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伊斯兰教
3571500000003

第3章 伊斯兰教的兴起与传播(1)

第一节伊斯兰教兴起前的阿拉伯半岛

伊斯兰教于7世纪初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以游牧经济为主的阿拉伯人长期徘徊于氏族制阶段。5世纪末,阿拉伯各部落联合成为统一的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条件已经成熟。同时,波斯萨珊和拜占廷两大帝国为控制东西贸易商道和争夺势力范围的剧烈冲突,使阿拉伯半岛成为军事和宗教斗争的一个焦点,从外部激发了阿拉伯人的民族意识。在另一方面,氏族制度的迅速瓦解和阶级社会的加速形成,也带来了古老部落宗教的解体。犹太教和基督教虽然早已通过移民和商业往来传入,但双方之间的竞争却带有异族入侵的政治背景。因此,一些具有模糊一神观念的阿拉伯人,开始另辟蹊径,独自寻求对宇宙一神的信仰。他们在宗教领域中的探索,为新宗教的产生做了准备。伊斯兰教的产生,正是这些社会经济变动和政治统一要求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一阿拉伯半岛的自然状况

阿拉伯半岛是阿拉伯人的发源地,也是伊斯兰教的摇篮。它位于亚洲的西南部,北邻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西北界约旦谷地,西滨红海,南临阿拉伯海,东濒波斯湾和阿曼湾,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公里,约等于我国的1/3,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

从地形上看,半岛是个西部和南部为山脉所环抱、逐渐向东北倾斜的“台地式高原”。西部因红海海岸断裂下沉,边缘掀动而翘起,形成希贾兹山脉。它沿着西部海岸,直至也门,绵亘1800公里。自塔伊夫往南,巍峨山岭蜿蜒起伏,越来越高。也门的哈杜尔舒艾卜峰,海拔3760米,是半岛的最高点。由希贾兹迤东,地势渐趋低缓,大多是平坦高原和低地。但沿南部海岸,山脉依然连绵不绝,直至东端的阿曼。阿曼湾西岸,分布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脉,主峰绿山海拔3352米,峭壁陡坡,高耸天际,雄视着印度洋。这些山脉构成了挡住海风带湿空气的天然屏障,是半岛内地成为广袤沙漠旷野的原因之一。

除了山脉和高地外,半岛有40%多的地区是沙漠。真正的沙漠分为三类:

内夫得沙漠,位于北部,主要是沙质沙漠,经常因大风吹动而迁移,形成一望无际的沙丘丘陵。这一地区内,除了罕见的绿洲外,大多干燥贫瘠,但冬季降雨以后,地面会长出一层青翠的牧草,成为驼群和羊群出没之处。

红沙地区,北自内夫得沙漠,南至哈达拉毛山脉,迤逦500多公里,构成面积达65万平方公里的鲁卜哈利沙漠(空旷无人地区)。红沙地区的西部,通称为艾哈噶夫(沙丘地区)。在季节性降雨期,因为长有丰盛的牧草,能吸引贝杜因人赶着畜群前来放牧几个月,但在夏季,草木枯萎,人迹罕至。

熔岩地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表铺满了火山熔岩的碎渣。这种岩质沙漠是真正的不毛之地。

不过,半岛大部分地区属于半沙漠或干燥草原(旷野)。著名的有叙利亚哈马德旷野,伊拉克萨马瓦旷野,以及东部的哈萨地区。还有一些沙丘围绕的圆形平原,由于地下水蕴量丰富而形成草原。在这类贫瘠的草原上,遍布许多灌木丛,是骆驼的主要饲料。半岛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海的低地和零星散处的绿洲里,历史上兴起的城镇大都出现在这些地区。

半岛气候的显著特征——干燥和炎热,各地因地理条件不同,存在着相当明显的差异。沿海地区冬夏气温差别较小,即使在冬季,也很少降到15℃以下,夏季一般在40℃左右,可是湿度较高。在内陆地区,例如被沙漠和旷野包围的纳季德高原,冬季夜晚气温常下降到0℃左右,而夏季白天常达到45℃以上。不过夏季一般湿度较低,昼夜温差很大,一到夜晚就变得凉爽宜人。内陆的沙漠地区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干燥炎热地带。在鲁卜哈利沙漠,夏季白天气温超过50℃,沙漠表面温度可达到70℃以上,夜间气温也在30℃左右。只有希贾兹地区塔伊夫东南的山岭高原,气温较低,即使在夏季也会感到凉快。

各地的年降雨量,一般都在100毫米以下,集中在冬季的11月至翌年4月。但雨期毫无规律,有时长达三年滴雨不降,有时局部地区的暴雨骤降,会引起山洪暴发,沟壑横流。这里没有常年潺湲的河流,却有遍布各地的瓦迪(涸谷),即临时性的水流通道网。四条主要的瓦迪:锡尔汉瓦迪、鲁麦瓦迪、达瓦西尔瓦迪和哈达拉毛瓦迪,具有连接半岛各个地区的通道作用。西南地区的阿西尔和也门,因每年5—9月西南季风遇到山地抬升而产生的地形雨,有充足的定期降雨,可以建设水利,发展农业。南部海岸的山谷中,长有茂盛的香料植物。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南部在古代享有“阿拉伯福地”之称。

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两个鲜明对照的经济区域:沿海地区,特别是西南部,从公元前1000年左右起,就在农业和香料贸易的基础上产生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在古代世界的国际贸易和政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整个半岛的政治、经济生活也有着深刻的影响。中部和北部地区,主要是希贾兹、纳季德和叶马麦。与艰苦的自然条件相适应,自古以来当地的居民主要是逐水草而居的贝杜因人。除了周期性的迁徙游牧外,他们还依靠劫掠、勒索绿洲居民和商队为生。在伊斯兰教兴起前夕,经济基础不同而又互相依赖的两种社会集团——沙漠的游牧民和绿洲的定居民——并存于氏族社会中,是这一地区最重要的历史特征。

二早期的国际关系

自古以来,这一地区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与外界并没有完全隔绝,只是处在文明世界的边缘上。扼守亚、非、欧三洲商路要冲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东西交通的枢纽。游牧部落周期性地往外迁徙,曾多次对世界历史发生过冲击。国际关系的变动和过境贸易的变化,对半岛历史的盛衰有着重大的影响。

早在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阿卡德铭文中就提到了蒂尔蒙(巴林)、麦干(阿曼)和麦鲁赫(大约在半岛中部或南部,在后来的亚述铭文中,改为泛指西奈或东非等地)。之后,大约在半岛东北部海湾一带,兴起了海地王国。公元前626年,国王纳布博拉撒攻陷巴比伦,建立了迦勒底王朝。该王朝的亡国之君那波尼达斯(公元前555—前539年)在位的最后几年,就居住在太玛绿洲。

大约在公元前10世纪,南阿拉伯人在农业和贸易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系列的城邦国家。据铭文记载,先后曾有马因、萨巴、盖特班、哈达拉毛和奥桑等国。这些国家在农业中兴建了水利灌溉工程,铭文中也时常提到水坝、水井、农奴、土地和边界问题。公元前7世纪中叶,萨巴王国建造了著名的马里卜水坝,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农业生产起着促进作用。〔1〕除生产谷物外,采集乳香、没药及焚香被视为一种宗教义务。贩卖香料以及与印度和东非产品的贸易,成为南部各国的最大财源,并在地中海世界享有盛名。

这些国家最初是以神庙经济为中心发展起来的神权政体。初期的统治者穆卡里卜带有部落领袖集宗教与世俗职能于一身的特征。每个国家都有居统治地位的部落。后来,君主政体取而代之,执掌军权的国王成了世袭的君主。他仍被视为神权的代理人,行使的权力以统治部落为后盾,但受到由各部落首领组成的贵族会议的限制。

南部各国宗教的主要特征是星宿崇拜。有许多华丽的庙宇,有繁冗的仪式和献祭,有一批在社会中起重要作用的祭司。阳性的月神在名目众多的神灵中占据首位,它在各国有不同的名称:萨巴的艾勒麦盖(赐予健康),马因的瓦德(仁爱者),盖特班的阿木(伯父)、哈达拉毛的辛(古巴比伦月神)。太阳女神舍姆斯的名称是通用的,拉特可能是她的别名。男神阿斯台尔(金星)享有很高的地位,它是执掌土地和农业的神灵,个别地区还是贸易的保护神。崇拜神灵时,要奉献香料和祭牲,并遵奉许多关于洁净的戒律。对触犯戒律者的惩罚,是在神庙中竖立一块忏悔还愿的铜版铭文。

半岛南部不是古代世界唯一的香料产地,但它们垄断了另外两个主要产地——印度和东非的转运贸易,还打通了北部游牧地区的商路。这样,南部不仅独占了东西之间的香料贸易,而且对贝杜因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组织骆驼商队,并从分散的游牧部落中雇用向导和保镖,把北部卷入国际性的经济联系之中。其中最有决定性意义的变化,是在南部商站的基础上兴起了一系列北部阿拉伯人的队商城市。埃及托勒密人的船队进入红海后,分享了萨巴人海上贸易的利润。同时,在北部队商城市皮特拉兴起了奈巴特王国,接管了南部的部分贸易。接着,在南部享有霸权的萨巴人开始衰落,于公元前115年被希木叶尔人取代。希木叶尔人虽然通过军事兼并在南部逐步实现了政治统一,但在北部丧失了原有的地位。奈巴特王国因占据也门与地中海世界之间队商贸易的必经孔道而强盛起来。在极盛时期,他们的统治范围北至死海,南达希贾兹,包括半岛北部的利赫扬和塞穆德两个小王国。到公元1世纪,奈巴特王国成了罗马对付帕提亚的缓冲国,并用作远征也门的基地。罗马的动机是想直接控制东西商道的枢纽,但为此目的进行的军事远征却遭到挫败,成了罗马入侵阿拉伯半岛的唯一的一次尝试。随后,罗马人掌握了季风的秘密,开辟红海和印度洋的航路,也门垄断贸易地位开始结束。而帕提亚入侵美索不达米亚的后果,引起东西陆上商路的北移。皮特拉失去优势,迅速衰落,于公元106年亡于罗马。北部的巴尔米拉继而崛起,至公元2—3世纪臻于极盛。在王后齐诺比亚摄政期间,巴尔米拉起来反抗罗马,一度占领了埃及和小亚细亚,震惊了罗马帝国。于是罗马皇帝御驾亲征,在公元273年摧毁了巴尔米拉,延续了罗马在近东的400年统治。

公元3世纪君临波斯的萨珊王朝(226—642年)是个海上强国。波斯商人复兴了波斯湾——印度洋的贸易,几乎中断了希贾兹商路。罗马(后来是拜占廷)与波斯争夺商路控制权的长期斗争终于波及也门。在拜占廷帝国的支持下,阿比西尼亚的阿克苏姆王朝曾几次入侵也门,公元525—575年在保护基督徒的借口下的一次入侵,终于倾覆了希木叶尔王朝。他们的目的是要建立对印度的直接贸易,但无法打破波斯人的障碍,只是使也门地区商业毁灭,政治解体,以及几个世纪的衰落和倒退。在阿拉伯人的传说中,把也门社会分崩离析和大批部落北迁归之于马里卜大坝的倒坍。其实,真正原因在于战争及由此引起的商路转移和经济衰退,促成原有的人工灌溉系统废圮。575年,希木叶尔人请来了波斯军队,驱逐了阿比西尼亚人,结果是前门拒狼后门进虎,只是波斯总督替换阿比西尼亚总督而已。〔2〕

南部各部落的往外迁徙,在北部遇到了拜占廷和萨珊两大帝国。双方正在为争夺东西贸易的控制权而大动干戈。一方面为了阻止游牧部落的骚扰,另一方面也想利用阿拉伯人充作战争的辅助力量,两大帝国都在边界扶植阿拉伯部落建立附庸国,因此逐渐出现了莱赫米王国和加萨尼王国。

台努赫部落莱赫米家族的先祖是伊木鲁勒·盖伊斯(?—328年),他在墓志铭中自称为“全体阿拉伯人的国王”。他的后裔在希拉(本义是帐篷)建立的王国中,有一部分居民是罗马战俘的后代,称为“伊巴德”(崇拜者),属于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在他们的影响下,希拉王室在6世纪末终于改信基督教。孟迪尔在位期间(418—462年),莱赫米人在波斯政治舞台上地位显赫。波斯皇帝叶兹德吉尔德(399—420年)赐予孟迪尔以“给叶兹德吉尔德增添欢乐者”和“最伟大的”荣誉称号,让他担任皇子伯海拉木的监护人。皇帝驾崩后,正是孟迪尔统率阿拉伯和波斯军队拥戴伯海拉木即位,迫使波斯僧侣和贵族就范。同时,莱赫米人与内地阿拉伯人保持着密切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在阿拉伯人的传说中,希拉被视为阿拉伯社会的组成部分,而且还是文化和经济的中心之一。602年,莱赫米王朝由于企求独立而被萨珊人所废,代之以泰伊族的酋长,但由波斯总督独揽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