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伊斯兰教
3571500000006

第6章 伊斯兰教的兴起与传播(4)

最初,穆罕默德只在至亲密友中传道。最早的皈依者是他的妻子赫蒂彻,堂弟阿里和释奴宰德。在家庭以外,最重要的人物是阿布·伯克尔。经过三年的准备和酝酿,穆罕默德约在613年开始公开传道。这时,他还不是一种新宗教的自觉传播者,只是自己确信有责任向族人传达警告,号召改悔,以免在即将来临的末日审判中遭受神罚。他的说教没有遇到强烈的反对,很快就集合了40多名皈依者。这批早期信徒中,有麦加统治氏族和家族的子弟,有中小氏族的成员,也有各氏族的依附民、释奴和奴隶。这些人比较深切地感受到了贫富分化的后果,或者本身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害和排挤,因而对于不顾一切地聚敛财富和控制贸易的风尚极为不满,但找不到补救的办法。恰在此时,穆罕默德向他们传达了“启示”,提供了对现实世界的说明。从早期经文看,他传道的核心是死者复活和末日审判。但经文谴责了不肯周济孤儿贫民、一味追逐财富的罪恶,公开号召施舍与行善。这样,早期经文便将信仰与个人道德结合起来,并通过对今世行为的最终审判,成为新宗教的起点。

最初,他没有宣扬安拉独一,也没有谴责多神崇拜。但他对穷困者、中小氏族的同情及对麦加现实的否定,势必要触及部落上层的精神支柱。社会矛盾的加剧,终将引导人们一步一步地走向公开的思想决裂和实际的政治斗争中去。

从615年开始,麦加反对派对穆斯林的迫害日甚一日,但不像传说的那样暴虐。据说先后有两批穆斯林迁往阿比西尼亚避难。穆罕默德及其主要信徒依赖氏族的保护继续坚持传道。麦加上层作为反对派似乎更多的是出于政治、经济的考虑。他们担心穆罕默德的创教活动会影响部落统一和贸易收益,至少会损害麦加作为朝觐和集市中心的繁荣。对统治氏族的首领来说,他们预感到穆罕默德作为先知的政治意义。他们同样会意识到,早期经文的道德观念与他们的致富手段及生活方式的尖锐对立。早期经文指出,为了避免沦入火狱,人们应该“净化自己”,而这种“净化”几乎全部限定为对财富的正当使用:不要为私欲聚敛财富,而应“赈济贫民,敬畏真主”(92∶5等)。经文中内含的批判锋芒,终于导致教义上安拉与偶像不可并存。来自麦加反对派的政治和经济迫害随之加剧。

617年,哈木泽、欧麦尔等重要人物皈依了新信仰,但并不能彻底改善穆斯林的处境。619年,赫蒂彻和阿布·塔里布相继去世。在另一位伯父阿布·拉哈布担任族长后不久,穆罕默德失去了氏族的保护。他不得不到部落以外去谋求发展。在遭到麦加周围的游牧部落拒绝后,他到塔伊夫活动,结果被驱逐出来。只是在取得另一氏族族长的庇护后,他才得以返回麦加居住。这时,在反对派的强大压力下,伊斯兰教面临夭折的危险。

在620年的朝觐期间,有6名麦地那的哈兹拉吉人在乌卡兹集市上遇见了穆罕默德,接受了他的教义。翌年,12名麦地那人(包括3名奥斯人)再次前来,大概就邀请穆斯林前往麦地那一事,达成了初步协议。穆罕默德派了一名穆斯林随同他们回去,并在麦地那发展信徒。622年6月底,75名代表来到麦加秘密会见穆罕默德,起誓服从和保护他,这就是著名的第二次“阿克巴誓约”。〔2〕大约在3个月内,穆斯林分批离开麦加迁往麦地那。最后,穆罕默德和阿布·伯克尔避开麦加人的防范,于9月24日抵达麦地那。这就是“希吉拉”(迁徙),一项经过两年的谈判和计划的重大行动。17年后,哈里发欧麦尔决定,以迁徙当年的岁首(太阴年7月16日)作为伊斯兰纪元的正式起点。确实,这是伊斯兰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开始了伊斯兰教历史的新纪元。

二麦地那社团与伊斯兰教的胜利

麦地那位于麦加西北二百英里的希贾兹商路上,古代曾是埃及人的商站,后被阿马立克人占据,因其酋长得名为雅斯里布。公元1世纪后,犹太移民使它繁荣起来,吸引贝杜因人作为依附民陆续迁入。到6世纪中叶,强大起来的哈兹拉吉部落和奥斯部落夺取了绿洲的政治霸权,迫使互相不和的3个犹太部落降至半依附地位。不过,犹太人仍占据南部高地的沃土,并控制着商业和手工业。

麦地那绿洲的面积约为20平方英里,居民主要以种植椰枣和谷物为生,一连串的村舍寨堡交错散处于枣椰林和耕地之中。在希吉拉以前,它和整个半岛社会一样,处于氏族社会解体、阶级社会形成的激剧变动时期。在那里,农业生产趋向于家族分散经营,争夺良田的战争又促进了私有观念的发展。渴望掠夺致富的动机,使耕地毗邻、村舍相望的氏族日益频繁地发生冲突,卷入的规模和残酷程度逐步升级。用于调节社会矛盾的血亲复仇,因复仇的目的不易满足而变得漫无限度。从赫帖卜战役起,仇杀和战争延续了近50年。到617年,终于把所有的氏族都卷了进去,爆发了布阿斯战役。在犹太部落的支持下,奥斯人打败了一直占上风的哈兹拉吉人,但双方都遭到惨重损失,暂时处于不战不和状态。由于缺乏站在部落之上、具有足够力量来制止双方冲突的权威,也没有一位强有力的人物来进行仲裁,取得和解,双方无力摆脱眼前的灾难。然而,他们在穆罕默德及其教义中,看到了一位具有宗教权威的阿拉伯领袖以及制止仇杀的希望。麦地那人邀请穆罕默德,主要不是作为一位新宗教的创始人,而是按照传统惯例,作为超脱于敌对双方,有能力解决争端的仲裁人。伊斯兰教对他们的效用,首先还不是作为一个新宗教,而是保障安全和恢复秩序的政治权威和社会制度。当穆罕默德决定迁徙时,他就已经突破了迄今为止保护着他的血缘关系。根据传统,这种迁徙意味着放弃和终止由血缘自动产生的一切权利和义务。在麦加时,穆斯林仍在原有的社会结构中生活,既依赖于氏族的保护,也受习惯的束缚,因此只能局限于对现状的或多或少的反抗。到了麦地那后,穆罕默德就有可能突破氏族制的外壳,在信仰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完全新颖的“社团”(Ummah,乌玛),来满足麦地那的现实需要。

据载,麦地那社团章程宣布:他们是区别于(其他)族人的一个统一的社团,由“古来氏和雅斯里布的信士和穆斯林,以及那些服从和依附他们并与他们共同作战的人”组成,包括犹太人和异教徒。所以,开始时它是一个由不同血缘和不同信仰的全体居民组成的地域性组织。它的首要目标是制止内部仇杀。章程规定,“不论何时发生可能引起灾祸的事端和争吵,都应提交安拉及其使者”仲裁(第42和23条)。由于每个成员置于整个社团的保护下,血亲复仇就变成了全体的职责。而且,报复被限于对凶手的惩罚,鼓励以血金代替流血。由此,安拉站在血亲和部落之上,委托穆罕默德行使司法和检察的权力,就能有效地保障内部的和平。社团的第二个目标是力图适应社会发展来调整内部关系。章程规定:“信士们不要抛弃他们当中的债务人,要按合理的标准帮助偿付赎金或血金”(第11条),地位最低的人也同样享有安拉的保护(第15条)。这样,社团取代了氏族原有的职责。社团的第三个目标是抵御共同的敌人。章程条款和战争誓约(第二次阿克巴誓约)使它带有明显的军事联盟性质,它所宣布的共同敌人是麦加的古来氏人(第20和43条)。麦地那社团的建立,使伊斯兰教不仅成为神权政体,而且具有军事特征。在制止内部仇杀后,它就开始了一系列讨伐多神教徒的“圣战”。

迁往麦地那后的第二年,穆斯林开始武装袭击麦加的商队。依照阿拉伯人的传统观念,这在当时是一种正常的应急手段。这一行动可以扼守麦加北上的商道,给它以致命的打击。同时,通过劫掠战利品,迁士们可以摆脱对麦地那穆斯林的经济依赖,提高他们和社团的实力、财富和威望。624年,穆斯林在麦加和塔伊夫之间的纳赫拉袭击了麦加的一支小商队,掳获了战利品。3月,穆罕默德亲自率队去伏击一支由叙利亚返回的大型商队。商队首领阿布·苏福扬事先得到风声,改道返回麦加。穆斯林在麦地那西南的白德尔与麦加的援军相遇,结果以少胜多,杀死了阿布·贾赫勒等反对派领袖,缴获了战利品和战俘。这场小规模的军事冲突,成为伊斯兰教走向胜利的起点。它作为安拉福佑的证明,赢得了麦地那人的支持,并为穆罕默德的权威奠定了基础。翌年,阿布·苏福扬率领3000人在伍侯德战役中挫败穆斯林后撤退。穆罕默德抓住时机整顿军事纪律,扩大与附近的贝杜因部落的联盟。

北上的商路是麦加的经济命脉,古来氏人必然要竭尽全力来消除这一致命的威胁。627年,经过两年的充分准备,麦加人和贝杜因人组成一支万人的联盟军,前来与穆斯林决一胜负。相传,穆罕默德采纳了波斯人赛尔曼的建议,在麦地那北部易受骑兵冲击处挖掘了一条壕堑,然后坚壁清野,据险固守。联盟军围攻40天一无所获,结果人心涣散,联盟瓦解,麦加人只好悄然退兵。这一战役是伊斯兰教在战略上由防御转为进攻的转折点。

开始,穆罕默德在社团内部面临着许多困难。一些被认为是“伪信士”的人,一度拥有强大的政治势力,他不得不对他们采取安抚政策,促使他们逐渐转变态度。对于犹太部落,穆罕默德曾经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并承认他是《圣经·申命记》预言的先知。在麦地那初期,他曾采用犹太人的一些习俗和仪式,例如以耶路撒冷为礼拜朝向,遵奉中午的礼拜和“阿术拉”斋戒日等。但犹太人极力否认他的先知地位,诋毁他的教义。这严重威胁到新宗教的基础,导致穆罕默德与他们决裂。随着社团实力的增强和他的地位的巩固,他改变了朝向,确定易卜拉欣为克尔白的创建人和朝觐发起人,规定“莱麦丹”(即以后的伊斯兰教历九月)为斋月,从而清除了犹太教的影响,给伊斯兰教涂上了鲜明的阿拉伯民族色彩。在军事上,他抓住每次战役后的时机,逐步解除犹太人的威胁。白德尔战役后不久,他首先驱逐了最弱的盖努嘎尔部落。接着,他撵走了对伍侯德战役幸灾乐祸的奈迪尔部落。在壕堑战役后,他迫使最后一个犹太部落古莱宰部落无条件投降,处死该部落的全部壮丁,妇女和儿童被卖为奴。这样,到了627年末,麦地那就成了单一的穆斯林宗教社团。

628年春,穆罕默德获悉麦加有人主张向穆斯林妥协,就号召利用朝觐向麦加进军。他在途中发觉,结盟的游牧部落没有响应,麦加也已准备兵戎相见,于是他与麦加人在侯达比亚村达成协议。双方议定停战10年,麦加人允诺次年撤离3天,以便穆斯林前来朝觐。这项协议实际上是为麦加的降服而作的妥协,但遭到渴望战利品的穆斯林反对。为了平息穆斯林中的不满情绪,穆罕默德于夏季挥师北上,攻陷犹太人的重要据点海巴尔绿洲。他责令当地居民继续耕种土地,但须向麦地那政权交纳50%的贡赋。这为以后处理同类问题提供了先例。次年春天,穆罕默德按协议带领1000多名穆斯林前往麦加朝觐,显示了新宗教日益增长的威望和力量。这时,阿慕尔·本·阿绥和哈立德·本·瓦立德皈依了新宗教,以后他们成为伊斯兰教对外征服的著名将领。

630年,一起偶然的小事件破坏了侯达比亚协议。穆罕默德不失时机地率军出征,兵不血刃地占领了麦加。他立即捣毁克尔白的全部偶像,但赦免了麦加的反对派。就在此时,哈瓦津部落和塞基夫部落正在侯乃尼集结力量,企图进迫麦加。于是,穆斯林与古来氏人第一次联合起来共同对敌。经过一场恶战后,他们击溃了敌方的联军,接着乘胜围攻塔伊夫,后因久攻不下而撤退。

麦加的降服和侯乃尼大捷,使穆斯林社团以最强大的一支军事力量出现在半岛。631年,穆罕默德率大军北征,驻扎在靠近叙利亚边界的塔布克。艾伊莱的基督教领袖和麦格纳、艾兹鲁哈、哲尔巴3个绿洲的犹太教部落望风归降,以每年交纳一次人丁税为条件换取穆斯林政权的保护。同年,有许多部落派代表团到麦地那来自动表示归顺,尽管有的并不代表部落全体。该年史称“代表团之年”。当年朝觐时,他派阿布·伯克尔带队前往。随后又派阿里赶去宣布:4个月后将不许异教徒进入麦加。假若不信奉伊斯兰教,任何阿拉伯部落与穆斯林的盟约均将废除。

632年,穆罕默德指导了最后一次朝觐,史称“辞朝”。他在阿拉法特山上发表了著名的演说,宣布了伊斯兰教的胜利。3个月后,穆罕默德于6月8日在麦地那溘然辞世。

穆罕默德在短短的一生中,通过对部落宗教的改革,建立了信仰独一真主的伊斯兰教,和以宗教为基础的社会组织,排除了氏族制度,奠定了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基础。他的逝世并没有带来伊斯兰教的瓦解,而是紧接着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