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彼得·林奇传
3575700000004

第4章 彼得·林奇的青年时光(1)

1.把基金投资当成一门艺术而不是职业

彼得·林奇在做球童的时候,就已经把基金投资定位于是一门艺术,而不是职业。也可以说,这对他在大学时期选修课程起了很大的影响。虽然彼得·林奇一天只上半天学(下午去高尔夫球场做球童),但是这却并没有影响彼得·林奇的学业,反而还让他赚够了读完高中所需要的费用。在彼得·林奇顺利考入波士顿学院的时候,他就是用自己在球场上赚到的钱支付的学费。

波士顿学院(Boston College)始建于1863年,位于马萨诸塞州的切尔斯纳特-希尔,是美国最古老、最大的罗马天主教和耶稣教大学。在2009年,美国新闻界对美国的大学进行了一次排名。波士顿学院在该排名榜上排在第34位。

波士顿学院有法学院、管理学院、文理学院、教育学院和护理学院等学院分科,涉及50个学术领域,这些学科大多具有较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可以授予学生硕士、博士学位。由于波士顿学院很重视素质教育,所以无论学生是学什么专业,都必须选修一些核心的文科,譬如哲学、神学、欧洲史、戏剧等。由于波士顿学院设置的一些专业,譬如财务会计、特殊教育和护士学等在美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所以获得了外界的一致好评。

或许是因为波士顿学院是一所教会大学,在学校里几乎看不到热裤、拖鞋、小背心等服装,而且即使是下课时间也没有人大声喧哗。因而在外人看来,波士顿学院是一所宁静而轻松的学校。

1963年,彼得·林奇进入波士顿学院学习。刚刚进入该学院没多久,他就为自己买了第一辆汽车。当然,作为一名学生,并且还是靠自己工作才能养活自己的学生,第一辆车自然不会是一部好车,而是一部快要报废的老福特汽车。但是即使是这样一部车,也足以令彼得·林奇骄傲——这是用他自己攒下来的钱买的。其实彼得·林奇完全能够为自己买一辆更好一点儿的车。但是由他一美元一美元地攒下来的钱还另有用途——他一直希望可以攒够一定的资本去投资股票,就只好凑合了。由于这辆老福特实在太破旧了,所以给他带来了很多麻烦——常常开到半路抛锚不说,还经常要进入修理厂去保养。更让彼得·林奇尴尬的是,当他得意扬扬地开着车带着女同学兜风的时候,这辆车还会不合时宜地抛锚。于是,彼得·林奇只得把这辆车开到旧车行,补上一些钱换了一辆价值150美元的二手车。相比之下这辆车的状况比那辆老福特要好得多。因而,大学时期的彼得·林奇一直开着这辆车。

虽然彼得·林奇买了一辆二手车,但是他的生活并不富裕——他的学费和生活费全是靠着当球童赚来的钱和奖学金来支付的。由于彼得·林奇当球童的收入很可观,所以彼得·林奇成为一名大学生之后,依然在高尔夫球场做球童。

在进入波士顿学院学习后,彼得·林奇并没有选修与商业方面有关的数学和财会等课程,而是学习了社会科学,如地理、历史、心理学、自然学、文艺学、逻辑学、政治学、哲学、古希腊学和宗教哲学。彼得·林奇所选修的内容让乔治·沙利文感到很奇怪——他知道彼得·林奇的目标是做一名金融管理者,但是传统的从商必修课他却一门都没有选,所以彼得·林奇这样的做法让乔治·沙利文大惑不解。

或许,彼得·林奇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不过,尽管如此,也未影响到他和乔治·沙利文之间的良好关系。

后来,乔治·沙利文去球场打球的时候,聊起了彼得·林奇选修的学科问题。

“彼得,你不是很喜欢股票吗?不是想以后能够从事股票的投资运营吗?可是,从你所选修的课程中,我一点儿都看不出这是一个想要从事金融投资事业的人应该选择学习的课程。”

然而,彼得·林奇却用十分坚定并且十分肯定的语气说:“乔治·沙利文先生,虽然会计学和统计学更有利于掌握投资方面的知识,但是我认为如果仅仅只是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学习哲学、自然学、社会学甚至是心理学。这些学科要比具体的投资方式更加有用,更加有效。因为股票投资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艺术。”

“股票投资是一门艺术?”乔治·沙利文对彼得·林奇的话感到更加惊讶。

“是的,先生。”

“为什么你会认为股票投资是一门艺术呢?”

“股票投资并没有任何规律可循,如果有人把股票投资当成一门科学,那么他就会像背书一样,去吸收那些所谓的股票理论和常识。但股票市场是千变万化的,没有哪一个人可以准确地预测出股票未来的走势,更不可能有人准确地指出哪一年的哪一天哪只股会大涨而哪只股会大跌。所以说,股票就像是艺术一样永远充满着新奇,而不是一门有永恒规律的科学。”

“彼得,你怎么会有这么离经叛道的想法?”

“这些想法是在和您的谈话中总结出来的,也是我这些年来对股票的理解。”

“但是你不觉得你的理解实在是过于与众不同了么?这样下去,你也许不能成为一名金融专家,而是一名人文科学家。”乔治·沙利文对彼得·林奇的未来感到忧心忡忡。

“先生,这种事情不会发生的。我一定会成为最出色的金融专家的。”彼得·林奇固执又自信地说。

虽然彼得·林奇的固执让乔治·沙利文感到有些欣慰,但更多的却是担心。因为他无法肯定彼得·林奇就是对的。

彼得·林奇认为,一个只守着呆板数字进行分析的人,并不能成为真正的金融投资专家。如果通过数字就可以分析出选择什么股票进行投资可以赚钱的话,那么就不必用人去作调研了,直接用计算机作分析不是更快更准吗,如此一来,学习那些知识就毫无意义了。所以彼得·林奇认为,股票市场的分析,不是光靠数字计算就能解决的。也就是说,没有渊博的知识和全面素质的人,是不可能成为股票投资专家的。一个股票投资者可以靠直觉、灵感、技巧,甚至艺术取得成功,但是前提是要利用科学严谨的调查研究去证实直觉的可靠性。换言之,要想使你的判断正确,你就必须是个科学家、艺术家。

彼得·林奇曾回忆说:“当我想起这些往事的时候,我就发现,学习历史和哲学比学习统计学对投资的帮助大许多。所以说,股票投资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因此,受过专业化教育的人在投资中往往会比没有受过那些专业化教育的人更加不利。如果投资股票可以预测,那么我们只把时间花费在计算机上就可以了。但是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并没有任何作用。我们在股票投资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在小学四年级时就已经学到了。相反,历史和哲学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具备的知识。”

彼得·林奇很快便用自己成功投资的事实,证明了自己独特理念的正确性。

2.彼得·林奇投资的第一只股票

彼得·林奇在读大二的时候,购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只股票——飞虎航空公司的股票。这是彼得·林奇用自己当球童攒下的1250美元,以每股7美元的价格购进的。彼得·林奇会购买这家公司股票的原因是,他无意间读到了一篇关于空运发展的文章,得知航空业的发展前景广阔。于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后他作出了购买该公司股票的决定。而这个决定就是根据他所学的历史、哲学、社会科学等知识分析才作出来的。

通过对那篇文章的分析研究,彼得·林奇得出了一个和文章一样的结论——空运行业的未来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从那篇文章当中,彼得·林奇知道了飞虎航空公司是一家有实力、正在发展当中的空运公司。不过在当时,人们都认为空运股票是高风险低回报的垃圾股票。尽管在二战之后,空运行业的发展迅速,很多人也从中看到了商机,但是由于当时的飞机小,安全性能低,并且费用也高,所以人们便把它列入了高风险的行业。几乎就没有人去购买空运行业的股票。由于对自己作的分析很有自信,所以彼得·林奇毫不犹豫地以每股7美元的价格购买了178股飞虎航空公司的股票。但是在很长的时间里飞虎航空公司的股票却并没有为彼得·林奇带来什么收入。

1960年,越南爆发革命,准备推翻吴庭艳政府,结束越南南北分裂的状态,统一越南。战争开始之后,南越政府就在这场战争中节节败退。由于南越的吴庭艳政府是由美国支持的,所以为了帮助吴庭艳政府巩固政权,美国肯尼迪总统派遣一支由100人组成的代号为“绿色贝雷帽”的特种部队进驻越南。由于这是美国第一次把自己的战斗部队派遣至越南,所以这被当做了越战开始的标志。而此时彼得·林奇和所有的美国人一样都不知道这件事情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么巨大的改变。

1962年,美国在越南西贡建立了指挥司令部,由保罗·哈金斯将军负责。这一举动,标志着美国开始直接介入越南内部战争当中。越南内战方面,南越政府在与“越共游击队”的战斗中节节败退。为了阻断北越对“越共游击队”的物资和人员供给,南越海军集中力量对北越沿岸的海军基地进行了偷袭。与此同时,美国海军也派出舰队协助南越海军,进行电子支持。美国海军常常让自己的舰艇靠近北越的军事基地,引出北越在沿岸设置的雷达,使其暴露自己的位置,由南越海军进行摧毁。

1964年7月31日,当美国海军再次如法炮制地派出一艘舰艇执行此项任务的时候,遭到北越鱼雷艇攻击,这艘舰艇在航母的支持下击沉了其中一艘鱼雷艇。同年8月4日,“马多克斯号”和“特纳·乔埃号”在东京湾巡逻的时候,被北越海军攻击。这就是著名的“东京湾事件”。而事后证明,这不过是美国五角大楼为了扩大对越战争的规模而制造的借口。美国更是趁这个机会出台了“逐步升级战略”。尽管美国当时的总统约翰逊并不愿意派兵出战,但是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参与程度已经让他不得不向越南提供更多的军人参战。1965年年底,美军在越南的士兵人数就达到了18万4千人,而到了1966年的8月,这个数字就已经是成倍增长了——驻守在越南的美国士兵达到了42万9千人。

1965年8月,美军开始发动第一场大规模的陆战,在空军支援和炮火的猛击下,美军成功摧毁北越在VanTuong的基地。此外美军还推行了“焦土政策”和“滚雷行动”,开始大规模地轰炸越南北方。

此后负责国际安全事务的国防部助理部长麦克诺顿在新闻中表示:“美国插手越南战争的目的是避免美国蒙羞。美国已经在越南涉入太深,因此走到了现在这种大规模战争的情况当中。不离开的原因就是为了维护美国作为这些国家保护人的威严,并让世界知道,美国作为保护人是多么有力量,多么安全可靠。不退出越南战争,不仅仅是为了保护依赖于美国保护的朋友们,还为了不让共产党掠夺更多的土地和人口,让他们明白,他们所发动的所谓民族解放战争根本就不会起任何作用。”

自1965年开始,美国对越南的战争就像是给美国经济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或兴奋剂一样——美国的股票市场开始大幅攀升,呈现出了一片大好的风景。可以说,是越南战争直接造成了美国的牛市。很快,大量的投机者就开始拥进股市。于是,在这些人的炒作下,空运类股票以及科技类股票的价格开始节节攀升,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对短期利益的追逐,股票的价格不断地被翻新,不断地创出新高。在这种情况下,恐惧和贪婪这两种矛盾的情绪充斥着人们的思维,不过,最终后者却占据了投资者的心,使得他们在面对高价股票时也敢买进。因为丰厚的收益使他们相信,股价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也就是说,在他们看来这些股票的上涨空间还很大。那段时间,证券交易市场天天都是排着一队队的长龙,同时新的投资基金也争先恐后地冒了出来。

这时,彼得·林奇所持股的航空公司因为为美军运输军需品,发了一笔横财,所以,它的股票涨了五倍多。其实,彼得·林奇当初买这只股票是认为它会依靠扩展市场而发展起来,却没有想到这家公司竟然发了笔战争财。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就是典型的战时经济。可以说,如果没有战争,就不会有当时美国经济的繁荣出现。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步入短暂的经济萧条时期。然而,任何人都没有想到,美国会因为一场“没有准备的战争”,使其经济又开始繁荣起来。

早在美国介入越南战争之前,就已经有迹象显示美国股票市场开始回暖。但是大多数股民在经历过20世纪30年代那场经济危机后,对股市都抱有很大的戒心,并且不由自主地担心——这场战争什么时候才会开始?会持续多长时间?又能够给美国带来什么好处?对美国经济有什么影响?对股票市场又有多大的影响?就在很多股民还在考虑这些问题,犹犹豫豫没有行动的时候,彼得·林奇出手了——他购买了飞虎航空公司178股股票。

随着战争的不断升级,彼得·林奇所持有的这只股票的价格暴涨,并且没有停止的意思。随着股票价格的不断上涨,彼得·林奇一点点地抛出手中持有的股票,获得了最大的利益——使得他不仅赚够了大学期间的学费,甚至连读MBA的费用也都赚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