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帝师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3523500000047

第47章 忠诚谦和 雄才大略 房玄龄(3)

最后,房玄龄对“贞观之治”还有一项较大贡献,那就是对历史和经籍图书进行了整理。由于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重视历史的皇帝,他有一句名言是:“把铜片当作镜子,可以帮助人来整理衣装;用古代的历史经验为借鉴,可以让人明白历史是如何更替的;用别人的行为作为镜子,可以看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因此,唐太宗一直重视记录历史。而且重视人才的唐太宗,从其还是秦王时身边就开始云集着才子,号曰“秦府十八学士”,而房玄龄为十八学士之首,所以修订史书的重任自然就落到了房玄龄身上。从贞观三年(629年)起,房玄龄遵从唐太宗的指示着手对两晋、北齐、北周和梁、陈、隋六朝史进行编纂。房玄龄是齐、周、梁、陈、隋五朝史的总监,是《晋书》的监修。五朝史修成于贞观十年(636年),《晋书》最后完稿于贞观二十年(646年)。

同时从贞观三年(629年)起,房玄龄开始对唐国史和实录进行编纂和修订。在对唐国史进行编写的时候,房玄龄坚持忠于事实的写作手法,将历史上发生的事情,按照他原来的面目进行写作,不夸张好事,也不掩盖坏事。更不会因为皇帝的喜好而改变历史。其中《贞观政要》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要想看一看修的同史,房玄龄与魏征不许唐太宗看。于是唐太宗就问:“为什么自古以来当代国家的历史,都不许当时的帝王亲自过目?”房玄龄回答说:“国家的历史都是按照历史上发生的事情的实际情况来写的,其中当然会涉及到皇上所做过的好的事情和不好的事情,自然不能给皇上看。”唐太宗解释说:“我没有干涉的意思,我想看一看国史,主要是想借鉴一下过去的经验与教训,以免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我并没有想影响史书的编写。”听了唐太宗的解释,房玄龄和魏征才同意唐太宗看当朝的国史。可见,房玄龄对史书编纂的严肃态度。房玄龄不仅编订了史书,而且为适应科举适度的变革和唐太宗的要求,组织众儒对《五经》进行了讨论,最终校刊了统一的《五经定本》。

以上这些就是房玄龄在朝廷效命期间,为国家所做的主要贡献,这些贡献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房玄龄也是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房玄龄到病故之前,一直尽职尽责地担当着宰相一职,多次想要向皇上辞官,但皇上因为对他的信任,一直不允许他告老房玄龄经常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人,只要发现有很好的才能,就一定会给唐太宗推荐。还乡。太宗说:“国家长期任用你,一旦突然没有贤良的宰相,就像一个人失去两手。你如果精力还不衰弱,就不要这样辞让。等到自己感到确实衰老无力的时候,再向我奏明吧。”晚年房玄龄由于议政操劳国事,真的体弱多病了。

但太宗真的离不开如此良相,于是准许他卧床在家里处理政务,后来房玄龄的病情加重了,连在家中处理政务也做不到了,唐太宗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十分着急,命令将房玄龄的轿子一直抬进玉华殿来,与太宗相见,结果君臣两人一见,情如潮涌,相对涕流不止。唐太宗实在放心不下房玄龄的病情,于是将其留在了宫中,安置于偏殿,命令御医进行诊治,御膳进行伺候。并找专人负责向太宗通报房玄龄的病情,太宗听到房玄龄病情有所好转,心情喜悦,但如果听说病情恶化,则哀叹不已,戚容愁苦。在房玄龄病情恶化后,太宗更是无时无刻不惦记房玄龄的情况,竟命令将帝居玉华殿与偏殿之间的宫墙统统凿开,连成一庭,以便随时可以向太宗报告房玄龄的病情。但尽管太宗对房玄龄无微不至地进行照顾,无奈情不敌病,太宗的照顾并没能留下房玄龄,不久,一代贤相房玄龄在玉华殿病故,享年69岁。

忠诚谦和雄才大略

我们刚刚回顾了一下房玄龄光辉、辛劳的一生。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房玄龄能终生稳居相位,做出如此有成就的事业呢?追根究源是因为房玄龄具有崇高的人格和高深的学识。那么我们就从他的处世之方和他的治国之方上来分析他的思想吧:

首先是他的处世之方,身处在宰相职位上,房玄龄能够一直得到皇上的信任,在群臣中树立极高的威信,是因为他忠于皇上、忠于国家,为人谦和的处事原则。

身为宰相,这个职位有它的特殊性,因为在宰相之下是群臣是天下百姓,而在宰相之上就是一国之君。在下群臣都会注意到你的一举一动;在上,皇上是决定宰相生死的唯一人物。所以处理好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对于宰相来说就非常重要。而房玄龄凭借自己忠诚谦和的个性,很好地平衡了这一关系。皇上是宰相之上的唯一一人,宰相的命运是由皇上来决定的。如果身为宰相,过度地表现自己,必然会引来皇帝的猜疑,认为宰相要夺权篡位,从而引出杀身之祸;当然,身在相位,却拿不出相应的作为,也是很难让皇帝信服的。所以既要展示出自己的才能,又要取信于皇上。这就需要两者兼顾。

既要让皇上知道自己的本领,又要让他放心,身为一朝之相不会对皇上构成威胁。房玄龄一直以一颗忠诚的心对待皇帝,皇帝自然非常信服他。曾有小人诬告他谋反,太宗根本不予理睬。相反房玄龄屡次上书辞官,唐太宗都婉言相留。

当然唐太宗对房玄龄的信任也不是凭空而来的,是从房玄龄的人格品行中看到的。房玄龄虽不如魏征敢于直言进谏,但他觉得皇帝言行上有不当之处时,还是会在唐太宗面前直言不讳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例如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突然问周围的大臣们:自古至今,得天下以后的皇帝们,当子孙们开始执政的时候,多数就开始天下大乱了,这是为什么?房玄龄在一边就回答道:那是因为开国之君是在沙场上赢得国家的,但赢得国家后年轻的国君是生长在平安的环境里的,在深宫之内享受着荣华富贵,又没有机会接触深宫以外的世界,体会不到人民的疾苦,自然久而久之,就丢弃了原来的治国方针。房玄龄说这句话的用意在于警戒唐太宗不能够过份溺爱子孙。要给他们以适当的锻炼,避免因子孙荒淫无度而误国。

又如:从贞观十六年(642年)开始,到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对高丽发动了多次战争,这一战争不仅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负担,给人民生活带来很多的灾难。对国家军事力量的消耗更是严重,其中在贞观十九年一次战役,仅战马就死掉了十之七八,可见这场战争给国家带来的损失。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已经重病缠身,但当他听到唐太宗打算再次东征的消息时,他对儿子说:“如今国家刚刚稳定下来,各项事业都在顺利地进行。应该注意国家的发展,而不要把精力放在讨伐东边的高丽国这件事上。那是劳民伤财,对国家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这个事情将要成为国家的最大的祸患。皇帝含怒下了决心,下面的臣子们都因惧怕皇帝而不敢进言,我如果知道却不说,我就会含恨入土,死不瞑目的。”

于是在唐太宗出征前,他仍然不顾重病,抱病写了《谏伐高丽表》,文章言辞恳切,将讨伐高丽国的弊端一一写出,劝皇上不要因为一时之气,不顾百姓安危而出兵征讨高丽国,这样做只会失去民心的。此表写得十分诚挚恳切,使唐太宗看后十分感动,叹息道:“房玄龄病危疲乏到这种程度,还一心忧虑着我们的国家,为国家操劳,能够做到这点,实在是太难得了。”

由此可见房玄龄对皇上的一片忠心,有如此忠臣唐太宗又怎会怀疑他会背叛自己呢。

而且房玄龄还十分注意自己的劝谏方式,不会全面否定皇上的意思,但会巧妙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如: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准备要任命李纬为民部尚书,派人去征求房玄龄的意见,房玄龄没有表示明确的态度,但是却说:“李纬长得是一幅好胡子呀”,唐太宗与房玄龄相处甚长,自然明白房玄龄说此人没有什么真才实学,于是便不再提拔此官员。房玄龄并没有当面否定唐太宗要提拔李纬的想法,而是在话语中巧妙的带出了自己的想法。

即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又没有在颜面上对皇帝造成影响。

对上房玄龄将忠诚放在了第一位,对下房玄龄为处理好将相大臣同僚之间的关系将谦和放在了第一位。房玄龄与杜如晦之间的深刻友情,是历朝历代大臣之间难得的。两人身为左、右仆射,正如前面所说的两人配合得极好,太宗每次同玄龄谋事,玄龄一定说:“非如晦不能决定。”等到如晦来了,用的仍是玄龄的计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两者合起来,即为完璧,每算不失。

虽然因杜如晦病逝两人只在一起合作了两年的时间,但是两人却一起为唐朝共同制定了许多典章制度,而且在杜如晦去世后,房玄龄也一直坚持执行两人一起制定的制度,并对其进行了发展。在历史上人们将两人誉为“房杜”,实为胜过“萧曹”的千古名相。房玄龄对待其他大臣也是一样的谦和,绝不居功自傲,总是给予其他人以最大的支持。《通鉴》载,肃宗时修过国史的柳芳说:

房玄龄辅佐太宗平定天下,一生三十二年都奉献在宰相这个职位上,称得上是天下贤相。但他的成绩却从未见他炫耀。太宗平定国家动乱,而房玄龄、杜如晦不讲自己的功劳。魏征、王跬善于向皇上谏诤言,所以房玄龄、杜如晦就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曹、卫善于作战带兵,房玄龄、杜如晦就帮助他们发挥所长。这个品评将房玄龄谦和大度的精神充分表现了出来。其中说房玄龄从不炫耀自己的成就一句,最为贴切,表明房玄龄功劳极高,但事事谦退。和是谦的前提,只有这样的精神才可以使权臣信服,树立自己的威信。

其次是房玄龄的治国之方。用雄才大略来形容房玄龄的才能一点也不为过。从他一生所作的功绩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房玄龄十分重视人才,而且有着自己独特的选材方式,他不拘一格,不在乎人才的出身,能够看到别人身上的长处。这一套用人方式,在当时是十分可取的。第二,房玄龄注重以法令治国,同时他又注意使法令宽平,不让百姓受苦,鼓励那些应该奖赏的,惩罚那些有错误的,但最主要是让他们认识到错误,改正错误。第三,房玄龄对历史的严肃态度,绝不因为皇帝的意思而改变历史的本来面貌。最后,房玄龄能准确地看到事情发展的方向,因此他对事情总能有一个明确的估计。作为宰相主要是辅佐天子做好两件事,一是理阴阳,二是善用人,这两点在房玄龄身上都有充分的体现,可见房玄龄的才能之高,是真正将自己的思想融会在治国方针中,将整颗心都放在了国事之上。

谦和与大略,既是才能,更是气度,这就是房玄龄终身稳居相位的秘诀。

回顾了房玄龄的一生,总结了房玄龄思想,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真正贤良宰相不仅要有高深的学识和思想,而且要有崇高的人格,才能胜任宰相这一职位。房玄龄用自己一生的忠诚、辛劳换得了唐太宗的信赖,为唐朝的昌盛奠定了重要基础,为人民谋取了幸福。虽然一生操劳,但却名垂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