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唐太宗
3571900000035

第35章 皇亲国戚(1)

唐王朝的皇亲国戚不乏历史著名人物。其中,皇后长孙氏之兄长孙无忌作为宰相尤为著名,他长于谋略,是玄武门之变的首功之人,于辅佐唐太宗更是竭尽全力。李唐宗室事迹突出的有李道宗、李道玄、李神通、李神符等,他们为唐王朝南征北战,建立了赫赫战功。唐太宗的妹夫柴绍智勇兼备,四处征战,成为唐初名将,另一妹夫薛万彻是沙场名将,勇冠三军,但太宗一死,他即以谋反罪名被诛。

淮安王李神通

李神通(?~630),唐太宗的同族叔叔,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父名李亮,任隋海州刺史。李神通于武德元年(618)封永唐王,后改封淮安王。死后赐谥号为“靖”。

李神通年少时,轻狂放纵,豪放任侠。隋朝大业末年,天下大乱,他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居住嬉游。

李渊在太原兴兵反隋,官府逮捕李神通,他逃入鄠县(今陕西户县),与当地豪杰史万宝、裴、柳崇礼等人举兵造反,响应李渊。他又联络何潘仁,与李渊之女后来的平阳公主合兵,占据鄠县,拥兵一万人。李神通自封为关中道行军总管,以史万宝为副总管,裴、柳崇礼为司马,令狐德棻为记室。

李渊发兵长安,李神通随军进发。平定长安后,李渊任李神通为宗正卿,率领士兵负责宫廷保卫,封爵永康郡王,后改封淮安郡王。

李渊称帝后,拜李神通为山东(指崤山以东地区)安抚大使,任命黄门侍郎崔干为李神通副使,率部队前去攻击盘踞魏州(今河北大名)的宇文化及。在唐军猛烈进攻下,宇文化及败走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李神通追击,敌人粮尽愿降,李神通不肯接受,崔干请求李神通接受敌人投降,李神通说:“军队长期作战,现在敌人粮尽,不用一天时间,就能击败他们,应当趁此机会消灭他们,缴获财帛,犒赏将士,如果敌人投降了,我用什么犒赏三军?”崔干认为,占据河北的义军窦建德尚存,宇文化及又未消灭,唐军辗转战斗于两个敌对势力中间,形势危险,如果贪图财帛,必定失败。李神通闻言大怒,将崔干囚禁于军中。

宇文士及从济北(今山东长清)接济宇文化及,宇文化及军威复振。李神通进军,攻击敌人营垒,贝州(治今河北清河)刺史赵君德率先登上敌人军营围墙,李神通妒忌赵君德夺得首功,命部队停止攻击,赵君德大怒,大骂李神通后率部队退回,敌军营垒迅速得到加固。李神通派人去魏州运送攻打敌人营垒的器械,路上遭敌袭击,李神通不得不引兵退走。两天后,窦建德攻取聊城(今山东聊城),山东诸县大多归附窦建德。形势非常紧张。李神通部下不肯出力作战,大多逃亡,李神通退保黎阳(今河南浚县),不久被窦建德俘虏。但窦建德没有杀他,释放了他,他得以回到长安。窦建德失败后,李神通复任河北行台左仆射。

李神通后随秦王李世民平定刘黑闼,但一经与刘黑闼交战,李神通就望风兵败。回师后,拜左武卫大将军。贞观元年(627),李神通拜开府仪同三司,赐实封五百户。当时,太宗对众臣说:“朕叙公等功勋,指定封邑,恐怕不能完全得当,准许各人自我申诉。”李神通说:“义旗初举,臣率兵先至,如今房玄龄、杜如晦等刀笔之吏,却功居第一,臣不服。”太宗说:“义旗初举,人皆有心。叔父虽然率兵先至,但不曾身入行阵。山东未定,叔父奉命专征,窦建德南侵,叔父全军覆没;及征伐刘黑闼,叔父望风而败。房玄龄等有运筹帷幄、安定社稷之功,如同汉朝的萧何,虽无汗马之功,但辅佐得力,所以功居第一。叔父是国家至亲,朕不可因为私恩滥与勋臣同赏。”李神通听后,面红耳赤,一时哑口无言。贞观四年(630),李神通去世。朝廷追赠司空,赐谥号为“靖”。

襄邑王李神符

李神符(579~651),唐室宗亲,淮安王李神通之弟。唐高祖李渊从父弟。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父名李亮。李渊占据长安后,封他为安吉郡公。武德元年(618)封襄邑王。死后赐谥号为“恭”。

李神符少年丧父,由兄长抚养成人。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时,李神符正在长安。因与李渊同族,被隋大臣卫文升囚禁。李渊进据长安后,李神符获救。李渊称帝后,封他为襄邑王,授并州总管。

突厥首领颉利可汗率军侵犯边境,李神符率兵与突厥军队大战,斩首级五百,俘获马匹两千。又战于沙河(今河北沙河),俘突厥部将乙利达官,获颉利可汗所乘马匹及所用铠甲。朝廷因他有功,召回长安任太府卿。后来迁任扬州(治今江苏扬州)大都督。很有政绩,受到当地百姓称颂。但李神符性格随和,缺少威严,属下官吏对他毫不畏惧。

李神符后任宗正卿。因腿脚有病改任光禄大夫,回府养病。朝廷每月赐给羊、酒。唐太宗李世民曾到府第慰问,又曾命他乘坐小轿入宫,三个侍卫抬着他到紫微殿进见。后迁开府,仪同三司。

永徽二年(651),李神符去世,时年七十三岁,朝廷追赠司空,荆州都督,赐谥号为“恭”,特许陪葬献陵。

河间王李孝恭

李孝恭(591~640),唐朝宗室,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父李安,隋时任领军大将军,追封西安王。李孝恭于贞观初年(627)封为河间王。他招降巴蜀三十多州、击降萧铣、镇压辅公祏叛乱,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对降附之人以礼相待,常兵不血刃而攻占城池,可谓“仁德”将军。

一、仁取巴蜀智破江陵

唐高祖李渊占领长安后,任命李孝恭为山南招抚大使,攻取巴蜀地区。李孝恭率军抵达蜀地,发起猛攻,连续攻克了许多州。当时,农民起义军朱粲部下不愿投降,在被围困日久后断粮,只得吃人肉为生。在攻破朱粲军时,唐军俘获众多俘虏,李孝恭的部将建议说:“朱粲的军队吃人肉,太可恶了。一定要把他们活埋处死,以作惩戒。”李孝恭说:“这不是个好主意,我们的敌人那么多,有那么多城池等待我们攻克,如果攻下一处就杀死守城的,那以后谁还肯投降我们?”于是把那些俘虏全部释放。由于他采取了这样开明的政策,因此许多地方传檄而下,军队进展神速,降附者达三十多州,很快平定了整个巴蜀地区。

武德二年(619),李孝恭任信州(今四川奉节东)总管,根据朝廷的决定,他对当地事务全权处置。当时,萧铣占据江陵。

萧铣是后梁宣帝曾孙。当年北周趁梁国内乱入境大掠,象征性地保留了梁国。隋文帝时萧铣的爷爷萧岩叛隋入陈。陈国灭亡后,隋文帝杀掉了萧岩。萧铣自幼丧父,家里很穷,靠卖字作书挣钱养活母亲,为人十分孝顺。由于族内的萧氏成为隋炀帝皇后,萧铣沾光被授以罗川令的官职。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天下纷纷叛乱,岳州上下文武官员也趁势想起军叛隋,众人本来要推校尉董景珍为主,这位武人倒有自知之明,他对众人说:“我家世寒贱,起事以我为名没有号召力。罗川令萧铣是梁国王孙,宽仁大度,有梁武帝之风。我还听说帝王龙兴,都有符名吉兆,隋朝的冠带都叫‘起梁’,这个称呼,冥冥之中预示着萧家梁国该中兴啊。现在请萧铣为主,不正是应天顺人吗?”大家找到萧铣一说,果然帝王贵胄没有一般书生畏怯怕事之意,他马上应承,即日自称梁公,改易服色,建立梁国旗帜。不久,附近义军和起义官军纷纷来投,隋朝派军来攻都四散败走。萧铣于是称帝,署置百官。隋炀帝被弑江都,一时间天下无主,岭表诸州纷纷归降萧铣,九江、南郡也相继为梁国所据,当时东至三峡、南到交趾、北接汉川,全都成了萧铣梁国的地盘,拥兵四十余万,成为南方雄国。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萧铣迁都江陵,开始与刚刚建唐的李家有了遭遇战。由于萧铣属下将领多横恣杀戮,他就以罢兵为名把诸将召回,想趁机剥夺这些将帅的权力。已经当了梁国大司马的董景珍等人相继怨恨叛乱,纷纷被杀,以至于萧铣的故旧边将各自心怀疑惧,实力大减。

李孝恭多次向唐高祖建议削平萧铣,他的建议为高祖采纳。他因此得以晋封赵郡郡主,改信州为州。于是李孝恭大力修造战舰,指挥士兵练习水战。大将军李靖受命征伐江南,李孝恭依照李靖的计谋,进取江陵,就是召集巴蜀地区首领的子弟,让他们在军中担任职务,表面上是重用他们,实际是把他们当做人质,是一箭双雕之计。

不久,李孝恭升任荆湘道总管,统领水陆十二军出发,以李靖为行军长史,又令庐江王李瑗为荆郢道行军元帅出襄州(今湖北襄樊)道,但把缴获的战舰丢弃在江中,使之顺流而下。部将不解地问他:“缴获了战舰,正好补充我们的军队,现在把它们丢弃给敌军,为什么呢?”李孝恭说:“萧铣控制的地面南抵岭南,东接洞庭,地势有利于固守。人口稠密,兵员众多,萧铣据守江陵,一时还不能攻下,如果援兵来救,我们就难以取胜,有多少船也没用。我们把他的战舰放到江中。各地援兵看到这许多无人船,会认为萧铣已经战败,江陵已破,救援没有意义了,这样迟疑下来又派人到江陵探问,时间就会耽搁下来,我们就可以拔取江陵了。”

果然,救兵来到江陵,见到满江残破的舰船,迟疑不敢前进。萧铣断绝外援,李孝恭纵兵布围把江陵围得铁桶一般,很快就攻克了水城,俘获舟船数千艘,梁国的交州总管丘和、长史高士廉等人本来是带人来拜谒萧铣的,听说梁国兵败,新主对自己又无恩宠,就都转头到李靖军门投诚。萧铣秉承梁家一贯的“仁义道德”,自度救兵难于急至,就对属下说:“天不助梁,数次亡国。如果战至力屈而降,唐军必因军士死伤而大杀城内百姓。怎能因为我一人之故而使百姓遭殃呢。现在城池还未被攻拔,我先出降,可能会保全民众。众人失我,何患无君!”于是他亲自巡城下令投降,守城军士都号哭不已。萧铣祭拜太庙后,率官吏赴李孝恭军门请降:“当死者唯有我萧铣,百姓无罪,请勿杀掠。”李孝恭把萧铣用囚车送至京师。李渊下令斩萧铣于都市。荆湘地区尽归唐朝所有。唐高祖很高兴,升任李孝恭为荆州大总管,还命人把这次战役制成画卷,保存在朝廷。

二、治理荆州平定叛乱

李孝恭在治理荆州期间,开展屯田,建设铜矿,使百姓获利甚丰。由于他政绩不凡,升任襄州道尚书左仆射。当时岭南一带还没有平定,李孝恭派出代表,到各地安抚慰问,岭南四十九州归顺了大唐,朝廷的号令直达南海,不再有阻隔。

武德六年(623),原为江淮义军首领后降唐的辅公祏反叛,占据丹阳(今江苏丹阳)称帝,朝廷下诏命李孝恭为元帅前往讨伐。李孝恭率兵紧急前往,李靖、李、黄君汉、卢祖尚等将领都归他节制。大军出征前,李孝恭大开宴会犒劳将士,忽然不知什么缘故,一碗清水变成了血水,众人大惊失色,以为不吉利,李孝恭却很平静,从容说:“是祸是福,原本是没有一定之规,全凭人的处置。我李孝恭没有做下对不起天地的事,大家不用担心,辅公祏恶贯满盈。我们的征讨已经有神仙显灵了。这杯中血,就是那辅公祏要送死的象征!”说完,将杯中血一饮而尽,将士也就安定下来了。

辅公祏的部将冯惠亮占据险要之地,前来叫战,李孝恭坚守营寨,不肯出战,派奇兵断绝救军的粮道,敌军饥饿,乘夜到后军 偷吃的,李孝恭不予理会。第二天派出弱兵到敌军营寨前挑战,又派卢祖尚率精锐骑兵在第二防线等待。双方相持一会,弱兵退却,后军追击,与卢祖尚军相遇,交战,叛军大败。冯惠亮退守梁山,李孝恭乘胜连破叛军各镇,叛军士兵数千人投水而死,辅公祏无奈放弃丹阳逃走,李孝恭骑兵追击,抓获辅公祏,江南平定。朝廷下诏,表彰李孝恭的功绩,赏赐丰厚,并提升他为东南道尚书右仆射。尚书制废除后,改任李孝恭为扬州大都督。

李孝恭两次打败敌人,势力范围北自淮水,东越过江水,南到达岭南。李孝恭想树立自己的威望,以镇抚这广大地区,就在石头城修造宅第,并用重兵守卫,于是有人说他要谋反。朝廷把李孝恭召回,逮捕下狱严格审查,但查无实据,便赦免他无罪,改任宗正卿,并赐给实封一千二百户。

李孝恭历任凉州都督,晋州刺史。贞观初年(627),任礼部尚书,封河间王。

李孝恭生活奢侈,府中仅歌舞伎就达百余人。但他性格宽厚待人谦恭,并不骄傲轻慢人,唐太宗因此很器重他。在诸宗室中,他的威望也最高,李孝恭曾经对人说:“我的宅子十分壮丽,这不是我想要的,我想另外建造简单的,只供起居。这样的宅子,在我死后,子孙们如果有才能也容易守得住,如果子孙们无能,别人也没有兴趣谋夺它。”贞观十四年(640),李孝恭因为饮酒过量而死,享年五十岁。唐太宗为之痛哭,追赠司空、扬州都督,并议定谥号,陪葬于高祖献陵。

当初,隋朝灭亡,盗贼遍天下,太宗亲自率兵一一讨伐平定,谋臣猛将集中于麾下,此外再没有建立重大功勋的军队了,只有李孝恭不在太宗的麾下,是单独开疆拓土、平定叛乱的一支军队。

李孝恭有子李崇义、李晦。

李崇义继承河间王位,后降封为谯国公,历任萧州、同州刺史,益州都督府长史,也很有威名,终于宗正卿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