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提高文章写作能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手册)
3501700000014

第14章 有风格的文章更耐读(2)

1.朴实与绚丽

朴实的风格,是用平实质朴的语言,不加雕琢地表现生活的本色。朴实的篇章,在词语的选用上大量使用常用词、口语词,不用或少用形容词,不用华丽的辞藻,不事雕琢,不加渲染,力求自然平易、通俗易懂。在句式的选用上,常用陈述句、短句、非主谓句,很少使用结构复杂的长句。在修辞方式的选用上,多用白描手法,不用或很少使用辞格。具有朴实风格的篇章,语言平自如话,宛若清水出芙蓉,妙语天成,有一种清新朴实的艺术魅力。例如周作人的《日记与尺牍》:

日记与尺牍是文学中特别有趣味的东西,因为比别的文章更鲜明的表出作者的个性。诗文小说戏曲都是做给第三者看的,所以艺术虽然更加精炼,也就多有一点做作的痕迹。信札只是写给第二个人,日记则给自己看的(写了日记预备将来石印出书的算作例外),自然是更真实更天然的了。我自己作文觉得都有点做作,因此反动地喜看别人的日记尺牍,感到许多愉快。我不能写日记,更不善写信。自己的真相仿佛在心中隐约觉到,但要写他下来,即使想定是私密的文字,总不免还有做作——这并非故意如此,实在是修养不足的缘故,然而因此也愈觉得别人的日记尺牍之佳妙,可喜亦可贵了。

绚丽的风格,主要是借助色彩浓艳的辞藻、灵活多变的句式和修辞手段等,使篇章呈现出辞藻华美绚丽、色彩浓艳的特色。具有绚丽风格的篇章,在语音的协调上,常常利用谐音、叠音、双声叠韵、拟声、字调等语言因素,使篇章的语言音节匀称、平仄协调、韵律和谐、节奏鲜明,具有浓郁的音乐美;在词语的选用上,绚丽的篇章大量使用具有浓艳、形象色彩的词语,显得富丽堂皇艳光四射,文气袭人;在句式的调整上,多用繁复句式,常用许多华丽的形容词、成语作句子成分;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绚丽的篇章大量运用比喻、比拟、夸张、通感等描绘性辞格,使得语言绚丽多彩。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亮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上面第一段是描写荷塘的景色,作者运用叠音、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富丽多彩的词语,描绘出荷叶、荷花、花香、微风的优美景色,使一个普通的荷塘明丽如画,顿生光辉。叠音词“田田”勾画出荷叶盛密的样子,“亭亭”形象地比喻了荷叶出水轻盈直立的美姿。写荷花,有的是“袅娜地开着”,体态柔婉之状宛然可见;有的是“羞涩地打着朵儿”,含苞欲放之态栩栩如生。“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连用三个比喻,写尽了荷花美丽诱人的情态,唤起人们美好的遐想。写“缕缕”的荷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打通人的听觉和嗅觉,使人很自然地想象到隐约轻微、飘忽不定、时断时续的清幽的香气,沉浸在淡淡的清香、渺茫的歌声这一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的美妙氛围之中。写微风,作者用“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传到荷塘的那边”、“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等比喻、比拟手法,把花颤叶摇、风波流动的情景描写得活灵活现。第二段描写月色,作者抓住月光的特色,通过荷塘、荷叶、荷花和四周丛生树木的衬托,把它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叶子和花上,“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几句相互映照,写出荷塘月色柔和恬静、朦胧隐约之美;接着描写月影,月下的光和影“并不均匀”,有“参差的斑驳的黑影”,也有“稀疏的倩影”,这些浓淡交错的画面,使读者在视觉上产生一种节奏感,然后用“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来比喻浓淡不匀的月色,由视觉转到听觉,美妙的月色不但能看得见,还能听得着,真是精妙之至!

以上两段文字,作者大量运用色彩词语和辞格,编织出一幅仙境般令人迷醉的荷塘美景,充分显示出篇章绚丽风格的特色。

注意绚丽不是“浮华”,不是华美辞藻的随意堆积。

绚丽的篇章讲究辞藻,注重文采,但要求写得艳而不俗,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而绝不是一味雕饰、卖弄才华。

2.简洁与缜密

简洁就是语言精练,言简意赅。历代许多作家,都把语言的简洁作为自己遣词造句的首要目标。他们长话短说,沙里淘金,以少胜多,精心冶炼,使其返璞归真。

例如鲁迅的《故乡》: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隐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这段文字虽然只有70个字,但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开头一句,“时候既然是深冬”,点明了“我”回故乡的时间;“天气又隐晦了”、“萧索的荒村”,描绘出故乡的自然景况;“没有一点活气”,点明农村的凋敝。这一段通过对自然景况的勾勒,就衬托出当时社会经济的本质特点,隐约透露出当时阴冷的政治气氛,说明“我”

踏上故乡土地时的无比悲凉的心情。寥寥数语,竟包含了如此深刻、丰富的内容,真是简洁之至!又如老舍《茶馆》结尾时的一段对白:

常四爷……看,(从筐中拿出些纸钱)遇见出殡的,我就捡几张纸钱。

没有寿衣,没有棺材,我只好给自己预备下点纸钱吧,哈哈,

哈哈!

秦仲义四爷,让咱们祭奠祭奠自己,把纸钱撒起来,算咱们三个老头子的吧!

王利发对!四爷,照老年间出殡的规矩,喊喊!

常四爷(立起,喊)四角儿的跟夫,本家赏钱

一百二十吊(撒起几张纸钱)

常四爷

一百二十吊!

王利发

秦仲义(一手拉住一个)我没的说了,再见吧!(下)常四爷再喝你一碗!(一饮而尽)再见!(下)王利发再见!

这段对自,简明扼要,一字一词,都用得既简且精,意味深长。王利发“做了一辈子顺民”,“老没忘了改良”

地挣扎了一辈子;常四爷“一辈子不服软”,刚强了一生;秦仲义“财大业大心胸大”,为实业救国奋斗了一辈子:

他们都挣扎了一生,等到年迈力衰却仍找不到出路,只好自悲自悼,自己为自己撒纸钱。这几句简洁的对白,唤起读者对他们悲惨结局的深切同情和对旧社会深刻的仇恨与愤懑,造成一种使人觉得无可奈何、啼笑皆非的复杂的效果。

缜密,就是对该说的部分不惜笔墨,精雕细刻,尽情发挥,淋漓尽致。具有缜密风格的篇章,充分利用一切语音、词语、语法及修辞手段,叙述、描写全面、周到、细致,使人感到内容繁富、辞藻丰美、细腻精密、刻画入微,有一种酣畅淋漓的美感。例如施耐庵《水浒传》

第二十三回的一段描写: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打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成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

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

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疙瘩揪住,一按按将下来。……

上面这两段是武松在景阳冈打虎情况的描写。这段描写工笔细腻,如蛛织网,细针密缕,把武松打虎的全过程形神毕肖地描绘出来:“扑”、“搭”、“掀”、“吼”、“竖”、“剪”等一系列准确形象的动词,细致地描绘出“大虫拿人”的绝招;“一闪”、“一躲”、“一棒”、“一按”

等词语细腻地刻画出武松制服老虎的动作。通过以上这些丰富多彩的动作词语的描绘,给人以缜密的格调。

简洁与缜密是两种相对的篇章修辞风格。风格的简洁与缜密,各有其的适用场合,二者并无优劣之分。一般来说,根据篇章表情达意的需要,简洁和缜密要恰当适度,要做到语言简洁而不苟简,语言缜密而不杂沓臃肿,当简则简,该繁就繁,繁简适度,各得其所。

3.明快与隽永

明快,就是不隐不藏,直书其事,让人一目了然。

具有明快风格特色的篇章,在词语的选用上,多用浅显易懂的常用词,不用或少用深奥晦涩的古语词;在句式的选择上,常用短小精悍的短句、主谓句、陈述句等口语句式,少用结构复杂的长句;在修辞手法上,常用通俗浅显的比喻、借代等。例如胡适《地理学》中的一段:

譬如一个人立在海边,远远的望这来往的船只。那来的船呢,一定是先看见它的桅杆顶,以后方能够看见它的风帆,它的船身一定在最后方可看见。那去的船呢,却恰恰与来的相反,它的船身一定先看不见,然后看不见它的风帆,直到后来方才看不见它的桅杆顶。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那地是圆的,所以来的船在那地的低处慢行上来,我们自然先看见那桅杆顶了。那去的船也是这个道理,不过同这个相反罢了。……诸君们如再不相信,可捉一只苍蝇摆在一只苹果上,教它从下面爬到上面来,可不是先看见它的头然后再看见它的脚么?……上面的内容,质朴少文,娓娓道来,体现了“明快”的写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