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唐太宗
3571900000054

第54章 开疆拓土众将邻(3)

二、辅佐秦王扬威玄武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当了皇帝之后,同前代所有的帝王一样,须确定太子以继承皇位。按照常规应立长子李建成,但次子李世民在建国前后的征伐平乱中功劳最大,他也曾对李世民有过立太子的承诺。就在他举棋不定之时,长次之间争夺接班人位置的斗争已经酝酿多时了。

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结为一党,企图谋害秦王李世民。为此,李建成秘密拉拢人,以扩展自己的羽翼,削弱对方的实力。他们派人悄悄给尉迟敬德送去一车金银器具,并附信一封,表示愿与他交朋友,相互关照。尉迟敬德本来早在秦王府供职,对于太子之争十分清楚。见到来信和礼物之后当即表示:“我本贱民出身,流落叛军之中,按理说罪不容诛,但承蒙秦王的惠顾,才使我获得新生,如今又让我担当将领,我必须以身报恩。而对殿下没有建立一丝功绩,所以不敢接受重礼。如果我私下应许了殿下,便是有了二心,见利忘义,为人不忠,这样的人对殿下又有什么用呢?”事后尉迟敬德将此事报告了秦王,秦王说:“你的心迹如山岳一样清晰沉稳,即使是满斗黄金也买不动你的坚贞情操。不过,既然送来了,就可以留下,这样可以继续得知他们的阴谋,再想对策。”

这件事使秦王进一步看到了尉迟敬德感恩相报的义气,同时也引起了另外一方李元吉的忌恨。李元吉命令壮士伺机刺杀尉迟敬德,尉迟敬德得知后故意敞开所有的门庭,在家中安卧不动,行刺者多次进入其庭院,但始终不敢迈进家门。行刺不成,李元吉又在高祖面前反复说尉迟敬德的坏话,捏造罪名,高祖信以为真,下诏逮捕了尉迟敬德,准备问成死罪。秦王挺身而出,以事实一一驳斥虚假的罪名,终于使尉迟敬德无罪释放。

武德九年(626)夏,突厥侵扰边镇,李建成向高祖推荐李元吉领兵出征,预谋请秦王到昆明池来一同为四弟饯行,在宴会上杀死秦王。尉迟敬德得知了这一阴谋,立即与长孙无忌去禀告秦王,劝他先发制人,不然危在旦夕。秦王却长叹一声说:“我虽祸在须臾,但是同胞骨肉,始终不忍心加害其身。我想等他们先挑起事端,然后以正义之理予以反击,你们觉得如何?”尉迟敬德说:“怕死乃人之常情,现在众人都以死来拥护你,这是天意。如果天赐良机而不利用,反而会受到惩罚。虽然要顾念亲情,但也不能忘掉了维护社稷的大计。你现在眼看大祸临头,如果打算逃跑以求独自安然,这就失去了为人临难不避的气节,也缺乏古圣先贤大义灭亲的品格。依我之见,请先动手杀掉建成和元吉。如果你不听我的话,就请允许我先逃跑,我不愿束手待毙。我要逃走的话,无忌也要与我一齐走!”

秦王听出尉迟敬德的话中具有明显的威胁和要挟,但仍犹豫不决。长孙无忌说:“今天你要再不听敬德的进劝之言,就该知道敬德等人今后也就不再是你的人了。看来事情要败坏,我们还能做什么呢?”秦王缓和语气说:“我刚才所说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嘛。你们再想想还有什么好办法。”尉迟敬德急切地说:“秦王今日处事犹疑,不像智者所为;临难不决,不像个大丈夫。纵然你不听我的话,请你自己决策,国家怎么办?你自身怎么办?今天我已将八百多勇士全部引入宫中,他们披甲执刃,专等号令。如今是箭在弦上,你还推辞什么!”尉迟敬德感到自己该说的都说了,只是秦王还在犹豫,于是转身出去,找来侯君集,连夜劝进。终于,秦王决定行动,但要召来近臣房玄龄、杜如晦仔细筹划。

当时房、杜二人被高祖调出秦王府,且不准他们再进。秦王派长孙无忌秘密去召唤时,房玄龄回答说:“皇上有令不准再进,今天如果私自进去,必然招致诛杀,所以不敢从命。”长孙无忌回复秦王后,秦王大怒,对尉迟敬德说:“这两个人是不是要背弃我?”说着摘下随身的佩刀,交给敬德,并说:“你再去一趟,如果看出他们仍然不来的心思,便把他们斩首,提头来见。”尉迟敬德临出门时,对长孙无忌说:“既然秦王已决计即日杀贼,你就在他身边筹划吧,咱们四个人不宜同时在街上跑来跑去。”但是长孙无忌还是与尉迟敬德一同去了房、杜两家。房、杜都换了一身道士的服装,跟随长孙无忌进了秦王府,尉迟敬德故意绕道,也随后回来。经过一番紧张的策划,决定立即动手,其时已是六月四日的凌晨。

早上,秦王带尉迟敬德等九人到玄武门。当时高祖派人去召集文武大臣。李建成与李元吉走到临湖殿时,发觉情况异常,拨转马头想退回自己的宫府。李世民当即呼唤他们回来,李元吉在马上张弓搭箭欲射李世民,但是仓促之间因过分紧张,三次都没有拉开弓。而李世民则只发了一箭,即将李建成射死落马,李元吉拍马便跑,李世民的随从一齐放箭,李元吉落马。这时,李世民的坐骑在树林里被枝杈挂住了绳索,急切间拉不出来,李元吉跑过去抢夺李世民的弓箭,两人扭打起来。尉迟敬德骑着马跑过来救援,李元吉急忙往武德殿跑去。尉迟敬德紧追不舍,将李元吉杀死。李建成府中将领薛万彻、谢叔方、冯立等率精兵两千赶至玄武门,杀死了屯营将军,想把守玄武门以援救李建成。这时,尉迟敬德手提李建成、李元吉的首级登在高处让府兵看,府兵将士见主帅已死,大势已去,纷纷逃离。

李世民看到玄武门前的局面基本稳定,但恐宫中有变,便命尉迟敬德入宫保护高祖。尉迟敬德披甲持矛迅速入宫,转了几个大殿不见高祖踪影,问过宫人,才知道高祖正在海池的船上游玩。尉迟敬德走到岸边,只见高祖与萧瑀、裴寂在小龙船上安然说笑。高祖见到全副武装的尉迟敬德,大吃一惊,心知必有动乱,于是问:“今天是谁作乱?你来这里做什么?”尉迟敬德回答:“太子与齐王作乱,秦王已经率兵把他们镇压,恐怕皇上受惊,派我来保护您。”高祖这才放下心来。其时,宫城的南衙、北门一带以及太子宫、秦王府附近仍在交战。尉迟敬德请高祖手书命令,令各路军队一律听从秦王的指挥。形势至此,即使高祖有意偏袒太子,也无济于事,只得依从敬德的建议,下令各路军队听秦王调动。此令一出,各处的局部战斗很快平息。

在这次有名的“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敬德从策划到行动始终都坚定、勇敢。因此秦王特意慰劳他,说:“你对国家有安定社稷的大功劳。”赐给他大量珍宝。当时商量如何处置追随李建成的一百多人,都说应予捕杀,没收其家产,唯有尉迟敬德提出异议,他说:“犯罪的元凶只有二人,现在都已除灭,如果扩大打击面,就不是稳定大局的策略了。”秦王采纳了他的意见,那些人都免于问罪。秦王在宫里主持政务,授尉迟敬德为太子左卫率。论功行赏时,尉迟敬德与长孙无忌为一等功,各赐绢万匹,另外又将齐王李元吉的府第财物全部赏给了尉迟敬德。

三、功高自傲颐养天年

贞观元年(627),唐太宗李世民拜尉迟敬德为右武侯大将军,赐爵吴国公,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四人各自享有一千三百户食邑。突厥十万大军入侵泾州(今甘肃泾川),尉迟敬德以泾州道行军总管率兵出征。敌军进至泾阳,敬德以轻骑兵先出挑战。杀死敌军首领后,其军溃乱,尉迟敬德挥师掩杀,突厥大败。

尉迟敬德性情憨直,居功自傲,每次见到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常常当面讥讽他们,议论其长短,有时在宫廷之上当着众大臣的面厉言争辩,于是渐渐与他们不和。贞观八年(634),尉迟敬德当了同州刺史。一次,太宗在庆善宫设宴招待文武百官。在座位的安排上,尉迟敬德很不满意。他对坐在上席的人说:“你有什么功劳,敢坐在我的上席?”这时坐在他下席的任城王李道宗赶快解释,说明原委,没想到尉迟敬德竟勃然大怒,挥起拳头朝李道宗脸上打去。李道宗猝不及防,眉眼上挨了一拳,眼角立时出血,几乎被打瞎。咆哮皇帝的宴会,这在国家礼法上是“大不敬”,犯了死罪,太宗沉下脸摆手示意停止宴席,严肃地对尉迟敬德说:“朕浏览汉代的史书,发现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时的开国功臣只有少数人寿终正寝,朕常常对那些不得善终的功臣十分同情。所以登上皇位之后,朕十分注意保护有功之臣,更想让他们子孙相继,家业兴旺。但是你任职为官以来多次触犯法律,朕才理解了韩信、彭越之所以被杀戮,并非刘邦之错。国家的大事,重要的是赏赐有功之人,惩罚罪犯,谁也不应有非分之想。希望你从今以后注重自身的修养,不要做出后悔不迭的事情。”这一席语重心长的开导,说得尉迟敬德低头不语。

贞观十一年(637),太宗分封功臣官爵,可以世袭刺史。册拜尉迟敬德为宣州刺史,改封为鄂国公,后历任鄜、夏二州(今陕西横山一带)都督。贞观十七年(643)初,尉迟敬德请求回家养老,授开府仪同三司,令他每月初一、十五上朝即可。二月,太宗命画家于凌烟阁上绘制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既有开国元勋,也有贞观之治中贡献颇大的文臣学士,以显示人才济济、群臣荟萃的盛世景象。入图凌烟阁是国家给予的最高荣誉。尉迟敬德即在其中,因此他又深受鼓舞,太宗出征高句丽时,他又主动请战,随军远征,得胜而还。

尉迟敬德晚年迷信方士仙丹,为求长生不老,在家中设炉炼丹,又按照方士的指点,服食云母粉,以为可以返老还童。同时,在庭院之中大兴土木,修建池台,栽花养鱼。他还喜欢质地精良的绸缎衣服,新衣盛装之时,常命人为他弹奏清商之乐。他闭门谢客,在家中研习仙方,观花赏乐,十六年不与外人交往,怡然自得。

显庆三年(658),高宗皇帝以尉迟敬德功大,追赠他的父亲为幽州都督。当年,尉迟敬德病逝,享年七十四岁。高宗为之废朝三日,举行哀悼,并且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和入朝的地方使节一齐到他家吊唁。又册赠司徒、并州都督的官衔,谥号“忠武”,陪葬于昭陵(太宗陵园,在今陕西礼泉县东北)。

右武侯大将军丘行恭

丘行恭(586~665),唐初名将。河南洛阳人。出身将门,父亲丘和在唐高祖时任左武侯大将军。丘行恭善长骑射,作战骁勇。

大业末年(617),丘行恭与哥哥丘师利聚兵于岐、雍(皆在今陕西境内)一带,拥有一万兵马,兵众势盛,其他乱军,都不敢侵犯他的领地。

唐朝初年,原州(今甘肃镇原县)有乱贼聚众数万人,围攻扶风郡(今陕西岐山)。扶风郡太守窦进率兵坚守城池。数月之后,贼兵粮食用尽,挖食野菜,野菜也被他们挖光了,有数千人马投奔了丘行恭。丘行恭亲自率领五百兵士,带着大量的米面酒肉,来到敌兵大营,敌帅以为丘行恭给他送来了粮食,出营相迎,丘行恭拔刀斩杀了贼兵首领,然后对贼军将士说:“你们都是无辜的百姓,不要跟随贼人作乱,让天下人把你们当做反贼。”于是,兵士们都归附了丘行恭。随后,丘行恭和扶风郡太守窦进一同率兵投奔了驻军渭北的李世民的部队。丘行恭被封为光禄大夫。

之后,丘行恭随同李世民南征北战,先后参加了平定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的战役,屡建战功,被授为左一府骠骑。在“玄武门之变”中,丘行恭随李世民参与其事,杀掉太子李建成后,他因功升为左卫将军。

贞观年间,丘行恭和哥哥丘师利争葬亲生母亲,遭到弹劾,被免职为民。后随将军侯君集平定高昌,封为天水郡公,进右武侯将军。唐高宗李治继位后,丘行恭被封为右武侯大将军。

丘行恭脾气暴烈,对待兵士十分严酷。经常无故打骂将士,手下人对他都十分惧怕。丘行恭因此而好几次被降职,但不多时,唐太宗便因他的战功而官复原位。

麟德二年(665),丘行恭去世,终年八十岁,死后陪葬于昭陵。

丘行恭忠心事主,在战场上英勇无敌。当初随同李世民一同征讨称帝洛阳的王世充时,两军对峙,李世民想探探对方的虚实,带了数十骑将士,冲入敌阵,往来冲杀,无人能敌。急驰之中,因受一段长堤的阻挡,众将走散。敌兵追近了,丘行恭急忙护着李世民撤向唐军大营,混战中,李世民的坐骑被射中,从马上跌了下来。形势十分危急。丘行恭拨回马头,弯弓搭箭,箭无虚发,一鼓作气射死敌兵十几人,敌兵不敢上前,丘行恭翻身下马,将李世民扶上自己的战马,他自己在前面牵马步行,手执长刀,杀开一条血路,安全地将李世民护回了唐军大营。

丘行恭死后,皇帝下诏,让人在丘行恭的墓前立一个人马石像,刻为丘行恭弯弓射箭的姿势,以表彰他舍身救主的功绩。

左武卫大将军秦叔宝

秦叔宝(?~638),唐初名将,二十四功臣之一。名琼,字叔宝,以字行,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身行伍。隋末时从军,曾跟随李密、王世充。归降唐朝,隶属于秦王李世民部下。他屡立战功,拜为军马总管,爵封国公,其影像图画于凌烟阁。

一、初入隋军终归大唐

隋大业中期,秦叔宝在大将来护儿帐内当亲兵。秦叔宝母亲去世,来护儿派遣使者前往吊唁。军中文吏感到奇怪,说:“士卒死亡及军属家中有丧事的人多了,将军从来没有降低自己的身份去问候,为什么单单去慰问叔宝?”来护儿说:“叔宝勇敢强悍,志向高远,将来一定会取得富贵,怎么能按小人物来对待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