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提高文章写作能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手册)
3501700000009

第9章 语言要富有表现力(2)

使用修辞使文章出彩。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夸张、拟人、类比、对偶、排比、反复、反语、借代、设问、回文、顶真等等,不一而足。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善写文章的高手和文学语言的大师,往往是妙用修辞者。

知识渊博、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平生只出版了一部小说,即《围城》。《围城》里令人叫绝的修辞手法比比皆是,且出奇制胜。我们不妨读两段:

谁知道从冷盘到咖啡,没有一样东西可口: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时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

陆子潇这人刻意修饰,头发又油又光,深恐为帽子埋没,与之不共戴天,深冬也光着顶。鼻子短而阔,仿佛原有笔直下来的趋势,给人迎鼻打了一拳,阻止前进,这鼻子后退不迭,向两旁横溢。……他讲话时喜欢窃窃私语,仿佛句句是军国机密。

语言诙谐幽默,绝无似曾相识之感。捧读钱钟书的《围城》,让人轻松惬意,不时笑逐颜开,这与书中使用大量翻新出奇的修辞手法有很大的关系。

使用修辞格式,要注意两点:一是不同的辞格,有不同的要求。如使用比喻,要求新颖、贴切;使用夸张,要求合情合理等等。二是精心选择,不能滥用。正如老舍所说:“要老老实实先把话写清楚了,然后再求生动。”

语言要和谐优美

语言是形、声、义的结合体。运用语言,除了要注意词义方面的问题外,还要注意声音方面的问题。

鲁迅写作就非常重视语言的声音,他说:“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定要它读得顺口。”(《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老舍用北京方言写的文章不但地道纯正,而且优美动听,他曾这样说:“我写文章,不仅要考虑每一个字的意义,还要考虑到每个字的声音。好文章不仅让人愿意念,还要让人念了觉得口腔里舒服的。”(《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

这些话都是很有道理的。念起来顺口舒服,听起来便和谐悦耳。因此人们常常用“声情并茂”这个成语来评价一篇好文章,所谓“声”就是指语言在音乐性上具有较高的造诣,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语言具有音乐美。语言具有音乐美,不但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还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感染力。

最讲究音乐美的作品,自然无过于诗歌。诗歌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从母亲的摇篮曲到儿童的启蒙书,从劳动号子到农事谚语,从流行的格言警句到革命的标语口号,很多都是用诗歌的形式编写的。

我国是诗歌王国,小管是《诗经》、《楚辞》,还是优秀的现当代新诗,不管是以《格萨尔王传》为代表的英雄史诗,还是以《孔雀东南飞》为代表的叙事长诗,都是语言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而唐诗、宋词,则更是百花竞放,群星闪耀,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并列的两座高峰。

请看下面几例: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

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

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畔,江淹浦上,离魄与愁魂。

莫将衰草送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欧阳修)

大都是一寸眉峰,怎当它许多颦皱?

近来是新愁接连着旧愁,厮混了难分新旧。

旧愁似太行山隐隐,新愁似天堑水悠悠。

(王实甫)

撑着纸油伞,

独自彷徨在这悠长、悠长

而又寂寞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

到处是残垣断壁……

路,怎么从脚下延伸

滑进眼里的一盏盏路灯

滚出来,并不是晨星

我不能再欺骗你

在颤抖的枫叶上

写满关于春天的谎言

(北岛)

然而,除诗歌外,其他各种文体,如散文、小说、戏剧等,往往也富有音乐性。使汉语富有音乐性,有两条途径:一是长句与短句的排列;二是音节本身的顿挫合度。

此外,在文中使用整句,引入古诗、谚语等,也会使文章朗朗上口。但最重要的功夫还是语感,即语言的收放感。

请看一例: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

这一段因被王小波极度称道从而名扬国内的王道乾先生的译文,就有沉郁、圆润的质感,富有表现力。从音节上看,多用有停顿感音调舒缓的字眼;从长短句排列上看,多用短句,而意思的重点往往在稍长的句子中,从而造成一叠三唱、荡气回肠的效果。

再看一例:

野蛮的符咒尚未挣脱,文明的压抑接踵而至。一方面,权力贪欲的膨胀使得腐败丛生。另一方面,金钱力量的崛起导致精神平庸。鉴于前者,仁人志士戮力于改革、开放的振兴之途。面对后者,哲人贤士呼吸着性灵、爱心和净化之道。文明与野蛮的决战犹未见分晓,超越与沉沦的对峙已拉开序幕。积弊时弊并存,近忧远虑交集。此时此刻,治国者固然身临千钧一发的险关,运思者何尝不是肩负莫衷一是的难题?(周国平《守望的距离·困惑与坦然》)

这段文字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是与词语音节的整齐、句式结构的匀称密不可分的。从词语上看,使用了不少双音节词,形成比较整齐的双音节拍;从句式上看,使用了对偶和排比的句式,句子和句子之间具有均衡一致的停顿和间歇,使语言具有很强的节奏感。这种写法,适合观点鲜明的论说文。

散文押韵,不像诗歌有意为之,而往往是不经意写出的。它靠的是良好的语感和扎实的基本功。如果牵强去写,反而弄巧成拙。

在现代汉语里,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这些句式在表达上都有一定的作用,恰当地选择使用,可以更准确、更生动地表达文章的内容。

例如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中,有一句婵娟斥责宋玉的话:

原句: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改句: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原句使用陈述句式,虽然也表现了婵娟对宋玉离开屈原的不满情绪,但语气比较平缓。改句变为感叹句式,语气就加重了,愤恨之情也表达得更充分了。所以郭沫若说,这一改,“就够味了”。

朱自清在介绍自己的写作体会时说:

……记叙上可也费了一些心在文字上:觉得“是”

字句,“有”字句,“在”字句安排最难。显示景物间的关系,短不了这三样句法,可是老用这一套,谁耐烦。

这段话启示我们,如果文章的句式单一,就会显得呆板,读来令人厌倦;如果句式多变,就能给人以生动的感觉。汉语的句式很多,我们可以灵活地选择使用。

比如为了表示不同的语气,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为了强调不同的主观感情,突出不同的客观事物,有主动句、被动句、肯定句、否定句、正装句、倒装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