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的智慧(全集)
3516600000092

第92章 耐心等待时机的到来——潜龙,勿用

【原典】

初九,潜龙,勿用。

《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易经·乾》

【释义】

《乾》卦初九爻说:龙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出作用。

《象传》说:龙潜伏水中,暂不施展才用,阳气尚未丰盈,身居下位就要遵守相应的规则。

初九爻所讲的“潜”,意思是当时机未成熟时要学会忍耐,保持藏而不露,暂时还不可施展才用。“勿用”

就是顺应自然,暂时不轻易去做,时机不到不可强出头,在隐忍中等待时机,厚积而薄发,然后才能大有作为,而不是不作为。

古人说:“隐者高明,省事平安。”“潜龙,勿用”是明哲保身的法宝,一个有才干、有志向的人,在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不要强出风头、处处显示自己的优越性,也不要争强好胜、过于刚直,而应埋头实干,要像龙一样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等待适合自己的时机。

【事典】

故事一:勾践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夫差把勾践打败,吴国便趁机要挟勾践夫妇到吴国做奴仆。勾践将国事托给大夫文种,让范蠡随他一起来到吴国。夫差让勾践为其牵马,令人辱骂,勾践也是一副奴才的样子,很是驯服。

有一回夫差病倒,勾践便暗中命范蠡去探看。范蠡回来告诉他,夫差的病不久即可痊愈。于是勾践便以“探问病情”理由亲自去见夫差,并且当着众人的面亲口尝了夫差的粪便。之后向夫差道贺,说大王的病不日就能好转,并且给夫差跪安。凑近他身旁告诉他:“我曾经跟名医学过医道,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就能知道病情的轻重,刚才我尝了大王的粪便,味酸而稍微有些苦头,这是得了‘时气病’,安心修养一定能够好转,大王不用太过于担忧。”

没过几日,夫差果然好转了过来,夫差为勾践的话语和行动所感动,起了恻隐之心,便把他放到越国去了。勾践回到越国后,不近女色,不观歌舞,爱抚群臣,教养百姓。他亲自耕种吃饭,靠妻子亲手织布穿衣,不吃山珍海味,也不穿绫罗绸缎。勾践甚至有褥子都不肯用,床上尽是些干柴干草,并且用绳悬一苦胆于床头,日日尝之,以此提醒自己不要忘掉曾经受过的凌辱和苦难。

他还时常到外地巡视,探望孤寡老弱病残。诸大夫对他更加爱戴,他便对他们讲:“我预备同吴兵开战,望诸位肝胆相照、奋勇争先,我当与吴王颈臂相交,肉搏而死,此乃我一生夙愿。如果这不能办到,我将弃离国家,告别群臣,改变容貌,更换姓名,以找机会与吴开战。我知道这要被天下人所羞辱,但我决心已定,一定要实现这个愿望!”

终于吴越两国进行了一次决战。越军个个勇猛无比,吴军溃败。越军包围了吴王王宫,攻下城门,活捉了夫差,杀死其宰相。灭吴之后,越国的势力大大增强,民心欢悦,越国遂称霸于诸侯之中。

在我国古代的人生智慧中,十分重视“韬晦”,即自己的行动目标不能轻易的暴露,而且必须有一定的掩饰,重大事业只有在成功之后才论说其成功之道。如何在人生的实践中把握自己的志向和目标,便成为了一个正确运用韬晦策略的重大问题。

故事二:楚庄王一鸣惊人

春秋时楚庄王刚登上国君宝座的时候,他想知道多少人肯为他效忠,于是来了一个韬晦之计。他不理国政,每天只知道打猎消遣,回到宫中就与宫女日夜的饮酒作乐。他还在朝堂门口悬挂一条命令:“有敢谏者,死无赦!”

一天,一个叫成公贾的人来见庄王,庄王问道:“你是要喝酒、听音乐呢?还是有什么话要对我说?”成公贾回答说:“我不喝酒,也不听音乐,我是来给你说说隐语解闷的。”

成公贾给楚庄王讲了这样一则隐语。他说:“有只大鸟,身披五色的花纹,栖息在楚国的高坡上已有三年了,不见它高飞,也不见它鸣叫,不知道这是什么鸟?”

庄王回答说:“我知道,这肯定不是一只凡鸟。三年不动,是在决定志向;三年不飞,是在生长翅膀、积蓄力量;三年不叫,是在观察周围的情况。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其实,庄王听懂了成公贾隐语的含义,他的回答也正是在表白自己的意图。

原来,楚庄王即位时尚未成年。他的两位老师斗克(又名子仪)和公子燮拥有很大的权力,并结伙作乱。

庄王即位后,他们假传王命派尹子孔和潘崇出兵作战,而当子孔、潘崇出征后,他们又将子孔、潘崇两家的财产分掉,并派人刺杀子孔。当阴谋败露后,斗克和公子燮便挟持庄王出逃。庄王在庐地获救后才回到国都亲政。在这种形势下,庄王只有以不飞不鸣做掩护。如今羽翼已逐渐丰满,庄王接着对成公贾说:“我知道该做什么了,你就等着看结果吧。”

第二天,庄王上朝理政,提拔了五名有才德的官吏,惩办了十多名为非作歹的赃官,百姓欢欣鼓舞。接着,庄王又发布号令,派郑公子归伐宋,派药贾进攻晋军,以解救郑国的危难。结果都告捷而还。郑公子归战胜了宋人,抓获了宋国执政华元,还打败了晋军,俘获了晋军将领解扬。从此以后,楚国的实力日益强大,庄王也开始准备争霸中原,后来一举成为了“五霸”之一。

楚庄王之所以不肯过早的暴露自己的目的,就是为了能最终实现自己的霸业。当他成事之后,敢于公开问鼎,因为已无人能改变他的霸主地位,便也不必行韬晦之策了。为此,是否行韬晦之策,只是对自己当时所处形势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可见,做事要主动避开“正邪之变、利害之冲”,耐心的等待时机,相机而动。否则,勇往直前可能会使自己搞得人仰马翻,只有“静观时变、养精蓄锐”才是根本的道理所在。

故事三:刘邦“忍气”方成大事

项羽巨鹿之战荡平了秦军,成为了天下无敌的英雄,他分封诸王,但只是给了刘邦一个小小的汉王。不仅如此,项羽还派了三个秦朝的降将在关中带兵以牵制刘邦的势力。如按楚王之约,刘邦本是关中王,现在不但没做成关中王,连封地也都变了,于是大怒,要与项羽拼命。在众谋士的劝说下他忍住了,并且休养生息后终于成就了大业。如果当时刘邦不忍,而是冲动地带兵与项羽交战,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按楚王的约定,先入关者为关中王。刘邦抢先人关,可是项羽却气势汹汹的来兴师问罪,并摆下鸿门宴,更有项庄舞剑,欲伺机刺杀刘邦。刘邦几近死关,项伯拔剑起舞,以身护之,后来刘邦身边的谋士张良想出了一条脱身之计才得以逃脱。如果刘邦此时不忍,而与项羽相抗衡,后果自然是不堪设想。

刘邦一统天下,做了大汉的皇帝,紧接着匈奴犯边。他为了扬国威,亲率大军北上抗击匈奴。匈奴人不光善战,而且计多,设计将刘邦困于白登山,后用陈平之计才得以脱身。由于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抑制匈奴,于是刘敬提出了和亲之策。从后宫挑了宗室之女,送与匈奴和亲。这样最终稳住了边疆,使边塞人民免受刀兵之苦。以和亲致天下太平,不失为高明之策,如果刘邦不忍而兴师,很有可能再次出现被困的惨象。刘邦在沛县起兵,势力一直很弱,但他有自知之明,处处忍让,终于一统天下,成就霸业。在现实生活中,做人处事要做到善于忍耐,善于等待时机,这样才是顺利走上成功之路最好的决策。

故事四:刘备后园种菜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写的是刘备与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这正是刘备使用韬晦之策而显示人生智慧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当时刘备被吕布击败,不得已投奔了曹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着朝廷的生杀大权,汉献帝实际上是个傀儡。于是刘备就在自己住处的后园中种菜,以示“胸无大志”,甚至将他的结义兄弟关羽和张飞都瞒住了,关、张二人曾说:“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

其实刘备用的是“潜龙,勿用”之计,以此来提防被曹操看破而加以谋害。在曹操面前,刘备竭力装出无所事事的样子,每天在菜园中浇水种菜,锄地松土。因为刘备知道曹操是一世奸雄,不能容忍和他竞争的英雄存在,只有表现出胸无大志的样子,才不会引起曹操的注意,以便积蓄自己的力量。

曹操何等的精明?他想刘备突然种起菜来了,一定有原因。于是派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将刘备请至丞相府,“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演绎出一段脍炙人口的历史戏剧。

曹操几乎明知故问,要刘备承认自己本是怀英雄之志的人。而刘备则故意拉扯旁人,先抬出最让人看不起的袁术,曹操斥之为冢中枯骨。刘备又举出袁绍、刘表、孙策、刘璋等人,唯独不提讨曹联盟的马腾和他自己。

曹操自然不满意,干脆直言相告:“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所担心的就是讨曹联盟之事的暴露,听到曹操称自己为“英雄”,以为事情已经暴露,手中的匙勺也被吓得掉在了地上。为避免曹操怀疑自己,只好推说是听到打雷吓掉的。

曹操想,这样一个连雷声都害怕的人,也许根本不能算是什么“英雄”,反而放松了对刘备的戒备心。为后来刘备借讨伐袁术为名领兵出发,“撞破铁笼逃虎豹,顿开金锁走蛟龙”,奠定了日后成就大业的基础。

韬晦之策是精明人假装糊涂的一种策略,正确使用韬晦之策,是把握中国古代人生智慧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自己力量尚无法达到追求的目标时,为防止别人的干扰、阻挠,破坏自己的行动计划,故意制造出假象。虽然在表面上有许多的退却和忍让,却更显示人的韧性与忍辱负重的内在力量。

【易经心解】

我们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就要适应外界的变化,灵活地掩藏自己,同时观察时机,关键时刻再出手以赢得胜利。有时退是为了进;有时守是为了攻;有时的抱头藏尾,是为了适时而勃发。人生处世,就要学会通权达变,因时进退,而不能固执迂腐,盲目进取。静水深流,剑锷藏锋,含而不露才是避祸的妙诀。

智慧之人都善于将自己的意图建立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之上,当条件不具备、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就耐心的等待机运的到来。忍耐既是一种本领,也是一种修炼。古今中外,大凡成大事者,都善于忍耐,在忍耐中生长壮大,在忍耐中寻求发展的机会。

在没有积聚足够强大的力量时,就不要贸然行事,要知道水不够深,大船就不能行。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的这种隐忍处世的意志力。为了获得更加成功的人生,我们必须要做到谨慎做人,隐忍处世。

“时机不成熟,不可强出头。”“强”在这里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勉强”,自己的能力还不够就勉强去做某些事。固然勉强去做也可能会获得意外的成功,但这种可能性不大,通常的结果是做失败了,折损了自己的壮志,也惹来一些嘲笑。在别人的眼中,你的失败却是“能力不足”、“自不量力”的体现。第二个意思是“强力”,自己虽然有足够的能力,可是客观环境却还未成熟时去做事也是不好的。大环境的条件如果不合,以自身的能力强力而行,会多花很多的力气。周围对你支持的程度不够,想强力做事,必会遭到别人的打压和排挤,也会伤害到别人。

所以,当客观环境对你不利时,当你处于弱势时,就很难有施展自己的空间,仿佛困兽一般。在这种情形下你必须学会忍耐。有些人碰到这种情形,常常任凭自己的性情,顺着自己的情绪行事,虽然不敢说这么做就会毁了人的一生,但没有忍性,绝对会给你的事业带来负面的影响。

事实上不善于忍的人“因祸得福”者并不多,大部分人都不甚如意,总是到了中年才会感叹地说:“那时真是年轻气盛啊!”这里倒不是说不能忍的人命运不好,而是不能忍的人走到哪里都不能忍,不能忍气、忍苦、忍怨、忍骂。

生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懂得如何去忍。智慧的一半真谛即藏在其中,智者能洞穿这世间的一切,也有逃身的巧智。能忍辱负重者,方可受大任,成大业。忍耐是一种力量,帮助我们战胜自我。忍耐还能带来无可估量的内心平静,而内心平静正是智慧的源头,也是世间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