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养生学
3543000000037

第37章 保健针 灸 按摩(4)

(十一)点环跳

先用左手拇指端点压左侧环跳穴10次,再用右手点压右侧环跳穴10次,交叉进行。常用此法可以舒筋活络、通利关节,具有防治坐骨神经痛、下肢活动不利、腰膝酸软的作用。

六、预防疾病按摩法

(一)预防伤风感冒、鼻塞流涕

通过按摩可以益气固表,提高抗病能力。具体按摩法如下。

1.搓大鱼际 大鱼际位于拇指下方,肌肉隆起处,用两手上下交替搓摩大鱼际。

2.按揉太阳穴 太阳穴位于眉梢与外眼角向后约1寸的凹陷处。用两手中指分别按摩左右太阳穴。

3.推摩双颊 用手掌向上推摩两侧面颊,推摩轨迹如一个“O”型。

4.刮擦鼻 用双手两大拇指在鼻梁两侧自上而下刮擦。

5.按揉迎香 迎香穴在鼻翼的两侧,鼻唇沟内平鼻中点处。用两手食指分别按住迎香穴按揉。

6.按摩风池 风池穴在头项后面大筋两旁与耳垂相平处,用食指、中指一起按摩风池穴。

(二)开窍醒脑,缓解压力

1.印堂回春法 印堂穴是人体经外奇穴,位于两眉连线的正中间,《达摩秘功》记载此法为“回春法”之一。常按此穴具有良好的清神宁脑的作用。具体做法是先将中指放在印堂上,用较强的力量点按10次,然后再按顺、逆时针揉按20~30圈。

2.按揉神庭法 神庭为督脉之穴,位于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具体按法是以拇指按揉神庭穴30~50次。常按此穴对神经系统有很好的调理作用,有消除头痛头昏、开窍醒神的作用。

3.分推坎宫法 坎宫位于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处。具体做法是以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30~50次。常推此穴具有醒脑明目,防止头昏头痛的作用。

(三)防治耳鸣耳聋

(1)摩擦双手至温热,再摩擦耳轮20次。

(2)以拇指与食指向下拉耳垂5次。

(3)食指、中指与大鱼际对合向上提拉耳尖10次。

(4)四指与掌心对合向后推拉耳轮10次。

(5)五指点压眼部穴位,从眼部向上推至脑后。

(6)点压风池顺逆时针揉15圈。

(四)益气健脾,增强脾胃功能

(1)施术者用温水沾湿拇指桡侧指腹,放在对方拇指桡侧缘赤白肉际外,自指尖推至指根30次。

(2)用掌心或四指并拢,按顺时针方向,揉摩整个腹部30次。

(3)用拇指指腹揉足三里100次。

(4)捏脊:俯卧位,施术者用双手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捏紧脊柱皮肤,自下而上,边捏拿边向前推进,自长强穴到大椎穴为1遍,每次3~5遍。为了加强刺激作用,每捏3次向上提拿1次。此法多用于儿童。

(五)养肺宣肺,平肝健脾

此法多用于儿童保健。

1.清肺 肺穴在无名指掌面。施术者用温水沾湿拇指桡侧指腹,自指根推向指尖。

2.平肝 肝穴在食指掌面。自指根推向指尖。

3.清天河水 天河水穴在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到肘横纹成一直线。施术者用食、中二指并拢,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用力要均匀,向前推动,不可歪斜。

经上方法每日做2次,10天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多吃疏菜、水果、多喝水。

(六)宁心安神,益神健脑,润肠通便

此法多用于小儿保健。

1.宁心安神 施术者先揉摩两手十指面,再用拇指指腹在小儿十指指腹面按顺时针方向揉约2分钟,然后将小儿抱起,俯在大人肩部,再用食、中、无名指三指并拢,轻轻有节奏地叩拍督脉,自大椎向下经心俞、隔俞、肝俞直至尾骶部,拍2~3分钟,在相当于心肺部位,可改用空掌拍。

2.益神健脑 先将小儿的小指屈曲于掌心,施术者用拇指或中指指腹左右揉二马穴30~60分钟。二马穴位于手背无名指与小指的指掌关节之间的凹陷处。

3.润肠通便 要求在按摩前,放松精神,排除杂念。

(1)摩神阙:双手掌心搓热后对准神阙穴,以摩法先顺时针再逆时针各做50次。

(2)揉天枢:中指点揉天枢穴,顺、逆时针各50次。

(3)按足三里、上巨虚:用拇指或食指揉按两穴各1分钟。

经上方法每日做2次,10天为1个疗程。

(七)平肝降压

近年来高血压已成为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高血压除了药物治疗和情绪调节外,自我按摩降压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防治保健方法。

1.推头 用两手大、小鱼际按住头部两侧揉动,从太阳穴揉到风池穴,然后再改用两手拇指揉风池穴,以达到酸胀感为宜。

2.抹前额 取坐位,双手食指弯曲,用食指的侧面,从两眉间印堂穴沿眉外抹到太阳穴,至少10次。

3.顺气 双手平放于胸前,掌心贴胸部,用鼻深吸一口气,然后用口呼气,双手慢慢向下抚到小腹部,反复做10次。

4.浴腰 两掌手指并拢,紧按腰背脊柱两侧,从上往下挤压到臀部尾骨处,反复做20次。

5.捏手掌 血压急剧上升时,可以捏手掌作为紧急降压措施。具体方法,先从右手开始,用左手的大拇指按右手掌心,并从手掌心一直向上按到指尖,然后返回掌心,直到每根指尖都按到为止。然后以同样方法按左手掌。

(八)缓解血管痉挛,疏通经络

此法用于中风、颈椎病,及有高血压病史出现头晕、乏力、手脚麻木症状的防治。

1.按摩肩颈部和头面部 用手指拿捏患者肩部的斜方肌和相关的督脉、大肠经、膀胱经、三焦经等;再用手指按摩患者肩颈部的肌肉和天柱、风池、哑门、肩井、廉泉等穴;用手指按揉患者头面部的肌肉及百会、印堂、囟门、太阳、人中等穴。

2.按背腰部 施术者以手掌或掌跟揉按患者背腰部的竖脊肌、腰方肌、脊柱及相关的督脉、膀胱经。

3.按上下肢 先按摩上肢,用手指拿捏、按揉患者患侧上肢的肌肉和天府、曲泽、手三里、内关、外关、合谷等穴;然后按摩下肢,用手指拿捏、揉按患者患侧下肢的肌肉和血海、委中、足三里、涌泉等穴。

4.按摩胸腹部 揉按患者胸腹部的肌肉和华盖、膻中、玉堂、中脘、天枢、气海等穴。

七、按摩养生的一般顺序

人体的经脉中有8条经脉通过头面部。头面部是人体比较敏感的部位,背部督脉是诸阳经经脉的总纲,背部腧穴又是协调脏腑功能的主要刺激点,所以最佳按摩养生的程序:先背部、后头部。

周身按摩顺序一般为:受术者俯卧位,先按摩背部、下肢后侧;然后受术者仰卧位按摩上肢、胸腹部、下肢前侧,最后按摩头面部。

八、按摩养生的注意事项

按摩前要做好思想准备,保持心平气和,思想集中,全身不要紧张,要做到身心都放松;术者要求做到取穴准确,掌握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和操作手法,以求取穴准确,手法正确;按摩时可选用一定的药物做润滑剂,如按摩乳、茶油、滑石粉、香油等均可;按摩时要做到用力恰当,按摩手法力度要先轻后重,轻重适度。因力量过小起不到应有的刺激作用,过大又易产生疲劳,易损伤皮肤;按摩时要循序渐进,次数要由少到多,推拿穴位可逐渐增加;按摩要持之以恒,无论用按摩来保健或防治疾病,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须积以时日,才能逐渐显出效果来,所以应树立信心、耐心和恒心,不可操之过急;按摩要掌握其保健的时间,每次以20分钟为宜,如清晨起床前和临睡前各做1次为佳。

在按摩中,应注意观察被施术者自身的各种反应,并进行适当的调整。从未做过按摩的人,肌肉对疼痛的忍受度较低,尤其是接受脚底按摩的人,按摩后的一两天肌肉往往还会继续作痛。应注意持续的疼痛并不等于见效,如果疼痛持续,首先要查看被施术者身上是否出现瘀血,有可能是按摩过程中弄伤了血管,引致内出血,另外,也可能是骨骼错位,如有此现象应立即求助专业人员给予正确处理。

过饥、过饱、酗酒或过度疲劳时不宜进行按摩;按摩后出汗时,应注意避风保暖,以免感冒;如急性发炎、创伤、皮肤病、癌症,或近期做过手术,按摩时一定要避开这些部位;对于孕妇、糖尿病、心脏病、多发性硬化病、静脉曲张和关节活动受阻的人,应对有关身体状况更加留意;对于脚部受伤或瘫痪的人,虽不宜进行足底按摩,但可做手部或耳穴按摩。

九、按摩养生的禁忌

按摩虽能舒筋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散瘀、调和阴阳,具有很好的保健养生效用,但有些情况不能采用按摩法,否则会影响病人的身体康复,贻误治疗时机,要特别注意。

(1)患急性传染性疾病:流感、乙脑、脑膜炎、白喉、痢疾及其他急性传染病。

(2)急性炎症:如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炎、急性阑尾炎、蜂窝组织炎等。

(3)某些慢性炎症:如四肢关节结核、脊椎结核、骨髓炎等。

(4)严重病症:如严重心脏病、肝脏病、肾脏病、肺病等、恶性肿瘤、恶性贫血、久病体弱、消瘦虚弱的人、血小板减少性紫癫的病人、大面积的皮肤病或患溃疡性皮肤病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