梦中所见亡妻之形态,像呼之欲出,处处可见,几使人误以为回到了年少情浓的十年前。“相顾无言”又一转,却是十年风霜后梦中相见。夫妻往昔对镜描眉的场景顿时远去,而是千言万语,却无法说出,只能在相对流泪的伤神中心意相通。“料得”三句,梦已醒,人已逝,只有月下怀想:千里之外,短松冈上,年年肠断。想象中凄清幽寂的环境,蕴蓄了无限人世伤感。

作者词作,人多注意其豪放词风,然其深婉缠绵处,不乏佳作绝唱。本词深得婉约真蕴,堪称千古悼亡词之魁。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1]。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2],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3]。

【注释】

[1]花褪:指花色蓑败。残红:是指红花已所剩无几。

[2]柳绵:柳絮。[3]多情:此指行人。无情:此指佳人。

【鉴赏】

本首是感叹春光流逝,美人难见的小词。虽为一己之情怀,却颇具人生哲理,在伤感之中又有勘破人生的旷达豪情。本篇寓情于景,清婉稚丽,深笃超迈,不缠绵悱恻却感人至深,极能体现东坡写情的特点。

上阕写景,抒伤春之感。作者既善于把握暮春的特有风光,又善于借景抒情,在客观地描摹景色时融入了自己的深沉感受。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通过写景点出时令。“残红”再着一“褪”字,花少且已褪色的暮春之景不禁给人几分伤春之意。杏已结子,但“青”又“小”,说明夏天刚到。“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两句通过写景交待地点。此二句承前将视线从枝头移开,转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豁然开朗。空中轻燕斜飞,在村头盘旋飞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兴味,增添了动态美。舍外绿水环抱,于幽静之中含富贵气象。一个“绕”字,生动地描述出具体的形象,让人油然而生优美遐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最为后人称道的两句,先一抑,后一扬,在跌宕起伏之中,表现出作者深挚的情感和旷达的襟怀。柳絮纷飞表明春已逝,更何况“吹又少”呢?这种写法与“花褪残红”相同却又不露痕迹,故不觉重复,倒有缠绵悱恻之感。“何处无芳草”即到处皆芳草之意。伴随芳草茂的必然是百花残,这对立又统一的自然规律给人的艺术感染却是疏朗中有感伤,深婉动人。

下阕写人,状情不为人解之恼。由于“绿水人家”

环以高墙,“墙外行人”只能看到露出的秋千。“行人”听到佳人荡秋千的欢声笑语,却看不到美人的容貌姿态,令人不禁浮想联翩,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这种一藏一露的艺术描述,绝妙地创造出一个美丽的诗的境界,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情感真率而不落于轻,在词史上实属难得。黄蓼园说:“’柳绵‘自是佳句,而次阕尤为奇情四溢也。”诗词特别是文字无多的小词,最忌词语重复,而此词“墙里”、“墙外”的往复循环却妙趣横生。作者将男女之间常有的“单相思”作了高度精当的集中,把“墙外行人”与“墙里佳人”的“多情”与“无情”作了绝妙的对比:佳人欢笑,行人多情,结果是佳人洒下笑声一片,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烦恼徒生。最终得出了“多情却被无情恼”这一极富人生哲理的感悟。

第一次读此词,或许会有下阕单相思的喜剧同上阕深沉的伤春情调不甚协调之感。其实,上阕的“春逝难留”与下阕的“佳人难见”都是在感慨“好花不常开,美景不常在”,繁华易流而已,可谓词意流走,一脉相承。况上阕中“绿水人家”已暗示为下阕写“墙里佳人”埋下伏笔。因此,作者构思之精心,安排之高妙。

永遇乐

苏轼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1]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2],铿然一叶[3],黯黯梦云惊断[4]。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5]。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6]。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7]。

【注释】

[1]神宗元丰元年(1078)苏轼知徐州时作此词。唐白居易《燕子楼诗序》云:“徐州故尚书张建封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尚书既殁,归葬东洛,而彭城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馀年。”[2]紞(dǎn):击鼓声。如:然也。整句意为三更鼓敲响了。[3]铿然:响亮的金石之声。此处形容秋叶坠地之声。[4]黯黯:心绪黯然。梦云:用楚王梦神女事。典出宋玉《高唐赋》:楚王梦见神女,神女自言:“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惊断:惊醒。

[5]故园心眼:杜甫诗句“天畔登楼眼,随春入故园”。[6]“古今”三句:言新旧欢怨都是梦中情感,一切都在梦中。

[7]“异时”三句:言后人夜登黄楼时,也必会如我登燕子楼凭吊盼盼一样而为我长叹。黄楼,苏轼知徐州时所建,在彭城东门上。

【鉴赏】

苏轼的这首词,是在彭城任上时,借梦境抒发人生情怀。作于神宗元丰元年(1087)十月,任徐州知州之作。

词前小序说“夜宿燕子楼,梦盼盼”,但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云:“戊午十年,梦登燕子楼,翌日往寻其地作。”今人也认为:“这首词以’夜宿燕子楼,梦盼盼‘为主题,可能是托为此言。”不管是托梦还是实梦,诗人的确是由盼盼的身世触动自己的满腔感慨。明月如清冷之霜,好风如夜凉之水。

上阕开篇两个精彩比喻,勾画出一片清幽美好的空明夜景。“曲港”两句,以细节、动态将夜景衬托得更加幽静清空。这以动衬静的笔法,更见夜之沉寂,人之寂寞。“紞如”三句,以三更鼓声陡然划破夜空的寂静和人的美梦,也使词意顿起变化:前边所描之美景良夜原来是梦中情景。梦醒之后的怅惘,梦中情景的历历可感交织在一起,更是引人情思。“夜茫茫”当是醒来之后所见之夜景,与梦中的“清景无限”形成鲜明的对比。

明月、好风、港鱼、荷露,一切都消逝了,一切都隐没了,面前只有茫茫的夜色和茫茫的心绪。“重寻”两句,写梦断楼台后行遍小园,却无处可寻梦中痕迹,更增怅惘之心。

下阕写本身的慨叹,直抒胸臆,感悟人生,议论纷陈而笔端含情。由客死他乡的盼盼,触动了诗人自身的辗转奔波而不得志的身世感慨。“天涯”三句,写羁旅愁思。天涯漂泊,离乡何其远,倦于为客,离乡何其久!望过无数回“山中归路”却又身不由己,难以还乡,而只能“望断故园心眼”。以此心境,对此景象,自然愁思无尽。从忆念盼盼到自身,又由自身漂泊转为怜惜盼盼,古今失意之人顿时心意相通。“燕子楼空”三句,意为人去楼空,一代美人尚且委弃芳尘,“天涯倦客”又怎能自知埋骨何处?讲述盼盼生前死后的境遇,且凝注了一腔追怀之情。抚今追夕,不禁让人顿生人生如梦的感叹。“古今”以下,既是对自身伤感的讽劝,更是在解悟伤感无益后,对人世悲欢的解脱超越。而又在悲慨之中有达观,超脱之中含惆怅。

盼盼是一名女妓,但诗人的追怀丝毫不及于艳情;盼盼的主要事迹是守节,诗人的追怀也未止于名教,不仅未流于浮靡,也未流于迂腐,而从往事的流逝中,生发出人生的解悟,将挚情与哲理融合到一块,表现出深沉的沧桑之感和时空意识。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1],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2],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3]?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1]蕲(qí)水:县名,即今湖北浠水县,距黄州不远。[2]兰芽:兰草初生的嫩芽。[3]人生无再少:人老了,不可能再回复到少年时代。

【鉴赏】

本首小词是作者被贬黄州时游附近的蕲水清泉寺所作。作者虽被贬,但其胸襟旷达,善于自适。这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表现了他执着生活、乐观爽朗的性格。

前三句为上阕,描述清泉寺附近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兰芽初生。松林间的沙路,好像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非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鸟的啼声。这一派充满画意的光景,涤去了官场的恶浊远离了市朝的尘嚣。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了诗的情趣、春的生机。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了作者热爱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后三句为下阕,抒发了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取眼前之春景,写人生哲理。起句以反诘唤起:谁说人生到老了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后两句以借喻作答:你看门前兰溪之水不是也能向西奔流吗?“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驰,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谁说青春不能回复呢?在特殊的条件下,人生是未尝不可以“再少”的。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来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但作者在这里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衰老之叹,而要振作精神,不服衰老。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律和追求,也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

李之仪(1038-1117)字端叔,晚年自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山东无棣县)人。神宗元丰进士。曾从苏轼于定州幕府。历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徽宗初,提举河东常平。崇宁二年(1103),以文章获罪,出狱后编管太平州(今安徽省当涂县)。晚年即居住于城南姑溪。能文章,尤工尺牍。《四库全书提要》云:“之仪以尺牍擅名,而其词尤工,小令尤清婉峭茜,殆不减秦观。”有《姑溪居士全集》。

谢池春

李之仪

残寒消尽,疏雨过、清明后。花径款馀红[1],风沼萦新皱。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2]。正佳时,仍晚昼,着人滋味[3],真个浓如酒[4]。频移带眼[5],空只恁[6]、厌厌瘦。不见又相思,见了还依旧,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天不老[7],人未偶,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8]。

【注释】

[1]“花径”句:花园小径上,残花消失殆尽。款,一作敛。馀红,指残花。[2]飞絮:飘舞的杨花柳絮。

[3]着(zhāo)人:惹人,迷人。[4]真个:真的。[5]频移带眼:衣带上的孔洞频频移动,指人渐消瘦,衣带渐宽。《南史》载沈约与徐勉书:“老病百日数句,革带常应移孔。”[6]恁:听任。[7]天不老:化用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句意,写老天无情。[8]分付:托付,交付。

【鉴赏】

本首是一首触景伤怀、感物思人之作。上阕写春日美景。起笔三句点明时间是余寒消尽的清明后。“花径”四句具体写眼前所见的融融春景:花园小径上落花满地,微风吹起了一池春水,幼小的燕子欢乐地在庭户中来回穿梭,飘落的杨柳花絮沾满了游人的衣袖。用了“款”“萦”“穿”“沾”等动词,把春日美景写得具体、生动、形象、可感。春景是如此迷人,让人留连忘返,不觉已到了晚上。“正佳时,仍晚昼”表明了时间的推移,完成了由情到景的过渡。对于春日的万种风情,作者并未大抒赞叹,而是用醇浓的酒让人陶醉比喻其迷人滋味。如此结句,匠心独运,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同时为下阕即景生情、感物伤怀蓄积了情势。

下阕诗人笔锋一转,抒发良人难见、好景人孤的别离相思之情。前两句承上启下,感物伤怀,写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愁苦情状。“频移”二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抒情主人公对离人的浓浓真情和相思之苦。接着“不见”四句,一句一转,细腻地刻画了诗人的离别愁绪:离别后盼望相见,相见又意味着新的离别,频频相见,也就是频频离别,让人频频感伤不已,哪里比得上长相厮守、永不别离呢?感叹离别相思的恩恩怨怨不知何时能了,愁苦之深可想而知。“天不老,人未偶”化用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句意,感叹人不知何时才能长相守呢。问苍天,情感已浓烈至极。结尾两句,作者笔锋再转,“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将离愁托付给门前春柳,无可奈何之下,亦含有抛却眼前恩怨以求暂时解脱之意。但柳能否承担得起呢?则又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意脉上与上阕相呼应。

本词构思巧妙,手法细腻委婉,使本词韵味别具一格。

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1],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2]?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注释】

[1]长江头:指长江上游,下句“长江尾”指长江下游。[2]休: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