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传
3576100000005

第5章 求仕之途——功名于我如浮云,(1)

我生本为逐浮云

1.踏上求学之路

曾国藩在二十三岁那年,参加了科举考试,一举考中了秀才。而上一年,他的父亲才刚刚中了秀才。对曾国藩的长辈们来说,可谓是大喜,而对于曾国藩来说,小小一个秀才,他根本不放在眼里,他要争取的是更大的功名。于是第二年,曾国藩带着家人的希望和自己的梦想来到著名的岳麓书院读书求学,准备参加下一次的乡试。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东侧,紧邻湘江,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从古至今,这所著名学府历经宋、元、明、清的时势变迁,迨及晚清(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千年学府,弦歌不绝”,至今此书院仍为湖南大学下属的办学机构。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闻名遐迩,许多读书人不远万里来这里求学,都因为这里具有良好的教学学风,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情操的培养,准备参加大考的学子都会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这里,曾国藩也是如此。

该学院教学条件及教育水平都非常好,所以收费自然就高,对一般家庭来说,这个书院称得上是贵族学院,农家子弟是完全读不起的。由此可见,曾家为了能让曾国藩有一番成就真是用心良苦。

曾国藩就读于岳麓书院时,山长、主讲是非常有名的欧阳厚钧。这位欧阳先生可不是一般人物,他是进士出身,曾任郎中、御史等职,因母亲生病需要人照顾,所以他才辞官回到湖南,在岳麓书院任教,一教便是二十七年,桃李满园,仕途中人皆知欧阳先生。

来到了岳麓书院之后,曾国藩就跟随欧阳先生认真全面地学习儒学著述,从而掌握了儒家思想的精髓。他的修养就是从这里开始加强的,从而翻开了人生崭新的一页。

在岳麓书院期间,曾国藩由于学习刻苦,深得欧阳山长的喜爱。曾国藩有不明白的地方经常向欧阳山长请教,欧阳山长总是耐心教导。欧阳山长曾对曾国藩说:“作为士人,我们要以书院前辈为榜样,延续儒学的‘圣脉’,并且经世致用。”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是岳麓书院大门上的对联,它说明岳麓书院人才辈出。从始建起,这里代代出人才。早在北宋时期,周式山长便“教授数百人”。到了南宋理学家张出任山长后,此时的岳麓书院已成为湖南湘学派的发源地,对整个湖南的教育事业起着重要作用。后来,朱熹和张会讲长达两个月,这便是有名的“朱张会讲”,吸引了无数学子前来听讲,那时,饮马池的水都被学子骑来的马喝得一干二净,可见来人之多。当时的岳麓书院相当于现在的北大、清华,无数大人物都来这里求学然后走向社会功成名就。从踏进岳麓书院那天开始,曾国藩的奋斗征程也就开始了。

2.第三十六名举人

曾国藩在岳麓书院学习还未满一年,由于乡试的时间到了,他便收拾行李告别了岳麓书院,参加乡试。而这一次,他金榜题名,位列举人的第三十六位。

这次乡试的试题对曾国藩来说可谓是小菜一碟,当他看到考题之后,马上胸有成竹地提笔书写,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中了举人的曾国藩心中也感到欣喜,但远不如曾家长辈们的那股喜悦之情。曾国藩两年连中两级,对于世代务农的曾家来说,真是来之不易。他们仿佛看到了曾国藩功成名就的那一天,不久的将来,曾家便成为尽人皆知的名门。

道光十四年(1834年),也就是曾国藩中举之后,曾麟书再次带着妻儿去看望岳丈江沛霖,同时也将曾国藩的试文拿给他看。此时的江沛霖已有八十五岁,但眼不花耳不聋。他仔细阅读曾国藩中举时的试文后,便哈哈大笑,赞扬不已。拍着女婿曾麟书的肩膀说:“我过去就知道你的后代会学有大成,现在应验了,不过,这刚刚只是一个开始。”

“中举只是一个开始”,既包含对曾国藩的肯定,又包含着对曾国藩的鼓励,同时寄予更高的期望。江沛霖说的这一番颇有意味的话,让曾麟书父子一生难忘。江沛霖对曾国藩的鼓励和厚望,时时刻刻都推动着曾国藩前进。当江沛霖去世后,曾麟书为其刻写墓碑,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叙述此事,他说:“享年已八十五矣,其志之不衰如此。”

曾国藩考中举人时,已二十四岁,与那些三四十岁只中了个秀才的人相比,他算是少有所成。所以曾家大摆酒席,庆祝此事。

全家人的兴奋劲儿尚未散去,曾国藩便整装待发,远赴京城,参加来年的进士会试。临行前,祖父曾玉屏把他叫到面前,问他:“乖孙子,我问你,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长大之后又想做什么?”

曾国藩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想做官,而且要做大官。”

曾玉屏又问:“那你告诉爷爷为什么要做官?”

曾国藩说:“当了官,就能光宗耀祖。”

曾玉屏笑着说:“说得好,你要记住你的这番话,一定要为我们曾家争这口气。”

紧接着,曾玉屏又语重心长地说:“你一定要记住:满招损,谦受益,在官场上要谦虚、谨慎。”正是这句话,影响了曾国藩的一生。

此时,院子里的那棵老藤正缠绕在白果树上,随风摇曳着枝条,仿佛在和曾国藩招手。此时的曾国藩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他要大步向前,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向着成功迈进。

3.擦肩而过的功名——名落孙山

世事难料,曾国藩信心满满地赶到京城参加了进士会试,但他却名落孙山。然而老天总是眷顾像他那样刻苦用功之人。道光十六年(1836年),这一年是皇太后的六十大寿。这一年对于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们来说,可谓天上掉馅儿饼,因为皇太后过大寿有个惯例,会增加一次乡试、会试的恩科考试,为的是再给那些没考中的学子一次中第的机会。

得知此消息的曾国藩很是兴奋,激动得一晚没睡。那一夜曾国藩想了许多:想起爷爷的嘱托,想起父亲那满是渴望的眼神,又想起自己从四五岁开始读书,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考取功名为曾家争光。曾国藩心想,一定不能辜负家人的期望,一定要为曾家争光。想起这些,曾国藩心中充满了信心,他摩拳擦掌,时刻准备着下一次的恩科考试。

从湖南湘乡到京城,可谓千里迢迢。在等待恩科会试的这一年里,曾国藩没有再回家,一是路途过于遥远,二是路上的花销太大。曾国藩的家境本来还算富裕,但这些年为了供他读书,已所剩无几。曾国藩写信给家里人,大体意思就是想暂留京城读书,等待明年的恩科会试,其父回信也表示同意。

接下来的日子,曾国藩和其他几位举子一起住在了北京的“长沙会馆”,因为相比之下,这里的费用较低,所以正适合那些家境一般的子弟住宿,其中大部分都是湖南的举子。大家在一起也志趣相投,白天的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除此之外,就是去京城走走。这段时间对曾国藩这个农家子弟来说,是那么充实,他目睹了京城的文物和名胜古迹,开拓了自己的眼界。他也在这时喜欢上了韩愈的文章,每日读数遍方能入睡。曾国藩做文章的基础就是从此时开始的。他觉得古文与八股文相比更有生气,更有意义,因为古文可以随意发挥见解,而八股文却不能。在京城居住一年后,曾国藩再也不是以前那个湖南乡下的小儒生了。

时间在渐渐流逝,转眼间,一年过去了。

当满怀信心的曾国藩进入考场后,结果却再一次出人意料,他又失败了。

这两次的失败对曾国藩打击很大,更何况在此之前他一直都是胸怀大志,信心百倍。这使曾国藩不得不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与功名无缘,他不能为曾家争光,不能实现祖父和父亲的愿望。两次名落孙山的曾国藩对京城再没有留恋。何去何从,曾国藩心中已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