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将军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3523900000071

第71章 元(4)

至元二十三年(1286),阿术受诏命北伐叛王昔剌木等。第二年平叛凯旋。后不久复又西征,至哈剌火州(今新疆吐鲁番),因病卒,时年54岁。

阿里海牙

阿里海牙(1227~1286),元世祖时名将。畏兀儿人。阿里海牙出身贫寒,在元军中是一位少有的不靠世袭而至将帅显位的人物。元世祖忽必烈时期,阿里海牙是率元军灭南宋的主要将领之一。阿里海牙用兵主招抚,不专事杀戮,深体忽必烈之意,为时人所称道。官封湖广行省左丞相、光禄大夫等职。死后封楚国公,谥“武定”。

一、攻樊抚襄平定荆南

阿里海牙是剖腹而生,其父以为不祥,想扔掉他。其母不忍,遂留。等他长大后,聪明而有胆略。家贫,曾躬耕陇上,叹息道:“大丈夫当立功朝廷,何致效细民事田亩乎!”后来因人推荐,得侍于世祖忽必烈,那时,忽必烈尚未称帝。

世祖即位后,河里海牙才逐渐被重用,由左右司郎中,迁参议中书省事。至元二年(1265),朝廷立诸路行中书省,他才进职为佥河南行省事。至元五年,诏命与元帅阿术攻取襄阳,又加参知政事。世祖命包围襄阳而不进攻,以待其自降。但襄阳城内储粮甚多,围之五年,宋人终不降。至元九年(1272)三月,元军先攻破樊城外面的大城,宋守将复闭内城门而守。阿里海牙认为襄阳与樊城有唇齿相依之势,应先攻樊城,樊城下,则襄阳不攻自破。于是入奏其议。世祖准许了。

当时,恰有西域人亦思马献新炮法,阿里海牙就把他请至军中,教练新炮法。至元十年正月,用新炮法攻樊城,终于攻破。阿里海牙既破樊城,又移其炮具攻襄阳。令炮手发炮,一炮正中襄阳城上的谯楼,声如雷鸣,震响城中,于是襄阳城内人心惶惶,民心遂乱。宋诸将中有逾墙而下投奔元军者。元将刘整欲立碎襄阳城,执拿吕文焕以快其意。阿里海牙独不想马上攻城。他只身至城下劝降,前后达四次。吕文焕终被感动,遂出城降。阿里海牙行荆湖等路枢密院事,镇守襄阳。

攻克襄阳后,阿里海牙上奏伐宋,世祖同意了,拜伯颜为行中书省左丞相,阿术亡为平章,阿里海牙升为行省右丞,赏钞200锭。

至元十一年(1274)十二月,元军会师襄阳,遂破沙洋、新城、鄂州。伯颜与诸将会于鄂州城下,遣阿里海牙戍守鄂州,而伯颜与阿术率大军向东进发,直趋江、浙一带。

阿里海牙召集鄂州百姓,宣布元朝德惠,严禁将士侵掠,其部下皆惧,连百姓的菜蔬也不敢随便乱取,鄂州百姓欢悦。阿里海牙又派军攻取寿昌、信阳、德安诸郡,然后攻下了江陵。江陵即下,阿里海牙遂传檄郢、归、峡、常德等十几个州县,令归顺元廷。诸州县先后均降附于元。

世祖忽必烈闻报,大喜,大宴三日,对近臣说:“伯颜率大军东去,阿里海牙以孤军戍守鄂州,朕本甚忧之。如今荆南平定,吾东兵可无后患矣!”亲作手诏褒奖阿里海牙,并命右丞廉希宪守江陵,催促阿里海牙急还鄂州,并将沿江新附诸城俱委阿里海牙治理。

二、平潭破静经略湖广

阿里海牙返回鄂州后,招潭州(今湖南长沙)守臣李芾议事,李芾不听其命,于是移兵长沙,先攻拔湘阴。十月,元军至潭州城下。至元十三年(1276)春正月,在元军猛烈进攻下,李芾无力坚持再战自杀而死,其将刘孝忠献城降。元军诸将欲屠其城,阿里海牙制止了。

平定潭州后,阿里海牙便派使者分别至彬、全、道、桂阳、永、衡、武岗、宝庆、袁、韶,南雄诸郡,晓以大义,宣布朝廷德意,各郡守臣于是俱率城民而降。

这时,独宋经略使马塈守静江(今广西桂林)坚决不降。阿里海牙多次派使者前往招降,皆被马塈所杀。十一月,阿里海牙发兵,前军至严关,马塈兵守关拒元军。元军破守关兵,又败都统马应琪,遂进逼静江。静江以水为固守。阿里海牙命军士筑堰切断大阳小溶二江,以阻上流之水。又在城东南挖土垫江,使城外濠沟干涸,于是率军攻城,城遂破。

后宋朝二王又称制于海中,南方江海等处有响应者,内地苏、黄、蕲三州也起兵响应。大者数万人,小者数千人。诏命阿里海牙讨之,阿里海牙遂出兵,先平定内地各处叛乱。而后,尽定琼州的南宁、万安、吉阳诸地。又降服八蕃罗甸蛮,以其总管龙文貌人见。

几年中,阿里海牙所平定的荆南、淮西、江西、海南、广西之地,共计有五十八州。但大都是以口舌降服的,不曾专事杀戮。阿里海牙凡征民之税赋,皆从轻而取,所以其所在之地,百姓纷纷立祠庙祭祀他。

至元二十三年(1286),阿里海牙入朝,加光禄大夫,湖广行省左丞相。这年阿里海牙死,终年60岁。

土土哈

土土哈(1238~1297),元世祖时名将。钦察部人。其先祖为世钦察国主。父班都察,跟随世祖忽必烈征大理、伐南宋,强悍勇猛。土土哈多次平定叛乱,官封龙虎卫上将军。死后赠金紫光禄大夫、司空,追封延国公,谥“武毅”,后加封升王。

世祖中统元年(1260),土土哈与其父班都察共同随世祖北征,俱以功受上赏。班都察卒,土土哈乃袭父职,备宿卫。

至元十五年(1278),元大军北征,土土哈率钦察骁骑千人从征。土土哈率骁骑追击失烈吉,跨越过金山(今阿尔泰山),擒扎忽台而献。之后,又败宽折哥等,带疮伤力战,获羊马辎重甚多。

至元十九年(1282),授土土哈为昭勇大将军,同知太仆院事。二十年,改为同知卫尉院事,兼领群牧司。二十一年,赐金虎符,并赐金貂、裘帽、玉带各一,并籍河东诸路蒙古军子弟4600人隶其麾下。二十二年拜镇国上将军,枢密院副使等职,并置钦察亲军卫。

海都兵犯金山(今阿尔泰山),诏土土哈与大将朵儿朵怀共同抵御。至元二十四年(1287),宗王乃颜叛,曾暗中派人来联络也不干、胜剌哈。土土哈将乃颜的联络人捉获,尽得其情,遂报世祖忽必烈。胜剌哈设宴邀请土土哈和朵儿朵怀二大将,朵儿朵怀意欲前往,土土哈制止住他。胜剌哈谋害之计遂不得逞。没过多久,有旨令胜刺哈入朝,胜刺哈将由东道进朝。土土哈对北安王说:“彼分地在东,从东进朝是纵虎归山林也。”于是乃命其从西道进朝。既而有人言也不干叛元,众人欲先报朝廷,然后发兵。土土哈说:“兵贵神速,若彼果然叛,我军出其不意,可即胜之。若非叛,就与其互约而还。”遂即日启行,疾驰七昼夜,渡过秃兀剌河,与也不干叛军战于孛怯岭,大败叛军,也不干仅以身免。当时世祖正亲征乃颜,听说此事,即命土土哈沿河而下,收其余党。中途遇叛王也铁哥军一万余骑兵,土土哈率精骑击溃也铁哥军,获马甚众,并擒叛王哈剌鲁,献给行在(世祖所在地),世祖将其诛杀。

乃颜叛军败后,土土哈奉命追其余党,在哈刺温(今大兴安岭一带),诛叛王兀塔海,尽降其众。

至元二十六年(1289),土土哈随从皇孙晋王征海都,抵杭海岭(今蒙古杭爱山)。海都兵先占山岭,元诸军失利。唯土土哈以其军冲锋在前鏖战,护晋王而出。不久,海都追骑大至,土土哈乃选精锐骑兵设伏而待。海都兵终不敢逼上前。至元二十九年(1292)秋,土土哈率兵至金山,获海都户民3000还至和林。

至元三十一年(1294),成宗即位,诏以边事重要,免土土哈朝会。成宗元贞元年(1295),土土哈仍出守北边。

大德元年(1297),土土哈奉命还北边。二月,至宣德府(今河北宣化)卒。终年61岁。

董文炳

董文炳(1218~1278),元世祖时名将。字彦明。真定藁城人。董文炳出身将门,其父董俊是成吉思汗时名将。董文炳出生入死,屡立战功,为元朝的统一大业作出重要的贡献。官至中书左丞,兼枢密院事。死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平章政事,谥“忠献”。

一、为民弃官追随世祖

董文炳警敏善记诵,年虽幼但俨如成人。董文炳17岁时袭父职为藁城令。城中同僚皆其父同列,因他年少,大家颇轻视他,而城中衙吏也多不畏惧董文炳。但董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不久,父之同列皆束手听命,而衙吏抱案求其签字时,皆不敢仰视。连乡里亲故、百姓俱都被其化服。当时真定县十分贫困,加以旱蝗之灾,民不聊生。但征敛日暴,百姓苦不堪言。董文炳遂以自家私谷千石献于县中,又为民还贷,民方赖以稍安。又籍县里闲田让贫民耕种,于是流离者渐返,数年后民食以足。董文炳冒着被治罪的风险,少报户数以减赋敛,民皆富实。当时府官征敛无度,董文炳俱按之不给,有人谗言于府,府官遂陷害董文炳。董文炳说:“吾终不能剥民求利也!”即弃官而去。

南宋宝祐占元年(1253),忽必烈受元宪宗蒙哥命伐南诏。董文炳得知后,大军已经进发。董文炳便带领46名义士,追世祖军而行。然而路途遥远,一路上人马死亡殆尽。等进入吐蕃境内,只有两人跟随董文炳继续前进。他们的马匹也已死亡,董文炳也精疲力尽,由那两个人搀扶着徒步而行。他们以死马肉当食粮。正在这危难时候,军中使者路过这里,得知他们的情况后,便策马而回,报于忽必烈。这时董文炳弟董文忠已跟从忽必烈,忽必烈即命文忠解上厩之马五匹载带粮食迎接董文炳三人。之后,董文炳便在世祖麾下用事,由于他的勤快警敏,办事有方,日渐受到世祖的信任。

南宋开庆元年(1259)秋,忽必烈受命伐宋。军至淮西台山寨,命董文炳带兵先去攻夺。文炳带数十骑驰至寨前,向寨首谕以祸福。开始寨中不应,他便脱掉身上的甲胄高声呼道:“我们所以不着急对你们用兵,是为救活你们的性命,若还不醒悟投诚,大军一到便屠寨了!”守寨者这才害怕,于是投降。九月,忽必烈军至阳罗堡。宋军在阳罗堡守备甚严,筑堡于长江岸边,陈列战船于长江之中,军容盛肃。董文炳请求带敢死士出战,忽必烈准许了。经过一番激战,宋军败退。但正欲率大军渡江,宪宗蒙哥死讯传来。十一月,只好班师。

二、仁服璮众经略山东

南宋景定元年(1260),忽必烈即位于上都,为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擢升董文炳为山东东路宣抚使。

同年,李璮叛元,率叛军攻入济南。叛军气焰颇嚣张。董文炳会合诸军围攻济南,筑长围围之,李璮遂不能逃遁。几个月后,贼势困窘。贼众擒李璮献于元军,出城降元。时李璮兵有二万余人,皆勇而善战。元军主帅怒其反复附贼,便分置于诸军之中,且下令各军将他们秘密杀害。董文炳军中有贼兵两千余人,文炳接秘令后便对主帅说:“这些贼众,本为李璮所胁迫。以前世祖征伐南诏,凡有妄杀人者,即使大将也要治罪,所以今日不当戮杀无辜。”元军主帅同意了。然而其他各军杀者已众,众人皆大悔。

世祖至元三年(1266),又授董文炳为邓州光化行军万户及河南等路统军副使。至元七年,改山东路统军副使,治所设于沂州(今山东兰山)。沂州与宋境相接。元军驻扎此处者,粮饷需从内地供应。恰好有诏命军粮从本地民中购买。董文炳即命收回各州县的移文。众谏阻他,认为诏命不可违反。董文炳不听遣使人奏朝廷,大略意思是:“沂州一带与宋境接连,这样做,敌必知我军虚实;其次,边民供顿甚劳,皆苦重之役;再者,使百姓困苦,必惧来者,元军何以立足?”世祖大悟,遂罢止前诏命。至元九年,董文炳迁升为枢密院判官,行院事于淮西。遂修筑正阳两城,两城夹淮河而相望,以牵制宋襄阳之军及为捣宋之腹心之地作准备。

三、协同伐宋抚谕闽中

至元十一年(1274),元军大举伐宋。丞相伯颜自襄阳东下,与宋人战于阳罗堡。董文炳发兵正阳,正月与伯颜军会于安庆。安庆守将范文虎以城降。

三月,有诏以天气暑热,不宜进兵,命伯颜驻军建康,董文炳驻军镇江。张世杰等宋将率大舰万艘陈于焦山下长江中,派劲卒居前。董文炳率军接战。自己登一船,令儿子仕选居另一船,令侄子士表也居一船。文炳遂乘大船,建大将旗鼓,士选、士表乘船护两翼,大呼突入宋军阵中,诸将飞船继进。两军短兵相接,元军奋勇,宋兵也殊死而战,鼓声震天动地,横尸俱委于江中,江水为之不流。自清早一直战杀到中午,宋师终大败。张世杰逃走,董文炳追击到夹滩。张世杰收集溃卒再战,又败,遂东逃入海。董文炳船小,不能人海,当夜乃还。共计俘获宋甲士万余人,俱放其归田里而不杀。又计获战船700艘,宋朝军力自此遂穷尽。

南宋亡,伯颜命董文炳人临安后,遂与宋主并赴京都。临安诸事,一委文炳处理。董文炳遂召翰林学士李槃,对其说:“国可灭,史不可没。宋十六主,有天下三百余年,其太史所记具在史馆,宜悉收以备典礼。”于是得宋史及诸注记五千余册,归之国史院。宋宗室福王与芮赴京师,遍以重宝致诸贵人,唯有董文炳不接受。及至官录与芮家,录官俱籍受宝者,唯独没有董文炳之名。宋平定后,以功拜封董文炳为资德大夫、中书左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