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嘉诚传
3575800000007

第7章 在风雨中寻找无悔的青春(3)

虽然李嘉诚已经成为塑胶厂的总经理,但是他从不居高临下地支使人。他仍然像最初来到塑胶厂时那样谦虚好学。他很少西装革履地端坐在总经理的办公室里,他总是身着工装,与其他员工一起来到车间,一起干活。每一道工序,他都会亲自动手尝试;每一个生产环节,他都要弄清楚。李嘉诚从不觉得车间里的工作又苦又累,反而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兴奋地研究每一个步骤,把这里的工作当成一种享受。

一次,李嘉诚在操作台上割塑胶腰带,不小心割伤了手指,鲜血直流,而周围的工人都忙于自己的工作,没有人发现这个情况。李嘉诚迅速地在手指上缠上胶布,继续操作。直至伤口发炎,李嘉诚去诊所看医生,大家才知晓这件事。许多年后,一名记者向李嘉诚提起这件事情,打趣道:“你当时的经验,是用鲜血换来的。”李嘉诚微微一笑,答道:“其实不应该这么说,这些都是我愿意做的事情,只要是自己心甘情愿地做某件事情,是不会在乎其他东西的。”

此时的李嘉诚已经成为塑胶厂里的核心人物,他是高收入的打工仔,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只有20岁,就被提升到了打工族的最高位置上,他的事业已经小有成就。而此时,李嘉诚却又一次不安分起来,他像以前那样选择了辞职,让自己又一次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他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始新一轮的挑战。

4.成立塑胶厂,开始第一次创业

渴望自己创业的李嘉诚又一次向塑胶厂老板提出辞职,他要另立门户,创立自己的事业。老板自然舍不得放走李嘉诚这个人才,于是盛情挽留。老板了解李嘉诚,他生性好强,素质良好,在任何职业上都会做出骄人的成绩。

老板见李嘉诚去意已决,知道自己再劝无用,于是不再强留。相反,他还在酒楼为他设宴饯行,这使李嘉诚非常感动。在酒宴上,李嘉诚对老板说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离开这里之后,我会开一家自己的塑胶厂,我难免会用到从你这里学来的技术,前期也许会生产一些类似的产品。”老板清楚,李嘉诚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很有能力,如果李嘉诚自己开设一家塑胶厂,很有可能会成为自己最有力的竞争对手,自己就会流失一部分客户。李嘉诚看懂了老板的心思,接着说:“但是,我决不会把客户带走,因为这样相当于我用你的销售网去销售自己的产品,我会另外开辟自己的销售路线。”听到这番话,老板更是对李嘉诚另眼相看,他了解李嘉诚,知道这个年轻人一向以诚为本,说得出就做得到。他相信,李嘉诚一定会发展自己的销售网络,绝对不会抢走自己的客户。

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李嘉诚离开了熟悉的塑胶厂,离开了熟悉的同事。他知道,自己必须要迈出这一步,这是他建立自己事业的必经之路。与以前的工作相比,他的创业之路将更艰难。此时正值1950年。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诞生不久。从解放战争后期开始,大量躲避战乱的人通过陆路、水路拥向香港,导致香港的人口急剧增加。1951年时,香港的人口已经突破200万。在香港,这批逃难过来的内地人被称为“战争难民”,不过,正是“战争难民”的大量拥入,才使香港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都得到了大量的增加,同时,香港的市场容量也扩大了许多。

新中国成立后,原本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武汉、广州等大城市开设的外国工厂和银行,都纷纷撤离内地,迁入香港,这无疑给香港带来了充足的资金。同时,这些工厂、银行的撤离和内地政策的改变,使中国沿海城市的对外贸易几乎处于停滞状态,香港的转口贸易和自由港的地位变得越发重要。

但是,香港不知从何时起大规模地流传起“共产党要解放香港”的谣言。李嘉诚也一直关注着内地的形势。他发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49年10月17日抵达深圳河后,并无进一步的行动。结合共产党发表的各种声明,李嘉诚知道,共产党希望看到一个经济繁荣、发展稳定的香港,肯定不会在此时“解放香港”,因此他对香港的形势抱有很大的信心。此时,世界经济也在二战后迅速恢复,并繁荣稳定地发展着。

正是因为看准了大形势,更看准了香港良好的发展前景,李嘉诚才毅然决定辞职创业的,他良好的时代背景可以给他提供一个大展身手的舞台。李嘉诚已经学会了塑胶厂的所有技术,由生产到加工、由订单到销售,对他来说都是轻车熟路。李嘉诚后来在回忆塑胶厂的那段经历时,感慨地说:“在塑胶厂里,我得到了最好的人生锻炼,尤其是在做推销员的时候,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明白了很多事理。这些,是我今天无论付出多么大的酬劳都无法得到的。”

在当时动荡的形势下,李嘉诚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提到创业,首先得有足够的启动资金。李嘉诚从12岁起开始打工,但是薪水一直不高,较大的收入便是近几年推销产品的提成。据曾经和他一起做过推销的同事回忆,李嘉诚从没有享受过奢侈的生活,他在外吃饭时总是吃大众餐,所穿的衣服也没有高档品牌的。但是,李嘉诚从不认为自己的创业资金是他自己节省的结果。他常常对别人说:“我可以拿出一笔钱来创业,这要全部归功于我的母亲,她勤俭持家,精打细算。每次我赚到的钱,除了留下日常开销的费用,剩下的全交由母亲保管。是母亲持家有方,才使我有条件创业。首先,要感谢母亲,其次,还要感谢那些帮助我的人。”

从母亲那里拿到积蓄后,李嘉诚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一部分。李嘉诚诚实守信,而且能力非凡,深得大家的信任,即使在没有人担保的情况下,他也能从别人那里借到钱。当时李嘉诚筹集到了大约五万元的启动资金。

筹集到启动资金后,李嘉诚又面临着许多其他的问题,其中最棘手的问题就是为塑胶厂取名字,一个好的名字,代表着一个好的开始,而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从辞职的那一天起,李嘉诚就在绞尽脑汁为自己的塑胶厂取名,他先后想了几十个厂名,最后定名为“长江”。其中的寓意是:“长江不择细流,故而浩荡万里。在其源头,仅有涓涓细流,东流而逝,容纳无数细流,竟成汪洋之势。”他期望在以后的发展中,长江塑胶厂也会像长江那样,不断壮大。

多年以后,当有人问起“长江”这一名字的寓意时,李嘉诚总是说:“长江的名字响亮啊,我便借过来用了。”实际上,最初起名字时,李嘉诚就把自己的宏伟心愿寄托到了里面,时刻激励着自己。

当时的香港,由于拥入了数十万的“战争难民”,导致香港的房屋资源陷入了紧张的局面。为了找到合适的厂房,李嘉诚几乎跑遍了香港的每一个角落。因为资金不足,所以李嘉诚必须尽量节省,将开销压缩到最低。从香港岛到九龙,李嘉诚跑了一个多月,最后才在香港岛东北角找到了一个差强人意的廉租厂房。厂房位于香港岛的偏僻地段,工厂紧挨着山谷小溪。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是休假的好地方。但是,办工厂与休假不同,交通便利的市区边缘对工厂的发展更有好处,然而正因为它偏僻,所以租金才低。后来,经过讨价还价,李嘉诚租下了这个破旧的厂房。

厂房的面积只有100多平方米,并且是一间破得不能再破的房子,不是没有窗框,就是碎了玻璃,没有一间是完好无损的。房顶布满了裂缝,可以透进束束阳光。香港的气候是春夏多雨,每逢外面下起大雨,厂房里就下着小雨。所以,李嘉诚不得不花一笔钱来修缮厂房。

厂房里的设备更是破旧,显得比厂房还要苍老。压塑机陈旧不堪,是欧美国家淘汰下来的陈旧设备,这是李嘉诚从一个香港旧货商手中买下的。在当时的香港,有很多新开的塑胶厂,基本都是小本经营,所以有人专做旧机器的买卖。后来,李嘉诚在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感叹颇多:“最辛苦的时候就是做穷生意的时候。”在当时要从硬件上寻找一件“长江塑胶厂”的新东西,那就是挂在门口的那块崭新的“长江塑胶厂”的厂牌,这标志着“长江塑胶厂”正式成立,李嘉诚正踌躇满志地开创他的新事业。

1950年的5月1日,没有鲜花,没有鞭炮,也没有来宾的祝贺,“长江塑胶厂”就在这个简陋的工厂里开张了。这时的李嘉诚还未满22岁,年轻的厂长气宇轩昂地对着20多名员工演讲,宣布“长江塑胶厂”正式成立。他对员工们说:“我们厂子虽然小,但是我懂得塑胶行业,人家懂的,我们懂得更多;而我们懂的,人家却未必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工厂就会做大,大家的收入也会越来越多。”

当时,香港的塑胶厂成千上万,而长江塑胶厂只是很不起眼的一家,没有任何引人注目的地方。李嘉诚知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但是,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事业有一个良好的开始呢?李嘉诚天天思考着这个问题。

虽然身为厂长,但是李嘉诚还是和做推销员时一样,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他知道,只有自己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才能使自己的“长江塑胶厂”真正成为大浪滔天的“长江”。不善言辞的李嘉诚在默默地实现着自己的抱负。李嘉诚认为,自己不是世界上罕见的“天才”,自己要追求成功,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勤奋。所以,李嘉诚不敢放松自己,因为他知道在商海中游走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为了使自己的塑胶事业取得成功,李嘉诚不得不更珍惜时间。他通常会在每个月的月初为自己制订一个月的计划,每周进行一次总结。每天,他都会在临睡前总结一天的工作,然后安排第二天的工作。在“长江塑胶厂”成立初期,李嘉诚的工作表是这样安排的: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外出推销或者采购,而且要在别人恰好上班的时候抵达预定的地点。为了节省本不充足的资金,李嘉诚从不乘坐出租车。如果距离较远,就选择公交车;如果距离近,就步行。李嘉诚虽是温和沉稳、不骄不躁的人,但是走起路来却健步如飞,因为他时刻都在抢时间。既要节省资金,又要讲求效率,那么他只能提高走路的速度,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后来,疾步行走成了李嘉诚的一个习惯,他在60岁的时候仍然坚持这一习惯。据汕头大学的师生回忆,李嘉诚在视察他出资兴建的汕头大学时,疾步行走在校园中,步履矫健,陪同他的年轻教师都气喘吁吁,感觉颇为吃力。

到了中午,李嘉诚就马不停蹄地赶回破旧的工厂,检查工人们上午的工作情况,然后与工人们在一起吃简单的工作餐。刚刚成立的塑胶厂很穷,没有餐桌供大家使用,大家只能蹲在地上,或者七零八落地散坐在四周。看到这个情况,李嘉诚内心很不安。他不是依靠剥削工人而获取利益的老板,相反,他不愿亏待别人。而且他更清楚,如果员工们没有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是不可能安心工作的。于是,他向大家保证,这样的日子不会长久,他一定会尽快想办法,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不久,李嘉诚就兑现了诺言:在长江塑胶厂刚刚取得一点利润的时候,他就拿出一部分钱,用于改善员工们的伙食和就餐条件,这个举措起到了稳定员工队伍的作用。他曾经对一个塑胶行业的同行说过这样的话:“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李嘉诚这样说,不是没有理由的。长江塑胶厂在创建初期的条件异常艰苦,厂房破败不堪,工人们使用的机器也总出现问题,但是,很少有工人离开这里。

到了晚上,劳累一天的李嘉诚也不会早早休息,他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完成:记录工厂一天的收支情况,并制成账本;记录推销的情况,使自己对产品的销量心中有数;规划产品市场和区域;设计新产品的模型图;安排好明天的生产任务。即使在这种繁忙的工作状态下,李嘉诚也没有放弃自学。在李嘉诚的眼中,塑胶行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新原料、新设备、新款式都在源源不断地被开发出来,假如自己停留在已有的业绩上高枕无忧地睡觉,那么很快就会落伍。更何况,香港每天都会出现大量的新塑胶厂,而那些老厂子很多都已经创立了自己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