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张居正传
3576300000003

第3章 官场风云——心中抱负无处施展(1)

1.曲折难辨的官路

按照当时的科举制度,考中举人后还会有一次会试(乡试相当于现在的高考,会试相当于现在的研究生考试),进而考取进士。会试的最高级别称为殿试,殿试一旦过关,那么就会成为进士。

当时,十七岁的张居正在中举之后也接到了会试的考试通知。大家万万没有想到,张居正却没有参加这次考试。任何史料都没有记载张居正缺考的原因。在当时来看,会试是三年才举行一次的大考,即使没有把握的学子也不会放弃这次机会,这次机会十分难得,学子们纷纷幻想也许某位官员会看上自己的文章,而自己也会由此一步登天。

在张居正二十岁的时候,他有了第二次参加会试的机会。他刻苦研读,立志一定要考中。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甲辰,会考正式开始,张居正自信满满地进入了考场。

日子一天天过去,会考成绩终于放榜了,张居正反复看了多遍,最终他才确认自己再一次落榜了。这次会试不是顾的有意考验,是自己真真正正地落榜了。张居正第一次产生了挫败感。

后来,张居正在写给儿子的一封信中表达了对这次落榜的感悟。他在信中这样写道:“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甲辰下第。”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因为年轻时自己轻易地考中了秀才、举人,所以变得骄傲,认为考取进士也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于是自己放松了对学业的钻研,尤其是放松了科举考试的本业——四书五经的钻研,变得心不在焉。在当时,科举考试主要考查的是文章的写法,而那时的张居正将所有心思都放在对汉代政论文中的治国之道的研究上,因此对考试的重点就疏于研究,导致了落榜。

张居正虽然在落榜后心中曾出现过挫败感,但是他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在找出原因后开始心无杂念的研究四书五经,为下一次的考试作充足的准备。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二十三岁的张居正又一次参加了会试,这一次张居正顺利地考上了进士。在四个月之后的殿试中,张居正再一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考试,正式成为进士。

按照当时的规定,新科进士在正式上任前有一个见习阶段。张居正被分派到了翰林院担任庶吉士,三年后才能正式被赐为编修。“庶吉士”来自《尚书》中的“庶常吉士”,是对有才的青年的美称。明朝设立这个官职的目的是让这些初出茅庐的新科进士熟悉一些工作的流程,这样在正式上任之后就可以尽职尽责。

明朝的官场中,翰林院是一种比较轻松的机构。翰林院的主要工作就是向皇帝讲经或者整理文件等。虽然这个机构比较清闲,但是非常重要。很多的内阁大臣都出身翰林院,而内阁大臣又算得上是当时朝政的中心人物。《明史·选举志》中记载,翰林院里的知识分子,在官场上是“群目为储相”。因此,在翰林院中任职的人都有可能在将来成为权倾朝野的宰相。

三年后,也就是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张居正被正式赐为翰林院编修,属于正七品官职,主要负责编写国史和实录。

2.初看官场风云之夏言

张居正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如果没有意外发生,张居正此时就真正步入了通往最高权力的道路。为了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张居正密切注意官场的动荡,他见到的第一场政治较量便是严嵩与夏言之间的明争暗斗。

正德十二年(1517年),夏言考中进士并担任兵科给事中。这个职位的主要职责是按照内阁首辅大臣杨廷和的指示清查北直隶皇亲国戚霸占民田的劣迹,因为经常与贵族、宦官正面较量,所以这个职务通常是被民间称颂的官职。随后,夏言正式进入内阁,当时夏言的身份是礼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后来首辅大臣李时病故,身为副级的夏言顺利升为首辅大臣。夏言的官路算是“一路畅通”,他比严嵩早六年进入内阁,其地位也远远超过严嵩,并且还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因此夏言在嘉靖皇帝面前十分得宠。而夏言是如何获得嘉靖皇帝信任的呢?这得从最初的“议大礼”事件开始说了。

嘉靖皇帝是半路登上皇位的,他的前一任皇帝是武宗皇帝。由于武宗皇帝没有子嗣,也没有同母兄弟,武宗皇帝病故后也没有人可以继承大位,于是大臣们就一致推荐武宗皇帝的堂弟朱厚当皇帝,朱厚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

人都有贪婪心,虽然这样的好事让朱厚高兴了很长时间,但是朱厚并不满足,他还要给自己死去的父亲安上一个太上皇的名号。当然,这样的做法引起了大臣们的反对,因为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朝廷的立法。但是嘉靖皇帝对此事表现出非常坚决的态度,如果不按照自己的意思办就不罢休,而大臣们也不肯作出让步。事情就这样一直僵持着,后来嘉靖皇帝为了让大臣们同意,就用一种被称为“廷杖”的刑罚来威吓大臣,如果哪位大臣与他唱反调,那位大臣就要遭受廷杖之苦。对那个时候的官员而言,遭受廷杖之刑是非常耻辱的。嘉靖皇帝的这种做法不但没有见效,反而让更多的人对此事持反对意见,每天都会有很多大臣冒死进言。当然,夏言不是皇帝的反对者,而是坚决地站在了拥护皇帝的队伍中。开始,夏言也在反对者的队伍里,后来夏言再三琢磨:太上皇只是一个封号而已,可是与皇帝对立对自己又有什么好处呢?接着,夏言便义无反顾地拥护皇帝的做法,并劝说其他官员拥护皇帝。在他的说服下,很多持反对意见的大臣也逐渐走向了拥护者的队伍里。这种现象让嘉靖皇帝十分高兴,因为他不再是孤家寡人,有了同盟之后这件事就简单多了。夏言十分懂得见风使舵,也懂得如何才能使皇帝满意。所以在这次事件之后,嘉靖皇帝便开始重用夏言,一直到夏言被任命为首辅大臣为止。

当上首辅大臣之后,夏言开始骄傲自大,再加上他的心性十分傲慢,并且刚愎自用。在跟同朝为官的官员们相处时总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看人,因此官场中的夏言没有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夏言的这些缺点正是官场中所忌讳的,一旦没有他人的支持和拥护,夏言就会下台。当时很多人都窥视着夏言身处的首辅大臣的位置,盼他立即下台。

3.初看官场风云之严嵩

严嵩考中进士的时间比夏言早十二年,但严嵩是在夏言当上首辅大臣的很长时间后才进入内阁的,因此严嵩的资历比夏言的浅很多,但是严嵩的眼光却一直紧紧地盯着夏言的首辅大臣的位子。

严嵩非常有城府,从不表现自己的内心想法。最初狡猾的严嵩利用老乡的关系与夏言接近,对于夏言的指示言听计从。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曾说到这个细节:“如子之奉严君。”意思就是严嵩对夏言像儿子对待严厉的父亲那样毕恭毕敬。而夏言对严嵩的这种态度不屑一顾,并且多次在公开的场合中讽刺严嵩,严嵩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越发迎合了。

为了与夏言拉近关系,严嵩用各种方法讨好夏言。有一次,严嵩宴请夏言,而夏言完全不给这个同乡面子,因为夏言根本看不起严嵩,于是夏言找了一个借口便把严嵩派来送宴帖的人打发走了。而严嵩并没有放弃,反而亲自前去,跪在夏言府前一遍遍地大声朗读自己的请帖,说请夏言务必赏光。夏言被严嵩的做法感动了,便开始关照这个老乡,甚至还对嘉靖皇帝说,等自己退休后,这个首辅大臣的位子就让给严嵩。

严嵩又是怎样得到嘉靖皇帝重用的呢?当然,主要原因还是严嵩十分会讨好别人,他懂得委曲求全。他不但对夏言百依百顺,而且也用尽办法讨好嘉靖皇帝。例如,嘉靖皇帝信奉道教,因此他平时很少按时上朝,而是专心研究怎样才能让自己长生不老。此外嘉靖皇帝一般不住在皇宫,而是住在宫外的一处别院里。如果遇上重要的日子,嘉靖皇帝就会大肆搞祭天仪式,仪式中最重要的阶段叫“火化青词”。青词是什么呢?青词就是嘉靖皇帝要向天上的玉皇大帝作的汇报。因为词中有非常多的隐语,所以这个青词十分难写。每次仪式中的青词都是由夏言来写,久而久之,夏言就会觉得腻烦,因此便让下属来代他写。严嵩抓住了这次机会,为了讨好嘉靖皇帝,他便努力学习青词的写法。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嘉靖皇帝发现了一首精彩的青词,并且知道写这首词的人是平常极力讨好自己的严嵩。严嵩顺势说了一堆皇帝爱听的话,因此严嵩就被封为了内阁大臣次辅,也就是副宰相,其权力仅仅在夏言之下。

随着皇帝对严嵩越来越重视,严嵩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他并不安于现状,而是想扳倒夏言,由自己独揽大权,而夏言还沉浸在严嵩的毕恭毕敬里,并没有发现严嵩有什么变化,因此夏言像从前一样从心里看不起严嵩。同时,夏言开始对嘉靖皇帝表现出一些不满情绪,而严嵩也正抓住了这点大做文章。

除了祭天之外,嘉靖皇帝还希望长生不老,甚至连黄袍和龙冠都不愿再穿戴,于是他便脱下龙袍,摘下龙冠,穿上道士衣服,戴上道士的香叶冠,俨然把自己扮成道士的模样。不仅如此,他还要求朝中大臣也要穿上道服,扮成道士模样。夏言这次不再是皇帝的拥护者了,因为夏言一直对嘉靖皇帝的迷信持反对态度。夏言认为,皇帝的做法不但辱没了皇室,还有失朝廷的体统。当大臣们按照皇帝的要求穿道服上朝时,夏言依然穿着朝服出现在朝堂。嘉靖皇帝看到后内心十分不满,而严嵩不仅穿上了道袍,而且还在香叶冠外面郑重地套上了一层轻纱,这样就表示了自己对皇帝所说的话的重视。朝堂之中的这种鲜明的对比让皇帝更加不满,于是表扬了严嵩痛斥了夏言。

还有一次,夏言随嘉靖皇帝微服出巡,但是夏言并没有按时到来,嘉靖皇帝又一次被惹怒。严嵩又一次抓住机会,收买了皇帝平时较为信任的道士,让他在皇帝面前煽风点火,说一些夏言的过错。嘉靖皇帝在一怒之下撤去了夏言首辅大臣的官职,而严嵩也顺其自然地取代了夏言成为新的内阁首辅大臣。

4.官场之中谁主沉浮

自夏言被罢官后,身为内阁首辅的严嵩逐渐露出一手遮天的趋势。为了防止他一手遮天,嘉靖皇帝又任命夏言继续为首辅大臣,把严嵩降为了次辅。夏言在恢复官职之后亲自主持一切事务,避免严嵩插手。对于夏言的防备,严嵩也有所察觉,于是表面一切正常的严嵩在私下又开始想办法扳倒夏言。