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唐太宗
3571900000042

第42章 功过是非论宰相(2)

三、免官流放猝死他乡

武德九年(626),高祖禅位于秦王李世民,是为唐太宗。太宗继位后,对前朝重臣采取疏远的态度,裴寂在朝中的特殊地位也不复存在,贞观三年(629)正月,有沙门法雅,从前受恩宠出入两宫,后来禁止入内,因而心怀不满,便说出一大串莫名其妙的妖言。杜如晦主审法雅,被这个妖僧的胡言乱语弄得昏头涨脑,但法雅终于改说“人”的语言了,他说裴寂能听懂这种神奇的语言。于是,裴寂被免去官职,遣回乡里。裴寂请求留在京师,唐太宗不允许:“说起您的功德来,可谓平庸,但对您的恩泽是群臣第一呀!武德年间,贿赂公行,紊乱纪纲,根子都在您,只不过因为您是功臣不忍依法严办。现在能回去守墓,很不错啦!”裴寂随即返归蒲州故里。

汾阴(今山西万荣)一名叫信行的男子,言多妖妄,常对裴寂的家僮说:“裴公的面相有成为天子的命。”裴寂监奴恭命把这事告诉了裴寂。裴寂恐惧不敢上奏,暗令恭命杀了信行。但恭命不仅没杀信行,反而同信行一起逃到别处藏匿了起来。裴寂得知后勃然大怒,派人四处搜捕。恭命害怕被杀,就到太宗那里举报了裴寂。太宗大怒,对群臣说:“裴寂有四项死罪:第一,身为三公,却与妖人法雅亲密;第二,事发之后负气任性,说天下是他谋划来的;第三,妖人说他有天子之命,他却匿而不报;第四,密谋杀人灭口。”群臣听后议论纷纷,大家不相信裴寂有叛逆之心,请求对他从宽处理,唐太宗同意不杀裴寂,将他流放静州(今广西昭平)。

裴寂刚到静州,恰好碰上当地羌人聚众造反,并扬言要把裴寂劫来立为天子。唐太宗得知此事后,并不相信。没过多久,裴寂率家僮镇压了羌人叛乱,太宗很是感动,征召裴寂还朝。裴寂正为赴京做准备,却突然猝死,时年六十岁。

中书令宇文士及

宇文士及(?~642),唐太宗朝宰相。字仁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父宇文述,为隋朝右卫大将军。宇文士及在隋曾任内史令,入唐后曾任中书侍郎、太子詹事、中书令。

开皇末年(600),宇文士及凭借父亲宇文述的功勋封新城县公。隋文帝曾与他进行长谈,认为他是奇才。特别下诏让他娶炀帝的女儿南阳公主。大业中期(约608~610),宇文士及任尚辇奉御,跟随炀帝巡幸江都。后因父亲去世免职,丧期未满而起用为鸿胪少卿。大业十四年(618),炀帝住在江都,当时任右屯卫大将军的宇文化及是宇文士及的哥哥,宇文化及图谋篡逆,因为宇文士及的驸马身份不与他通气,担心他会向皇帝告发。炀帝被杀后,宇文氏都得封赠。宇文士及封为蜀王。

当初,宇文士及任奉御,而李渊任殿中少监,二人结为至交。后来宇文士及跟随宇文化及到达黎阳,唐高祖李渊亲自写信征召他。宇文士及也派家僮走小路到长安,表示愿意投降,并献上金环。高祖高兴地说:“我曾经和宇文士及共事,如今他献纳金环,是快要来了。”后来,宇文化及军力涣散,形势不利,宇文士及劝他投降唐朝,宇文化及不听,宇文士及便和内史令封伦谋划,为了远离兵难、有回旋的机会,他们申请去济北督运军粮。

不久,宇文化及失败,这时济北的豪杰谋划发动齐地兵士攻打占据河北称帝的窦建德,以收复河北,观察形势变化再做决定,宇文士及不同意这个计划,遂和封伦等人归顺唐朝。高祖责怪他说:“你兄弟俩在江都作乱,曾经谋划带军攻打长安入关灭唐,如果那时捉到我们父子,还肯让我们活命吗?你说今天要对你如何处置?”宇文士及道歉说:“臣罪当死,但臣往日在涿郡,曾经和陛下夜间商议天下大事,最近又有东西奉献,希望以此赎罪。”高祖笑着对宠臣裴寂说:“他和朕商议天下大事,至今已六七年了,公等都在他之后。”

当时宇文士及的妹妹为昭仪,得到高祖宠爱,宇文士及由此受到亲近礼遇,授任上仪同。他跟随秦王李世民平定宋金刚所部义军,立下战功,得以恢复在隋朝时的封爵新城县公,唐高祖将宗室的女儿下嫁给他,迁任秦王府骠骑将军。又跟随秦王征讨王世充,晋爵郢国公。武德八年(625),宇文士及代理检校侍中,兼太子詹事。

太宗李世民即位,拜授宇文士及为中书令,实封益州七百户,以本官检校凉州都督。当时突厥多次入侵,宇文士及要用威力来威镇边人,每次出入,都陈列盛大的士兵仪仗队。他礼贤下士,凉州的人都纷纷奔走其门。有人告发他想造反,经过审讯,告发查无实据,太宗把他召入任殿中监,因病改任蒲州刺史。宇文士及为政宽大,人们都感觉他很亲善。升任右卫大将军。太宗经常将他召入宫中便殿里交谈,有时到半夜才出来,遇上他休假,常常派人快马召他前来。

宇文士及行事谨慎严密,他的妻子曾经问皇帝突然召他有什么事,宇文士及始终不肯告诉她。太宗曾经玩赏宫禁中的树木,边看边说:“这是好树呀!”宇文士及在旁边也随声赞美。太宗厉声说:“魏徵常常劝我远离花言巧语的小人,但不知小人是谁,到今天才知道所谓小人是什么模样。”宇文士及忙解释说:“南衙的群臣在朝堂之上当面顶撞争执,使陛下无法做出决定。今天臣有幸侍奉身边,还不事事顺从陛下,反而处处指摘皇帝的过错。那么陛下贵为天子,又有什么意思呢?”太宗一听,怒气顿消。

一次,宇文士及切熟肉,手上沾了油,便用面饼擦手。太宗一向主张节俭,见此便不满地频频看他,他装作不知道,把擦完手的面饼从容不迫地吃下去。他的机敏聪颖大都像这样。因为他是皇帝的旧友,他的一个儿子也被封为新城县公。宇文士及任中书令七年后,再次任殿中监。

贞观十六年(642),宇文士及去世,追赠左卫大将军、凉州都督,陪葬昭陵。

宇文士及抚养了幼小的弟弟和哥哥留下的孤儿,以友爱兄弟著称。喜好救济亲戚故人,口碑很好,但是他的个人生活极其奢侈,衣服玩物饮食必要极其丰厚奢侈。黄门侍郎刘洎说:“宇文士及居家奢侈过分,不能叫恭。”于是改谥号叫“纵”。

尚书左仆射萧瑀

萧瑀(577~650),唐太宗朝宰相。字时文。父萧岿,为后梁明帝。隋炀帝时,萧瑀任绍青光禄大夫、内史侍郎。唐建国后,历任民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太子太师、尚书左仆射等职。他是隋炀帝皇后萧氏的亲弟弟,但仍遭到炀帝忌恨,因此他在隋并不得志。降唐后,受到高祖、太宗两代皇帝重用,为唐政权建设做了贡献。但他性情猜忌,以致在宦海沉浮不定。

一、在隋失意降唐为相

萧瑀年仅九岁,就得封新安王。隋开皇七年(587),隋文帝下诏废掉后梁,后梁遂亡国,萧瑀的封国也被废除。因姐姐是隋朝晋王杨广的妃子,萧瑀进入长安。萧瑀喜爱经学,擅长写文章。他性格耿直急躁,鄙视浮华的风气。他信仰佛教,曾经修行过很长时间。当时,南梁刘孝标著有《辨命论》一书,认为人的天命决定了吉凶祸福。萧瑀认为《辨命论》荒诞不经,于是写文章批驳,他的观点是:“什么叫天命,人禀受天地而生,受命于天,这就是天命,而吉凶祸福却在于个人。如今将这些都归于天命,这不符合先王对人们的教诲。”精通儒学的柳顾言、诸葛颍赞叹说:“自孝标至今已数十年,言及性命之理的人都不能驳斥他。这些论断足以医治刘孝标提出那些病入膏肓的理论了!”

晋王杨广立为太子后,授任萧瑀为右千牛。杨广即皇帝位,萧瑀的姐姐成为皇后,炀帝杨广对萧瑀的亲宠便日益加深,迁任为尚衣奉御、检校左羽卫鹰扬郎将。萧瑀对自己官职不高心怀不满,加上看不惯炀帝的荒淫行为,遂产生归隐的想法。他曾偶然染上四肢麻痹之病,却命家里人不要请医生医治,他说:“上天如果延长我的余生,这番病后还不死,我这病就是隐遁山村最好的理由。”皇后听说后,责备他说:“以你的才华,足以扬名显亲,岂能轻易残毁身体而谋求归隐!你是一个亡国之臣,对自己官位不高产生不满,这就很过分了,还要说这些怨气冲天的怪话。恐怕罪责难测。”萧瑀这才治病,病好后,拜授内史侍郎。萧瑀多次言事抵触炀帝旨意,渐渐被忌恨。

大业十一年(615),炀帝北巡长城,到雁门时,被突厥始毕可汗率军包围,萧瑀谋划说:“听说始毕可汗是借校猎为名至此,义成公主(隋文帝宗室之女,作为文帝之女和亲突厥,成为启民可汗之妻,称可贺敦)并不知他有背逆之心。按照夷人的习俗,可贺敦可以参与军事,况且义成公主以皇帝的女儿身份嫁到突厥任可贺敦。如果派一名使臣告诉公主,应该能不战而解围。还有,众人议论陛下平定突厥以后,将要再征讨高句丽,众人全都厌战,所以现在怠慢不肯作战。希望陛下下诏书停止征伐高句丽。”炀帝听从了。随后义成公主用“北部边境有外寇入侵”的假话骗始毕可汗,始毕可汗这才解围退去。然而炀帝一心要征伐高句丽,又忌恨萧瑀的计谋胜过他的谋划,对群臣说:“突厥能有什么作为?萧瑀乘包围未解之时欺哄恐吓朝廷罢了!”于是贬萧瑀为河池郡守。

萧瑀上任后,河池境内有强盗一万余人,官军无所作为,萧瑀招募乡勇做“敢死队”,攻打并降服了他们,将缴获的财产全部赏赐给有功的将士。又击败了叛隋称帝的薛举部众数万人。

李渊率领义军进入京城长安,派人招抚萧瑀,萧瑀带着本郡前来降顺,授任光禄大夫,封宋国公,拜授户部尚书。秦王李世民担任右元帅,进攻占据洛阳称帝的王世充,招用萧瑀为府司马。

武德元年(618),萧瑀升任内史令,高祖委任给他机要职务,内外各种政务他全都参与决断。有时引他升座御榻,称呼他为萧郎。萧瑀一向勤奋努力,孜孜不倦,抑制皇上过失,约束违法事件,无所畏惧。他常上奏对国家有利、合乎时宜的奏章,大多被采用。高祖亲笔下诏书说:“能听到你的言论,是国家的幸运,朕认为你的意见很宝贵,所以赐给你黄金一匣,请不要推辞。”

同年,州中设置七个职位,萧瑀力求选择那些才能、名望兼优的人担任这七个职位。秦王任雍州牧时不以萧瑀为州都督。高祖常把诏书下达中书省,但萧瑀迟迟没有宣布执行,高祖责备他拖延,萧瑀说:“隋朝末年内史省所下的诏敕许多自相矛盾,各有关部门不知如何承办。如今大业初建,所以各种关系安危的大事都取决于号令。近来每起草一个诏书,一定要反复审核,使前后旨意不相违背,才能够下达,我这些日子在全面检查这些文件,这就是拖延的原因。”高祖高兴地说:“有你这样尽心竭力的大臣,朕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当初萧瑀在关内的田宅全都赏赐给有功之臣,到这时高祖下诏还给了他。萧瑀将这些田地全部分给宗族,只留下庙室供奉祭祀。王世充被平定后,萧瑀以参与谋划之功升任尚书右仆射。武德七年(624),因荧惑星冲犯右执法星,萧瑀避让相位,但朝廷没有允许。

二、性情猜忌交恶诸相

太宗即位,萧瑀升任尚书左仆射。贞观初年(627),宰相房玄龄、杜如晦等后起之秀崛起,很得太宗赏识,逐渐分担了萧瑀的一些职权,萧瑀内心怨恨,找机会极力诋毁,语意轻慢而急躁。太宗十分生气,将萧瑀罢免回家。

不久,萧瑀拜授特进、太子少师,又任左仆射,实封食邑六百户。太宗问萧瑀:“朕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应该如何做?”萧瑀说:“夏商周三代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分封诸侯作为藩屏。秦朝建立郡县制度,只有两代就灭亡了。汉朝分封子弟为王,国运长达四百年。魏、晋废除分封制,转瞬之间就亡国了。这就是分封诸侯所起的明显效果。”太宗赞同他的意见,开始商议封建诸侯之事。

后来,萧瑀因和陈叔达在太宗面前争执不敬,获罪,被免职。一年多以后,他被起用为晋州都督。贞观五年(631),萧瑀入朝拜太常卿,升任御史大夫,参与朝政。萧瑀议论明辨,见解卓异,令人信服,但不能容忍别人的短处,情绪偏激,意见也难免存在偏颇,又一向执法严厉。房玄龄、魏徵、温彦博曾多次裁正他,他的意见多被摈弃不用,萧瑀更加愤恨不平。恰值房玄龄等人小有过失,萧瑀立即痛加弹劾,想借机会把房玄龄等人打倒,但太宗对此似乎不感兴趣,并不打算处置那几个人,萧瑀由此自感失落,罢免相位,任太子少傅,不再参与朝政。次年加特进,再次任太常卿。拜授河南道巡省大使。贞观九年(635),萧瑀又参与政事。

太宗曾经说:“武德末年,太上皇有废立太子的言论,考虑朕有特殊功劳,兄弟们不能相容,萧瑀在那时不受利益引诱也不怕恶势力威胁,真是有功于国家的大臣啊。”因此赐诗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太宗评价萧瑀说:“公恪守道义忠心正直,古人没有能超过你的,但善恶太过分明,有时也有些失误。”萧瑀磕头道谢说:“既蒙受陛下教诲,又赞许臣的忠诚正直,得到陛下如此表扬,臣这一辈子,也算没有白过啊。”魏徵说:“大臣有不顾家人议论严格执法的,君主因他的公正而宽容他;孤傲但保持气节,君主因他耿直而容忍他。过去总听人说这些前代圣人的言行,今天却真的见识到了。假如萧瑀不遇到陛下,不用说建立功业、树立美名,就是简单自保,恐怕也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