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乾陵文化研究(三)
3561100000049

第49章 唐高宗研究的几个问题(4)

高宗以师德为比部员外郎、左骁卫郎将、河源军经略副使,说:“卿有文武材,勿辞也!”[61]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四日,高宗病危,他说:“天地神只若延吾一两月之命,得还长安,死亦无恨。”表明他对大唐京城和故乡的深情依恋,以及死后归葬关中大地的强烈愿望。当天夜晚,高宗召宰相裴炎入,受遗诏辅政,遂病逝于东都洛阳宫贞观殿,时年56岁。其遗诏:“七日而殡,皇太子即位于柩前。园陵制度,务从节俭。

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62]高宗临终前遗命第七子(武后第三子)李显继承皇帝位,表明他要维护和延续大唐国祚;他甚知李显平庸无能,又命“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武则天的信任,而且为日后武则天独掌政权和当上女皇创造了必要的政治条件。唐高宗在位34年,则天武后辅政23年。两人之间虽不能说没有一点矛盾,但生活上是情深意笃的伴侣,政治上是志同道合的伙伴,这是从大量史料中归纳出来的结论。

研究唐朝前期的皇帝,应侧重看其在创造盛唐文明历史过程中的作用。唐高祖李渊是盛唐文明的奠基人[63]。唐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和女皇武曌是盛唐文明的开拓者。唐玄宗李隆基应分为开元、天宝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是盛唐文明的开拓者、完成者;后期他成了盛唐文明的享受者、败坏者。在上述五位皇帝中,唐高宗承上启下,他继承了太宗的贞观之治,创造了永徽之政;他改《氏族志》为《姓氏录》,宣告了门阀士族制度的破灭,推动了科举制度的蓬勃发展;他才华横溢,在文化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64];他让则天武后辅政,增长才干,为日后独掌政权,产生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创造了必要的政治条件。总之,唐高宗被誉为盛唐文明的开拓者之一,是当之无愧的。

注释:

[1]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国古代史》中册,第175页:“六四九年(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死去,其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武则天是唐高宗的皇后。”以下讲述武则天事迹。全书共三册,长达90余万字,提到唐高宗的仅此一句话,可见对唐高宗轻视到何种程度。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详见拙作《唐高宗“昏懦”说质疑》,刊《人文杂志》1986年第1期。

[3]《资治通鉴》卷199太宗贞观二十三年——高宗永徽元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70-6271页。

[4]《资治通鉴》卷199高宗永徽元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70页。

[5]《旧唐书》卷4《高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8页、第72页。

[6][16]《资治通鉴》卷199高宗永徽五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86页。

[7][9]《唐会要》卷24《受朝贺》,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455页。

[8]《资治通鉴》卷200高宗显庆二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03页。

[10]《旧唐宗》卷4《高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8页。

[11[12]新唐书》卷3《高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6页。

[13]《新唐书》卷51《食货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45页。

[14]《资治通鉴》卷199高宗永徽元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72-6273页。

[15]《旧唐书》卷4《高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0页。

[17]《资治通鉴》卷199高宗永徽元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71页。

[18]《唐会要》卷94《北突厥》,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690页。

[19]《资治通鉴》卷199高宗永徽三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78页。

[20]《旧唐书》卷4《高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1页。

[21][五代]王定保着:《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页。

[22]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17,中华书局,1983年版。

[23]《旧唐书》卷4《高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3页。

[24][北宋]王钦若、杨亿等撰:《册府元龟》卷14《帝王部·都邑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56页。

[25]《大唐六典》卷6《尚书刑部》,广池千九郎训点,内田智雄补订,广池学园事业部1973年刊行本,第139页。

[26]《册府元龟》卷612《刑法部·定律令四》,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345页。

[27]《旧唐书》卷65《长孙无忌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446-2456页。

[28]《旧唐书》卷80《褚遂良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29-2739页。

[29]《资治通鉴》卷200高宗显庆四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15页。

[30]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国古代史》中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76-177页。

[31]陈晔:《武则天在辅佐唐高宗时期的政绩》,载《乾陵文化研究》(二),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91页。

[32]《资治通鉴》卷200高宗显庆四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18页。

[33]《旧唐书》卷65《高士廉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443-2444页。

[34]《资治通鉴》卷195太宗贞观十二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136页。

[35]《资治通鉴》卷200高宗显庆三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11页。

[36]《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5页。

[37]韩昇:《上元年间的政局与武则天逼宫》,刊《史林》2003年第6期。

[38]《新唐书》卷4《则天皇后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1页。

[39][40]《资治通鉴》卷200高宗显庆五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22页。

[41]《资治通鉴》卷200高宗龙朔元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23-6324页。

[42]《资治通鉴》卷200高宗龙朔二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26-6329页。

[43][44]《资治通鉴》卷201高宗龙朔三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35页。

[45]详见拙作《唐高宗再评价》,载史念海主编《唐史论丛》第七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6]《资治通鉴》卷201高宗麟德元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43页。

[47]《资治通鉴》卷202高宗上元元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72页。

[48]《新唐书》卷76《则天顺圣皇后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477页。

[49]《资治通鉴》卷202高宗上元元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74页。

[50]《旧唐书》卷5《高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0页。

[51][57]《新唐书》卷76《则天顺圣皇后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476页。

[52]《资治通鉴》卷202高宗上元二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75页。

[53]详见拙作《武则天与太子李弘、李贤的关系考释》,载《唐史论从》第九辑,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

[54]《资治通鉴》卷202高宗上元二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75-6376页,《旧唐书》卷84《郝处俊传》记载与《通鉴》略同,年代应以《通鉴》为是。

[55]《新唐书》卷105《李义琰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033页。

[56]《资治通鉴》卷202高宗上元二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77页。

[58]《资治通鉴》卷202高宗上元二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76页。

[59]《旧唐书》卷190中《元万顷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011页。

[60]《资治通鉴》卷202高宗仪凤元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79-6382页。

[61]《资治通鉴》卷203高宗永淳元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12页,《旧唐书》卷93《娄师德传》,记载与此略同。

[62]《旧唐书》卷5《高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2页,并参考《资治通鉴》卷203高宗弘道元年,第6416页。

[63]参阅牛致功着:《唐高祖传》,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台湾商务印书馆2005年再版。

[64]详见拙作《论唐高宗在文化史上的贡献》,刊《人文杂志》1997年第2期。

[作者:赵文润,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