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提高文章写作能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手册)
3501700000010

第10章 语言要富有表现力(3)

2.长短句式的变化

句子有长有短。长句,是指词语多,结构复杂的句子。短句,是指词语少,结构简单的句子。

长句和短句各有不同的修辞效果。长句表意严密、精确、细致;短句表意简洁、明快、有力。例如:

与显赫对峙的是常态,与官场对峙的是平民,比山林间的蓑草茂树更有隐蔽力的是消失在某个小镇的平民百姓的常态生活中。山林间的隐蔽还保留和标榜着一种孤傲,而孤傲的隐蔽终究是不诚恳的;小镇街市间的隐蔽不仅不必故意地折磨和摧残生命,反而可以把日子过得十分舒适,让生命熨贴在既清静又方便的角落,几乎能够把自身由外到里溶化掉,因此也就成了隐蔽的最高形态。(余秋雨《江南小镇》)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无耻啊!无耻啊!(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

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地收了它通黄的光线。场边靠河的乌柏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鲁迅《风波》)

这三段文字,第一段是长句,运用多重复句形式,准确、严密、全面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江南小镇的隐居生活的思考与称赏。后两段都是短句,一个写人,一个写物,文字都不多,但把人的思想感情和物的特点,都表现得十分简洁、明快、有力。

3.整散句式的变化

句子有整句和散句。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叫整句;结构不整齐,各种句式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叫散句。

整句和散句各有不同的表达效果。整句整齐,音节匀称;散句参差,自由洒脱。例如:

我们之看女人,是欢喜而绝不是恋爱。恋爱是全般的,欢喜是部分的。恋爱是整个“自我”与整个“自我”

的融合,故坚深而久长;欢喜是“自我”间断片的融合,故轻浅而飘忽。这两者都是生命的趣味,生命的姿态。

(朱自清《女人》)

他们之中有人结婚,于是从头就负债度日,他们洗衣、买菜、烧饭,同人还价、吵嘴,在市场上和房东之前受辱。他们之间并未发展起一个排他的、贵族性的小团体。他们陷在污泥之中,但是,总有那么些次,当事情的重压比较松了一下,当一年又转到春天了,他们从日常琐碎的折磨里偷出时间和心思来——来写。(王佐良《一个中国诗人》)

我曾把一件珍爱的东西送给L。是什么,已经记不清。可是有一天我们打了架,为什么打架也记不清了,但丝毫不能忘的是:打完架,我去找L 要回了那件东西。

(史铁生《墙下短记》)

这三个例子,前两个都是整句。第一例用了对偶句式,以突出对比。第二例用排比句式,穷尽形神地描写“他们”的生活状态的种种侧面。第三个例子是散句,由若干分句组成,各种句式都有,交错运用,层次起伏,避免了单调、呆板,收到了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

整句和散句的使用,应视其表达的需要而定。若整散交替,则既能防止行文呆板,又不致使其流于松弛,从而使语句波澜起伏。例如,丰子恺的游记《庐山面目》

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这一天天气晴明。凭窗远眺,但见近处古木参天,绿荫蔽日;远处岗峦起伏,白云出没。有时一带树林忽然不见,变成了一片云海;有时一片白云忽然消散,变成了许多楼台。正在凝望之间,一朵白云冉冉而来,钻进了我们的房间里。倘是幽人雅士,一定大开窗户,欢迎它进来共住;但我犹未免俗为人,连忙关窗谢客。我想庐山真面目不容易窥见,就为了这些白云在那里作怪。

这段文字,既用整齐的对偶,描写了庐山云海之变幻;又用散体的文字,议论了庐山面目之难见。整中有散,散中有整,读来觉得错落有致。

从哪里学习生动的语言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指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第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第三,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以此为基础,我们认为可以从下面五条途径学习语言,建立自己的语言仓库。

1.向传统学习语言

语言具有历史继承性,它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现代语言是在古代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古籍里,不但保留了前人的各种研究成果,而且凝聚着古代语言大师们锤炼字句的心血。现在大量的成语、典故、诗词,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语言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借鉴。当然,向传统学习,应学习其中有生气、有存在价值的东西,对于那些陈腐、僵死的词语和典故应坚决摒弃。

2.从外国语言中学习语言

各民族的语言,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特色,是人类共同的财富。20世纪以来,随着各民族和各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相互吸收对方语言的精华以丰富本民族的语言,已经成为现实。鲁迅杂文的语言,不仅保存了我国传统语言所固有的形象生动的特点,又从外国语言中吸收了必要的新的语汇成分。因此他的形象生动、尖锐泼辣的语言,更为严密,更富有表现力。

我们在吸收外国先进的经济管理和进步的文化养分时,不可避免地要学习他们的经济、文化的载体——语言。

事实上,汉语中不少词汇就是从外国吸收来的,如“干部”来自俄语,“沙发”来自英语,“模特儿”来自法语,“引渡”来自日语。当然,我们不是硬搬或滥用外国语言,而是要从中吸收有益的新鲜用语。

3.向民间学习语言

生活是语言存在的丰富源泉。语言作为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其产生、发展、丰富与人们的实践活动和相互交往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学习语言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关注社会人生,向人民群众学习。我们应当深入到生活中去,熟悉人民的思想、感情,学习群众的语言。“从生活中找语言,语言就有了根。”(老舍《我怎样学习语言》)人民大众的语言很能表现实际生活,其中一些成语、俗语、歇后语很有表现力,如“好了伤疤忘了疼”、“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老舍、赵树理的语言具有含蓄幽默、通俗生动的大众化风格,这是他们善于从民族的、群众的语言中吸取养料,善于提炼口语的结果。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著名的犹太作家肖洛姆·阿莱汉姆,从小注意从民间学习语言,建立自己的语言仓库。

他有个很厉害的后母,经常骂他,骂的话又刻薄,又有趣,而且是押韵的。13岁的阿莱汉姆在骂声中偷偷把那些词汇都记下来,并按照俄文字母的顺序加以编排,后来竟辑成了一本有名的小词典《后母的词汇》。他的作品里不少尖酸刻薄、富有个性的语言,大都来自当时的积累。

当然,群众语言中也有不少粗糙甚至粗俗的成分,学习时不能照搬,要注意加工提炼,去粗取精,使之更加纯洁、健康。

4.向现当代作家学习语言

典范的书面语,并不仅仅存在于古人和外国人的著作中。事实上,大量的典范书面语就出现在现当代作家的著述中,特别是一些语言大师的作品,如鲁迅、张爱玲、老舍等。他们的作品,是典范的白话文著作,是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5.向其他艺术品种学习语言

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以及影视、戏剧,都是艺术领域中的不同门类,它们以各自不同的独特的艺术手段显示着不同的美。色彩、线条、形体是绘画和雕塑的工具和方法;音响、节奏、旋律是音乐的艺术因素;动作、姿态形成美的形象,是舞蹈的美的显示;影视、戏剧综合了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表现手段和方法,成为综合艺术。尽管艺术门类不同,但是艺术的本质和规律却是一致的。因此,语言表达完全可以从各种艺术门类的语言中借鉴表现技巧。在各种艺术门类相互借鉴的实践中,语言的艺术描摹与绘画、雕塑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伟大的德国诗人里尔克,曾给雕塑大师罗丹做过助手,他后来的写作的基本方法与风格均来自罗丹的艺术传承。文学语言可以让读者听到或喜或怒、如怨如诉的音乐,也可以让读者看到婆娑飘逸、腾跃矫捷的舞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