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
3537700000016

第16章 郑州历史文化资源的总体评价及开发利用

安国楼 郑州大学历史与考古系

目前的郑州,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各项事业飞速发展,成为全国着名的大都会。那么,若从中华文明起源及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的角度去认识,郑州的确应该具有古文化之都的地位。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于郑州历史文化地位的认识相对有些迟滞。

因此,目前要人们普遍地认识和认同郑州的过去,把郑州与西安、洛阳、开封等这些早已熟知的古文化之都并列看待,恐怕还需要一些时日,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和开发利用的力度。

在学术界范围内,郑州被认为是早商国都的所在地,近年来围绕这一问题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和宣传活动,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仅仅围绕这一点去定位、包装和宣传郑州,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商代历史久远,有关的遗迹、遗物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大文化氛围和影响,远比不上其他的古都。而另一方面,郑州地区却有众多的遗迹、景点,映衬出的古文化韵味更是丰富多彩,积淀深厚,并直接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相关联,这也正是其他古都所难以比拟的。所以,应该将这些闪光的文化点进行有机地整合,有步骤地重点开发和利用,才能发挥郑州整体文化的优势,显示出郑州突出的历史文化地位,走出自己的特色。以下试从两个方面加以评述。

首先,郑州位于中华文明发祥区域的中原腹地,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自然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不无关联。就秦以前的历史发展来看,郑州地区有许多远古人类活动遗址的发现,有据可考的历史可上溯至旧石器时代。上世纪80年代在荥阳发现的10万年前古人类活动的织机洞遗迹,是河南旧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其地层堆积之厚,遗迹、遗物之丰富,仅次于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

其他如巩义洪沟遗址、新郑裴李岗遗址等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众多遗址的发现,展示了这一地区原始社会时期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及生活景象。位于郑州市东北郊的大河村遗址,是一处原始社会后期先民居住生活过的大型聚落遗址,经历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直至奴隶社会阶段,其内涵十分丰富,包含有仰韶、龙山和夏商时期的文化遗存,可谓郑州地区远古历史的一个缩影。在大河村1号房基中出土的彩陶双连壶,被称为中国史前彩陶艺术的瑰宝。

在郑州地区发现的古城址也尤为密集,文化内涵丰富多样。

如西山遗址,是一座距今5300年的仰韶时代城址,也是迄今中原地区发现年代最早、建筑技术最为先进的城址。新密古城寨城址规模宏大,城墙高耸,城河环绕,气势宏伟,是中原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新石器龙山时代晚期具有都城性质的城址,为我国早期筑城史所罕见。有人认为,新密古城寨城址与华夏人文始祖黄帝有关,古城寨城址可能就是黄帝所居的轩辕丘。国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点即在郑州。据文献记载和古史传说,专家们推测,夏代初期“禹居阳城”或“禹都阳城”的地点,就在今郑州登封告成镇附近,这里成为寻找夏代起源及进行夏代早期研究的重要环节。发现于郑州二里岗的商代文化遗存,从其高大的城垣和大量遗迹遗物的出土分析,当时的商城城市布局已相当合理,城市结构相当完备,证明这里曾是商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中心区域,是一座比安阳殷墟还要早的商代都城。在这里发现了两片郑州历史文化资源的总体评价及开发利用56有文字的甲骨,比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早300年左右,可谓是现在汉字的远祖,这对研究商代史和华夏文明的发展与传播作用巨大。关于郑州商都问题,经过近年来一系列考古发掘,以及学术界长达20多年的讨论,直至2002年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充分研究论证,才正式确定其为商朝开国王成汤所居之亳都。经物理学方法测定,郑州商城始建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说明郑州商城作为都城已有3600年的历史。位于郑州商城西北约20公里处的小双桥遗址,从夯土建筑基址和青铜构件的特征推测,这里很可能就是一处大型的商代王室祭祀遗址,与商都遗址两相印证。这一发现,为郑州商城性质的进一步探讨提供许多重要线索。

在郑州地区,已发现的先秦历史文化遗迹、遗址及遗物还有很多,如春秋战国时期郑、韩两国先后在新郑建都,至今尚存绵延数十里的古城垣。在高大古城墙围起来的古城中,犹如一座露天的博物馆,高级别的国君墓葬、宫殿遗址、制陶冶铁手工业作坊、车马坑等遗迹享誉全国。在新郑出土的一件春秋初期的莲鹤方壶,可谓中国青铜文化的经典之作,郭沫若等先生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它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和缩影,是“一切社会情形及精神文化之如实表现”。作为人类文明重要载体的陶瓷器,在郑州地区,从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生活用具,到大河村遗址出土的大量品种丰富的彩陶,再到商代原始瓷器的出现,是延续连贯而自成体系的,为数众多的陶瓷器物勾勒出郑州陶瓷文明的发展脉络,尤其是一些重要器物的出土,更奠定了郑州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所有这些对探寻中国早期文明及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围绕“商都”问题的探讨和定位,只是郑州先秦文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标志性环节而已,还需要结合其他的遗迹点及其文明内涵,进行综合挖掘和利用。

其次,秦汉以后的郑州区域,从地缘角度讲,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至今仍留下众多的宝贵遗产,昭示出绚丽多姿的中原古代文化,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郑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集合体,莫过于以儒、释、道文化为代表、多元文化荟萃交融之地的嵩山。在这里汇聚的文物古迹列五岳之首,堪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座丰碑,是中华灿烂文明延续和发展的历史见证。正如少林寺方丈室的一幅对联所言:“古迹林立,阅尽华夏三千年历史;名山纵横,览遍中州八百里风光。”这里有北宋全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900多年前的理学思想首先从这里传播开来,后来逐渐发扬光大,影响中国封建社会达六七百年之久,甚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一直传延影响至今。随着佛教文化在中华大地滋生蔓延,郑州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佛教文化区,历史上这里曾建有众多的寺院。如今的郑州境内,仍有数十座佛寺或石窟寺遗存,如位于巩义大峪沟镇民权村的慈云寺,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七年(64),早于洛阳白马寺。摄摩腾和竺法兰这两位印度高僧初来中国,首先在这里建造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寺院。所以,慈云寺历来被认为是“少林共祖,白马同乡”。该寺鼎盛之时,千佛万佛,钟鼓悬鸣,就连少林寺也难以相比。嵩山区域的寺院就更是密集,过去人们常说,嵩山有72峰,峰下有72寺,素有“三里一寺五里一庵”之称。法王寺是这里建立最早的寺院,也是继白马寺之后建立的第一座寺院。少林寺无疑是郑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寺院,古今繁盛,驰名中外,被誉为中国佛教禅宗的祖庭和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对佛教文化的传播和中国武术的发展起了无与类比的作用。素有“小故宫”之称的登封中岳庙,则是道教传播和发展的圣地,拥有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其中保留下来的众多石刻、碑碣及金属铸器等,不少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那么,在宗教艺术方面,除了以上的寺院建筑之外,还有如巩义石窟寺,寺内代表性的“帝后礼佛图”雕刻,精美生动,保存较好,是我国石窟中现存最完整的石刻艺术珍品,也是难得的北魏后期造像作品,堪称“中郑州历史文化资源的总体评价及开发利用76国一绝”。荥阳的大海寺虽原貌不存,但遗址中出土的佛教造像自北魏至北宋跨越500多年,雕刻技法各具时代特色,其中北魏及唐代造像体态优美、丰润生动的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并不逊于敦煌莫高窟中的佛像造型,东方佛门艺术的神韵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示。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能够真正领略到如此精美艺术雕刻风韵的人们却并不多,知之者就更少。

在科技发展方面,郑州古荥镇汉代冶铁遗址中发现了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冶铁高炉和最早的球墨铸铁,其规模和先进的铸造技术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巩义黄冶唐三彩窑址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唐代烧造三彩制品和绞胎制品的窑址,表明郑州是唐三彩艺术的发祥地,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唐三彩窑址中,面积最大、持续生产时间最长、产品数量最多的窑口,在我国陶瓷考古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他还有铁生沟大型汉代官营冶铁作坊遗址等,充分说明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其冶铸技术在当时已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其他还有国内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建筑登封观星台等,都具有很高的科学和人文教育价值,也是我们今天开展文化交流、发展旅游事业等可利用的宝贵资源。

其他古文化遗迹,如嵩山的东汉三阙,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庙前神道阙,其长篇铭文和内容丰富的画像,自宋代以来受到金石学家和考古学家的重视,再加上其建筑学方面的价值,被誉为稀世珍品。北宋皇陵石刻异彩纷呈,是我国现存独一无二、规模最大的造像群。还有新密打虎亭汉代画像石、壁画墓等,这些遗存从多方面展示了中原古代文化的先进性,以及中原古代艺术精美华贵、浑朴自然的本色,都具有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的价值。

郑州区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优势,形成了其一脉相承具有个性特色的文明发展脉络。虽然许多文化遗迹、遗物严重破损或已不复存在,但目前郑州境内可利用的历史文化资源仍十分丰富,需要有关部门加以重视,并有计划地进行挖掘、整理和宣传。如海内外的郑姓、许姓等家族常来这里寻根问祖,其历史渊源及相关问题,现今仍有郐国故城遗址、郑国故城遗址、郑武公墓、郑庄公墓、郑昭公墓、武公夫人武姜墓、京城遗址、岳村郑氏祠堂、许由冢、许由庙等可利用的资源。在巩义,有康百万庄园、刘振华庄园等为代表的庄园文化,这都是全国其他地区无与类比的。位于嵩山的启母石、崇福宫遗址,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里曾是繁华似锦、游人如织的胜地,今日的景象却是杂草丛生,昔日硕大的柱基石用作墙基,石碑用作案板。这些遗迹点都直接与中原文化的发展脉络相关联,但其开发和利用的程度有些却并不理想,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对已经做过大量工作并产生一定影响的一些遗迹景点区,更要做好整体规划和相互协调。如巩义的庄园最具特色,现有多处具有一定规模的庄园遗存,但除了康百万庄园之外,其他的庄园遗迹仍处于无人问津的散乱状态,并没有很好地维护和利用。再如关于郑氏家族历史的一些文化资源的利用,荥阳、新密、新郑等地都有颇具价值的遗迹。开展这方面的学术探讨及寻根联谊活动,需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协作,构建一个相互支撑的组合文化平台,为扩大文化经济交流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有些有争议的问题,可以通过调查寻访、分析探讨等方式逐步加以解决。只考虑局部利益,实行地方主义,甚至互相拆台,只会造成负面影响。过去这方面的工作,有经验,也有不少教训,需要认真加以总结和吸取。

总之,对郑州历史链条的追忆,并将其中的闪光点进行有机地结合及利用,是这座所谓文明古城的根脉所在,也是历史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从长远来看,郑州所有古迹、文物和遗址的充分挖掘利用,都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所在,这种资源优势是无法取代的。我们要在保护郑州历史文化风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统筹规划,合理利用,树立形象,创造效益。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各有其独自的特色。郑州古都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也应该从长计议,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