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彼得·林奇传
3575700000005

第5章 彼得·林奇的青年时光(2)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股票市场中的股价暴涨,使得众多的投资者把资金放在短期投资上,期望自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获得丰厚的利益。美国股市迎来个“炙热的夏天”——几乎所有的股民都在疯狂地把他们的钱投资在股票市场里。因为他们相信,股票可以带给他们可观的收入。

1968年,“越共游击队”发动了“新春攻势”。经过45天激烈的战斗之后,美伪军被歼灭很多人。这深深地打击了美国所制定的“逐步升级”战略。与此同时,不仅美军士气低落,甚至就连美国国内,人们的反战情绪也是日益高涨。但此时,美国在越南的投入已经注定了它的骑虎难下。因此,美国国务卿腊斯克说:“我们注定要打一场激烈的、悲壮的、令人失望的长期战争。”

20世纪60年代的越南战争,把美国股市从1930年以来一直低迷的状况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道·琼斯工业指数第一次突破了1000点。1968年,美国的股票交易更是达到了疯狂的状态——几乎每个月的成交量都能超过1000万股,而这一年每个月的平均成交量更是高达1300万股。老的股票继续在股市里呼风唤雨,各种新的股票也趁着股市这一大好形势纷纷疯狂发行,趁机分一杯羹。而很多的美国人更是将股市看成了是个稳赚不赔的市场,进而毫无理智地抢购着各种股票。

彼得·林奇无疑是这些人中非常幸运的一个。他虽然并没有估算出美国股市会因为这场战争而走出萧条,进入繁荣,但是由于他的仔细考察和细致分析,使得他坚信空运的未来发展前景非常光明,所以,在其他投资者未下手之前就已经购买了178股飞虎航空公司的股票进而赚取到了丰厚的利润,解决了自己的学费以及生活费,并且又增加了自己对股票投资的实际应用经验。可以说,彼得·林奇的这次投资是物超所值,收获颇丰。

3.大学时代即开始钻研证券投资

波士顿学院和美国其他大学一样,也聚集了很多雄心勃勃的各类精英。彼得·林奇就是其中之一。他对美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同时也相信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够使自己取得成功。

彼得·林奇的学习成绩一向是名列前茅,就是在大学里也是数一数二的,再加上他出色的外表,很快便引来了一群女孩子的青睐。如果是别人,早就开始忙着追女孩子了,但是彼得·林奇却和其他人不一样,这或许是与彼得·林奇从小的生活有关。同他周围的很多同学比起来,父亲的早逝,家庭生活的艰辛,让他深刻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而他现在和母亲所赚的钱也只能够勉强维持生活。由于彼得·林奇觉得恋爱是一件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钱财的事情,所以在读大学期间,彼得·林奇没有谈恋爱的打算。

美国大学生入学后是没有固定班级的,都是由学生自主选择他们想要学习的专业,并按照规定学科和学分的要求选择课程,同时也要自己选择授课老师。显然,这样的教育制度使得美国大学的学生流动性很大。在美国大学里,你常常能看到一个班级里的学生,既有大一的又有大三的,几乎每一个班级的学生都是不同的。与中国从大一到大四一成不变的班级制度相比,显然这样的班级因为学生不固定,相对地缺乏稳定性,使得学生之间缺乏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机会,因此很难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但是从另一方面考虑,这样流动性的教育方式,恰恰符合了美国社会对个性化的追求。虽然彼得·林奇认为这种各自为政的教育方式有些欠缺,但是它却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自由的空间。

美国大学的课外教学活动非常多——学校常常组织各种讨论课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并且鼓励、启发同学独立思考,自己动手,深入研究。不仅如此,各种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更是多种多样。这不仅能够激发很多人的个人爱好,同时还有助于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此外,大学里还常常开办各种学术讲座,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来传道、授业、解惑,扩宽学生们的视野,进一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彼得·林奇一进入校园就选择了那些在股票研究上很有用途的学科,一心扑在了股票的研究上面。

彼得·林奇不仅在课程上专门选择可用于股票研究的课程,就是阅读报纸杂志,他也是直奔着财经版去,首先要看的就是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然后再经过自己的分析,找到里面所蕴涵的商机。

波士顿学院的金融教育在全美国都是名列前茅的。可以说,在这所学院接受金融教育,彼得·林奇就可以学会如何从一家公司公开的信息中找到有价值的资料,进而使自己可以得到对这家公司证券价值走向的正确判断。通常彼得·林奇不仅仅是把这些知识运用到理论上,他还会利用好自己的课余时间,跑到股票交易市场,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股票行情结合起来,作一番论证,从中找出自己的观点、想法。

彼得·林奇在学习的时候也和其他人不一样,他不会把教科书上的观点奉为金科玉律不敢怀疑,而是常常把看过的书、听过的课在脑子里思考几遍,分析出哪些是他认可、接受的,哪些是他所怀疑的。

彼得·林奇不仅是个爱看书的人,还是个善于思考的人。彼得·林奇曾经开玩笑似的说:“假如说卡罗琳是我的妻子,那么书就是我的情人。”由此看来,看书就是彼得·林奇最大的爱好。在大学期间,彼得·林奇不断地自学股票理论知识。可以说,彼得·林奇一有时间不是在读书就是在看报。一旦在读书看报的时候,遇到了有关投资方面的文章,他就会非常谨慎、认真地思考。

在暑假中,他依然会去高尔夫球场做球童赚取生活费和学费,同时他也会大量地阅读有关金融投资和股票方面的书籍和资料。

尽管此时的彼得·林奇还没有正式进入股票市场,而华尔街的人们也不知道有这个人的存在,但是在几年之后,彼得·林奇却成了华尔街举足轻重的人物。

彼得·林奇在大学校园里就像块海绵一样在不知满足地吸收着各种投资知识。而他平生的第一次投资不仅大获全胜,而且他还利用可观的利润回报,读完了波士顿学院的全部课程,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彼得·林奇在大学里尽管没有选择财会和数学等商业课程,但是他清楚地明白股票不是靠一堆冷冰冰的数据就可以分析出来的,除了必需的一些金融知识外,最重要的是要具备各方面的知识,才能全面地分析一只股票的好坏。因而,彼得·林奇选修了社会科学,如地理、历史、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等。尽管这些学科在当时任何人看来都不认为是一个想要从事金融行业的人应该学习的,但是彼得·林奇却用自己的成功告诉了别人他的真知灼见,他的选择的正确性。

大学毕业前夕,乔治·沙利文就向彼得·林奇抛出了橄榄枝——要他去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实习。对于彼得·林奇来说,这是一个天大的好机会,因为富达麦哲伦基金公司是彼得·林奇的理想之一。更为关键的是,在那里实习,不仅可以和那里的工作人员学到很多理论之外的投资知识,还能系统地运用自己所学的相关知识,验证一下自己的投资方法是否正确。不仅如此,在该公司实习还有丰厚的薪水可以拿。要知道,这些足以让彼得·林奇兴奋不已。

4.一见钟情的爱情

爱情总是在不经意之间来临,在你没有任何准备的时候,猛然冲进你的心,使你成为爱情的俘虏。彼得·林奇也一样,爱情之神同样不会忽略掉他。

因为彼得·林奇知道,要想获得成功,赚取更多的钱,自己就一定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他在波士顿学院上学期间拼命地吸收各种知识,而且把自己的精力全部都投入到了自己喜欢的课程和股票的研究分析当中去了。

虽然彼得·林奇的同学在走进大学校园的第一天就迫不及待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去了,但是彼得·林奇因为从小就失去了父亲的原因,却没有心思去谈恋爱。要知道他不愿意别人碰触自己的伤疤,更不愿向别人讲述自己的家庭,而这些在恋爱中又是一定会被谈及的,因此他压抑了自己对爱情的渴望,把这份渴望全都转移到学习和股票的分析上去了。

彼得·林奇有着很强的自尊,这和他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不管是读中学还是大学的时候,彼得·林奇都显得很安静沉默,他不愿意与更多的同学接触,因为他知道自己仅仅是一个依靠捡球才能勉强维持生活的孩子,没有多余的钱请同学大吃大喝一顿。

尤其是上了大学之后,波士顿学院的学费又比较高昂,所以彼得·林奇必须节约自己的生活费。通常,省下来的钱几乎都被彼得·林奇拿去购买了股票类的图书和杂志。因为彼得·林奇从很早开始就已经确定了自己的梦想,并且一直在朝着这个梦想迈进。

就是在这样一种生活状态之中,彼得·林奇的爱情悄然到来。爱情之神丝毫没有给他准备的机会,猝不及防地就击中了他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