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街角的老北京
3553800000021

第21章 旧时光(2)

南城除了穷苦人多还有就是“三子”多,哪三子呢?戏子、窑子、举子,先说举子。举子多自然是因为南城会馆多,会馆就相当于现在的驻京办,那个时候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北京有这么一句老话叫“臭沟开、举子来”,什么意思呢?因为老北京清理下水道都是在春天,因为天暖和了,下水道里的臭淤泥都解冻了,好清理,所以这叫“臭沟开”,而这个时候也是各地的举子们进京赶考的时节,所以叫“举子来”。那个时候交通不便,举子们来到北京赶考,一路上舟车劳顿,甚至还要翻山越岭,同一个地方的举子大家结伴进京,互相还有个照应,来到北京都住在本地的会馆,也是出于同乡的情谊。现如今南城名气最大的会馆当属湖广会馆,但是它早已失去了会馆的功能,成为了一处餐饮、娱乐的场所,来这里听听戏、品品湖广菜倒是不错的选择。

说到南城的第二子就是“窑子”了,其实窑子并不是妓院的统称,老北京只有低档的妓院才称为窑子。而一说到南城妓院的聚集地,我想没有人不知道八大胡同的,八大胡同说的不是一条胡同,而是八条胡同的统称。老北京话管“逛胡同”特指为逛八大胡同,所以遇见正宗的老北京人,您嘴里可得有个把门儿的。

韩家潭现在叫韩家胡同,这就是当年八大胡同其中的一条,这条胡同在全盛时期云集了二十多家妓院,而且还是以“相公堂子”出名,什么叫“相公堂子”呢?这就是老北京的男同性恋场所。

当时的妓院不光有妓女,也有相公。据说相公不光要长得眉清目秀,说话的声音都是细声细语的,培养一个相公成本很高,不光要起居奢华,还要敷药保养。其实当年在老北京的窑子里有不少的专业术语,现在您看古装电视剧还能听到,但是问您是什么意思,估计知道的就不多了。比如说“大茶壶”,这说的是窑子里伺候人的男仆人,为什么叫大茶壶呢?因为那会逛窑子的客人都是在窑姐的房间里单聊,免不了喝茶,茶喝完了怎么办呢?您不能像在饭馆一样叫小二的过来续茶啊!因为客人在单间里呢!于是他就拿茶壶盖儿敲茶壶,男仆人一听就知道该伺候着了,所以窑子的男仆叫大茶壶。窑子里的妈妈叫“老鸨子”,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认为鸟分善恶,恶毒的鸟有一种叫“鸩鸟”,饮鸩止渴就是说的这种鸟毒,但是鸩鸟是公的,母的叫鸨,这多形象啊!干这行就得歹毒,拐卖妇女、逼良为娼,好人干不了,所以旧社会窑子里的妈妈叫“老鸨子”。还有“搞破鞋”,说的是老北京最低贱的妓女,她们往往姿色不佳,入不了妓院,只能在自己家里行苟且之事,老北京也叫“暗门子”,但是为了招揽生意就得做广告啊!于是她们就把自己的一双绣花鞋挂在门口,大伙一看这个就明白这家是干什么的了。绣花鞋常年在门口挂着,日晒雨淋的渐渐就破了,所以老北京管她们叫“破鞋”。

说完了举子、窑子,下边该说戏子了。戏子聚集南城也是有历史原因的,清朝实行满汉分居,其实严格地说应该是兵民分居,在旗的旗人住内城,不是旗人的住外城。内城不允许娱乐,所以老北京的戏班、戏园子都聚集到了南城,而在南城众多的戏楼当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正乙祠大戏楼,第一,它是北京城里现存最老的戏楼,明朝始建;第二,它是分上下两层的戏楼,演神仙戏的时候,仙人可以从天而降,这一点也许您会不以为意,但我给你打个比方您就知道它的级别了,故宫里的畅音阁大戏楼也是分层的,这都跟皇上家是一个级别了;第三,它是现在还在演出京剧的古戏楼。

旧社会一说戏子,都带有鄙视的口吻,因为学戏的人出身不高,而且文化有限,但是现在今非昔比了,京剧被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演员也不再是低学历的底层百姓了。正乙祠戏楼现在的当家演员刘欣然就可以说是一个才子,北大毕业,因为喜欢京剧才投身了梨园行,论扮相、论身段、论唱腔都没得挑,尤其是扮上戏之后真能叫不少姑娘都汗颜。而且正乙祠戏楼虽然游客来的不少,但是人家并不是以打戏引人,而是以唱功戏为主,人家的理念就是,老外不见得就只看武打,真正的艺术都是吸引人的。

东富西贵南贱北贫,说了这么多,就差北贫没说了,按说老北京北城那是正黄旗和镶黄旗的地盘,地位不低了,可是到了清末的时候,铁杆庄稼一倒,这些遗老遗少们断了钱粮,就只能靠变卖家当过日子了,所以就越来越贫穷,因为他们倒卖家当还催生出了一个行业——打小鼓的,这小鼓也就是瓶子盖大小,用藤条一打,声音清脆,他们专去北城,为什么啊?因为他们不是普通收废品的,只收古玩,他们知道北城大户人家里有货,而且为了脸面又不好意思拿到街上去卖,一听见打小鼓的就叫进家里卖,这也是为了顾全脸面,正应了那句话“脸比命值钱”。您说他们穷吗?那是真穷。但人家身份在旗,即便穷也不能说人家低贱,哪怕家里的被窝都当了,这些旗门儿大爷出门也得穿得倍儿体面,这就是北贫的由来。

北京的端午

说到儿时对端午节的记忆,首先映入脑海的应该是粽子的味道。端午的头几天大人们已经把江米、小枣、苇叶子全都准备妥当了,端午节当天去上学的时候,奶奶已经坐在院子里开始包了,等到中午放学,满胡同各家各户都飘来了粽子的清香。虽说家家都包粽子,但也免不了礼尚往来,街坊邻居要互相馈赠一番,我们这些小孩就是交流的使者,家大人拿个碗,里面放上几个粽子,会告诉孩子:“去!给西屋的大爷送去!”孩子们对于这种事当然也乐此不疲。

而稀奇的是,包粽子用的原料各家各户都是一般无二,可是每家做出的味道还是不一样。中午美美地吃上几个大粽子,孩子喜欢甜食,甚至觉得味道不足还要蘸着白糖吃。粽子的甜美还在唇齿之间,下午上课时老师便会不失时机地给我们讲端午的来历,因为端午的节俗有了粽子这么一个代表,我们倒也乐得听听它的历史。

关于端午的来历其实传说甚广,端午节也是中国名称最多的节日。“端”乃是开端之意,而“端五”就是五月开端的第一个初五,民间传说因为唐太宗李世民的生日是五月初五,为了避讳才改成“端午”,这种说法由来已久,但鄙人倒觉得不足为信,若是为了避讳,那中国的数学里是不是也要避掉“五”这个数呢?实则是因为按照中国古老的天干地支,在十二地支里,“五月”也是“午月”,再加之“五”与“午”又是同音,所以得名“端午”。

端午节纪念屈原这是尽人皆知的事情。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生于湖北秭归,有满腔的爱国之情和广博的才学,受到了楚怀王的器重,担任左徒之职,这个职位仅次于宰相;但不料想屈原遭到佞臣嫉妒,楚怀王听信谗言从而疏远屈原,太子兰当政之后干脆就把屈原流放了,在流放途中屈原听闻秦国连连打败楚国,屈原感到万念俱灰,写下绝笔《怀沙》之后,于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自尽。后来百姓们得知,争相驾船相救,从此演变出了端午的龙舟竞渡,但当时的乡亲们最终还是没有把屈原救上来,所以百姓怕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往江中投粽子,这种民俗食品也登上了历史舞台。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说屈原本不是投江自尽的,而是被暗杀的,暗杀的人把屈原装进了一个口袋里,又在里面塞了大量的石块,然后系上袋口投入江中,百姓有人看到这一幕,但是谁也不敢说,于是做出了粽子这种食品以示暗喻,包粽子用的苇子叶就是口袋,里面放的小枣代表石块,放在水里煮就代表屈原是这样被扔进江里的。这种说法在民间也流传甚广,但是鉴于屈原的气节,大家还是愿意相信屈原是自己怀石投江而并非被人杀害。

除了纪念屈原,还有一种说法是端午为纪念曹娥。曹娥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大孝女,她的父亲在汉安帝永初二年(108年)五月初五迎波神的时候被卷进了江里,曹娥沿江哭号不绝,连续数日之后才找到父亲浮上来的尸体,曹娥的这种孝也感动了世人。这两则故事是儿时听得最多的,长大之后再想来,端午其实也不失为一个以“忠”和“孝”为主题的节日。

在北京端午节也叫作“讨债节”和“谢师节”,因为北京讲究“三节”,也就是正月节(春节)、五月节(端午节)、八月节(中秋节)。老北京的小买卖一般很少有赊账的,因为本小利薄需要马上回笼资金,但是大生意可以赊账,不过清账也有规定,就是每年这三节是算账的日子,端午节在三节之内,所以也叫“讨债节”。而“谢师节”也关系到老北京的民俗,旧京拜师学艺讲究三年零一节就可以出师了,而这“一节”说的正是端午节,受师父三年多的教导,学会了吃饭的本事,理所应当学成之后设摆谢师宴,这就是“谢师节”的由来。

说到老北京端午的习俗可谓五花八门,装饰上有五毒荷包,就是绣着蝎子、蜈蚣、蟾蜍、壁虎、长虫(蛇)的荷包;手腕上系五彩绳;门口贴剪纸的葫芦,这个一般旧京的妇女都会剪,用彩纸剪成葫芦形,再在葫芦上剪出五毒的图案,寓意五毒都被收进了葫芦里,保佑一家平安,而葫芦又有福禄的谐音,寓意吉祥。端午节正是毒虫活跃的月份,这些装饰也是寄托了百姓祈求平安的心态。

斗草也是端午特有的习俗,端午是采草药的时节,斗草也分“文斗”和“武斗”,文斗就是对花草的名字,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就有关于斗草的描写;而武斗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北京孩子叫——拔老根儿,用叶梗或是草扣在一起互相拽,看谁的先断。清代的《群婴斗草图》描绘的就是这样的景象。但是我们小的时候又有了新招,为了自己的老根儿百战百胜,有用盐水泡的,更有甚者放在鞋窠里,效果固然不错,但味道也难以恭维。

有句老北京话叫“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这就要提到旧京的一样东西了——蛤蟆墨。端午节当天一大清早,人们就去郊外河边逮癞蛤蟆,拿回家往蛤蟆肚子里塞墨,那时候用的不是墨汁而是墨块儿,然后把塞了墨的癞蛤蟆放在太阳下晒干,现在看来手段有些残忍,但早年间都说这样的墨能治病,当然是真是假亦或药效如何,我不敢妄言,此事并非我所亲眼见到,也只是听老辈儿人提及而已。

秋高气爽重阳登高

老北京历来有“秋老虎”一说,即便眼瞅都立秋了,天儿也未见得凉快,只有到了重阳节,才真的是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在三伏天里闷了一夏景天儿的北京城似乎终于可以喘口气了,而生活在北京城的人们这个时候是打心眼儿里往外透着那么高兴。北京人冬天有猫冬的习惯,其实夏天大伙也懒得出门,当暑气全消的重阳节来临之时,也是大家想出去活动活动的时候了。

重阳节的习俗很多,最重要的一项恐怕就是登高了。说到登高的来历大多出自神话故事,比如在梁朝的《续齐谐记》中就记载了一则故事,传说在东汉的时候,河南有一条汝河,河里边有个怪物,叫瘟魔,每年农历九月九日都会出来祸害人,在人间散播瘟疫。离汝河不远的小村里有一位叫桓景的年轻人,父母就死于一场瘟疫,自己也大病一场。为了报仇,他寻访高人,终于遇到一位仙人教他除妖之法。学成下山之时,仙人送他一柄宝剑、一包茱萸叶、一壶菊花酒,告诉他这都是辟邪的宝贝,让他赶回家去降妖除魔。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这天,按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妖的准备。中午时分,瘟魔出现,因为瘟魔怕茱萸叶和菊花酒,所以百姓们毫发无损,桓景用学来的本事除掉了瘟魔,从此重阳节留下了登高的习俗。

由此可以看出重阳登高是为了驱邪避祸。其实妖魔之说是不足为信的,不过纵观中国的历史文化,我们的祖先早已经意识到了一点。季节交替的时候人确实容易患病,于是大家当然期盼能够平安地度过天时的交替,瘟魔不见得就是某种怪兽,这不过是古人把自然对人的影响戏剧化了而已。但是抛却这些神话故事不提,单说时节,重阳秋高气爽,确实也是登高赏景、爬山锻炼的好时节。

对于登山我一直也情有独钟,在北京也确有几处登高赏景的好去处,首推的当属西山八大处。八大处因为山中的八座佛寺而得名,但是让八大处蜚声海内外的却是二处灵光寺,因为灵光寺中珍藏着一颗珍贵的释迦牟尼佛的牙齿,堪称国宝。站在八大处公园门外驻足远眺就可以看到群山环抱之中有一座宝塔,那里便是二处灵光寺。灵光寺始建于唐代,当时叫龙泉寺,后来经过辽代、明代的扩建和重修,明朝成化十五年重修之后,明宪宗朱见深赐名“灵光寺”,这个名字就一直用到了今天。

如今从二处灵光寺通往三处三山庵的路上有一座红门,穿过那道门回身观瞧,可以看到门楣上有一块长条的石匾,匾上写着“敕建灵光寺”,这几个字便是朱见深所题。在灵光寺的跨院里有一座残破的塔基,这里就是辽代修建的招仙浮屠的遗址。所谓浮屠其实就是佛塔,正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中的七级浮屠就是七级佛塔的意思,原本佛祖的牙齿就珍藏在这座招仙浮屠里面,而发现佛牙还是因为义和团与洋人的一场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