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嘉诚传
3575800000006

第6章 在风雨中寻找无悔的青春(2)

3.少年得志,功成身退为创业

李嘉诚知道,用直销的方式去推销白铁桶的想法与当初选择离开舅舅的公司的想法一样很难被人理解。然而,直销市场又存在诱人的利益,让李嘉诚不忍放弃。可是面对直销的种种弊端,李嘉诚必须考虑这样的问题:在直销的过程中,怎样才能趋利避害呢?

很快,李嘉诚就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他发现,在很多居民区都会有老妇人聚在一起聊天,这就是他用直销的方式推销白铁桶的好渠道。于是,他专门去那些老妇人聚在一起聊天的地方,向她们推销白铁桶。李嘉诚心里清楚,只要卖出去一只,就等于卖出去了一批。因为,这些老人闲居家中,喜欢聚在一起聊天,这样她们就成了李嘉诚的义务宣传员。

果然,李嘉诚的聪明才智又为他带来了出色的业绩。虽然李嘉诚进公司的时间不长,但是很快便成了公司里业绩最好的推销员。自从李嘉诚来到这家五金厂,五金厂的销售量就得到了大幅提高。销售量的提高带动了生产量的提高,工厂的效益自然节节攀升。这使厂长喜上眉梢,李嘉诚也因此得到了夸奖。当其他的五金厂发现李嘉诚这个人才后,有意让李嘉诚来自己的厂子上班。厂长害怕发生这样的事情,主动给李嘉诚升职、加薪。但是,这个时候的李嘉诚却无暇顾及更高的职位与薪水,因为他在默默地计划下一步的跨越,他向厂长提出了辞职。

李嘉诚有清晰的目标,他明白五金厂也不是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李嘉诚要为自己的将来寻找一个更有发展潜力的地方。在香港,李嘉诚也不难寻找到这样的地方。因为香港是一个国际性的城市,它追求速度,那些有生命力的事物成长的速度非常惊人,而且香港也可以迅速地消化并吸收它们。同时,香港也是天生的商人,它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引进适合香港发展的产业。塑胶就是一个例子。

塑胶制品原本流行于欧美,1945年日本投降后,香港的市场上很快就出现了塑胶制品。人们发现,这些塑胶制品色彩丰富并且美观实用,与金属制品相比价格更为低廉。所以,刚刚现身香港市场的塑胶制品很快就受到了人们的欢迎,香港本地也出现了塑胶厂,而且这些塑胶厂如雨后春笋一样迅速发展壮大起来。李嘉诚就选择了这样一家塑胶厂。这家塑胶厂的老板是一个眼光长远的人,他属于香港最早发现塑胶市场的一批人,他的塑胶厂也是香港最早的塑胶厂之一。开始,他的塑胶厂只生产塑胶腰带,然而仅仅一年的时间,他就开发出了十多种产品。后来,这个老板发现香港的塑胶厂越来越多,竞争也更加激烈,为了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老板开始大量地招募推销员。虽然他总共试用了20多名推销员,但是真正能做好这份工作的人却寥寥无几。无奈之下,老板只好亲自出马,向顾客推销自己的新产品。

一次,这个老板去一家酒店推销自己的塑胶桶,碰巧李嘉诚也在这家酒店推销自己的白铁桶。李嘉诚虽然使出了浑身解数,但是还是不敌老练的塑胶厂老板。虽然那一次的生意失败了,却因此结识了塑胶厂老板。两个人初次见面便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李嘉诚钦佩塑胶厂老板的眼光和魄力,塑胶厂老板则欣赏李嘉诚的推销技巧。

在认识塑胶厂老板之前,李嘉诚就关注过塑胶产品,但是却没有进行细致的研究。他和塑胶厂老板详谈之后,更看好塑胶行业的发展前景。而塑胶厂的老板在和李嘉诚详谈之后,也发现李嘉诚虽然年轻,但是却具有独特的眼光和分析判断能力,并且擅长察言观色、头脑灵活,确实是一个出色的推销员。看来,虽然李嘉诚在这次推销白铁桶的时候败在了塑胶厂老板的手下,但是失败的原因不在于他的推销能力,而是白铁桶在塑胶桶的面前彻底丧失了竞争力。塑胶厂的老板觉得,假如眼前的这个年轻人能够加盟自己的塑胶厂,那么肯定会为自己的塑胶厂带来更大的利润。于是,他诚邀李嘉诚加盟自己的公司,而这个时候的李嘉诚也在考虑自己下一步的发展,所以两个人一拍即合。

这家塑胶厂远离闹市,靠近香港外港海域,是一家小作坊式的工厂。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效益的角度看,都不如他当推销员的五金厂,所以李嘉诚的这一次选择又遭到了家人的反对。在李嘉诚的家人看来,五金厂的工作更体面一些,而李嘉诚却把这次选择看做是人生的一次飞跃。塑胶厂虽没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也没有巨大的效益,但是李嘉诚认为,塑胶行业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而且自己在推销白铁桶的时候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了塑胶制品的巨大“威胁”。虽然塑胶制品刚刚进入香港市场时,因为需要从欧美进口,所以塑胶制品的价格高昂,被排在奢侈品的行列,但是随着香港本地开始生产自己的塑胶制品,塑胶产品的价格开始大幅下降。李嘉诚察觉到,塑胶制品正在迅速取代一大批传统的商品。所以,他觉得进入塑胶业是求之不得的事,更何况这家塑胶厂的老板是如此欣赏、信任自己呢。

但是,李嘉诚在向五金厂的老板提出辞职时,有些犯难。因为他来五金厂的时间不长,却深得老板的器重。当初选择离开舅舅的钟表公司,就是为了日后有一天能成就自己的事业;而选择在五金厂做推销员,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练就自己的推销才能。现在,自己的推销才能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就意味着他离开五金厂的时候到了。他坚信,只要自己以诚相待,五金厂的老板一定会理解他作出的决定。

于是,李嘉诚向五金厂的老板提出辞职。五金厂的老板极力挽留,李嘉诚婉拒了老板的好意,并且向五金厂的老板分析并阐明了塑胶的优势,希望老板早作计划,避免生产与塑胶制品冲突的产品。虽然塑胶制品用途广泛,价格低廉,但是不能完全替代金属制品,所以李嘉诚建议五金厂老板多生产一些锁具类的产品,五金厂的老板欣然接受了李嘉诚的建议。

一年以后,五金厂基本上不再生产白铁桶了,而是生产铁锁。这时,五金厂的老板看到当初生产白铁桶的同行在塑胶桶的竞争下已经纷纷倒闭,所以更加钦佩李嘉诚的远见卓识。而此时的李嘉诚才刚刚迈入一个新领域,他是塑胶厂里年龄最小、资历最浅的新人,而他的新同事们,不仅有丰富的塑胶推销经验,还建立了自己稳定的客户群。

这激起了李嘉诚争强好胜的心理。他暗下决心:三个月之内,要做出与其他人一样的业绩,半年之内超过他们所有人。这是李嘉诚给自己施加的压力,而他也在心里把这种压力转化为动力。

对于李嘉诚来说,推销员早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职业。但是,李嘉诚这次又遇到了新的难题:塑胶厂所在位置位于香港岛的西北角,但是他们的顾客却集中于香港的中心区域和隔海的九龙半岛,这就需要李嘉诚更加辛苦地工作了。

每天清晨,李嘉诚都会早早地来到公司,整理出一个装有样品的大包,然后乘巴士,或者乘渡轮,来到顾客聚集的区域,开始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李嘉诚不是体格健壮的人,他身形清瘦,书生气十足,颇有父亲的遗风,但这并不代表李嘉诚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虽然装满样品的大包沉重地压在他瘦弱的身体上,但是他却不觉得疲惫,李嘉诚仍然像在茶馆时那样,给自己规定了一天十六个小时的工作时间。

到了塑胶厂后,李嘉诚的第一个任务是推销塑胶洒水器,这是一件难事。因为塑胶洒水器是一种新型的产品,很多人都没有见过,更不要说使用了。这种情况对李嘉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塑胶洒水器的性能和优点以最简洁的方式告知顾客,引起顾客购买的兴趣和欲望,这样顾客才有可能购买他的产品。但是,李嘉诚却屡屡碰壁。在他拿出新产品准备开口时就遭到了人们的拒绝,李嘉诚连走几家都没有成功。但是,李嘉诚没有放弃,他一如既往地推销着自己的塑胶洒水器。

一天,李嘉诚和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一家批发行。在他到达的时候,批发行还没有开门营业,所以李嘉诚只能静静地等待职员上班,然后才开始谈生意。这时他注意到,虽然未到批发行正式上班的时间,但是清洁工已经开始打扫卫生了。他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自告奋勇地拿起自己的洒水器帮助清洁工洒水。李嘉诚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批发行的职员们看到洒水器是如何工作的,那么自己就不必再费口舌了,眼见为实,这比任何辞藻都有说服力。果然,负责日用器具的部门经理早就看到了。事情的发展正如李嘉诚所预料的那样,他顺利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经理爽快地买下了他推销的洒水器,同时也对李嘉诚的推销技巧赞赏有加。

在推销塑胶洒水器的过程中,李嘉诚表现出了勤奋的品质,同时他所具有的聪明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也可见一斑。他不像其他推销员那样不停地夸赞自己产品的用途和优点,而是用自己的产品说话,用事实来证明自己产品的广泛用途。此外,推销塑胶制品的经历还使李嘉诚发现了人脉关系的重要性。假如推销员拥有一个良好的人脉关系网,那么他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李嘉诚开始有意识地去结交朋友,即使是在以后的推销过程中,他也不以单纯的推销为目的。在向人推销产品时,他也会抱着交朋友的心态真诚地与人交流。只要对方能感受到他的诚意,可以和他成为朋友,那么他就成功了。他和客户之间建立了长期的友谊,这些成为朋友的客户不仅成为了他的回头客,还为他带来了新的顾客。

这个时候的李嘉诚小小年纪已经承担起全家人的生活重负,薪水很低,所以他没有条件来装扮自己,也没有多余的钱财用于朋友圈中的交往。但是,李嘉诚一直要求自己着装整洁,交朋友要以诚相待。李嘉诚虽没上几年学却学识渊博、诚实守信,虽然不健谈,但是对人很有爱心。经过几年推销塑胶制品的磨炼,李嘉诚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在这些朋友的帮助下,李嘉诚更是如鱼得水,很快就取得了骄人的销售业绩。

李嘉诚仍然没有满足已有的成绩。而且,他从未把推销简单地看做自己的工作,而是把它当做自己的事业来经营。取得了这些惊人的业绩后,李嘉诚又开始思考,如何扩大自己的推销渠道。他把眼光瞄准了国际市场,时刻留意市场的变化,搜集最新的信息,并且通过人们购买产品的情况来预测市场的走向和变化,同时还有意识地总结推销的方法和经验。他把香港划分为若干个区域,逐个分析每个区域的人口和消费能力,并将结果详细地记录下来,以便在日后的推销中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他也更加仔细地分析塑胶行业:哪个类型的塑胶制品比较有市场,又有哪些原因使它比同类产品更有竞争优势?而哪种塑胶制品容易滞销,导致其滞销的原因又有哪些?虽然接触塑胶行业的时间不长,李嘉诚还没有把握住其中的规律,但是经过不断的实践,通过推销时记录的数据,凭着自己的勤奋努力和用心思考,他慢慢地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在得出这些结论之后,李嘉诚积极地向塑胶厂的老板提出建议,比如目前的市场需要何种产品,那么该如何改进,以便在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优势,该生产何种产品,又应该压缩何种产品等等,李嘉诚都分析得头头是道。后来,李嘉诚成了老板的得力助手,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塑胶厂的生意越来越红火。

来到塑胶厂的时间不足一年,李嘉诚已经兑现了当初的诺言,他的业绩位居厂里所有的推销员之上,成为厂里最出色的销售员。那些老员工,一向自诩为“本领高超,技艺超群”,这次却让一个到厂不足一年的晚辈比了下去,都不由得十分惊讶。直到老板拿出了销售记录表,他们才心服口服。而厂长拿出的记录表明确显示:李嘉诚的销售业绩不仅是全厂的第一名,而且还是第二名的七倍!从此,塑胶厂里所有老员工都对他刮目相看了。李嘉诚收获的不仅是销售业绩全厂第一的殊荣,还有在推销过程中磨炼出的市场调研能力,同时他在市场管理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几年走街串巷的推销生活过去了,无论是推销白铁桶的经历,还是推销塑胶制品的经历,都使李嘉诚初步具备了商业资本,他的商业知识也在推销过程中不断积累,而且他也建立了广泛的人脉资源。最重要的一点,李嘉诚在长期的推销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宽厚待人,诚实处世。这些都是他成就日后事业的坚实基础。

由于李嘉诚业绩突出,头脑灵活,所以,老板很快便对他委以重任,年仅18岁的李嘉诚被提升为部门经理。两年之后,未满20岁的李嘉诚又被任命为总经理。在旁人看来,不到20岁成为塑胶厂的总经理,这本身就是他人无法企及的事情。而李嘉诚仍然毫不满足,他依旧保持每天读书的良好习惯,无论多忙多累,他都在完成了当天的读书任务后才休息。

成为塑胶厂的总经理后,李嘉诚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要全面地负责公司的日常业务。李嘉诚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关注市场行情的变化,抓住市场走向外,李嘉诚还要带领全厂职工开拓新的局面。同时,李嘉诚又要面对一个新问题:如何去管理别人。对于李嘉诚来说,这是一个新领域,与管理自己不同。而且,李嘉诚也清楚地知道,虽然自己善于推销,但是对于生产却是一个小学生。所以,他还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弥补自己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