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
3537700000064

第64章 论唐都长安乐舞文化的外族因素(2)

胡腾舞与胡旋女的主要区别是舞姿的不同,一个是“腾”,乃急蹴的跳跃腾空,动作刚劲健捷;一个是“旋”,乃飞速的旋转,灵动轻盈。从运动量和美感上来说,胡腾舞要求力道更大,适合男性,因而罕见有女子舞者。正因为胡腾舞过于追求力道,一般人很难达到,故其普及率远不及胡旋舞。

中唐以后,胡旋舞与胡腾舞渐趋衰落,而另一种来自西域的新舞蹈——柘枝舞代之兴盛。柘枝舞源自石国,其首府为柘枝城,今为中亚乌兹别克斯坦首府塔什干。其舞以鼓伴奏,节奏鲜明,气氛热烈,是刚健与婀娜兼而有之的舞蹈,特点是以轻盈灵活的体态和流转含情的眼波,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柘枝舞传入长安,深受朝野的欢迎和喜爱,因而唐代有关柘枝舞的诗歌,其数量远远超过描写其它任何一种舞蹈。诗人章孝标的《柘枝》诗曰:“柘枝初出鼓声招,花钿罗衫耸细腰。移步锦靴空绰约,迎风绣帽动飘飘。亚身踏节鸾形转,背面羞人凤影矫。只恐相公看未足,便随风雨上青霄。”这首诗抓住了柘枝舞“空绰约”、“动飘飘”的优美舞姿和“鸾形转”、“凤影娇”的新颖造型,给人描绘出舞者飘逸轻盈的感觉。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与刘禹锡一起观赏了柘枝舞的精彩表演,其后白居易赋诗一首,诗名叫做《柘枝伎》,刘禹锡则和一首《和乐天柘枝》,两首诗生动地再现了这种异域舞蹈的艺术魅力。

张祜咏柘枝舞的诗最多,比如《柘枝》、《双舞柘枝伎》、《金吾李将军柘枝》等,表现了诗人对此舞的偏爱。

三、外族乐舞在长安的繁荣及其原因

唐代随着中原王朝与西域各族联系的日趋密切,陆上丝绸之路逐渐发展繁荣起来,民族与对外文化的交流走向广泛而又深入。

西域及邻国的乐舞作为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先行者,其激情奔放、新颖独特的艺术风格,给京师长安及中原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受,深深地吸引住了大唐子民。而唐朝是个开放自信的时代,善于借鉴外来文化来丰富创新本民族的文化艺术,在这方面成绩卓着,唐朝的乐舞艺术发展达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顶峰。

西域传来的柘枝舞特受欢迎,沈亚之《柘枝舞赋序》曰:“今自有土之乐舞堂上者,惟胡部与焉,而柘枝益肆于态。”歌舞场上,流行的是胡部新声的节目,其中柘枝舞最受欢迎。“当弦吹大奏,命名柘枝舞”时,观众“皆排目矢座”,无不延颈侧目,引起轰动。

西域音乐也占据了乐坛的霸主地位,明人胡震亨在《唐音癸鉴》中说:“开元末,甚尔升胡部于堂上,使之坐奏,非唯不能厘正,更扬其波。于是昧禁(泛指少数民族)之音,益流传乐府,浸渍人心,不可复浣涤矣。”胡乐即少数民族音乐已经成为唐代朝野乐舞文化的组成部分。

随着境内各少数民族与外国乐舞在长安的广泛传播,到盛唐之际,长安城中醉心于胡人乐舞的人很多,可以说上至皇帝百官,下至黎民工商,莫不受到熏染。史载唐玄宗,“尤爱羯鼓玉笛,常云八音之领袖,诸乐不可为比”。民间百姓对胡乐胡舞也是偏爱有加,元稹《法曲》诗就说到了这种情况:“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外族乐舞艺术给中原带来了冲击,更带来了滋养和补充,其乐舞理论、乐谱舞曲、乐舞人员大量进入长安,对汉族乐舞艺术产生了革故鼎新的深刻影响,使唐代中期的中原乐舞达到鼎盛时期。

任半塘先生认为:“开元以前,中外之声犹可相抗,开元后,胡部新乐益张,华夏旧声已绌,惟民间情况必仍有不同。”

唐代外族乐舞的传入,不仅丰富了京师长安人员的音乐文化生活,而且为中原乐舞带来了创新的机遇,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比如白居易所酷爱大家所熟知的《霓裳羽衣曲》,是唐朝风流天子李隆基创作的,实际上是继承了中原汉族传统音乐,又吸收了西域传入的佛教乐曲《婆罗门》等,在中西方结合的基础上创新出来的伟大乐章。一个发展向上的民族,愈能吸取其它民族的文化来丰富自己,愈能使自己繁荣昌盛,唐代对西域或外国乐舞的吸收、消化与融合,创新了自己的乐舞艺术,使之走向了更高的台阶。

唐都长安的乐舞能够成功地吸收、融合外来民族的艺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历史原因。第一,最高统治者采取了开放兼容的政策。唐代是个自信强盛、青春向上的时代,认为自己有消化一切外来文化为我所用的信心,采取“一切文物亦复不问华夷兼容并蓄”

的方针,对外开放,使东西方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雄才大略的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对国内外少数民族采取了平等的态度。唐玄宗李隆基多才多艺,精通音律,在朝中设立专门教养乐工和舞人的机构,创办“梨园”这个皇家乐舞戏剧学院,广泛吸取西域及邻国乐舞的精华,培养了不少乐舞人才,创造出许多流传千秋的音乐与舞蹈曲目。

当然,吸取外来的乐舞并不是全盘接受,唐朝的统治者还是有所选择的,对那些不适合中原文化的糟粕还是坚持原则坚决抵制的,例如对泼寒胡舞的态度。此舞又叫泼寒胡戏或乞寒胡舞,同胡旋舞一样源自西域康国。北周时已传入中原,唐时也流行一时,唐中宗皇帝就特别喜爱观赏泼寒胡舞。但泼寒胡舞有裸体乞寒的内容,与中华传统礼俗无法相容,于是遭到朝野有识之士的反对。吕元泰、韩朝宗、张说等官员相继上书,认为泼寒胡舞不合礼仪,请求政府明令禁止。据《唐会要·杂录》,唐玄宗接受了大家的建议,诏令:“腊月乞寒,外蕃所出,渐浸成俗,因循已久。自今已后,无问番汉,即宜禁断。”但禁绝的只是其中的裸体表演,其所用舞蹈《浑脱》、乐曲《苏莫遮》却保留下来了。唐朝这种广泛吸取外来文化,同时又重视精品,淘汰次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做法,才真正地使华夏乐舞走向了丰富多彩,灿烂辉煌。

第二,经过北朝隋代的民族融合,中外文化交流已经做出了很大成就,为唐代吸收外来乐舞艺术开创了好的传统。如前所述,十部乐中的九部乐在隋代已经制定,而西域的一些舞蹈也早已传入中原。由于民族融合,西域及邻国的许多艺术人才来到了唐朝长安,在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时,都城长安中有来自西域的流动人口超过万户,其中献艺的乐工舞伎不计其数,宫廷豪门、教坊梨园、酒肆歌楼、街头巷里,无不活跃着他们的身影。这种民族的和谐相处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第三,唐朝国力不断增强,丝绸之路畅通,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取得较大的发展,这也是唐长安城引入外来民族乐舞的一个重要原因。十部乐中的龟兹、凉州、疏勒、康国、安国、高昌等地,都位于丝绸之路的交通线上,在东西文化经济的交流中,它们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长安与西域乐舞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也理所当然地会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