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帝师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3523500000027

第27章 刚正不阿 勤心辅政 肖望之

不畏权贵刚正不阿

肖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今属山东)人,后迁居到长安附近的杜陵。肖家世世代代都是务农出身,到了肖望之这一代,望之非常喜欢读书,专心研习《齐诗》,又拜师专门学习《论语》等经典古籍,知识渊博,京城里的其他儒生都交口称赞他的学业。同时他的学识也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注意。

当时大将军霍光把持着朝政,长史丙吉向霍光推荐儒生肖望之和王仲翁等人。但是在不久之前,左将军上官桀曾意图杀害霍光,霍光诛灭了上官桀等人之后,每次外出或回来都非常谨慎,所以,以后如有官吏要见他,都必须先接受搜身检查,把随身携带的兵器拿走,然后再由两个小吏抓着胳膊,就像押犯人似的进见。所以,当王仲翁和肖望之去拜见霍光时,霍府的两个差役按照常规对他们两人进行搜身检查。王仲翁求官心切,非常顺从地接受检查。可肖望之看到这种架势,可不干了。

他心想,宁可不见大将军,不求得一官半职,也不忍受这样的污辱!于是二话没说,转身就走。守门的官兵不肯放过他,气势汹汹地纠住了他。霍光听到了外面的喧哗声,让官兵放开他,把他带到自己面前。肖望之来到霍光眼前,指责说:“大将军凭借着功德来辅佐年幼的君主,声名显赫,使得朝政安定,天下没有一个人不想争相为您效劳的,但是现在想要拜访您的人,竟要被搜身检查,这岂是接纳才士的礼节啊!”霍光听了这话,气得直翻白眼,下令将肖望之逐出府门,只留下了王仲翁,并让他做了官。三年之后,王仲翁官至光禄大夫,而这时的肖望之,只不过当了一个掌管东苑门的小官。

有一次王仲翁路过东苑门,前呼后拥十分威风。此时春风得意的王仲翁回头对肖望之说:“你不肯放下你尊贵的架子,只能做个看门的小官罢了。”肖望之鄙弃地说:

“你我个人有不同的志向啊!”

巧借天象抨击霍氏

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的夏天,长安城里忽然狂风大作,雷、电夹杂着冰雹,撞击着宫殿的门窗,吓得人们心惊胆战。这种怪异的自然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恐慌,当时在汉代社会中非常流行一种“天人感应”的学说,认为上天是有意志的,自然现象的异常是上天对社会政治现象的一种反应。于是,当冰雹过后,肖望之就提请上书。宣帝早就听说过肖望之在民间很有声望,就召见了他,想听听他对这场灾变的看法。肖望之在书中说:“据《春秋》记载,鲁昭公三年,下起了很大的冰雹,时隔不久,当时的权臣季氏就驱逐了在位的鲁昭公。如果昭公察于天变,恐怕就不会遭到这样的祸患了。如今陛下励精图治,用心理政,向天下招募贤臣,但此时暗示吉祥的兆头没有出现,却发生了阴阳不和的现象,这是大臣掌权(暗指当时的霍光一党),一姓势力过大造成的。私家权力膨胀,势必要危害到国家的利益。有鉴于此,我希望陛下能选贤举能,参与政事,让贤能之人都能参议国事,各尽其职,发挥众人应有的职责。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公道,堵塞住邪恶势力的发展,从而避免一姓当政。”当时在位的汉宣帝正苦于霍光一党权倾朝野,却无力整治,肖望之的言论恰好符合他的心意,看完上书,宣帝暗自称道,于是升肖望之为谒者之职(为皇帝掌管传达的官员)。不久,霍氏因谋反被诛。肖望之因为远见之识受到宣帝的重用,被任命为太子太傅,教授太子。

史书上对这一段历史虽然没有浓墨重彩的加以铺陈,但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肖望之的性格的另一方面,敢于对抗邪恶势力,是他个性刚直的深层体现。

勤心辅政堪为帝师

公元前33年,太子刘奭即位称帝,是为汉元帝。

当元帝为太子时,肖望之教授其学习《论语》和《礼服》,汉宣帝在病中又拜肖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当太子称帝后,肖望之本为师傅,又受到先帝遗诏辅政,所以元帝即位之初,接连数次宴见肖望之,与他一起议论朝政。

肖望之又推荐了博学多才的刘向和忠正耿直的金敞,元帝均委以重任,并加官给事中,即特赐随便出入禁中,参与机密。汉元帝本身长于儒术,不善甲兵,所以对肖望之的仁人治国之术是非常赞同的。

但是元帝仁义、懦弱的性格也为他以后重用宦官,处理事情优柔寡断埋下了祸根。最后,肖望之被奸臣石显所害,与元帝的懦弱和袒护是分不开的。

惨遭陷害含冤而死

分析肖望之蒙冤去世的前因后果,不得不提到当时元帝朝中的两个宦官,一个是仆射石显,一个是中书令弘恭。

石显舌巧嘴尖,头脑灵活,内心狠毒,不但精通朝务,左右逢源,且善用心计和语言窥测出皇帝不曾讲明或难以言传的心意,能用一套娓娓动听的歪理把他的政敌置于死地。石显凭借着这套本领,不久获得了汉元帝的欢心和宠信。随着宠信的加深中书的权力日益增大,石显埋藏多年的骄横性也慢慢暴露出来,逐渐有了夺取朝政大权的野心。二人一面对元帝谄媚讨好,获得支持,一面则以久典枢机、熟悉朝政为优势,不服从肖望之等人的意见。这不能不引起肖、周正直派官员的反对,于是朝中便形成了以弘、石为首的中书势力和肖为首的朝士正直势力的对立,双方明争暗斗,越演越烈。肖望之等人认为:“中书令这一职务应该让贤良的人士来担当。当初汉武帝游宴后庭,任用宦官,不符合汉家因袭的制度,也不合古制。现在应当罢除中书署的宦官,改为由士人来担当,这样才合乎古制。”这样的上书自然招来了石显和弘恭等人的嫉恨,他们就千方百计地想陷害肖望之,意图置他于死地。过了一段时间,机会终于来了。

当时有一个叫做郑朋的人,这个人是个彻头彻尾的两面派,他在肖望之面前花言巧语,想谋得一官半职,但肖望之看不上这人谄媚的嘴脸,对他不予理睬。但是石显和弘恭两人却觉得机会来了,他们极力拉拢郑朋,唆使郑朋到元帝面前去告状,说肖望之等人结党营私,打击朝中的其他官员。并建议元帝把肖望之“谒者召致廷尉”。

当时元帝即位不久,还不懂某些公文用语,自然也不明白“谒者召致廷尉”的意思就是由谒者押入监狱,于是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便批准了这个奏章。不久,元帝有事召见肖望之,旁边侍候的人说:“已经入狱了。”元帝大吃一惊,问:“‘召致廷尉’不就是让廷卿审察一下吗?”

他这时才明白,官样文章中还真是有不少名堂哩。于是元帝斥责石显和弘恭两人说:“命他们立即出狱理事!”

弘、石自感势单力薄,于是就拉拢外戚史高,三人对元帝说:“陛下刚刚即位,德化的英名还没有传遍天下,却先有了误罪师傅的坏名声。既然已经下狱,就应该免去他的职位,以证明陛下无错。”这是教唆元帝将错就错,以掩饰自己不察之过。三人的话在元帝看来也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于是就按照三人的说法顺水推舟了。为进一步证明自己没有任何的过失,元帝下了一道圣旨,将肖等人统统贬官为民。事后,元帝总觉得对师傅的处理不妥,有些后悔。数月后,又下了一道诏令,其中说:“国家要兴盛,重要的是尊师尊傅,前将军肖望之辅佐联八年,讲求经术,功不可没。赐望之关内侯,食邑六百户。”

诏命肖望之回朝理事,并拟日后拜其为丞相。

不久,霍氏因谋反被诛。肖望之因为远见之识受到宣帝的重用,被任命为太子太傅,教授太子。

但石显和弘恭两人并没有减慢对肖望之陷害的脚步,他们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当时正赶上肖望之的儿子上书,向皇上陈述父亲前次所受到的冤屈,又让石、弘两人找到了把柄,二人向元帝进谗言道在:“肖望之辅政期间,欲排斥外戚而达到自己专权的目的,犯罪后幸亏陛下宽大,没有给他治罪,还赏赐爵邑,让其参与朝政。肖望之却不思悔改,深怀怨枉,教唆儿子上书申冤,把过错推到陛下身上。他自恃是陛下的老师,以为你不会给他治罪。如果不把他关在狱中教训一番,灭一灭他的气焰,消除他的不满情绪,即使陛下给他施以厚恩,他也以为理所当然,这怎么能显示陛下的恩典呢?”

元帝也是个软耳朵,听二人这样一说,也觉得很有道理,但是他也有顾虑:“肖太傅素来以清高刚强为名,如果他不能忍辱,自杀身亡怎么办?”“人的生命至关重大,肖望之为经世老臣,不会为他轻言薄语的过失而自杀。您大可不必有这样的忧虑啊。”石显肯定地说。元帝犹豫再三,终于批准了石显的上奏。石显的奸计以此初步得以实现。

元帝批示后,石显急忙把诏书密封,即刻交付谒者,令谒者马上面交肖望之亲启,以明诏书不是假的,而是皇上亲自裁决的。谒者在肖望之面前展示了元帝的诏书,望之经过一番思索,决定自杀。他的夫人哭着劝他说:“这书恐怕不是天子的真意,还是等搞清楚后再做决定也不迟啊!”肖望之又征求正在他书房议事的学生朱云,问该如何是好。朱云是一个刚烈好节的人,他劝老师肖望之,宁可自杀,也不要接受这样的屈辱。这时,石显的兵马已包围了肖府,除了束手就擒,已没有等待查询的时间了。肖望之不甘受入狱之辱,仰天长叹曰:“我曾位至宰相,如今年逾六十。这样年迈,却还要受牢狱之灾,我这样苟且求生,不也是太卑贱了吗?”说完,就从学生朱云手中接过毒药,一饮而尽。

元帝听说肖望之服毒身亡,大惊失色,质问两个宠臣:“我以前就怀疑恩师不肯入狱受辱,现在果然不出所料,我的贤师自杀了!”当时,太宫正端上午饭,元帝推开杯盘,泣不成声,十分伤感。肖望之毕竟是自己的师傅呀,他怎能不为之伤怀?元帝召来石显,责问他如何考虑不周,以致害死贤师。石显见主子发怒,便假装愧疚,免冠谢罪。既然恩师已经不在人世了,面对宠臣,软弱的元帝又一切都谅解了。

史家们对这一段颇有感叹地说:“肖望之位居将相之职,又是一代帝师,可以说享尽了皇上的恩宠。但最终还是不敌奸佞小人的构陷,最后被小人害死。真是可悲可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