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帝师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3523500000101

第101章 两朝帝师 十载枢臣 翁同和(3)

康熙皇帝是小光绪崇拜的偶像,讲到《圣祖圣训》中的康熙事例时,小光绪便缠着翁同和给他讲康熙帝的文治武功。翁同和的口才很好,随着他抑扬顿挫的声音,康熙帝十二岁智除鳌拜、平定三藩之乱、西征葛尔丹、英勇善战,智谋过人、神采奕奕的形象就被激活在小光绪的面前,他听得十分入神,时而激动,时而沉静,时而惊奇仿佛时光在他眼中倒流,完全沉浸在历史的回忆中了。往往到了下学的时刻还恋恋不舍、不肯回宫。翁同和希望眼前的这位光绪帝能够像当年的康熙帝那样雄才大略,功耀千秋。光绪虽聪颖过人,资质很好,但也有任性、倔脾气的时候,如他喜欢学诗,不喜欢作论。

这时,翁同和就拿康熙帝来劝导他,说《圣祖圣训》中康熙帝日理万机,处理政务,批奏章,晓谕大小臣子,都是以论的形式。一听师傅这样说,光绪就格外专心地学习,渐渐地,作论的兴趣也日臻浓厚。一段时间之后,论文便写得明白通顺,而且颇有见解。一次在论唐玄宗理财的文章中,光绪写道:“善理财者,藏富于民;不善理财者,敛富于国;国之富,民之贫也……以帝王之尊,而欲自营筐箧之蓄,其为鄙陋,岂不可笑也哉。”翁同和看后大为激赏,喜不自胜,连声赞扬:“真乃天下之福也!”光绪帝在论文中提到的思想正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中的“藏富于民”的思想。一个国家,只有百姓都富裕了,这样的统治者才是善于理财的统治者,国家才会稳定,如果民不聊生“路有冻死骨”统治者却过着“朱门酒肉臭”的生活,这样,国家将会很危险。

时光如梭,转眼光绪帝已经十五岁,在翁同和呕心沥血的教导下,光绪帝学业、思想、才德都超越当年的同治帝。那时的清王朝正处于鸦片战争之后社会急剧变化的时候。翁同和便有意识让他与魏源、冯桂芬接触,读他们的著作,放开眼光,观察在全世界背景下中国的情况。魏源(1794~1857),晚清思想家。嘉道之时,清朝已入衰世,魏源以天下为己任,讲求经世之学,力图以此谋求国富民强,从而成为晚清学术的开风气者。

他由习王守仁心学而改从今文经学,论学以“通经致用”

为宗旨。对于充斥朝野的考据学风和理学的性理空谈,皆加贬斥,提出了“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

鸦片战争爆发,魏源一度应钦差大臣裕谦聘,人浙江参赞军务。兵败,感愤时事,撰成《圣武记》14卷。又遵友人林则徐嘱,据林所主持译编的《四洲志》,参以历代史志及两人记录,辑为《海国图志》。《海国图志》率先介绍西方各国历史地理状况,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行者之一。冯桂芬(1809~1874),林则徐的得意门生。道光二十年(18401进士)。所学甚博,论学不为门户之争,能接受资本主义影响,主张“采西学”,“制洋器”,“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他的主张对洋务派有很大影响,被改良派奉为先导。俞樾曾经赞扬他“于学无所不通,而其意则在务为当世有用之学”。

翁同和授读光绪帝的大部分时间中,清政府都处在内忧外患日益严重的岁月里,因此,翁师傅特别注重培养光绪帝处理内政外交的能力,指导他如何分析国事,批阅奏折。如中俄伊犁交涉中,翁同和给他讲述新疆的历史,介绍左宗棠等与李鸿章等之间的争论,日本侵占琉球事件,中法战争种种,年轻的皇帝渐渐廓清了眼前的重重迷雾,在复杂的时事关系中渐渐走向成熟。翁同和热切地盼望着光绪帝长大成人,亲裁大政,能够力挽狂澜于既倒、解民之于倒悬。虽最终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和《陆路通商章程》,经过翁同和、曾纪泽等人的多番努力,总算为国家争回了一些利益。同样,在琉球问题中,翁同和与藩祖荫等人认为日本是借机生事、敲诈勒索中国。如不抵制,一味顺从,日本会得寸进尺,无休无止,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几人周密磋商巧设延期处理之计,严加防守沿江沿海各省,琉球交涉不了了之。

之后,翁曾三入军机,为国效力;中法越南战争中,在对待黑旗军刘永福的问题上,翁同和与主和派的斗争更加激烈。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是应越南政府邀请与法军作战的,曾多次挫败法国侵略军,在著名的纸桥战役中歼敌二百余,并击毙了法军头子李威利。翁同和称赞是对法战争“第一捷音”。在军机会议上,他提出要犒赏黑旗军,授予刘永福武职游击的官衔,提供军饷和器械。而法国侵略者视黑旗军为眼中钉,把驱逐黑旗军作为停战条件。对此,李鸿章曲意逢迎,认为不消灭黑旗军,将来由法军自行驱逐,则边患更大。翁同和极力反对,气愤地指责李鸿章“直视刘团为眼中钉,不知安于何心!”但是,由于军权掌握在李鸿章手中,加上慈禧、奕訢犹豫不决,黑旗军终因孤军无援,节节败退。翁同和十分忧沮,断言:“日后大局可危”。他在日记中一再表露他身居高位而不能有所作为的羞愧。中法战争失败后,国内爱国人士纷纷上书参劾恭亲王奕訢和军机大臣,主张“杀李鸿章”。慈禧下令罢免军机全班人马,翁同和加恩革职留任,退出军机处,仍在毓庆宫行走,教授光绪读书。任户部尚书筹集军饷,查处制钱舞弊,反对慈禧太后铺张浪费,内外交困之际,费百万白银搭彩栅为自己祝寿。为日薄西山、千疮百孔的清王朝挣命补天。

中国维新第一导师

维新变法失败后,翁同和翘望企盼却沉冤不洗,怀着富国强兵的未了心愿溘然逝世。康有为从报纸上得知这一消息后万分悲痛,他写了《哀词》十四章以叙述二人之间的非凡友谊,高度评价了翁在戊戌变法中的功绩。

在《哀词·自序》中,康有为这样写道:“戊戌为中国维新之第一大变,翁公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这是后话了。

1889年光绪帝亲政以后,虽托名皇帝,实际上不过是一个傀儡而已,慈禧太后大权在握,满朝重要部门几乎全是太后的人。作为皇帝师傅的翁同和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久在朝中活动的翁同和,对朝局可谓洞若观火,于是他一方面劝光绪帝尽量顺从慈禧太后的意思办事以韬光养晦,一方面利用科考的机会为光绪帝延揽人才。

几年之后,经过翁同和的努力,吴鲁、吴荫培、文廷式、张謇、康有为等人先后积聚在了光绪帝周围,翁同和则自然成为了这些帝党人物的领袖和核心人物。

张謇,著名的江苏南通实业家,“开学典礼”结束后,翁同和便像以前那样兢兢业业地教光绪帝读书了,风里来雨里去,从不耽误。光绪二十年状元,从事轻工业,他与“一代船王”卢作孚和从事重工业的张之洞、从事化学工业的范旭东齐名,后来被毛泽东赞誉为“中国近代工业不能忘记的四个人”。但是他的实力能够彰显和翁同和不能说没有关系。张謇与翁同和虽属师生关系却似“忘年交”,几乎无话不谈。一次张謇落第后去拜别翁同和,一进门就行大礼,翁同和是双手搀扶他显得非常激动:“老朽虽数次任考差,竭尽全力,披沙拣金,但仍野有遗贤,遗憾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