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
3537700000069

第69章 郑和航海奇举从南京启程(1)

杨新华 南京市文物局

郑和是世界航海的奠基人,又是发展航海科技的带头人和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创者。他前后历28年,七涉西洋,打通并拓展了中国与东南亚、东非、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的海上交通,为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和各国人民的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时间最早、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活动范围最广的航海活动。

早在上世纪初,梁启超先生就以“中国之新民”笔名在《新民丛报》发表文章“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颂之曰:“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1918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亦重笔赞颂郑和下西洋“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

南京,作为明代开国的都城,与郑和下西洋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1985年7月,国家有关部门组织海内外专家学者,在北京隆重举行“郑和下西洋50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会议”。会议在南京闭幕。与此同时,中国第一个专门研究郑和的学术团体“郑和研究会”在南京诞生,第一本专门研究郑和的学术刊物《郑和研究》在南京问世。从此,郑和研究渐显欣欣向荣景象。

新世纪第一个10年内的2005年7月11日,是郑和首航西洋六百周年的纪念日,党中央已提出“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的指导思想,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筹备纪念活动,国内的云南昆明、江苏太仓、福建福州、漳平、长乐等地均积极响应并筹备本地纪念活动。而作为郑和下西洋始发地的南京,各级政府和专家学者们在做什么准备,如何迎接这一具有世界意义的日子呢?

一、敢为天下先的历史奇举

《明史·郑和传》载:“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同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据公历推算,永乐三年六月已卯为1405年7月11日,此为郑和首航西洋的日子。世界从这一天起重新改写了航海以及相关的地理、水文、天文、气象、船舶制造、港口沿革、军事、贸易、文化交流等诸学科和问题的历史。而推动这一历史变革的人物便是郑和。这一年,郑和34岁。

郑和率“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的庞大船队,从福建闽江口出发,向西南方向,顺风经10余昼夜,第一站到达占城国。占城,既是国名,又是首都名,位于今越南中南部,中国古籍曾称之为林邑国、占婆国。又继续航行20多个昼夜,到达爪哇。在明代的洪武年间,爪哇就与中国有使节往来。永乐初,又先后有副使闻良辅、中官马彬等出使。

爪哇有东、西二王。当郑和航行于此时,正值东、西二王交战。

郑和船队到达,战胜的西王以为是东王请来的救兵,一涌而上,误杀了船队170余人。真相大白后,西王胆颤心惊,立即遣使谢罪,永乐皇帝念其初犯,且为误伤,一番责备之后,仅令其赔偿黄金6万两。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使命是以古里为终点,所以,离开爪哇后,郑和船队先后经过旧港、苏门答剌、满剌、阿鲁,经印度洋,过锡兰,继续西行访问印度半岛的小葛兰、柯加,最后到达古里。

古里国,旧时被称为西洋大国,位于今印度喀拉拉邦,现名卡利卡特,为印度着名的古港之一。古里国王崇信佛教,郑和首次抵达,奉诏“敕赐其国王,诰命、银印给赐,升赏各头目品级官带。统领大宝船到彼,起建碑亭。”

永乐五年(1407),郑和船队离开古里,乘西南信风,于秋天返回中国。

当年冬季,明成祖命郑和第二次出洋。

郑和船队经占城直驱爪哇,收取西王误杀中国官兵的六万两黄金赔偿。西王因国力衰竭、无力承担,仅献出两万两黄金。中方官员一边进一步追究,一边请示成祖。不久,成祖旨到:“朕于远人,欲其畏罪而已,宁利其金邪!”

告别爪哇,郑和船队直驱暹罗。暹罗位于马来半岛以北,自洪武年间始,就一直与中国保持友好往来。有一年,占城来华使节在返回途中,为风浪所逼,飘泊到马来半岛附近,被暹罗所扣留,强要赎金。后来。苏门答刺与满刺加又受暹罗所欺,甚至夺取了明朝政府赐给的印诰。有一只暹罗使节所乘之船被狂风吹至安南,除孛黑一人而外,均被当地人杀害,后来,还是明朝政府出面,才将孛黑救出,成祖派中官张原于永乐六年八月送其回暹罗,并向遇难者家属抚恤。郑和船队此次来到暹罗,目的亦是调解暹罗与占城、满刺加、苏门答刺等邻国的关系。暹罗国王对郑和一行非常热情,承认了自己的过失,又及时派遣使节向明朝政府进贡物品。

郑和继续乘风破浪,来到印度半岛南端的柯枝国。柯枝国现为印度的柯钦,为天然良港。柯枝国崇信佛教,早年就开始与中国交往,永乐年间来往更为频繁,曾专程请永乐皇帝为其勒石封山。

郑和此次前来,带来了永乐皇帝御制的碑文。永乐皇帝在碑文中写道:“朕君临天下,抚治华夷,一视同仁,无间彼此。”

从柯枝出航,到古里,之后开始返航。返国途中,郑和又在印度半岛南端的锡兰竖立了“布施碑”。锡兰即今日斯里兰卡,“布施碑”至今仍存在斯里兰卡首都伦科博物馆,碑以汉、波斯、仄米尔三种文字镌刻而成,详细记载了郑和等人送去的布施物:“谨以金银织金紵丝宝幡、香炉、紵丝表里、灯烛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养,惟世尊鉴之。总计面施锡兰山立佛等寺供养:金一千钱、银五千钱,各色紵丝五十四匹、各色绢五十匹、织金紵丝宝幡四对、古铜香炉五对、戗金座古铜花瓶五对、戗金座全黄茼烛台五对、戗金座全黄铜灯盏五个……”布施礼品可谓丰厚之极。

郑和船队第三次下西洋是在第二次下西洋归来的三个月后,时为永乐七年(1409)九月。费信记载当时实况:是岁秋九月,自太仓刘家港开船,十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停泊。十二月于福建五虎门开关,张十二帆,顺风十昼夜到占城国。此次下西洋,前后三个年头,直到永乐九年(1411)六月方回到南京,其间所历艰难险阻,可想而知。

郑和前三次下西洋,终点皆为古里。第四次下西洋,郑和船队过古里后,航行25天,穿过阿拉伯海,进入波斯湾,最后到达忽鲁谟斯。忽鲁谟斯位于今格什姆岛,是霍尔术兹海峡中最大的岛屿,为伊朗海港之一。郑和此次远航忽鲁谟斯的目的是:“永乐十年,天子以西洋近国已航贡琛,稽颡阙下,而远者犹未宾服,乃命郑和玺书法往诸国,赐其王锦绮、彩帛、纱罗,妃及大臣皆有赐。”忽鲁谟斯人多信仰伊斯兰教,马欢记叙当地人,“风俗淳厚,无贫苦之家。若有一家遭祸致贫者,众旨赠以衣食钱米而救济之。人之体貌丰伟,衣冠楚楚标致。”

应该说,郑和船队第四次下西洋,是在前三次基础上的一大推进,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第五次下西洋之前,郑和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郑和奏请永乐皇帝批准,在南京龙江天妃宫建造了《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这是因为在第四次下西洋归途中,郑和船队遭遇风暴,多亏海神妈祖保佑才得以平安归来,为了酬报妈祖所致。另外,出航前夕,郑和又到泉州朝拜,并刻下了传世的《郑和行香碑》。之后,郑和船队才浩浩荡荡,踏上第五次下西洋的征途。这是永乐十五年(1417)五月,距离上一次归来已经两年多了。

郑和船队此次远航,主要任务之一便是护送十九国使臣安全回国。因此,整个船队一再分航行。所谓分航行,就是约定一个集中的港口,分由几个副使,率领若干艘船只,朝几个方向分别去访问一个或几个国家,然后再回来集中。这一次分,有的船只到了非洲的木骨都束、不剌哇和麻林等国。木骨都束就是今天索马里的首都摩加迪沙,不剌哇国是今索马里的布腊瓦,麻林国是今坦桑尼亚的基尔瓦基西瓦里。他们的使节两年前到中国,这次,郑和奉命护送其回国。另一分船队,从古里直驰阿拉伯半岛的祖尔法尔、阿丹和剌撒等国。

永乐十九年(1421),郑和整整五十岁。经过前五次锻炼,他已经是一位具有丰富经验老练的航海家了。这一年,他开始第六次下西洋,主要使命是护送16国使节回国。

郑和又一次来到非洲,来到木骨都束,他举行过一次宴会,在当地一时传为佳话。研究郑和航海的香港学者陈存仁先生记叙道:郑和要结识当地国王,在他们的船队大船上,设宴款待国王。

“当时,木骨都束国王欣然赴宴。郑和就赐国王以珍贵宝物,国王一一拜受……”之后,木骨都束国王提出要在王宫举行宴会,回请郑和。但是,“国王没有宴客的器皿、桌椅、屏风等等,要求郑和将这些设备一一送给他。郑和一口答应了,连餐桌上的桌围、椅帔都送给了他。”结果,不仅宴会举行得异常圆满,连宴会的仪式也是模仿了中国的传统习惯。

这次出航,郑和还到了慢八撒和竹步等国家。慢八撒就是现在的蒙巴萨港,是肯尼亚的着名海湾。竹步国位于今索马里朱巴河口一带。“永乐中,常入贡。其地户口不繁,风俗颇淳。郑和至其地。地亦无草木,垒石为屋,岁多旱。”

永乐二十二年(1424),郑和奉命赴旧港作短期出使,归来时,永乐皇帝已经去世。永乐皇帝朱棣是在第五次亲征漠北故元势力时去世的。朱棣的去世,对于郑和的航海事业无疑是一个打击,因为正是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一贯主张与坚持发展中国与西洋各国的友好关系,才得以使郑和六下西洋。

朱棣去世后,由他47岁的太子朱高炽(仁宗)继位。一上台,仁宗便宣布停止下西洋活动。洪熙元年(1425)二月,仁宗皇帝任命郑和为南京守备。其时,明都已被迁往北京,因为南京有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所以南京作为留都,在形式上仍保留一套中央行政机构。郑和在南京守备任上长达五六年之久,做为历次下西洋的主要统帅,郑和面临着来自各方面反对下西洋的人们的攻讦。

宣德五年(1430),宣宗皇帝排除一切反对势力,再次起用郑和,重整旗鼓,准备七下西洋。

此次出使西洋,郑和已年届60致仕(退休)之年。出海前,他分别在江苏太仓刘家港和福建长乐竖立了两方碑刻,详细记叙了前六次下西洋的经过。他配备的助手阵容也很强大,除与王景弘并列为正使之外,副使竟达七人之多。时隔不久,在长乐的石碑上多出了李兴、张达、吴忠三个副使。其中,张达在刘家港石碑上的职务是右少监,而到了长乐石碑上却已升为副使太监了。

在这次出使西洋中,《瀛涯胜览》的作者马欢、《星槎胜览》的作者费信和《西洋番国志》的作者巩珍,也都随船远航,为郑和船队第七次下西洋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史料。

宣德五年闰月十二月(1430年1月)六日,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船队,正式从南京龙江湾起航,以清和、惠康、长安、安济、清远等为首的大小200余艘船只,载着27550名官兵、工匠、医士、船员等,浩浩荡荡地向长江口驶去。半个月后,船队在刘家港聚齐,出长江口。宣德六年(1431)二月二十六日,抵福建长乐太平港。为补充人员、物资和等候东北风,船队在长乐太平港停靠了近10个月。这一年的十二月九日,郑和船队离长乐,出五虎门,踏上了远航的征途。

首站占城,停留了半个多月,继于宣德七年(1432)正月十一日启航,向爪哇、旧港、满剌加、苏门答剌、古里等地,又分两支分别驶向木骨都束等非洲国家和祖法儿等阿拉伯半岛国家。

宣德七年十一月十八日到达古里,停留4天,又经过35天航程到达忽鲁谟斯。宣德八年(1433年)二月十八日离开忽鲁谟斯,三月十一日回到古里,在古里停留9天,便开始返航。

从郑和下西洋的全过程来看,古里是沿途各国中最重要国家之一,以前每次经过,都要举行“击掌定价”,“快则一月,缓则二、三月”。这是这一次,来时停留4天,返回时也仅停留了9天。更令人费解的是,3月份从古里返国,即从西向东行,正值东风劲吹季节,逆风行舟,寸步艰难。

其实并非令人费解。原因是郑和在古里病故了,庞大的船队失去了主帅,当然要尽量缩短在外逗留的时间。

郑和自34岁始,献身于祖国的航海事业,至62岁逝世于海上,可谓以身殉职,重若泰山。郑和为航海事业奋斗终身的精神,将永远记载在中国和世界的航海史中!

二、郑和航海事业的发祥地

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的“龙江宝船厂遗址”是郑和七下西洋的发祥地。郑和下西洋的船只多在此修造。

在《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国》图册中,首页首图便是龙江宝船厂,龙江宝船厂遗址在南京秦淮河入江口的西侧,即今南京城西北方向的下关三汊河附近。

据曾在龙江宝船厂任职的李昭祥在《龙江船厂志》中称:“龙江船厂东西长460米,南北长1180米,有塘七处。塘就是比较工整的长方形船坞,目前尚存有上四坞、下四坞、六墉和文字大墉等4处遗址,一般长500米,宽40至60米不等,隔一道江堤与夹江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