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宰相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3524300000094

第94章 清(9)

然而,乾隆二十年初,皇帝偶读胡中藻诗,即断言其中有侮辱满族之词句。遂下诏逮捕胡,审查胡的全部诗文。四月二十三日,皇帝下一道长诏,其中引有胡所写诗文,以此判定胡冒犯满族,侮谩圣上,并诽谤张廷工及其一党。五月二十一日,判处斩首。为胡诗集付梓刊刻之人,或与胡有诗文唱和者,都遭到惩处。另又断言鄂昌写有反满诗文并有贪污行为,责其自尽。鄂尔泰亦因生前植党,死后受谴,被撤出贤良祠。

屡升屡降入祀贤良——舒赫德传

舒赫德(1710~1777),字伯容,号明亭。吉林珲春人,籍隶满洲正白旗,舒穆鲁氏。

舒赫德的前半生是在京城度过的,安定而平稳,他由笔帖式升至内阁及军机处中书,后擢都察院立副都御史、兵部左侍郎、户部右侍郎。在此期间他所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就是上书要求改革科举制度。乾隆三年(1738年),兵部侍郎舒赫德攻击科举考试的不合理,要求改革科举,他说:“时文徒空言,不适于用,墨卷房行,辗转抄袭,肤词诡说,蔓衍支离,苟可以取科第而已。士子各占一经,每经拟题,多者数百,少者数十,古人毕生治之而不足,今则数月为之而有余。表、判可预拟而得,答策随题敷衍,无所发明。实不足以得人。”八股文是一种除了科举在现实社会中没有使用价值的文体,只是士子考试的敲门砖,而科举考试的其他内容也存在问题。这是对科举制度的全面批判。但是,他的这种说法实际即使在当时也是共识,反对者以大学士鄂尔泰为代表,当时就承认“时文之弊,该侍郎所陈奏是也。”不仅如此,反对者对科举的非议范围比舒赫德更大,指出不仅是时文无用,“诗赋只尚浮华,而全无实用。明经徒事记诵,而文义不通。”但随后笔锋一转,说道“凡宣之于口,笔之于书,皆空言也,何独今之时艺为然?”他们反对舒赫德的说法,认为他没有看到更根本的地方,不是循名责实,而是抓住末节不放。“时艺所论,孔、孟之绪言,精微之奥旨。参之经史子集,以发其光华。范之规矩准绳,以密其法律。虽曰小技,而文武干济、英伟特达之才,未尝不出乎其中。不思力挽末流之失,而转咎作法之凉,不已过乎?”这次争论,要求改革这全面失败,并不是八股文没有问题,而是连舒赫德自己也只要求别思良法,但他自己也没有想出什么好办法,所以反倒是鄂尔泰显得理直气壮:“时艺取士,自明至今,殆四百年,人知其弊而守之不变者,诚以变之而未有良法美意,以善其后。”乾隆十四年(1749),舒赫德升任工部尚书不到一个月,就奉命随傅恒人四川平大小金川之乱。同年,受命周历云南、湖广、河南巡查营伍。乾隆十六年,两次赴浙江,一次视察治洪工程,一次审理某武将受贿案。后奉命巡视北路军营,刚刚回到北京,又奉命往江南治水。当年又奉派前往驻扎于漠北蒙古地区的鄂尔多次军营,筹划对乌梁海用兵事,至次年春始抵达。但是,此次用事,由于他临事畏怯,执行上谕不力,朝廷农怒几被夺官。后来,乾隆十九年他由于未能从优安置阿睦尔撒纳的家眷,有体乾隆笼络厄鲁特人之意,终于受到夺职处分。乾隆二十二年复兵部尚书职,旋即由于小过而降为右侍郎。次年又以策略失误,抗上、并有玩忽职守等,罢去一切职衔恩赏。仅仅因为皇帝恩赦才免于一死。

但为时不久,舒赫德又有了报效自赎的机会。当时新疆大小和卓兄弟企图在喀什噶尔建立独立政权,兆惠率师前往征讨,被围困于叶尔羌附近达三月之久。清廷调富毛赴援往救,即命好赫德为其参赞,舒赫德趁机上奏,献上了一项高明的战略,而复其官,授吏部侍郎,不久擢工部尚书。乾隆二十四年末,富德、阿桂、舒赫德与其他将领合兵解去兆惠之围,这一战役是清廷将南疆归入清帝国版图的最后几场决战之一。舒赫德以此役之功得授云骑尉世职。喀什噶尔虽然平定,舒赫德却未离去。这以后他任驻阿克苏大臣两年,曾上疏奏请重整南疆各城的经济、政治。乾隆二十六年调任喀什噶尔参赞大臣。

数年后舒赫德奉旨还京,授刑部尚书,乾隆二十九年,他与裘曰修赴厦门,审理总督杨廷璋收受通商官员贿赂案。乾隆三十二年复赴湖南、湖北审狱。他于乾隆三十一年曾一度署理陕甘总督,不久召还任刑部尚书。乾隆三十三年派往边境办理军务。时明瑞所率清军在缅甸新近大败,乾隆皇帝急于雪耻,便命傅恒统军远征该国,以舒赫德为参选大臣。但舒赫德上疏建议对缅甸人应采取克制态度,由此引来祸端。乾隆对其建议斥之为舛谬失当,第三次夺官,削云骑尉世职,派往边远的南疆任乌什参赞大臣。

不久复官的机会又来了。原先在明万历四十六年(1616)前后远徙伏尔加河下游的土尔扈特部,在其首领阿玉奇之曾孙渥巴锡带领下,打算返回伊犁定居。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三万三千户、约十六万九千名土尔扈特人用长长的牛车行列,装载着全部财产,向东进发,一路上不断遭受到沙俄军队的追截、哥萨克的袭击以及布鲁特人的抢劫。第二年六月抵达伊犁境界之前,半数以上的人员已在途中丧生,牲言及其他财产丢失过半。此时土尔扈特人已一无所有,只得仰赖当地官府赈济。舒赫德是奉乾隆皇帝之命负责接待的官员之一,他向他们发放衣服、牲畜、粮食及其他必需品,土尔扈特部首领以后被召往热河,渥巴锡封为卓理克图汗,渥巴锡的某些属下则封为台吉,清政府在乌鲁木齐和塔尔巴哈台定下游牧地界,土尔扈特人因而在此定居至今。关于土尔扈特人此次迁徙及归来始末,乾隆曾有诗文记载,钱德明神父当时也用法文记下此事,德昆锡所撰《鞑靶的反叛》一书,对此更有详细的记录。

舒赫德由于安置土尔扈特培卓有劳绩,钦命嘉奖,并于乾隆三十六年底升伊犁将军。此后两年他在伊犁供职,同时兼任户部尚书。乾隆三十八年八月回京,授内阁大学士并兼领其他数职。乾隆三十九年十月,命为钦差大臣,督剿山东临清王伦起义。王伦当时曾率领一批秘密宗教教徒在乾隆三十九年十月三日攻克山东寿张,几次得手之后,农民起义军攻向临清新城,但未能得手,仅攻占了防守薄弱的旧城,京、津等地官军集结于临清,在舒赫德统率下,于十一月二日攻破旧城,王伦及全家在居室举火自焚,城内居民多遭屠我。舒赫德坐镇临清月余,大肆捕杀王伦部属。记述这一战役的官方文件汇编为《剿捕临清逆匪纪略》十六卷,乾隆四十六年刊行、舒赫德从此获得褒奖,得授云骑尉世职,赏戴双眼孔雀翎,乾隆四十一年,命绘像紫光阁。

舒赫德乾隆十三年至乾隆十九年、乾隆三十八年至乾隆四十二年两度担任军机大臣。乾隆离京期间,他受命处理军国政务,他身后颇享荣典,诸如赐谥“文裹”,入祀贤良祠等。

交通内侍受到诘责——于敏中传

于敏中(1714~1779),字重常,又字叔子,号耐圃。江苏金坛人。他出身宦门,其曾祖于嗣昌,曾任山西襄阳县知县,祖父于汉翔曾督陕西学政,其父于树范当过浙江宣平县知县。于敏中小时过继给其叔于材为嗣,于林为雍正二年(1724)进士,于枋后来得子,于敏中又归其亲生父母。

乾隆二年(1737)于敏中24岁时得中状元,即一甲第一名进士。授翰林院修撰,供职七年。学习满语,熟悉为政的历史与职能。乾隆九年,主持山西乡试,乾隆十年初,督山东学政。第二年改督浙江学政。乾隆十五年返京,复督山东学政。乾隆十九年召回北京,升兵部侍郎,两年后因父丧,归籍服丧。乾隆二十二年守制不久,即受特诏赴京起署刑部左侍郎。乾隆二十四年,御史疏劾敏中匿报母丧,皇帝因于敏中职任不可替代,未予深究。当年年底,授户部侍郎。

乾隆二十五年十月,命于敏中在军机处任职,以后在此职位上二十载。在此期间,他又兼任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大学士,乾隆三十七年,安徽学政朱筠上疏《开馆校书析》,奏请搜书及校办《永乐大典》,当时内阁大学士刘统勋认为此非政务要事,不与动议。而于敏中对此奏议则深为赞赏,他力排异议,据理力争,认为朱筠所奏“合我朝文治天下之大计,应予纳用”。乾隆皇帝亦认为“真合朕意”,即被采纳,下诏开四库全书馆,并命于敏中为《四库全书》正总裁,主持其事。于敏中在办理其他军政职事的同时,十分重视《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从分别部类、厘定体例,到制定取舍标准及纂修规则,都提出了许多建议,做了大量工作。当朝廷在全国范围搜访征集图书时,他还亲自进献珍本图书17种。可惜的是,他在乾隆四十四年腊月初八(1780年1月23日)因哮喘病去世,两年之后第一部《四库全书》才编纂结束。乾隆三十八年,刘统勋、刘纶年后,他即为首席军机大臣。此后六年半中,他是当朝第一权臣,深为乾隆皇帝所眷顾,常以国家之大计相垂询,他拟旨亦极为得体。皇帝召见他时,经常吟出诗作,而于敏中就必须在事后凭记忆录下并编辑成册,这是一件丝毫不能出差错的事。但即使如此,于敏中也很少发生错漏。

无论在京城或出巡外地,于敏中经常陪伴乾隆,乾隆朝中叶的许多重要决策,都是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做出的。与其前任张廷玉、鄂尔泰、傅恒及其后继者和珅一样,于敏中虽为朝中的掌权者,但于敏中既不像前任备受尊崇也不像其后任和珅独获宠幸。他年纪比高宗皇帝小三岁,用事正当乾隆盛年,因而他大小事都是谨慎奉旨行事,他当然不是廉吏,也曾接授贿赂,但比起大贪官和珅来就显得微不足道、乾隆三十九年,太监高云把皇帝对几名官吏的评价泄露让几位大臣知道,因此高云被鞫。高云称他在某案中曾求助于敏中,并曾向于敏中透露过皇帝对某官吏的批语。皇帝获悉于敏中与内交接,非常生气,对他严加斥责。乾隆说:“金川之役,于敏中襄赞有功,本欲赐以世职,今则免颁以为惩处。”但乾隆四十一年金川平定后,诏仍嘉其劳,授其轻车都尉世职,图其像于紫光阁,与金川之役诸有功战将并列,又赐戴双眼花翎,赏穿黄马褂,而此等荣耀赐予汉人文官即自于敏中始。乾隆四十五年,于敏中因病喘而亡。死后谥“文襄”,人祀贤良祠。然而死后数年,又被撤出贤良祠,剥夺子孙世职。

统兵多年奢侈无度——福康安传

福康安(?~1796),字瑶林,满洲镶黄旗人,富察氏,大学士傅恒之子,高宗孝贤皇后之侄。福康安生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因为是富察家族的子孙,乾隆皇帝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早殇的皇二子永琏和皇七子永琮的影子,再加上福康安相貌英俊,所以自幼乾隆皇帝即将他带到内廷,亲自教养,待之如同亲生儿子一般。作为一名将领,福康安无疑被认为是清军中最有才干的统帅之一。他戎马一生,生命中最光彩的地方都是体现在军旅生活中。

一、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

乾隆五十二年(1787),台湾爆发林爽文起义。林爽文,原籍漳州平和县,来台后居住彰化县,因募众垦田致富。1783年,大陆的秘密结社“天地会”传入台湾,很快就遍布全台,拥有广泛的会众。林爽文入会后,成为了天地会在台湾北部的首领。1786年,清政府严令解散“天地会”,并缉捕会党。11月底,知县俞峻率兵300人到大屯,勒令庄民擒献会党,并焚烧附近村庄,这激起了群众的极大愤慨。林爽文乘机在27日夜起兵,率众攻入清营,短短几日,连续攻下彰化、淡水、诸罗诸县,完全控制了台湾北部。林爽文在彰化被推为盟主,奉明制度,建元“顺天”。凤山天地会首领庄大田起义响应,自称“南路辅田大元帅”,于12月13日攻下凤山,19日与林合兵围攻台湾府城,声势大振。

林爽文起义爆发后,清廷即派提督黄仕简、任承恩带领官军万余人渡台。数月之间,军事上毫无起色。乾隆皇帝下令更换统帅,调闽浙总督常青为将军,赴台湾统一指挥。此时,林爽文邀约庄大田围攻府城。南北两支起义军集中兵力十万,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三月开始大规模进攻府城。激战中由于庄锡舍率部众倒戈相向,使攻城受挫。以后,南北两支起义军又曾数次联合进攻府城,但均未成功。乾隆五十二年(1787)八月,清廷免去常青职务,另派协办大学士、陕甘总督福康安为将军,名将海兰察为副将率军乘600艘战船向台湾进发。于十一月初一到达台湾。福康安到台湾后,对起义军进行分化瓦解,以优势兵力分五路解嘉义之围,又接连攻下斗六门、大里木弋、集集埔等军事要地。将林爽文等人逼入番社。接着在在台湾各地进剿,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正月初五日生擒林爽文于老衢崎,解往北京,后在北京菜市口就义。一个月后,庄大田亦被福康安、海兰察俘获,在台湾府城被杀害。林爽文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