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张居正传
3576300000002

第2章 天才少年——凤毛丛劲节,只上尽头竿(2)

古人有句话:“其身正,不令而行。”也有这样一句话:“官正则民服。”而这两句话正是李士翱对张居正的殷切期望。他希望张居正做一个为民谋福的清官。事实证明,张居正没有辜负李士翱的期望。

3.是何原因导致神童落榜

嘉靖十六年(1537年)八月正值中秋,三年一度的乡试也在这天举行。那时候的乡试就是省级的考试。相当于现在的高考,不同的是,高考每年考一次,而乡试是三年才有一次。因此,乡试是才子们准备很长时间也盼望很长时间的考试。当时的明朝有两京十三省,而考点仅有十五个,考试的内容也十分有难度。考榜上的第一名称为“解元”,大家所熟悉的唐伯虎就曾经考中过“解元”,并且为此感到十分骄傲。只是考中“解元”时的唐伯虎是二十七岁,而张居正参加考试时只有十三岁。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神童张居正最低也会考中举人。结果却出乎意料,张居正竟然落榜了,这个结果是张居正也没有想到的。那么当时信心满满的张居正为何会落榜呢?

原来,在八月的一天,武昌城内聚集了很多学子,这次乡考是学子们梦寐以求的。考试的场面非常壮观,而湖广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长)顾对这次考试十分重视。这是顾自三年前上任举办的第一次乡试,因此他非常重视。他也希望学子们发挥所学,考出优秀的成绩以报效国家。而且,如果考试中出现了栋梁之才,对作为湖广巡抚的自己也是十分光彩的事。

乡试在紧张中结束后,考官们开始认真阅卷。顾也不再见客,独自坐在院中等待乡试结果。突然他想起了一年前的一件事,那时候学政曾经跟他说过有一名天才少年名叫张居正,年仅十二岁便以优异的成绩考中了秀才的头名。顾此时心中就想,不知道学政所说的那名少年是否参加了此次乡试。

当顾正在想着这次乡考时,阅卷的考官出现在他的面前,并且激动地向顾作关于考试结果的汇报:“这次考试真是人才了得啊!”接着,便把一叠试卷放在了顾面前。顾等不及的问:“这次考试的第一名是谁?”考官想了想说道:“真令人想不到,这次乡试的第一名竟然是一个年仅十三岁的年轻秀才,名字叫……”“叫张居正是吗?”没等考官说完,顾就答了出来。对此,考官十分诧异,而顾哈哈大笑,说道:“我已经想到了!”然后顾拿出了张居正的考卷仔细阅读,他发现年纪小小的张居正竟然能写出气势恢弘的文章。对此,顾连连叫绝,并且立刻让人去通知张居正前来。这个泛着浓厚书生气的男孩令顾十分喜爱。

顾问张居正:“张居正,你年纪那么小,长大后有什么志向和抱负呢?”张居正想了想回答道:“学生常听父母言及,昔行曾祖父生平急难振乏,常愿以其身为褥荐,而使人寝处其上,使其有知,绝不忍困其乡中父老。学生当以曾祖为效尤,宏愿济世,不仅以身为褥荐,即有欲割取我耳鼻,当亦乐意施与!”张居正的这番话让顾十分震惊,顾万万没有想到一个年仅十三岁的少年竟然有如此大论。顾还想考考他,于是他指着院子墙边的翠竹说道:“你可否以竹为题,即刻作一首五言绝句?”张居正看了一眼翠竹,在顾一口茶喝完之前便说道:“绿遍潇湘地,疏林玉露含。凤毛丛劲节,只上尽头竿。”这里的“凤毛”是指一个有名的典故:南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名叫谢灵运,谢灵运的孙子谢超宗十分有才华。谢超宗在担任新安王刘子鸾常侍的时候,经常写一些精彩的文告,因此孝武帝经常夸赞他有“凤毛”,而右卫将军刘道隆听到这种称赞后却以为谢超宗有罕见之物,于是就到谢家寻找,却从未找到。后来“凤毛”就用于对稀少珍贵之物或者珍稀之人的称赞。张居正这首诗的意思是:我要以竹子为品格,扬凤毛之才,登上百尺的竿头,一展我的青云之志。这首诗也完整的表现出了张居正小小年纪的宏伟目标和志向。

顾在听完张居正的诗后,完全被震撼了。随后,他现场作诗赠与张居正,诗中称赞张居正“今看十岁能长赋,何用从前咤陆机”。

乡考成绩出来后,张居正的成绩果然名列前茅,大家都认为张居正必然居于乡试头名,但是张居正落榜了,而造成张居正落榜的人竟是十分欣赏张居正的巡抚顾。

原来,在公布成绩之前,朝廷派下来主持此次乡考工作的赵御史积极准备公布成绩的一切事宜。这时顾走了过来对他说:“张居正的确是个人才,将来一定会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但是这次不能录取他!”“为什么?”赵御史吃惊地问道。顾回答道:“从塑造人才方面来看,现在还不能录取他。因为他仅有十三岁,而过早地进入官场有可能让他成为第二个王维,只会在官场上舞文弄墨、吟风弄月,而对国家真正的需求却没有什么贡献。现在他年纪还小,应该让他多经历一些挫折,多经历一些困难,这才能成功地把他塑造成真正的人才。”听完这些话后,赵御史想了想,觉得确实有道理。其实,在顾表示了自己的想法后,其中的一位官员便极力反对,这位官员说:“不能由一些未知的事情就作此结论。从考卷上来看,张居正的水平是最高的,如果这次不录取他,那么就违背了这次考试公平的原则。这么年轻的人才也就此埋没了。”但是,赵御史却听从了顾的意见,张居正就这样与头名擦肩而过。

4.胸怀如此之坦荡

从后来的结果看,顾的想法不是没有道理。如果神童不经历磨难,就会容易自骄自傲,时间久了便会成为泛泛之辈,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王安石的《伤仲永》里的方仲永;东汉末年,陈韪曾评价孔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其中也是同样的含义。而顾也是考虑到这些方面,如果张居正第一次参加乡试就稳稳地拿一个头名,那么他极有可能因此而懈怠。顾认为应该让他经历一次挫折,这样他就会更加发奋地读书,他的前途也就会越来越好。

可是,在这样的打击下,在所有人寄予厚望的前提下,落榜后的张居正又是作何感想的呢?有史料记载,落榜之后的张居正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认为顾完全是为自己着想。后来,张居正在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中提到了这件事,他说:“仆自以童幼,岂敢妄意今日?然心感公之知。思以死报,中心藏之,未尝敢忘。”这些话的意思是,我当时还小,不知道将来会有怎样的结果,但是我十分确定的是,顾巡抚的好意。此后的这些年,我一直想报答他,哪怕是鞠躬尽瘁、以死相报。

如果成年人说出这些话并不奇怪,但是当时张居正年仅十三岁便有如此大的胸怀,这就不得不让人钦佩。张居正对顾的好意记在心里,一直希望找一个机会报答他。在落榜后的第三年,十六岁的张居正再次参加了湖广的乡试。结果不容置疑,他顺利地考中头名并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举人。中举后的张居正没有骄傲,而是特意前往了顾的府中道谢。顾在看到张居正之后感到非常意外并且十分高兴。他解开了一直不离身的犀带并将其送给了张居正,并且对张居正说:“古人云,大器晚成,此为中才说法罢了。而你并非中才,乃大才。是我延误了你三年功名,使你直到今天才中举。但是你千万不要自满,更不要就此不求进取。”张居正谦虚地回答道:“学生一直谨记您的教导,大人实乃学生的再生父母,指点之恩没齿不忘!”

张居正在晚年时,在写给友人的信中仍然回忆四十多年前的往事,依然记忆犹新。张居正在信中写到,顾第一次见到他之后,连连称赞他为“神童”、“国士”,并且将他当“小友”,还在与同僚的交谈中多次提到张居正,称赞他是治国的“相才”,甚至可以与历史上众所周知的李邺侯(唐朝宰相李泌)相提并论。有一天,顾邀请张居正到府中吃便饭,然后特意让自己的小儿子顾峻与张居正相见,并且对儿子说:“这位就是荆州有名的张秀才,如果将来他担任要职,你可以去求见,他会念在昔日老友的儿子的情分帮你一把。”后来,再次回忆起这些事情时,张居正已经权倾朝野了,他经常跟好友说这段恩情令自己没齿难忘。在后来顾去世以后,顾家家道中落,张居正经常照料顾家的后人。对张居正来说,这样也是报答当年顾对他的知遇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