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嘉诚传
3575800000002

第2章 在苦难岁月里成长起来的少年李嘉诚(2)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时间很快到了1937年。这一年,日本****扩张的野心极度膨胀。他们于这一年的7月7日挑起七七事变,发起了全面武装侵华战争。这一年的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会战拉开序幕。在两天之后,日军对南京发起了猛烈的轰炸,不仅仅是军队设施,就连居民区也没能逃脱他们的魔掌。

潮州虽然地处天涯一隅,但是也不像以往那样太平。那些山河破碎、国土沦丧和日军暴虐的新闻常常以醒目的标题出现在报纸上。每天,李云经都会给家人读一些这样的新闻。李嘉诚虽然不明白报纸上所说的事情,但是却可以感受到父母的忧虑。

那时候,李云经已经转到了庵埠郭垄小学担任校长职务,李嘉诚也跟随父亲,来到郭垄小学读书。在这里,李云经在教书的时候,还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向当地的百姓宣传抗日思想,并且还把自己编写的抗日教材发放给他们,同时也教学生们唱抗日歌曲。因此,他曾经执教过的崇圣小学和郭垄小学都出现了抗日救亡的热潮,大家踊跃参加高唱抗日歌曲、宣讲抗战救国、为前线募捐等活动。

有一次,李云经招待了一位从沦陷区逃出来的教育同人。据这位教育同人讲,原来广州郊县有200多所小学,但是沦陷之后,只剩下30多所。在剩下的这些小学里,都接受着日本的奴化教育——学生们不仅要升日本国旗、唱日本国歌,还要被强迫学习日语。他不愿意当亡国奴,因此逃了出来,而且还不能被日本人发现,否则自己的性命难保。可是,潮州也不是可以藏身的地方,下一步他打算去香港或者南洋。这位同人的经历和对沦陷区的描述,对李云经触动很大,他不得不为日后的出路作打算。

在1939年6月的一天,潮州也出现了代表着日本扩张野心的太阳旗。潮州的城区遭受了日军飞机猛烈的轰炸。当天,县教育局宣布,所有的学校停课。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李云经彻底失业了,只好带着李嘉诚回到了潮州北门街面线巷的祖宅中。而在那个时候,李嘉诚还没有从小学毕业,并且已经没有了上学的可能。在日军占领庵埠后,李嘉诚不敢随便出门,只好把自己关在藏书阁里,一心一意地读书。在这期间,在藏书阁里,他阅读了文天祥、辛弃疾、陆游等人的诗词和传记,也研读了《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他从中明白了许多道理,这些道理成为他日后经商和做人的一个准则。

潮州城人心惶惶,人们纷纷逃往城外。李云经却选择留在城里,并和那些留下来的有识之士聚会,秘密地商议抗日救国行动。李云经也想像那些热血青年一样,奔赴到抗日的最前线,或者参加敌后的抗日游击队。但是,他上有母亲,下有妻儿,所以最终没有选择这条路。

1939年的冬天,局势更加恶化了。以前的潮州,是一个商贾云集的城市,来往的船只和车辆是潮州繁华的符号。而现在的潮州,已经变得衰败不堪,偶尔出现几个行人,也都行色匆匆,面色苍白。1940年初,李云经不得不带着老母亲、妻子和四个儿女,辗转逃到澄海县隆都松亢乡,寄居在姨亲那里。不久之后,他们又逃到了后沟,投靠当时在后沟小学教书的胞弟李奕。兄弟见面后欷不已,痛心于当时混乱的局势。李云经对胞弟说:“日本人打来的时候,我失业了。现在,全家人都处在逃难中,生活没有经济来源。而且,一家人又在逃难的途中染上了疟疾,也缺少医生和药。唉,祸不单行啊!”李奕宽慰兄长,这一切很快就会过去的。不过,在这一年,李家确实祸不单行,在逃难到后沟后不久,李嘉诚的祖母染上重病,不久便撒手人寰。李家的其他兄弟姐妹都在异地,在日寇横行的年代里,他们没有办法给兄弟姐妹送去消息,所以其他人都没能赶来奔丧。李云经兄弟两个人竭尽全力,也只能草草地为自己的母亲办了丧事,把母亲埋葬在后沟的山冈中。

在居无定所的日子里,李云经每天见到的都是惨不忍睹的血腥事件,饿殍遍地。即使是在夜深人静的晚上,也会从远处突然传来惨叫声,或者是枪声,令人胆战心惊。在李嘉诚的祖母去世后,李家的生活更为拮据。这时候,李云经失业已有一年的时间了。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李云经始终没能找到教职。另外,他身子单薄,不能从事苦力活,也没有经商的头脑,找不到谋生之路,只能慨叹“百无一用是书生”。胞弟的薪水也不高,无力接济他们,全家人心急如焚,却又没有办法。

无奈之中,庄碧琴想到自己的弟弟庄静庵在香港经营钟表生意,家境比较宽裕。而此时大陆虽然战火不断,香港却是太平盛世。为了避难,广东、福建等地都有很多人逃去香港。于是,庄碧琴和丈夫商量,举家迁往香港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李云经同意了妻子的建议,决定全家迁往香港。临走之前,李云经带着全家人,同胞弟一起来到山冈祭奠母亲,向母亲道别,然后兄弟挥泪分手。

然而,李云经一家去往香港的道路也不是平坦的。在全国抗战爆发后,日本封锁了中国东海岸全线。在占领广州后,中国的南海岸也被日本封锁。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李云经面前:一家人该如何逃去香港呢?

5.来到香港最初的日子

由于中国的海岸线全部被日本封锁,所以,海外援助给大陆民众的救灾物资只能通过香港中转至大陆,而暴虐至极的日军是不会允许这条生命线存在的。因此,日军在香港通往大陆的各条路口上都设置了重重关卡,对海路的审查尤为严格,妄图以此断绝大陆和香港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李云经一家想要逃往香港也变得更加困难。

李云经仔细研究了去香港的路线。他发现:如果一家人走海路的话,自然不会太艰辛,但是,日军对海路的封锁非常严,一家人平安到达香港的概率很低;陆路虽然比海路艰难,所需要的时间也更长,但是却可以避开日军的封锁线,更为安全。于是,李云经为全家设计了几条行进的线路。在1940年秋天的一个凌晨,李嘉诚带着弟弟妹妹,跟随着父母,踏上了去往香港的艰难旅程。

在李云经一家前往香港的路途中,城市和大路是不敢走的,因为在这些地方都有日军的占领和封锁。无奈之下,李嘉诚一家只好走崎岖的山间小路。即使这样,他们也不敢在白天行走,只能等到天黑悄悄行动。这时候的天气越来越凉,已经进入了深秋,山里时常下雨,原本就很曲折的山路更是泥泞不堪。一家人相互照顾,相互鼓励,摸索着翻过了崇山峻岭。最提心吊胆的事情,还是通过日军的封锁线。在路上,他们时常看到日军杀戮手无寸铁的中国老百姓,残忍到了极点。他们不敢住旅店,因为即使有足够的钱财供他们到旅店里休息,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拿着枪杆的日军就会闯进来,大肆屠杀一番。为了安全起见,一家人只好露宿荒山野岭,与鸟兽为伍。如果有村庄的话,就算幸运了,因为村里的好心人会留宿他们一晚,他们便得以在茅屋里安身。李云经一家提心吊胆,历尽千辛万苦,经梅县、惠州、鲨鱼涌来到深圳,最后在夜晚抵达香港,终于见到了亲人庄静庵。

从此,李云经一家在香港的流亡生活就开始了。与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内地相比,香港的确是一块乐土。从清政府把香港割让给英国之后,英国便下达了命令:香港是“不抽税”之埠,并且允许各国在这里进行贸易往来,而华人的生活习惯也不必更改,这使香港成为了自由港。此后,香港依托自身的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同时发展本地工业,以造船业为代表的香港工业迅速崛起。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到了20世纪30年代前期,香港已经发展成为亚洲繁华的都市之一。同时,港元也于1937年成为香港的法定货币。同一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东部海岸被日军封锁,广州一带的华南沿海地区,渐渐地成为一个重要的对外通道,大量的战争物资需要通过香港运往内地。与内地的动荡不安相比,香港反而呈现出畸形的繁荣。

在这种畸形的繁荣中,李嘉诚的舅父庄静庵开创了自己的钟表事业。他创办的庄氏家族中南钟表有限公司是香港最大的中标企业之一,因而庄静庵也在香港钟表界赫赫有名。

其实,庄静庵并没有受过多少正规的教育。在家乡读完私塾后,他便和其他潮州人一样,外出闯荡。开始的时候,他在广州的一家银号里当学徒。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晋升为经理。后来,他离开了银号,另立门户。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庄静庵一直在经营批发生意。随着经商经验的增加,他敏锐地察觉到,有很大一部分广州商人在向香港转移资金。而当时,他也感觉到,内地的形势可能会发生变化。他思忖着,如果去了香港,不仅可以避免战乱,也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思前想后,庄静庵决定:走为上,去香港发展!

1935年,27岁的庄静庵只身来到香港谋生,他立志要在这座繁华的都市里创立自己的事业。那时候的香港还没有属于自己的钟表行业,所有的钟表都来自欧洲地区,经销商们也都是洋商。机敏的庄静庵发现了这个空白的领域,他清楚,钟表行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目前还处于上升时期,只要抓住了这个机遇,开创一片崭新的天地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实,在当时来到香港的潮州人里,有很多会做生意的人。但是在香港,他们大多数都在经营米铺、餐馆等投入小、成本低的生意。对于那些新兴的行业,少有潮州人进入。与这些人不同,庄静庵敢于进取,更有进军新领域的勇气。然而,庄静庵虽在潮州时有过从商的经历,但是却没有钟表行业的从业经历。那么,该从什么地方下手进入这个新兴的行业呢?不久之后,庄静庵找到了路径——从最简单的环节做起。

庄静庵在上环开了一间小工厂,主要生产布质、皮质的表带。庄静庵的小厂仅仅是生产,在销售方面由其他钟表商代理。由于庄静庵开始的时候就不放松质量上的管理,所以他生产的表带在香港以物美价廉著称,并且为他的厂子引来了很多的经销商。于是,庄静庵抓住机会,扩大生产规模。与此同时,庄静庵还进一步扩展市场。不久,在内地的市场上,也出现了庄静庵的厂子生产的表带。

20世纪40年代初,庄静庵将自己的业务扩展到了贸易领域。他从瑞士购入钟表,再销往东南亚各国。在这个过程中,庄静庵又积累起大量的资本。到了20世纪50年代,他正式进入了钟表行业:他的公司可以自己生产钟表了。由于庄静庵善于钻研,不断开拓进取,由生产表带到生产自己的钟表,只用了十余年的时间。

当李云经一家出现在庄静庵面前的时候,正是庄静庵的钟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1940年的秋天,李云经一家老小六口人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抵达香港。从此,李嘉诚一家便和舅父一同在香港,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李嘉诚的眼里,舅父不像叔伯们那样引经据典,但是分析问题却总是一针见血,条理清晰;舅父也从来不像叔伯们那样哀怨慨叹,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改变生活,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生活强者。

虽然在这个时候,庄静庵的事业已经颇具规模,但是姐姐一家的到来仍然给他增加了不少负担。可是,庄静庵没有丝毫的不高兴,他盛情款待远道而来的亲戚,并且腾出一间屋子,供姐姐一家安身。

庄静庵向姐姐、姐夫询问了家乡的近况,然后向他们介绍了香港的现状:“现在的香港,有的是发财的机会,只要肯吃苦,一定会成功。潮州人又擅长做生意,我认识好多从来没有上过学的,在家乡的时候也只是下地干活的农民,来到香港后,开始经商,现在都发达了。”

庄静庵劝姐夫不要着急,先好好休息一下,然后去香港的大街小巷里转转,见识一下香港的市场。然而,李云经此时却急于找工作。不过,有一点出乎李云经夫妇的意料:庄静庵从来没有提起过,让姐夫到他的工厂里混个一官半职。

庄静庵心里很清楚,他的工厂里没有适合姐夫做的工作。姐夫太文弱了,而他需要的是技术工人,并且要求是熟手。无论从学问的角度讲,还是从经历的角度讲,姐夫都不可能放下尊严去做工厂的小伙计。虽然,李云经夫妇也了解庄静庵的难处,也知道庄静庵为了帮助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了,但是李云经毕竟长期生活在传统的伦理氛围里,庄静庵的做法使他在感情上无法接受。眼看着身上的盘缠越来越少,家里的人又等着吃饭,李云经心急如焚。

由于生活所迫,李云经不得不走出家门,四处求职。然而,香港在那个时候已经人满为患,即使李云经已经把要求降到了最低,只求温饱,依旧是四处碰壁,一无所获。虽然香港没有遭到日本人的轰炸,得以保持经济的繁荣,但是,自从卢沟桥事变发生,大量的难民不断拥入香港,在1938年秋天广州沦陷后更是到达顶峰。大量拥入的难民导致香港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既没有足够的粮食,也没有足够居住的地方。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没有足够的工作机会供这么多人就业。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找到一份可供养家糊口的工作,但是,真正能找得到的人却屈指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