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乾陵文化研究(三)
3561100000009

第9章 乾陵文化遗产保护及文化事业发展学术研讨会专家发言纪要(3)

第二,要明确乾陵的保护范围,优化环境。其实乾陵的规模很大,在唐代的时候它相当于一个县城,与县城不同的是它的环境非常好,特别是风水好,而且环境好,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高度合一,是最优美的地方。虽然唐王朝解体了,但历朝历代都在保护它,宋代以后很多王朝都下令划定它的保护区域。

第三,要处理好和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和乾县当地政府的关系。不要仅仅为了当前的经济利益,不要有利大家就去争,没有利大家就去推,这样是不行的。陕西旅游东边是兵马俑,西边是法门寺、乾陵。乾陵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乾陵的发展大有可为。

刘云辉(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教授):

乾陵和“丝绸之路”上的汉唐帝王陵一起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非常重要。对乾陵的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应该首先进行调查,然后作出规划,按照规划和方案进行实施。如何实施乾陵文化申遗,怎么焕发乾陵的青春,让更多的人到乾陵来参观。乾陵最有影响的是什么?乾陵最有影响的是一代女皇武则天,有关女皇的生平事迹都会引起很多人的兴趣。乾陵另外一个有名的文物就是无字碑,怎么运到乾陵去的,唐代的科学技术不能小视。乾陵地宫不能发掘,但并没有说不能在地宫上做文章。要了解盛唐、要了解女皇必须到乾陵。乾陵能不能给无字碑作词作曲,因为音乐的影响力非常大,陕西祭黄陵没有人作词作曲,音乐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我们不利用文化的元素去进行再创造,你的产品永远没有出路。发挥创造力是我们做好文化产业的根本出路,最基本的层次是资源的投入、技术的创新和制度创新。

与会专家呼吁,保护好乾陵意义重大,各级政府都应关注乾陵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事业发展中的问题。目前要解决的问题是:第一,乾陵应该在陕西省文物局的指导下,以“丝绸之路”申遗为契机,对乾陵区域的文物资源进行综合性的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对这些资源进行评估,尽快制定《乾陵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规划是百年大计,千秋大计。有了资源和规划,才会有保护与应用的对象。在制定长远规划的基础上,抓住主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短期规划。

第二,尽快划定乾陵陵园保护范围,理顺不合理的管理体制,摆脱相互制约的局面,实现科学化管理。乾陵是极为重要的文化遗产,无论从文物保护还是旅游开发的角度来讲,都必须明确范围,在此基础上清理陵区。因此,移民和征地成为一项艰巨的工作,但不完成此项工作,乾陵的文物保护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就很难有较大的起色。在保护好遗址的同时要兼顾当地群众的利益,把握好陕西城镇化建设的好机遇第三,加强科研,彰显文物。深入研究乾陵文化,挖掘乾陵文物的特色,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把乾陵文化研究的成果传播出去,通过媒体的力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吸引更多的游客,确保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

第四,退耕还陵,美化环境,便利交通。乾陵在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死观、永恒观的新的表现。乾陵以大自然的造化体现了伟大的永恒,在建筑史上独树一帜。因此,当前时期的陵区美化要遍植柏树,恢复唐代“柏城”的自然景象。

第五,在乾陵建设唐代石刻艺术园。唐代的石刻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现代技术,仿制复制一批精美的唐代石刻艺术品,以展现大唐气象,并为游客开辟一处全新的唐代文化游览区域。

本次会议有四个特点:第一,参会人员的层次高,与会的专家学者在自己的学科领域的研究受人尊崇且在业界颇具影响。发言讨论的问题具有前沿性。特别是对乾陵定位的重新认识,包括对乾陵的价值,在今后的工作上提出了许多战略方面的新的思路。第二,从多学科、多角度来讨论问题。大到我们的管理体制,小到具体的旅游产品怎么开发,以及乾陵陈列展示如何拓展新的内容。既有理论说法,也有一些操作性;既有工作思路,也有学术界的讨论。第三,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给乾陵今后的工作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第四,许多建议和新观点具有启发性和操作性。尽快制定乾陵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如何用乾陵的开发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博物馆可以真正地用到操作层次中。

关于一张乾陵地图

张建林

这里有两张关于乾陵的地图[1],先看图一。这张地图大家都很眼熟,20世纪60年代初,杨正兴先生发表《唐乾陵勘查记》时就用的是它。从这以后,我国出版、发表的几乎所有关于乾陵的书籍、文章都使用的是这张图[2],就连2005年出版的《乾陵文化研究》创刊号上仍然在用,图名“乾陵陵园探测图”(顺便说一下,这张图排版印刷时左右颠倒了)[3]。其实这张图问题很多。

发现这张地图的问题是在1995年夏天。那时杜葆仁研究员还没有退休,身体还好,担任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乾陵考古队的领队,主持发掘乳峰双阙遗址和南门双阙遗址,我是考古队成员之一。当时我们手头只有这张图可资参考,在实地与地形和陵园遗迹分布情况相比较,发现有很大出入。因此,在调查和发掘的同时,杜先生特别请了陕西煤炭航测大队的几位测绘人员协助绘制乾陵地形及陵园遗迹布局图。天气炎热,又没有汽车,雇了一辆农用车(俗称“蹦蹦车”)测了一星期,跑遍了乾陵的角角落落(杜先生一直陪着调查,此后病了一场),最终在一张1∶10000的图上较为准确地标示了乾陵陵园建筑遗迹的布局。

两张图相比较,可以看出很多不同:首先是地形。前者的梁山地形总体呈“十字形”,也就是说东南西北四面各有山梁向外伸出,从图上看,陵园的四个门就建在四方的山梁下端。而后者地形除了向南伸出的大山梁和向西南方伸出的小山梁,其他三面大体是扇形坡地,南北两面坡较陡,东西两面则较缓。根据近些年来的调查,20世纪70年代虽然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平整土地,修了许多梯田;神道西侧的石马道村和陵园西门的西皇门村因人口增多陆续修建了一些窑洞和房屋,但并没有移山填壑的大举动,一个世纪以来梁山及周围的地形并没有发生巨大变化。只能说,图一在绘制时并不是完全按照真实地形地貌来详细测绘。此外,两座乳峰的相对位置也不正确,西乳峰应该更偏南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