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索罗斯传
3575500000016

第16章 勇者无畏,成为投资界的千面圣手(4)

然而,最终的结果却出乎索罗斯的预料。1994年2月11日,美国与日本的贸易谈判结束,双方并没有在这次会议中达成任何协议,索罗斯希望的日元汇率降低的情况并没有出现。2月14日,外汇市场上曾经持续下跌的日元开始强势反弹。当时很多投资者都认为,美国为了减轻与日本的贸易赤字,有意采取了让日元升值的策略,这样一来日本出口到美国的商品的价格就会大幅度提高。当天纽约外汇市场收盘的时候,日元对美元的汇率比值是102.20,与2月11日的收盘价相比提高了将近5%。令索罗斯感到头疼的是,美日两国的贸易谈判不仅没有让日元的汇率大幅度下降,反而还造成了日元汇率的上涨。

对于1994年2月14日的灾难,索罗斯并没有作出太多的回应。他只是这样说道:“日元的汇率在一天之内提高了5%,而我们也因此而损失了5%。我不清楚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也许是我们太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了,因此导致作出了错误的投资决策。”索罗斯这种敢于承认错误的态度,让其他投资者都感到十分钦佩。面对如此惨重的失败,索罗斯非但没有被打倒,反而因此而激发了斗志。

在1987年华尔街股灾爆发的时候,索罗斯试图让外界相信自己并没有遭受到如传言所说的那么严重的损失,但却一直未能如愿。而在1994年2月14日又一次投资失败的时候,外界的传言再度兴起,有些不负责任的新闻媒体表示索罗斯在这次投资中遭受的损失远远不止六亿美元,这让索罗斯感到很有必要对外界澄清这种流言。

索罗斯本人并不是很喜欢和媒体打交道,于是他委派了自己的助手斯但莱·德鲁肯米勒和新闻界进行沟通。与索罗斯不同,斯但莱·德鲁肯米勒是一个非常健谈的人,他和媒体之间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使得他能从容地应对各路新闻媒体。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斯但莱·德鲁肯米勒明确地表示量子基金公司这一次只损失了六亿美元,并坦言因为投资判断出现了重大的失误才导致了这次失败。当记者询问这次投资的失败会给量子基金公司带来什么影响的时候,斯但莱·德鲁肯米勒向记者们介绍,索罗斯全部的资产有120亿美元,而这次损失的六亿美元不过是其中的5%。因此,即使在这次投资中损失了六亿美元,索罗斯手中依然还有114亿美元的资产,而这足以维持量子基金公司的正常运转。在斯但莱·德鲁肯米勒和媒体进行了沟通之后,外界的一些关于索罗斯的传言也逐渐消失,没有人再去怀疑索罗斯的投资能力。对于所有的投资者来说,索罗斯在金融投资界的地位也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虽然在2月份索罗斯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但这却没有给他带来太大的影响。在华尔街的投资界,索罗斯依然是备受尊崇的投资大师,他发表的言论也依然会被各大媒体争相转载。在1994年年初的这场金融风波过后,索罗斯以及一些套头基金组织越来越被外界所关注,也有人对他们的投机行为提出了一些批评。然而,对于外界的这些非议,索罗斯丝毫没有挂在心上,他表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投资者而已,在他的投资过程中永远只会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索罗斯并不是唯一一个在日元上下了大赌注的人,有很多套头组织同样也遭受了那场灾难。而在那场灾难过后,许多套头组织为了筹集资金去进行新的投资,被迫抛售日本以及一些欧洲国家的债券,这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引发了一连串的反应。套头基金组织大量抛售欧洲的债券,使得这些债券的价格持续下跌,而欧洲国家为了吸引投资者购买债券又不得不提高了本国的利率。这一切举动让欧洲的债券市场变得十分混乱,大部分套头组织也因此遭受了重大损失。

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下,索罗斯却显得异常冷静,他呼吁大家相信“圣瓦伦丁日屠杀”不会再次发生。然而,索罗斯的愿望却并没有实现,套头基金组织还是因为害怕遭受损失而继续抛售他们手中的债券,欧洲的金融市场也因此变得更加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各国的中央银行于1993年3月在瑞士的巴塞尔召开了会议,他们向索罗斯以及其他的套头基金组织发出警告:如果这些套头基金组织继续他们的做法,那么欧洲各国的银行就会采取相应的行动进行制裁。

欧洲各国中央银行的威胁让套头基金组织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为了缓解双方的矛盾,索罗斯成为了套头基金组织的代言人。在索罗斯看来,如果想要制止这场金融风波继续蔓延,那么双方就有必要进行和解,只有这样才能够迅速而有效地解决问题。1994年3月2日,索罗斯在波恩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表示,欧洲的中央银行对一些规模较大的套头基金组织进行规范是合理的行为,他认为不规范的市场会逐渐地走向衰落,因此中央银行应该对其进行规范和管理。同时,索罗斯也表示愿意和欧洲各国的中央银行进行合作,并且希望欧洲中央银行在制定规范措施的时候也要考虑一下套头基金组织的利益。当记者向索罗斯询问“是不是套头基金组织造成了市场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的时候,索罗斯表示,他从来不认为市场是完美的,因此金融市场出现混乱并不完全是套头基金组织的责任。

在巴塞尔的会议结束以后,欧洲的中央银行并没有找到确切的证据证明是套头基金组织扰乱了金融市场,于是他们一致认为应该针对套头组织制定一些管理和规范的新规定。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混乱后,欧洲的金融市场逐渐恢复了往昔的繁荣,很多投资者也在这一场金融风波中吸取了教训。

5.引爆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4年年初的惨败让索罗斯亟须一场胜利来向世人重新证明自己。尽管在很多人眼中他依然是世界顶尖的投资大师,但在索罗斯看来,一场投资的辉煌胜利对他来说却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在1992年狙击英镑的行动中尝到了甜头,因此索罗斯对投机货币的生意始终怀有浓厚的兴趣,而正因如此,墨西哥的比索成为了索罗斯下一个狙击的目标。

墨西哥政府因为采用中短期外贷来维持经济发展,导致国内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墨西哥政府不得不把墨西哥比索的汇率抬高,甚至与美元的浮动保持一致。索罗斯注意到了墨西哥国内的经济窘境,意图借此机会在墨西哥掀起一场金融风暴。

1994年2月,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敦布希在一次公开发言中表示,墨西哥政府需要将他们的货币汇率下调。敦布希教授是墨西哥许多政要的经济学老师,他的言论对墨西哥国内的经济政策有着重大的影响。但是对于索罗斯而言,敦布希教授的这番言论却为他开启了一扇财富的大门。在此之前,索罗斯并没有十分关注墨西哥,而在听了敦布希教授的发言之后,他便开始暗中策划狙击墨西哥的行动。

在上世纪50年代,墨西哥还只是一个刚刚起步的新兴国家,经济并不是十分发达。然而,幸运的是,墨西哥是与世界经济大国美国毗邻的国家,这就为墨西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条件。墨西哥真正繁荣起来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在这一阶段,墨西哥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由此成为了一个受人瞩目的新兴经济强国。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墨西哥政府开始倡导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并且对国家的相关经济政策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从那时起,墨西哥与国外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不断有外资流入墨西哥国内的市场之中。从某种角度来看,墨西哥政府制定的这种经济政策在短期内对经济的发展是有好处的,但遗憾的是墨西哥政府贯彻的经济指导方针并不是十分完善,还存在着一些比较明显的漏洞,这就导致其国内的经济结构始终处于失衡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墨西哥国内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政治局势也变得动荡而混乱,而这也为后来墨西哥金融风暴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1994年1月1日,美国、加拿大以及墨西哥正式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这一协议的签订也让墨西哥政府对未来的经济发展前景变得更加地乐观。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不仅让美国、加拿大以及墨西哥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往来变得更加方便,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刺激外资的流入,从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被人们公认为历史上有过激烈冲突的国家与地区之间进行自由贸易的方式之一。在签署这项协议的三个国家之中,美国和加拿大都属于发达国家,而墨西哥却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从中不难发现,这项协议的签订对带动墨西哥国内经济的发展无疑有着莫大的好处。

事实上,当时的墨西哥政府之所以会和美国及加拿大签署这份协定,正是为了扭转墨西哥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他们希望借助外资的力量来维持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和美国保持良好的贸易关系。而美国之所以会签署这份协定,主要是出于战略上的考虑:美国和墨西哥有着共同的边境,因此墨西哥对于美国来说是天然的安全屏障。除此之外,其他地区的一些非法移民也正是通过墨西哥才得以进入美国境内,甚至很多犯罪分子也由此进入美国。如果能够和墨西哥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那么美国就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从经济角度来看,墨西哥是美国战略储备最大的提供者,也是美国的贸易市场以及投资市场,墨西哥实际上早已经成为了美国重要的合作伙伴。因此,虽然历史上两国曾有过一些摩擦,但是为了共同利益,他们最终还是决定化干戈为玉帛,签署了这份意义重大的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