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乾陵文化研究(三)
3561100000034

第34章 两方新公布的武氏后裔墓志铭考释(1)

拜根兴

与武则天家族关联的墓志铭,现在知道的有《攀龙台碑》、《武懿宗墓志铭》、《武嗣宗墓志铭》、《唐故昭武校尉延州金明府折冲上柱国武君(龙宾)墓志》、《大唐左卫高思府果毅都长上谯国公夫人武氏墓志》、《唐朔方军节度副使金紫光禄大夫行光禄卿上柱国五原公燕王慕容公故妻太原郡夫人武氏墓志铭》、《顺陵残碑》、《贺兰敏之墓志铭》、《故河东节度散将守左金吾宁州三会府左果毅都尉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武府君墓志铭》、《唐故节度散将骑都尉试左金吾卫大将军兼奉诚军押衙太原武府君墓志并序》、《贺州刺史武府君墓志铭》、《武希玄墓志铭》、《维大唐武公墓志并序》、《唐故武君之铭》、《唐故寿阳武君墓志铭并序》等。对于这些墓志资料,先学同好梁恒唐[1]、马志强[2]、杜文玉[3]等先生依据现存文献史料,或者专文论述,或者不同程度涉及,比较清晰地勾画出武氏家族的繁衍、发展兴衰脉络。下文针对两方新公布的武氏家族女眷墓志铭,即《大唐故武夫人墓志铭》、《故沛郡夫人武氏墓志铭》,希望通过征引其他资料考证铭文,为武则天家族的研究增加新的资料,使相关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一《大唐故武夫人墓志铭》《大唐故武夫人墓志铭》拓片照片发表于赵君平编《邙洛碑志三百种》[4]一书。据该书前言及笔者考察,此墓志铭为首次面世,至今未见其他着作征引或涉及。墓志铭撰写、书丹者不明。长、宽均为645mm,共有23行,每行23格,全文共有483字,其中包括年、月、日、天、载、初等武周时期所造字。

墓主武夫人,不言其名,为“圣母神皇之堂兄,淄州刺史之长女”。按:武则天之父武士彠兄弟四人,即武士棱、武士让、武士逸、武士彠,武士彠年龄最小。杜文玉教授依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书研究,武士让生四子,即武怀亮、武守官(字惟良)、武怀道、武弘度(字怀运),而武弘度官淄州刺史[5]。就是说,墓主为武则天二伯父武士让的小儿子武怀运(初唐人多以字称)的长女。

关于武怀运其人,史书记载武士彠死后,武则天的同父异母哥哥武元庆、武元爽,以及堂兄武惟良、武怀运“皆不礼于杨氏,杨氏深衔之”[6]。武则天为皇后,其母杨氏“置酒,酣,谓惟良曰:‘若等记畴日事乎?今谓何?’对曰:‘幸以功臣子位朝廷,晚缘戚属进,忧而不荣也。’夫人怒,讽后伪为退让,请惟良等外迁,无示天下私。繇是,惟良为始州刺史;元庆,龙州;元爽,濠州,俄坐事死振州”[7]。乾封元年(666),惟良、怀运兄弟参与高宗封禅大典来到泰山脚下,后从至京师长安。此时唐高宗宠爱韩国夫人之女贺兰氏,并封其为魏国夫人,武则天妒忌并想解除此祸患;恰好惟良、怀运兄弟向皇帝献食,则天密令放毒药于贺兰氏食中,贺兰氏因此暴死。这样,惟良、怀运兄弟成为替罪羊,高宗下令诛杀武氏两兄弟。依据《唐律疏议》卷18记载,“诸以毒药药人及卖者,绞;即买卖而未用者,流二千里”。可见,武则天假惟良、怀运兄弟之手,不仅解除了逐渐滋生的威胁,而且武氏兄弟也受到应有的惩罚,取得一箭双雕的效果。当然,事情并没有结束。武则天鼓动朝臣们上奏,唐高宗忍无可忍,改惟良、怀运兄弟姓“蝮”氏。又由于武怀运长兄武怀亮妻善氏此前“尤不礼于荣国,坐惟良等没入掖庭,荣国令后以他事朿棘鞭之,肉尽见骨而死”[8]。史书没有记载武怀运妻子对待杨氏的态度,但程度可能与善氏有别,因而受到惩罚亦当是肯定的。武怀运的妻子受到惩罚,他的女儿的情况如何呢?

按照墓志铭记载,作为武怀运之女的武夫人咸亨三年(672)死亡,享年26岁,而其父乾封元年(666)被杀,当时武夫人已经20岁了。依据唐人女子结婚的总体年龄结构,已经20岁的武氏应当已经出嫁,如此受其父亲的影响相对应小一些。墓志铭云:“夫人幽闲恒性,婉淑含芳,容德兼修,贞坚独谅。弄瓦之岁,早闻紃组之工,在丱之年,即明箕帚之礼。洎作嫔君子,为鲁夫人,便偶德于梁鸿,亦和鸣于陈凤。端庄自肃,浣濯斯勤。侍巾幯而不渝,饬弦綖而匪怠。固以羽仪内阃,领袖中闺。钟法都礼之风,姆训妇容之德。而彼苍不愍,中路多违,涕琼之梦俄交,分剑之悲及。”就是说,墓志铭验证了我们的推测,武氏出嫁鲁氏。但从整个墓志铭看,此鲁氏何许人?他与武氏结婚后是否生育?墓志铭没有提及,在此也只好存疑。按照一般的情况,其父母“犯罪”,而且引起皇帝震怒,下令改姓出籍,这在当时是非同寻常的事情。作为罪犯的长女,虽然已经出嫁,但受到各种各样的牵连当是肯定的。武氏在其父被杀事件发生六年后去世,尽管没有确切的史料证实武氏之死和其父被杀事件是否有牵连,但可以肯定其中或许有一定的关系。墓志铭又载曰:“粤以咸亨三年五月十日奄捐私馆,春秋廿有六。呜呼哀哉!即以载初元年壹月十八日迁窆于城南龙门原,礼也!”也就是说,咸亨三年武氏死亡,载初元年(690)迁葬到洛阳城南龙门原。墓志铭中提到的“私馆”在何处?死后埋葬在哪里?铭文中没有说明,查阅其他史书也不得其解。但从墓志铭文中没有标明“洛阳”或“东都”,只是说出“城南龙门原”字样判断,武氏死亡后所埋葬地点很可能就在东都洛阳。天授元年,武则天“太后享万象神宫,赦天下。始用周正,改永昌元年十一月为载初元年正月,以十二月为腊月,夏正月为一月”[9]。虽然现在已不能看到这次大赦所发布的赦文,但却正是这次大赦天下,作为武氏家族人士,曾经是“罪人”的武怀远长女,才有可能得到批准迁葬。墓志铭铭词曰:“瑶台之英,宝魄之精。兰熏桂馥,月炯霜明。幽闲夙着,婉顺天成。有容有礼,载芳载贞。言配其德,寔和其鸣。泣琼留梦,分剑伤情。俄沉夜户,几变春荣。天长人游,地久陵倾。方迁旧域,即厝新茔。却背金涧,前临鼎城。郊原日晚,丘陇烟平。鸣笳此送,泪下沾缨。”其中铭词中“方迁旧域,即厝新茔”字样,可见原来埋葬的地方可能是武氏初葬地;因为罪人的缘故,武氏安葬在夫家祖坟的可能性不大,其安葬地点要么临时处置于一个地方,要么仍然葬于武氏祖坟,而后一种可能性要大一些。这是因为武氏死亡已是六年以后的事情了,此时武则天已经完全掌握朝局,被朝野称为“二圣”之一,似乎没有必要把已经了结的旧账,重新祭出来算在已经死亡数年“罪人”的长女身上。

查阅武氏家族墓葬情况,武士彠死后葬在故乡,武则天掌权后称为昊陵。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咸亨元年(670)死亡,葬于咸阳之洪渎原。“梁王武三思镇墓石盖”发现于顺陵封内,现藏咸阳市博物馆,即武三思葬于顺陵附近;又有武嗣宗及其女儿也葬在这里。

武懿宗坟墓在“京城南旧墓”,说明作为亲兄弟的武嗣宗并没有和其兄武懿宗同葬于长安南旧墓[10]。就是说,虽然武氏有家族墓地,但由于各种原因,武氏家族男丁埋葬并非在一处[11],而是分布在不同地点。当然,除过武士彠夫妇之外,作为武氏家族重要人物,上述诸人均是武周以后死亡并埋葬的,可能和死于咸亨三年(672)、迁葬于载初元年(690)的武氏具体情况不同。另外,武氏迁葬也有可能和其夫家有关。

二《故沛郡夫人武氏墓志铭》此墓志铭见于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12]之中。该书收集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在洛阳周围收集的墓志铭,为学界提供了新的研究史料。由于《全唐文补遗》一书体例所限,我们不知道此墓志铭何时出土,乃至何时为千唐志斋收藏,墓志铭的长宽及每行字数、多少行,有否墓志盖等,这是十分遗憾的事情。然而,除过上述要素外,墓志铭也为学界提供了许多珍贵资料,有助于武氏家族关联研究的深入。

墓志铭撰者为翟均,题为“前进士”。查阅《全唐文》、《唐文拾遗》、《唐文续拾》、《全唐诗》、《全唐诗补遗》,以及《全唐文补遗》(1~8)、《唐代墓志汇编》(上下)、《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等书,均未见翟均其人事迹。因而,我们只知道翟均曾中进士[13],其他事迹不得而知。由于他为永和县主撰写墓志铭,说明他在当时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

统计上述《全唐文补遗》所收沛郡夫人武氏墓志铭录文,其共有387字。墓志铭云:

“夫人姓武,即太原人也。昔唐祚方兴,周德间起,故以阴袛叶运。太后临朝,广树懿亲,为国藩翰。”很明显,武氏既是武则天的外孙女,又是堂侄孙女,她当然属于武氏家族人士。“夫人故周定王驸马都尉攸暨太平公主第二女,封永和县主”。

据史料记载,武攸暨为武则天伯父武士让的孙子,天授年间封为千乘郡王,赐爵实封三百户;后担当右卫中郎将,尚太平公主,授驸马都尉。沛郡夫人武氏就是武攸暨与太平公主所生的第二个女儿。武攸暨后又进封定王,不久又改安定郡王。神龙年间,复封定王,实封满一千户;延和元年武攸暨死亡,赠太尉、并州大都督,追封定王。但由于太平公主谋逆事件发生,唐朝廷平毁武攸暨坟墓。众所周知,太平公主永隆年间出嫁薛绍,“假万年县为婚馆,门隘不能容翟车,有司毁垣以入,自兴安门设燎相属,道樾为枯”[14]。可见当时婚礼规模之大。史书又载薛怀义原名冯小宝,武则天“又以其家寒微,令与驸马都尉薛绍合族,命绍以季父事之”[15]。只是垂拱四年(688)薛绍受诬告与唐宗室联合反叛而被诛杀。不久,武则天竟杀掉其堂侄武攸暨的发妻,进而嫁寡居的女儿太平公主与武攸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