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嘉诚传
3575800000003

第3章 在苦难岁月里成长起来的少年李嘉诚(3)

李云经无比失落,他不知道该怎样面对眼前的事实,更不知道如何向妻儿交代。同时,香港与内地不同的文化也强烈地冲击着李云经的神经,这个时候的香港被人们称为“文化的沙漠”,英国百余年的统治已经使香港变成了一个和内地完全不同的社会。在这里,儒家文化被西方文化冲撞得支离破碎,而西方的资本主义精神也没有在香港生根。在这个社会里,物质现实赤裸裸地摆在人们的眼前,一切都被简化,金钱成了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但是,在香港这座城市里,没有人同情李云经的遭遇,也没有人欣赏他的才华,他看到的,只是人们的冷漠。渐渐地,李云经明白了,香港和潮州不同。他满腹的经纶、满腹的孔孟之道无法使他在香港挣到供全家人生活的收入。为了家人,他无论如何也得在香港生存下去,绝不能丧失信心。终于,经历了许多波折之后,李云经找到了一份在潮商开设的公司里做小职员的差使。

在公司里,李云经看到了香港社会的种种现实,而他保守的思想使他无法融入香港的商业社会,但是,他明白,如果想在香港生存下去,就必须接受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要懂得“适者生存”的道理。于是,他开始改变自己,教育子女认识香港社会,并向孩子强调要融入香港这座城市。

6.香港霓虹灯下的世态炎凉

那个时候,正是抗战风起云涌的时候,香港各界都积极地捐款捐物,以支援中国的军队。特别是那些香港的富商,慷慨捐助内地的抗战,这让喊了半辈子“教育救国”的李云经感触颇多,从心里接受了“实业救国”的思想。

在李云经一家初到香港的时候,庄静庵还抽空过来探望,但是后来探望的次数越来越少。不过,这并不是庄静庵不关心姐姐一家,而是香港的社会造就了他“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他整天在自己的生意中忙碌,将全部心血都投入到了钟表店,连自己家里的事情都很少过问。不过,正是由于庄静庵的这种“处处抢时间”的思想,才使得他的公司能迅速地抢占市场,不断地发展壮大。他总是在为生意而四处奔波,和时间竞争,因为这关系到他公司的生死存亡。庄静庵曾经对李嘉诚说:“香港的商场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战场,不能松懈半分。稍有懈怠,即使拥有万贯家财,最后也会变得一贫如洗。”舅父的这种危机意识,给李嘉诚上了生动的一课。

为了在香港与人沟通无碍,李嘉诚还把学习香港话当成了头等大事(因其具有潮州口音)。那时候,李嘉诚寄居在舅父家里,他郑重其事地拜表妹庄月明为师,刻苦学习香港话。

庄月明比李嘉诚小四岁,是庄静庵一家的掌上明珠,天真可爱,冰雪聪明。那时候,庄月明正在教会办的英文小学里读书。面对这个从沦陷区逃难过来的穷表哥,庄月明一点儿也不嫌弃,反而还把家里的好东西大方地分给表哥一份。当庄月明知道表哥要学习香港话的时候,自告奋勇地当起了老师。

庄月明就读的学校是由教会办的,那里从来不教中国的古典文化。庄静庵十分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他要求庄月明在教李嘉诚香港话的同时,向李嘉诚学习中国的古典文化。通过李嘉诚的教授,庄月明对中国的古典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使她后来在上大学的时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文学专业,专攻中国古典文化。

在学会流利的香港话之后,李嘉诚仍然不满足。他发现,在香港虽然人们日常交流以香港话为主,但是书面文字或者官方文件,却有很大一部分是英文。如果他只会香港话而不会英文,那么还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香港人。而且,当时香港有不少国外的商业书籍,这些书籍都是用英语印刷的,如果他通晓英语,不仅可以直接阅读这些书籍,还可以同外国人交流。所以,他下定决心要掌握英语。同样,学习英语,他还是拜庄月明为师。那时的庄月明在教会学校上学已有一年的时间了,而且在上学之前,还跟随家庭教师学习过一年的英语。于是,庄月明像教李嘉诚香港话那样仔细地教李嘉诚英语。在表妹的认真教授下,李嘉诚的英语水平一步步地得到了提高。

和表妹在一起的日子,是李嘉诚到香港后最快乐的一段时光。在这段时光里,李嘉诚渐渐发现,在其他的潮州人中,也有不少李家的世交,或者是曾经受过李家恩惠的,但是他们只是偶尔前来看望,此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而真诚地伸出援助之手的,只有庄静庵一家。不过,李嘉诚也知道,虽然潮州人在外以团结著称,但是因为这时候的香港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太平了,在乱世中,人人自危,那些世交能够前来看望,已算是仁至义尽了。同时他也明白了,潮籍富商们都是靠自己打拼出来的,他们不会理睬那些想依附的人,能够得到他们敬重的,只有那些事业的强者。

7.父亲英年早逝,李嘉诚的生活陷入困境

李嘉诚一家来到香港逃难,是因为当时很多人认为香港是英属殖民地,日本人的军队不敢踏入。但是,事与愿违,就在他们来到香港的第二年,日本人的炮弹就落在了香港的土地上。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同一天,日军也对香港、马来西亚等地发起进攻。这一天早上,香港启德机场和香港守备军驻扎的深水军营遭受了数十架日军轰炸机的袭击。仅仅几分钟,机场和军营就化为一片焦土,英军的防空系统瘫痪了。同时,大批的日本军队渡过深圳河进入新界,对香港发起大规模的进攻。

即使实力对比悬殊,香港军民还是没有放弃抵抗。经过18天的抵抗后,在各条战线都已瓦解、枪支弹药都已耗尽且水源也被切断的情况下,香港军民被迫向日本投降。12月25日,港督杨慕琪签署了投降书。从此,香港开始了日本统治的时期。

李云经一家又回到了日军炮火轰炸的噩梦中。一度繁荣的香港,转眼沦为人间地狱。即使在香港投降后,日本军队的狂轰滥炸也没有停止。香港投降后,日本军队放假三天,并且日本兵还得到允许“肆意妄为”的指令。那时,香港的街道上,随处可见肆意掠夺、奸淫屠杀的日本人。

这就是日本人占领香港的目的:掠夺香港的大量财富,而不是发展香港。在香港,他们强制推行日本票制,废除港币,用不等价兑换的方式,使香港居民手中的钱成为一堆废纸。香港的大量物资被贴上了“战利品”的标签,源源不断地运往日本。导致香港本土物资奇缺,燃料稀少,公共交通陷入停滞的状态,很多人不得不劈开木质家具,作为燃料。特别是粮、油、米、面严重不足,香港剩下的粮食远远不能养活150万的人口。黑市上,最贵时的米价达到每斤200元。

为了应对粮食紧缺的状况,同时也为了减少对香港的守卫资源的分配,日本军队从1942年1月开始,实行“华人疏散方案”,采取劝告、威胁、利诱等各种手段迫使香港居民离开香港,特别是疏散那些没有生活来源、无以为生的人。到了1943年,日军甚至在街上随意抓人,强行押解出境。在香港沦陷后一年的时间里,估计至少有50万人离开香港,返回内地。回家的路程也异常艰难。他们要冒着被暴徒、土匪打劫的危险,也有可能在饥寒交迫中死去。在日军这种政策的压迫下,香港人口急剧减少。到了1945年的时候,香港的人口已经由原先的150万锐减至60万。

在日本统治时期,香港的很多工厂被日军霸占了,无法正常开工。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难以养家糊口。在这种情况下,李云经决定,由庄碧琴带领李嘉诚的弟弟妹妹们回到潮州老家,李云经和李嘉诚暂时留在香港。

战乱使一家人被迫分离,也没有通信渠道,相隔两地的一家人都无法得到对方的消息。在香港,李云经、李嘉诚父子为生计而苦苦挣扎。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中,李云经因长期的贫困生活和辛劳,不幸染上了肺结核。14岁的李嘉诚不得不独自挑起生活的重担。

当时李嘉诚的年龄还小,一个月的工资只有20港币,勉强能够糊口。为了照顾父亲,李嘉诚在白天加倍努力地工作,晚上回来还要尽力给父亲做些有营养的饭菜。李嘉诚勇敢地去面对眼前的逆境,他知道,他就是父亲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为了父亲能够早日康复,他绝对不能倒下。但是,李云经还是没有挺过这个难关,在1943年走完了坎坷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