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索罗斯传
3575500000018

第18章 巅峰时代,掀起亚洲金融风暴(1)

1.进攻前的试探——挥剑马来西亚

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域莫过于东南亚。当时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比欧美的发达国家还要快,整个世界都流传着“东南亚地区将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引擎”、“21世纪是一个属于东南亚的世纪”的论调。当时的东南亚经济在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并没有遇到经济过热等问题,因为经济增长速度很快、国民收入大幅度提升,所以一直以来社会很不安定的东南亚各国也都因为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而出现了罕见的安居乐业,社会犯罪、示威游行等威胁政府统治的不安定因素都大大下降。与此同时,东南亚各国政府为了持续快速地发展和维持稳定的社会,继续施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由于当时的东南亚各国都施行着宽松的货币政策,因此东南亚货币市场上有很大的货币流动性导致市场上的钱太多。因而,能够将老牌强国英国的货币进行一次成功的贩卖的索罗斯却没有足够的资金收购东南亚国家市面上的货币——20世纪90年代前期东南亚市场上投放的货币量足够将欧洲的三分之一买下来。此时,由于缺少足够的“士兵”而久久不能发动下一场战争的索罗斯正陷入苦闷的时候,却不曾想到因为自己突然暴涨的知名度而引来了大批的“援军”——华尔街的多家套头交易基金经理与投资银行的高管以及一些大财团的幕后老板都希望能够和索罗斯合作,一起赚大钱。

索罗斯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立刻和这些想发财的金融精英达成了一致——进军东南亚市场。然而,找到了愿意跟着自己一起冲杀的“士兵”之后,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索罗斯并没有立即对自己看准的新战场发起冲击。很明显,索罗斯在等待一个战机,一个足以让他将对手一剑封喉的机会……20世纪90年代初期,东南亚各国政府在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却忽视了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持续不断的外资投入一直以来都是东南亚各国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主要的动力来源。这种不是靠自有投入,而是靠外资投入拉动国家经济增长的方式虽然效果不错,短期内能够迅速让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出现飞跃性发展,但是由于自身的经济基本面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多大发展,仍然非常薄弱,所以外资投入一旦撤离,那么必然对这些自身经济基本面很薄弱的经济体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然而,令人痛心的是,东南亚各国政府都被快速发展的外资投入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巨大成果冲昏了头脑,虽然许多经济学家都对东南亚政府发出过警告——依靠宽松的货币政策,吸引外资来投入本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引进的资金中不光有投资资金还有投机资金,如果引进的投机性资金过多的话,那么东南亚国家就有很大的可能性变成国际投机家们的“印钞厂”。

进入20世纪中期以后,华尔街的一家著名投资评估机构曾经发出过这样一份风险报告: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已经出现过热的迹象,而且种种迹象表明东南亚国家即将刮起一股炒风。该报告还指出,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在一片繁荣发展的背后,存在着劳动力素质过低、国际贸易收支状况逐渐恶化的情况,通货膨胀的压力开始增大,最重要的是东南亚国家的高新技术人才非常匮乏,导致东南亚国家的基础行业的发展水平过低,这使得这些国家的内在推动力严重不足。同时,该报告还指出——“成长性衰退”已经成为东南亚国家即将面临的重要难题,如果东南亚国家对这一难题拿不出很好的解决办法,那么这些国家将有可能面临严重的金融危机。

东南亚各国政府相信在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自身实力的大大增加无疑是应对国际投机家发动货币战争的最好方式——历史证明,这个想法没有错,唯一错误的是他们大大地低估了那些可以让整个世界经济都有可能崩溃的投机家的实力,而这个错误恰恰是致命的。

拿破仑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常胜将军,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拿破仑能够抓住敌人的任何一个致命错误;而被誉为“华尔街的拿破仑”的索罗斯自然是不会放过东南亚政府所犯的这个有可能致命的失误。

成功发现东南亚各国政府所犯的那个致命失误之后,索罗斯并没有立刻抓住这个有可能再次让自己书写世界金融史上新神话的机会,而是选择先试探一下,毕竟当时东南亚各国的实力是非常强劲的,如果贸然做空这些国家的货币,那么这些国家联合起来发动一场有力的反击的话,将会出现不可估量的后果。所以,索罗斯选择了当时在东南亚国家中实力最薄弱的马来西亚来进行一场试探性进攻。

1993年,马来西亚的货币林吉特的市值相对于其外贸发展水平来说相对较低,有着非常不错的投资空间,因此很多国际上的“游资”都开始向马来西亚涌来,一时间林吉特的行情看涨,而这个时候索罗斯也开始抢购林吉特。

由于林吉特被爆炒,时任马来西亚总理的马哈蒂尔开始感觉到了危险,因为当时的林吉特在黑市的交易中已经达到了一个惊人的价格,1美元兑换1.36林吉特绝对是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价格,正常情况下的价格应该是1美元兑换4林吉特左右的。应该说,当时的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的头脑还是非常冷静的,面对这一突然出现的巨大经济风险,他决定出手惩治那些恶炒林吉特的国际“游资”。

马哈蒂尔的第一招是对国内汇市实行集中管理,他下令马来西亚的所有银行都开始回收市面上过剩的货币流动性,缩紧银根。由于市面上林吉特的流量逐渐缩少,林吉特的汇价逐渐趋稳。

在打出成功的第一招之后,马哈蒂尔“组合拳”的第二招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挥了出来——寻求其他国家帮助,与周边国家制定协助马来西亚稳定汇率的条约。

毫无疑问,马哈蒂尔的这两招立刻为狂热的汇市泼了一大盆冷水,被国际“游资”搞得“炙手可热”的马来西亚汇市一下子凉了下来,很多国际投机家都损失惨重,索罗斯也没能幸免。但是,索罗斯毕竟是一个在金融市场上打拼多年的“老狐狸”,沉稳老练的他一发现势头不对,立刻就将手中的林吉特提前抛出,损失并不是很大——1994年1月,在黑市交易价格还没有大幅度缩水的时候,索罗斯已经清仓撤身……在这场试探性进攻战的第一个回合中,以失败告终的索罗斯引来了“士兵”们的反对情绪,大家都觉得索罗斯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厉害,一个小小的马来西亚都搞不定。面对投资者的质疑,沉稳的索罗斯并没有多说什么,他只是用一句轻描淡写的话就稳定住了大家焦躁的情绪——马哈蒂尔只是运气比较好,引爆了我们弹药库门前的一串鞭炮而已,而我们的弹药库依旧安然无恙。

安抚住大家的情绪之后,索罗斯开始耐心地等待发起下一回合较量的最佳战机。没有人会想到,索罗斯这一等就花了整整三年多的时间。

1997年上半年,经历了快速发展的亚洲经济逐渐放缓了步伐,开始进入不明朗阶段:亚洲最大的经济体日本经济在遭受房地产泡沫危机之后元气大伤,“亚洲四小龙”的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和新加坡的经济在能够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状况下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滞涨现象,而经历了90年代中前期那段快速发展时期的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也因为外资不再看好亚洲经济走势而出现下滑。

然而,就在这个全世界都为亚洲未来经济走势感到迷茫的时候,静静地等待了三年多的索罗斯终于感觉到自己想要的那个机会已经到了。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在进一步下滑的过程中,这些国家政府为了保住本国经济的增长势头,便采用稳住各自货币对美元的偏低汇率的方式。

和上次狙击英镑一样,索罗斯决定先打压一下马来西亚的林吉特,让林吉特的汇率出现不稳定迹象,然后再偷偷购买林吉特。当然,马来西亚政府也不是傻子,索罗斯所进行的这一切都必须在高度隐蔽的情况下进行。所以,已经等了三年多的索罗斯还要再耐住性子等上几天……1997年3月的一个清晨,像往常一样,索罗斯在喝完一杯咖啡之后开始在房间里踱步,不知不觉间走到客厅中悬挂世界地图的地方,索罗斯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双眼紧紧地盯着东南亚那几个国家的版图出神。就在索罗斯盯着地图看的时候,房间里的电话响了。

索罗斯拿起电话一听,是他的老朋友斯但莱·德鲁肯米勒打来的电话:“伙计,是不是咱们该行动了,现在的林吉特和泰铢的价格非常低了,我建议我们应该立刻出手了。”

听完斯但莱·德鲁肯米勒的电话之后,索罗斯立刻让秘书将当天的林吉特的汇价给报上来。等秘书告诉索罗斯现在已经是1美元兑5.1林吉特的时候,索罗斯终于意识到自己再不行动就有可能失去最佳战机了。

第二天,索罗斯就和他的合伙人们开始策划一场即将震惊世界的货币战争,一场发生在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即将在索罗斯的手中引爆。

起初,索罗斯的重要合作伙伴罗杰斯认为,要做空东南亚各国的货币还是应该从马来西亚的林吉特开始,因为攻击敌人的软肋往往能够取得最大规模的胜利。当时,索罗斯对罗杰斯的意见也非常赞同。然而,随着策划方案的深入,索罗斯逐渐开始对先做空林吉特的方案不满意起来,因为他发现东南亚各国最大的软肋不是林吉特,而是泰铢。因为泰国的经济主要以旅游业为主,而旅游业是受经济环境影响最大的行业,一旦经济环境不好,泰国的经济必定比马来西亚要衰退得快,另外,在东南亚各国中,泰国并不是一个政治局面比较稳定的国家,当时的泰国总理他信的地位并不牢固,一旦受到经济危机加上政治危机的双重打击,那么做空东南亚各国货币的金融狙击战将能够收获更大的胜利……经过四天的商量策划,一场以做空泰铢代替做空林吉特的“金融狙击战”的计划在索罗斯的手中诞生了——泰铢即将成为引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索罗斯将“东南亚金融狙击战”的第一战场由马来西亚改为了泰国,一场世纪末的金融风暴即将在东南亚上演……2.泰铢遭袭,世界经济危机爆发1996年,经济问题极为严重的泰国,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学家莫里斯·戈尔茨坦的警告毫不在意。泰国在东南亚各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在当时是最高的,同时政府对金融的监管力度也极低,国际资本出入比较自由。如此一来,市场规模开始无限地被扩大,而且经济也开始趋于不理性,泰国的经济泡沫也开始急速增长。不仅如此,泰国的国家银行还将从其他国家流入的大量贷款投入到了一些热点行业(比如地产业),从而使得泰国品尝到了外围资金大量进入的甜头,致使其放宽了金融监管的力度。由于其资本的利息比较低,所以导致他们毫不珍惜地将其肆意挥霍。当时,其项目逆差接近国内生产总值的8.2%,这与5%的国际警戒线相比高出了许多。显然,在该组数字上就可以看出泰国经济的增长是不符合常理的。由于呆坏账的量比较大,同时借款结构又不正常,导致泰国银行的肩上担起了“巨担”,其压力使得泰国银行有口难言。也就是说,这一阶段泰国银行根本没有能力去偿还其他国家的短期借款。就这样不断地恶性循环,使得各种矛盾越发尖锐,甚至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虽然致使泰国上层经济政策出现偏差的原因众多,可是,这其中较为关键的一点是,对于香港回归中国后的形势严重错估了。在他们看来,香港回归之后,“自由港”的优惠政策就会消失,进而致使其在亚洲丧失掉重要的经济地位,而能够取而代之的就是曼谷。因而,接下来他们又实施了更宽松的金融政策——经济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大,金融监管力度进一步降低,同时大力推动经济的自由化。

这样的金融漏洞,对索罗斯而言无疑是一次有利的投资机会。毫无疑问,他是不会将此机会丢掉的。此时,他很清楚,自己精心研究的“炒家理论”该出场了。

由于斯但莱·德鲁肯米勒也十分看好索罗斯的该项计划,所以对于索罗斯的行动他一直极力配合。不仅如此,这还使他感觉自己仿佛又回到了与大家一起实施“大手笔”的时候。可以说,这种感觉是令人十分兴奋和激动的。

索罗斯曾在20世纪90年代初,运用新颖的作战手法率领着他的跟随者,在狂炒一番以后,将英镑一举击溃,而索罗斯等一行人将10亿美元轻松地装进了自己的腰包。而大英帝国耗费了上百亿美金也未能将局面挽回(英镑贬值近15%),无奈,最终英国只有退出欧洲货币统一汇率机制,丢尽了颜面。可以说,当下在欧洲,特别是在英国提及索罗斯等人,很多人还会余悸在心。

在1994年,索罗斯又与他的团队联合美国的一些大户对墨西哥进行了“血洗”,致使其国内混乱一片,经济濒临崩溃,而索罗斯他们却借机又大捞了一笔巨额的财富。可以说,斯但莱·德鲁肯米勒对索罗斯的能力从来都未曾怀疑过。很显然,索罗斯一行人不仅喜欢与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比较强大的集体较量,同时还乐于体会较量过程中的无限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