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伊斯兰教
3571500000002

第2章 前言

伊斯兰教与佛教、基督教同为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伊斯兰”一词系阿拉伯文Islām的音译,该词原意为“顺从”。作为宗教,它的信仰者,应信仰安拉为独一、至上的主宰,并应顺从安拉的旨意。这些人通称为“穆斯林”(Muslim,由“伊斯兰”一词转化而来,意为“顺从者”)。它还有“和平”的意思,指人们在安拉护佑下的和平、安宁,以及人们之间的和睦相处。在伊斯兰教看来,只有信仰安拉并对安拉绝对敬畏和顺从,才能获得和平。

伊斯兰教自兴起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主要流传于西亚、北非、南亚、东南亚、中亚等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它在西欧、北美、南美和黑非洲的一些国家里,也得到不同程度的传播和发展。据目前统计,信仰它的世界人口已近十亿。20世纪70年代以来,伊斯兰教愈来愈引起世人的关注。它所流传的西亚、北非地区则是二战后世界的热点之一。它对当代国际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更是人们可以深切感到的。

伊斯兰教于唐永徽二年(651年)传入中国后,历经五代、宋、元、明、清和民国各个时期的发展。它主要在回、维吾尔、东乡、撒拉、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保安、塔塔尔10个民族中流传。据1990年全国人口的统计,中国穆斯林人口已达1700余万。伊斯兰教虽已完成了它在中国的地方化和民族化的进程,但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它仍受到国内人们的普遍重视。

当前,国内对宗教、对宗教学的兴趣日益增长,这与人们对宗教这一社会历史文化现象的深刻理解分不开的。80年代以来,已有愈来愈多的高等学校开设包括伊斯兰教在内的宗教学各门学科的课程。为适应社会和教学的需要,我们把多年研究的成果奉献给读者,这就是放在大家面前的《伊斯兰教》。

本书共分为十二章。

第一章对伊斯兰教起源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它的历史发展做一全面、系统而又概略的介绍。第二、三章分别介绍伊斯兰教的神圣经典和它的基础——《古兰经》、圣训;它的基本信仰、礼仪制度和宗教节日。

第四、五、六章分别介绍伊斯兰教的教法、教派和教义学的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尤着重介绍伊斯兰教的宗教体制确立以来的教法学理论、教法学派别、教法的基本内容以及教法学的近现代和当代的发展,伊斯兰教的哈瓦利吉派和十叶派以及它们的分支派别,历史上的教义学派别,伊斯兰教各传统学科的基本内容以及教义学论辩的基本论题。

第七章介绍伊斯兰教的神秘主义派别——苏非派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它的不同于正统教义的神学主张、不同于正统派别的宗教潜修礼仪制度以及有关宗教社团的概貌。

第八章对伊斯兰教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作一概略讨论。它涉及有关政治、经济、伦理、文化等问题的经典根据,穆斯林社会生活中应予遵循的政治原则、经济主张、伦理规范,以及有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和文化教育问题。

第九、十章分别介绍近现代伊斯兰教的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兴起、发展的时代背景,近现代伊斯兰社会思潮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近现代伊斯兰社会运动的要求、规模、影响,当代伊斯兰复兴由思潮向运动的演变,当前伊斯兰复兴的中心地区,伊斯兰复兴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伊斯兰复兴的三种表现形式(新泛伊斯兰主义、宗教的民间复兴和伊斯兰主义)及其基本主张、特征和社会作用。

第十一章概略介绍伊斯兰教初传中国的不同主张,中国伊斯兰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中国伊斯兰教的派别以及中国穆斯林学者的学术活动。

第十二章为结束语。它从伊斯兰教的基本结构、自我调节、政治活力、对诸种挑战的反应、新兴教派、社会运动,伊斯兰教在当代的发展以及它的地方化和民族化等不同侧面,概述对伊斯兰教发展和演变的规律性认识。

此外,本书载有地图和附录,以备读者查阅。

参加本书撰稿的有陈恩明、周燮藩、戴康生和本人,并由我最后审定书稿。限于个人的水平,在书稿中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概由我个人负责。欢迎读者指正。

金宜久

1997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