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的智慧(全集)
3516600000101

第101章 不要重蹈错误的覆辙——迷复,凶,有灾眚

【原典】

上六,迷复,凶,有灾眚。……

《象》曰:迷复之凶,反君道也。

——《易经·复》

【释义】

《复》卦上六爻说:迷途不知返,就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兼有外来之灾和自作之孽。

《象传》说:迷途不知返,必有凶兆,君子之道开始有了消减,小人之道又开始来了。

“迷复”意为迷失返回之路,那就意味着有错误而不能改正,因而为“凶”,有灾祸。上六爻是在警告人们:

执迷不悟,积重难返,迟早会大祸临头。不管什么样的错误、什么样的罪孽,就在你初犯的时候,已把你束缚住。但在开始的时候,它对你的束缚很松,就像蜘蛛网。如果你重犯这个罪孽,那这个网就会变成丝线,再变成麻绳。如果你一而再、再而三地犯这个罪孽,它就会缠住你,开始是绳索,而后是铁链。所以,不要轻视小过错,更不要错上加错、一错再错,知错后要立即改正过来。

【事典】

故事一:杨修执迷不悟

三国时的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结果在炫耀中迷失自我,落个被杀头的下场。

有一年魏国工匠为丞相曹操建造相府大门。当门框做好后,正准备做门顶的椽子,恰好这时曹操走出来观看,曹操不置褒贬,只取笔在门上写一个“活”字。杨修说:“门内添活字,是阔字,丞相嫌门做大了。”于是工匠们拆掉重做。曹操再看后很高兴,但当知道是杨修分析出他的意思后,内心已嫉恨杨修了。

一天,有人给曹操一盒奶酪,曹操吃了几口,便在盒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然后递给一位文臣。文臣看了不解其意,众人相互传看,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当盒子传到杨修手里,他便吃了一口奶酪,然后说:“诸位,这‘合’字即是‘人一口’,丞相是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呀!”

曹操怕人暗杀他,常吩咐手下的人说,他好做杀人的梦,凡他睡着时不要靠近他。一日,他睡午觉,把被蹬落地上,有一近侍慌忙拾起给他盖上。曹操跃起来拔剑杀了近侍,然后又上床睡。不久他起来后,假意问谁杀了近侍。大家告诉他实情。他痛哭一场,命厚葬之。因此众人都以为曹操梦中杀人,只有杨修知曹操的心,于是便一语道破天机。

还有一次,曹操由杨修陪同出外游览,经过一处,看见一块烈女曹娥墓碑,碑的背面刻有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曹操问杨修:“杨主簿(负责文书的官,曹操的参谋),你懂这八个字的含义吗?”杨修很自信地回答:“丞相,在下懂得。这……”

曹操未等杨修说明,便打断他的话头说:“杨主簿别急嘛!待老夫想想。”接着他们离开墓碑,大约走到离碑三十里外,曹操这时才说:“老夫已明白墓碑背面那八个字的意思了。”并叫杨修转过身去,两人分别记下自己所懂的意思,然后一对,两个意思果然一样。

于是曹操感叹地说:“老夫的才智与杨主簿相差三十里呀!”他们对“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这八字所解的意思是:黄绢色丝,“丝”、“色”并在一起即是“绝”字;年幼妇女就是少女,“女”、“少”并在一起即是“妙”

字;外孙是女儿的子女,“女”、“子”并在一起即是“好”字;齑臼是用来盛五种辛辣调味品的器皿,这是舌辛,即是“辞”字。因此,这八个字的含义便是“绝妙好辞”。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屡遭失败,曹军不知道是进还是退,曹操便以“鸡肋”二字为夜间口令。将士们都不解其意,唯有杨修明白:“鸡肋乃是鸡肋间的肉,吃起来没有什么味道,丢掉了又觉得可惜。丞相的意思是叫撤兵回去。”他便私下告诉大家收拾行装,诸将也随之做回去的准备。

没多久,曹操果然下令撤军了,曹操知道是杨修把机密告诉大家的,便以“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的罪名,将杨修斩首。

杨修之死,根源于他的聪明才智。一错再错,不知警醒。“门”内添“活”事件,曹操对杨修是“心甚忌之”;“一合酥”事件是“心恶之”;“梦中杀人”事件是“愈恶之”。一次比一次憎恨杨修,借着乱传军令,曹操名正言顺地斩了宿怨。后人有诗叹杨修,其中有两句是:“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是很切中杨修之要害的。

故事二:桓温遗臭万年

据《晋书·桓温传》记载,桓温在东晋王朝中已经是权倾朝野,威震君主,但他仍不满足,“以雄武专朝,窥觎非望”。他曾在夜中抚枕起叹:“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为了邀功,他在国家未振、形势窘迫之际,置朝廷上下的意见于不顾,率兵北伐。在枋头战役中,被慕容氏军队八千铁骑追击,“温军败绩,死者三万人”。从此朝野震动,国家日趋的衰亡。桓温功名未成,反受咎害,不久便病死在外。

很多人对自己的过错执迷不悟,并且还认为犯了错误以后继续走下去是自己性格坚毅的表现;有的人在内心为自己的错误悔恨,而外表上不能表现出来。在犯错之始,他们被认为是不专心,但在末了时却被认为是愚人。一时的轻率许诺和错误决定不应该限制住我们前进的步伐,但是有的人在犯错以后仍然继续着他们的愚行,这就是十足的愚人表现了。

故事三:韩侂胄执迷不悟

南宋时期,韩侂胄在南海县任县尉时,曾聘用了一个贤明的书生,韩伲胄对他十分的信任。但韩伲胄升迁后,两人就断了联系。宁宗时,韩侂胄以外戚的身份,任平章,秉国政,当他遇到棘手的事情时会常常想起那位书生。

一天,那位书生忽然求见韩伲胄。原来,他早已中了进士,辞官后便赋闲在家。韩侂胄要他留下做幕僚,给他丰厚的待遇。这位书生本不想再入宦海,无奈韩侂胄执意不愿让他走,他只好答应住一段时日。韩侂胄视他为心腹,几乎无话不谈。不久,书生就提出要走,韩侂胄见他去意甚坚,便答应了,并设宴为他饯行。两人一边喝酒,一边回忆起在南海共事的情景,相谈甚欢。到了半夜,韩侂胄屏退左右,把座位移到他的面前,问他:“我现在掌握国政,谋求国家中兴,外面的舆论怎么说?”

这位书生端起一杯酒,一饮而尽,叹息着说:“平章的家族,面临着覆亡的危险,还有什么好说的啊?”韩侂胄知道他从不说假话,他苦着脸问:“真有这么严重吗?这是什么缘故呢?”

这位书生用疑惑的眼光看着韩伲胄,摇了摇头说:“危险昭然若揭,平章为何视而不见?册立皇后,你没有出力,皇后肯定在怨恨;确立皇太子,也不是出于你的努力,皇太子怎能不仇恨于你?朱窘、彭龟年、赵汝愚等一批理学家被时人称作‘贤人君子’,而你却把他们撤职流放,士大夫们肯定对你也心存不满。你主张北伐,倒没有不妥之处,但战争中我军伤亡颇重,三军将士的白骨遗弃在各个战场上,到处都能听到亲人的哀哭声,军中的将士难免要记恨你;北伐给南方的老百姓增加了沉重的负担,贫苦人几乎无法生存,所以普天下的老百姓也会归罪于你。你以一己之身能担当起这么多的怨恨吗?”

韩伲胄听了大惊失色,汗如雨下,问道:“你我名为上下级,实际上我待你亲如手足,你能见死不救吗?你一定要教我自救的办法!”这位书生再三推辞,韩伲胄仗着几分酒意,固执地追问不已。这位书生最后说:“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恐怕我说了你也不会听的。”

书生诚恳地说:“当今的圣上倒还洒脱,并不十分贪恋君位,如果你能为皇太子设立东宫,然后以昔日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劝说皇上把大位传给皇太子。那么皇太子就会转而感激你。太子一旦即位,皇后就被尊为皇太后,那时即使她还怨恨你,也无力再报复了。然后在趁着辅佐新君的机会,刷新国政。你要追封在流放中死去的贤人君子,抚恤他们的家属,并把活着的人召回朝中,加以重用。你还要安靖边疆,不要轻举妄动,并重重犒赏全军将士,厚恤死者,这样就能消除与军队间的隔阂。你若能做到这些,或许可以转危为安,变祸为福。”

韩侂胄贪恋权位,不肯让贤退位。北伐中原、统一天下的雄心尚未消失,所以并没有采纳这位书生的建议。书生见韩侂胄不可救药,没过多久就离开了。

后来,韩侂胄发动“开禧北伐”遭到惨败。南宋被迫向北方的金国求和,金国则把追究首谋北伐的“罪责”作为议和的条件之一,韩侂胄被处死,他的首级装在匣子里送给了金国。

【易经心解】

对于自己的主张和行为,我们常常喜欢抱有“绝不改变”的态度。当然,如果你的主张确实是毫无错误的,抱着这种态度是有益无害的。但是试问世上有几个人的主张或行为是毫无差错的呢?有谁敢说他从来没有说错过一句话、做错过一件事情呢?

所以,当你在坚持一件事情时,最好先想想你的坚持是否存有毫无瑕疵的理由?还是只是在“保全面子”?如果经过仔细思量后,发现自己确有错误的动机夹杂在内,那么就要尽快把这种坚持撤销,因为“保全面子”的行为最易使人丧失理智,如果继续坚持下去。结果只能是让人尽情的攻击,而自己却成了毫无反抗能力的受害者。

人不可在心中说:“我如此远离恶的事物,它不会对我带来伤害。”滴水穿石,一点一点地作恶,人便会成为恶贯满盈的疯子。

同样,一个人当对恶劣而放荡的事一尘不染的时候,他会小心地远离所有尘事。一旦有一两次做了错事,他就变得不那么小心了,于是恶习便沾染上了。弄脏了就清洗干净,再加倍小心;犯了罪就要忏悔,对罪孽更加要防范。

刚刚开始生活的年轻人踏上新的道路时,他们会发现有些不曾相识的小路,但却很平坦、诱人,令人兴奋。而当你想起要从这些小路上返回主干道上时,已经不知道怎样去做了,只能是继续走下去,越走越远,一直走到毁灭的尽头。

所以,做人行事不可将错就错,不肯悔过,更不能一错再错,积重难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